1996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中药材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
陈珩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药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传统药物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药资源极为广博,品种达1.2万余种,其中尤以药用植物类品种最多,约占87%,主要的200多种野生植物类药材资源的蕴藏量就有850万吨之多。因此,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天然药物资源息息相关。历代医药学家都极为珍惜已有的药物资源,努力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国家每年还拨出巨款支持保护药物资源和发展人工种植、养殖工作,力求保证中药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并保存药用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在运用现代科技加强物种的种质保存、变野生为家种、扩大药用资源、提高中药资源的生产能力和内在质量等方面,都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
目前,中药材资源的种植已逐步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中药材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种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现已发展栽培品种300多种,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年产药材达40多万吨。大批药材基地的建立和发展不断满足中医医疗的需求,不少地方把发展药材生产列入了当地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一些药材的主产地区,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划发展药材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四川省是我国药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植物药材约有4000多种,已开发利用1500多种,无论其种植面积和产量、收购量等均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在川芎、川乌、麦冬、天麻、黄连、川贝母等重要品种的种植、加工方面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具有产量大、质量好、品种多、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等优势,在国内享有很高的信誉。
明代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市,自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有中药材700多种,被誉为蕲春“四宝”的蕲蛇、蕲龟、蕲艾、蕲竹等珍稀名贵品种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县政府发展有特色的蕲春医药经济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制订了要把蕲春建设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五年来,全县药材种植由庭院经济朝连片开发、规模生产的方向迅速发展,全县建成了173个药材种植场,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现在杜仲、厚朴等木本药材长势喜人,正待开发利用。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我国民族医药蓬勃发展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医疗实践,有的还形成了独特的、较完整的医学理论,对于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和丰富我国的传统医学作出了贡献。
国家在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几个少数民族集中的省、区,先后设立了民族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机构。现在全国有民族医院123所,还有一批民族医专科医院和门诊部,部分综合医院和乡卫生院设置了民族医科。到1995年底,全国民族医床位数已达6090张,民族医药人员10442人。高等藏医、蒙医、维医院校及一些中等民族医药学校已培养出一大批民族医药专业人才。具有独立编制的县级以上的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已达15所。民族药生产已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能生产十几种剂型,藏药350个品种,蒙药300个品种,维药192个品种。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小知识

  学中医留学生逾万人次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学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有条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积极开展了对外教育。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以后,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达14700人次,是1988年以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总人数的36倍。其中,本科生1000余人,半年以上进修生5000余人,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生8000余人。有些院校还在来华留学生中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或接受了来华进行专项研究的高级进修生。有的院校还在国外合作开办了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卫生组织设立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会合作中心中建立了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了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和中医药考试中心,对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水平测试。中医药学对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为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中西医手拉手保健康
王华
1958年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开展的开端。
通过短短的不到4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西医结合事业与学术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并从很多方面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容,成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实践开发并启动了中医药学现代实验研究的途径与手段,使更多的西医以及其他学科科技工作者了解到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架起了中西医相互沟通的桥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医药学界的关注和瞩目;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加快了中医药全面地、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的步伐;促进了中、西医药学两个医学体系从实践到理论的沟通、渗透与结合,取双方诊疗技术与基础实验之优势、集两者认识方法与研究思路之所长、有机地熔中西医两套医学理论体系于一炉。这些成绩的取得,使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迈出了创造性的、坚实的第一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继续振兴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的远景目标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更为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明确了方向,照亮了前程。目前,这些人员多数已成为我国开创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尤其是早期学习人员,其中已不乏如毛泽东主席所预言的“高明的理论家”,如全国著名的急腹症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教授,心血管病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骨伤科专家尚天裕教授等。
截至1995年底,全国共培养了58000多名中西医结合人员,其中已具备中西医结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8393人,中西医结合硕士和博士生1200多人。全国共有中西医结合医院39所,还有一定数量的中西结合研究所。
由于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一贯重视多种学科、多种方法、多种思路、多种途径、多种层次,全方位地探讨和研究中西医结合的课题,并且善于在客观地分析比较两种医学体系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努力寻求最佳结合点,这就给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和勃勃生机。
3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断肢再植、烧伤治疗、骨折治疗、急腹症治疗和针麻研究。另外如抗疟新药“青蒿素”、中西医结合抢救多脏器衰竭等等,其疗效也已得到了世界公认。中西医结合集中、西医学两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优势于一体,能够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思维在科研课题中的重大作用。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福建省龙岩市是“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试点之一。图为该市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小池乡南山小学对小学生进行电视教育片收视情况调查。
丁刚摄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中医药:让世界为你喝彩
沈志祥
我国的中医药与海外交流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虽然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而传到亚洲、美洲、欧洲一些国家,但大多数只限于华人圈子内,一些国家只准许作为原料进入,很难在这些国家形成气候。本世纪70年代起,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增加,针灸首先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重视与运用。这成为一个转折点,带动了中医中药逐步由东方进入西方国家,同时又促进了中医药基础比较好的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与重视。
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已完成从民间应用到官方重视的转变。70年代前后除少数国家外,各国传统医药大多数在民间应用。但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单纯的西药治疗出现了许多问题,人们认识到目前的西医药模式已不完全适合人们防病治病的需要,发现传统医药特别是中医药对于一些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有独到的疗效。另外,昂贵的医疗费用已成为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沉重负担,使政府部门也转向传统医药找出路。美国国会于1992年批准在国立卫生研究院成立替代医学办公室,把研究传统医学的费用正式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第一年为500万美元。1994年10月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一项关于把草药列为“食品补充剂”而非“食品添加剂”的法案。此法案规定这类补充剂接近药类,在产品说明中可提及此产品有防病治病和改善人体机能的作用,为中药进入美国放宽了条件。另外,美国的药品食品管理局正研究把中成药作为美国注册药品的可能性。德国、澳大利亚药品管理部门也已开始对我国的中药进行考察,审核后合格的产品准其销往他们国内。在德国和澳大利亚已有50种中成药获准进入。更重要的是,一些国家政府开始考虑对传统医药、中医药进行立法管理,正式承认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并加以管理,为中医药进入世界医学主流体系打开了一个通道。
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学的认可和支持,促进了各国政府和学术机构逐步对传统医药的重视。第二十九届世界卫生大会首次将传统医学列入议程;第三十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形成了培训传统医学人才和开展传统医学研究的两个决议。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成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以联络、支持、促进各国传统医学的发展。80年代初,传统医学规划署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协同下,在五大洲建立了26个合作中心,其中中国有7个。
传统医学逐步被医药学术机构所重视,国际中医药科研合作逐步扩大。据统计,现在西方国家约有40家植物药研究机构,共有500个研究项目。各国开始用中药治疗一些疑难病。中药出口贸易也不断扩大。
当前中医药走向世界既有契机,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医药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仍被排除在正规医学之外,没有法定的地位保障,而是以替代医学方式存在。中药进入欧美市场目前大都以食品、保健品名义,降低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也影响了中药在世界草药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全球草药销售额中我国的中药出口所占比例仅为10%,与我国的中医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反过来也制约了国内中药制药工业的发展。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了中医药在这些国家的接受和应用。
面对当前中医药在世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在认真做好国内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中医药高水平走向世界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一步一步地实现中医药扩大开放,使之成为世界医药学的目标。
关于中药高水平进入世界可在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在国内加强中药质量意识,增加科技投入,稳定传统出口品种的质量,开发新产品,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在对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重视世界各国医药、中医药法律、科技、市场信息的研究。三是要加强中药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创造中药出口的良好环境。
中医药走向世界,使之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相信我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实现这一理想。
(附图片)
云南少数民族医生在采药。余光摄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整顿药材市场不能手软
宗宣
自国务院1994年9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以来,经过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全国已有14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基本达标,获得国家批准;另外还有3个市场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卫生部同意,正在继续整顿,计划年底以前进行验收审批。与此同时,各地采取断然措施,关闭、取缔了数十个不符合标准的药材市场。通过这些工作,中药材市场过多过滥的状况基本得到扭转,市场管理开始向规范化迈进,非法制售假劣药品的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有了进一步好转。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整顿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有的地方药品集贸市场仍在继续开办,有的市场被取缔后又擅自重新开业,有的专业市场仍在超范围经营中西成药,炮制饮片,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已经批准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还有大量的巩固、完善工作要做。这些情况都说明,虽然我们在整顿工作中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临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一定要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把中药材专业市场整顿工作继续引向深入,务求取得全胜,万不可满足已有成绩,产生“松一口气”的思想。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加强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各地都应该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切实担负起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责任,担负起整顿和规范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责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这项工作继续推向前进,全面完成中药材专业市场整顿任务。已获批准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要进一步巩固整顿成果,把重点放在坚决杜绝超范围经营上,防止出现反复和回潮;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确保中药材质量。
现在国家已经明确宣布,除上述已批准和同意继续整顿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外,其他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以药材市场等为名经营药品的集贸市场,要在今年12月15日以前一律关闭或取缔。中医药行业的药品经营企业和医院中药房,要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规定,坚决从国有主渠道购进药品,以实际行动促进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
根据国务院要求,国家有关部门目前正在对各地中药材专业市场整顿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各地要在前一阶段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把整顿工作善始善终地认真做好,尽快实现中药生产经营秩序的全面好转,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及时。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杏林计划”与“弘扬工程”
晓余
以创建百余所示范中医医院为内容的“杏林计划”,是中医事业“八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按照中医的规律和特点,在全国建成一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医院功能健全、管理水平较高、医德医风良好的中医医院,通过示范,带动全国。这项工作,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建设单位的艰苦奋斗,从医院规模、中医特色、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医德医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国已有127所示范中医医院。
“弘扬工程”是“九五”期间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大建设。其中包括:
抓好验收的示范中医医院的二期建设,使现有的100余所示范中医医院成为综合功能健全、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医疗设施配套、能承担本社区医疗保健、管理水平高、医德医风好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继续做好39个中医专科专病中心、8个急症治疗中心、6个中药制剂和剂型改革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工作,总结推广现有的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的经验,使每个省(区、市)有一个以上全国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县(市),并有一批省(区、市)的农村中医工作重点县(市),带动乡(镇)、村两级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和提高。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困难县级中医医院的领导与扶植,使其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九五”期间,争取有1至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进入“211”工程建设,并有10个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结合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全面实施“113人才培养计划”,即培养100名45岁以下能立于中医药科技前沿、在全国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00名45岁左右、在各自学科领域里处于先进水平的中医临床和中药技术专家;3000名县级中医医院的中医临床专科专病和中药技术骨干。
选择、充实建设10个左右重点试验(研究)室;有计划地分步建设2至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择2至3个关系到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组织深入研究,使之有所突破;确保10个中医药有明显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疗取得较大进展;选择100项具有实用价值的适宜技术分层次向农村、基层单位推广。
选择现有基础较好的50家中药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形式的转化,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在大宗和地道中药材主产区,择优建设一批重点中药材生产基地;以产品为龙头或以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标准,选择条件较好的中药经营企业,形成10个左右能调控全国中药商品流通的大型贸易集团,形成渠道清晰、关系稳定、行为规范的新型中药流通体制。
积极合理地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效益。到2000年中药年出口创汇达8亿美元。鼓励条件具备的中药企业在境外开展生产、贸易等不同形式的合作。选择5至6个有一定条件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争取有1至2个中药新药打入国际市场,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和创汇能力。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美国人为何吃药多?
青峰
世界各国健康消费普遍增加。世界上吃药最多的两个国家,第一美国,第二日本。美国处方用药每年2000亿美元,加上非处方药,可能是2400亿美元。美国约占了整个医药市场消费的21—22%,日本占18—19%,日本和美国加起来占了世界用药的40%,德国占8%,这三个国家差不多把世界一半的药吃完了。美国人、日本人的身体不好吗?不是这样的。日本50年代用药水平每年人均4—5美元,现代日本人均200美元,越有钱越吃药。但吃药的含义不一样,健康的含义也不一样,也就是说,生命的质量、健康的质量不一样。健康不仅仅是不得病,还要聪明、要头发好、皱纹少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健康消费的内容。
中国人生活习惯特别讲究吃,这与西方不一样,西方除了吃药,还讲究体育锻炼、旅游,我国这方面也跟过去不一样了,但我们的民族更讲究的是饮食养身,更讲究进补,有人说21世纪发展最快的是信息产业和健康产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结构的改变,有利于医药的发展,疾病结构的改变,使用药需求增大。慢性病、心理疾病、代谢疾病,从治疗方面看,这些病是中医中药的强项。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增多,老年人吃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占主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的需求增大。大家知道抗衰老这方面,中医、中药也是强项。所有这些都为中医、中药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遇。
据了解,美国从事针灸的中医大夫有1万人,我没想到有那么多。医院的中医大夫到美国都改行了,挂着针灸的牌子,实际上经营中医、中药。有些国家在深入地普及中医、中药。这就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如美国、新加坡多次对中医中药从政策方面考虑,把中成药正式作为药来对待了,要求也高了,这对我们是机遇,也是挑战。美国国会把草药当做营养补充剂来对待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用的药在美国分为三个档次:处方药、非处方药、营养补充剂。这第三档次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这些我们叫药,在美国实际上属食品的范畴。1994年底,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对于营养补充剂中加了一项草药,那么草药在美国就与维他命、氨基酸一样对待。大家知道,维他命、氨基酸它们的身价是不低的,那么草药就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超级市场,这对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是一个新的机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