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

  以针作笔写万象
——记山东汉子王静波的刺绣画
本报记者毕全忠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上,几幅当代人物肖像特别引人注目。初一看,人们以为是三幅巨照。近看,就看出衣服是绣出来的,而脸部、颈部则是油画。再仔细地看,并且用手摸一下,才发现脸部、颈部并不是画出来的,并无油画的颜料,而是细密的丝线绣出来的,可是又找不到刺绣常常会有的针脚。这三幅肖像以独特的艺术手段,使人物的光彩发挥得比照片更加充分,军事博物馆已将其收藏。
展出结束后,军博的馆长即到山东蓬莱市考察王静波的其他作品,并决定在军博举办“王静波刺绣画展”。在预展时,记者见到了王静波。想不到这么精细的刺绣作品的作者,竟是一位浓眉大眼的山东汉子,今年59岁。
刺绣这种艺术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长出的绚丽花朵,到近代形成了四大流派。苏绣的淡雅,湘绣的国画气,粤绣的富丽堂皇,蜀绣的鲜亮艳丽已为人们所熟悉。近几年来挖掘出的汴绣风格近似于苏绣。而王静波的刺绣明显地不同于这几大流派。几大流派的作品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刺绣品,再精美也还是工艺品,总脱不尽匠气。而王静波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是画,不是刺绣品,是纯粹的艺术,联想不起日常应用的功用,只有审美欣赏的价值。称他的作品为“刺绣画”,是很恰当的。
展品中相当一部分是王静波绣制的中国画,有工笔、写意,有人物、山水,也有花、鸟、虫、兽,甚至有书法作品。湘绣也有浓厚的“国画气”,而王静波的刺绣则不仅是“国画气”,简直就是国画,把国画的艺术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他还创造了“绢后衬纸法”,用到很多作品中。例如,《奔马图》是依照徐悲鸿的画绣成,原画中无背景。王静波除用黑丝线逼真地绣出马以外,还在宣纸上配画远山、草地等背景,衬在绣上马的绢后,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再如一幅《母爱》,绣三虎,两大一幼。近处山石的大皱褶、树干等也是绣的,而背景的远山、苍松、草地和山石的皴是画在衬纸上的。这种绢后衬纸法把绣和画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产生层次分明的立体感,艺术效果相得益彰。
王静波的刺绣画不仅有“国画”,还有民间“年画”、“水彩画”、“西洋油画”等等。最能代表王静波刺绣画高超水平的,恐怕是他的仿油画绣了。这类绣画大多是全绣,不衬画纸。这次展出的仿油画绣有意大利名画《圣母耶稣》、印尼名画《巴厘少女》和泰国国王肖像等。画中青年女性的皮肤细腻光润,婴儿全身被绣得娇嫩圆满。与原画照片相对照,可以说毫无二致,都曲尽其妙,几可乱真。更奇的是看不出绣的针脚。王静波笑着说:“这是我的绝活。”这种绣法他自己起的名字,叫“圆针”。他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综合系毕业后,回山东蓬莱一家刺绣厂工作,曾悉心研究过四大名绣。艺术实践中,他感到不管哪种绣法,绣人物皮肤、五官时,效果总不令人满意,而油画在这方面有很强的表现力。能不能绣出油画那样的艺术效果呢?仅在绣线的染色上打主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创造新的针法。他反复摸索,终于摸索出一种圆针绣法,绣出的效果酷似油画。他的绝技并非仅此一端,还有一种丝线染色法,染后永不褪色。
刺绣画这一新画种再次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生新的创造力和对外来文化的融化力。不少人想给王静波创立的刺绣流派起名。我想,不如简单地称为“鲁绣”。
(附图片)
寿星至


第10版(文化)
专栏:

  每天看一小时书报,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年参加一次读书活动——
常州无处不书声
本报记者龚永泉杨明方
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江苏常州市,开风气之先,率先推出“读书节”,爱书、读书、藏书、用书交织而成这颗江南明珠的迷人风景……
一封信引出的“读书节”
1995年5月,常州评选出“十佳藏书家庭”。起初,主办者还担心会不会“曲高和寡”,没想到有274个家庭踊跃报名参加,藏书最多的达1.5万册,最少的也有三四千册。武进电机厂职工白清渊获奖之后陷入了更深层的思考:能不能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读书活动之中?于是,他即兴致信常州市委宣传部,提出四点建议,其中包括创办“常州读书节”。
来信很快引起常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大家一致认为:举办“读书节”有利于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积淀成“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常州再创辉煌就有了后劲。
1995年10月1日至18日,全国第一个以“读书节”命名的活动——首届常州读书节隆重举行。“读书节”气氛热烈,场面感人:“我与书”征文没有设奖,应征稿件却达2500多篇;“书与家庭”演讲比赛报名者突破200人,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仅12岁;市新华书店举办的“龙城书市”开幕当天的图书销售额达18万元,创下该店日零售最高记录……
“读书节不能满足于表面热闹,关键是要真正办出成效,常办常新。”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晓霞如是说。经过精心策划,今年10月27日至11月17日举行的’96常州读书节更富创意。20天的活动紧扣“读书——我们走向文明”这个主题,注重时代性、实效性、群众性、参与性,以期达到“营造读书氛围”、“增强科教意识”、“升华人格力量”、“创造文明环境”四个渐进的目标。为此,“读书节”组委会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每天看一小时书报,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年参加一次读书活动。
倡导读书的市委书记
常州市委书记虞振新对读书有着特殊的爱好。读书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业余时间,开会讲话善于引经据典,形象生动而又耐人寻味。虞振新爱逛书店,每次到北京出差,总要抽半天时间去趟王府井书店、海淀图书城。如今,他的常用藏书达3000册。
80年代常州发展很快,后来相对于苏州、无锡显得有些落后了。虞振新以为,常州再创辉煌,关键是人才的培养、知识积累和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举办读书节,多读书读好书,可以开阔大家的视野,把人们的精神追求引向高处。有些他认为比较好的书,经常利用开会的机会说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交流,他还专门让人购回3000册《企业家人生经验谈》、《21世纪初科技发展趋势》,分发给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和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常州市各级干部看书学习蔚然成风。金坛市市长邹宏国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近年来先后发表工作研究文章60余篇。常州常立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眭敖成将《企业家人生经验谈》一书前后认真读了三遍。他原来觉得企业有了一定规模,保保本守守摊就行了,看了这本书后认识到干事业要有大企业家的胸襟,争取再创新高度。他指着与公司隔路相邻的3000平方米新厂房告诉记者,公司将在这里新上马小家电项目。
书香飘溢的文明新风
由“读书节”推动的爱书、读书热潮为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点,全面促进了全市文化设施建设。如今,常州市新华书店改造一新,外文书店、少儿书店、科技书店相继开业,常州各类书店扩展到200多家;武进市还开办了全省第一家休闲书店;很多商场办起了图书专厅。去年12月,总投资2960万元、1.2万平方米的常州新图书馆正式开放。今年“六一”节前,少儿图书馆也完成了扩建。许多大中型企业都有工会图书馆,许多乡镇也都有万册图书馆。
群众性读书活动构筑起了常州新的文化空间。据统计,全市现有职工读书指导组织30多个,青工读书会、女友读书会、大学生读书小组等1.1万个。仅今年上半年,市新图书馆就办理借书证近万张,接待读者10万人次。常州市新华书店总经理任祖钧告诉记者,去年全市人均购书额名列江苏省第一。
“常州读书节”的示范效应在迅速蔓延,天津、南京等地在今年上半年分别举行了各具特色的“读书节”。读书本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文化活动,“读书节”备受青睐的重要原因,也许就在于它把个人行为升华成了社会行为,并由此凝聚成一种城市的精神。(江荣进摄影)
(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簿记之学”走俏神州
中华会计函授学校麾下三百万学员
周礼把古代教育内容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里的“数”指算术,推而广之也只包括天文、历算、五行一类玄妙的知识。为商家拨拨算盘珠子、数点钱财的“簿记”俗事乃是文人的穷途末路,向来为官学和私塾所鄙弃。所以,直到本世纪20年代潘序伦先生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亲友们还对他选择会计学系深为惋惜;直到80年代初,这位会计学泰斗还要对年轻人偏重文史哲数理化而轻视会计一类实用科学而痛心疾首。如今,商品经济大潮汹涌,年轻人日益重视操作性强、就业面广的职业,会计学一跃而为最受青睐的专业之一。由财政部主办的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建立10年来,已培养了50万名中专毕业生,培训在职会计人员300万人。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3所成人学校之一,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在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有省校,在300多个地、市和行业系统设有分校,在2000多个县设有函授站。一个覆盖全国的会计在职教育网络已经形成。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1993年财政部颁发《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后,该校立即大幅度调整会计学科体系,使课程设置适应新的财会行为规范。他们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为传统的“簿记之学”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按照函授自学、录像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原则,他们把常规教学中一次完成的作业改为三个在不同时点进行的不同层次的作业,分段布置、分段完成、分段检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教学方法,在去年国际远距离教育理事会上得到许多同行的赞许。
学历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一直是困扰我国会计队伍的一大难题。每年会计队伍自然减员和流动人员约12万,而我国设置会计专业的全日制大专院校年毕业总人数还不足此数。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建立大大缓解了这一矛盾。仅据陕西省的调查,财政系统干部职工中,有44%是该校的学员,全省40%的财政所长是该校毕业生。
有位学者说过:理性精神、尚俭品格和辩证思维使中国人具有天然的会计学素质,只要打破轻商传统,“簿记之学”发扬光大指日可待。从1927年潘序伦创办的仅有23名学员的第一个新式簿记训练班,到1937年成立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再发展到今天中华会计函授学校这样全国性的会计人员培训基地,“簿记之学”终于成为现代教育中一支后劲十足的生力军。(天沛)


第10版(文化)
专栏:读者快递

  银幕风韵长童稚寸心知
——影视文化的话题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编者按:“影视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座谈会”发言摘要于11月27日在本版刊出后,我们收到不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来信、来电。刚刚发表过成年人对影视文化的见解,让我们再来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有句老话“童言无忌”,孩子们的意见不一定都十分恰当稳妥,但对成年人也许能起到互相参证和启发的作用。当代社会,影视片铺天盖地而来,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精品呢?
刘瑞(11岁,北京北锣鼓巷小学六年级三班):我喜欢的儿童片太少了点,电影院里好像专放大人片。好多国产儿童影片没有意思、没有悬念,有的简直俗不可耐。再说我们花那么一点钱能拍出什么好片来,那些高科技的手段都用不了。依我看,国产儿童片差就差在剧本。大人不了解小孩,编剧本前谁也不来采访我们。老片子当中,《小兵张嘎》挺好看,好就好在真实。嘎子鬼点子真多。新片子当中,我爱看美国的《独自在家》及其续集,一眼就能看出来讲的是我们小孩自己的故事。
王硕(16岁,北京商贸学校西城分校):《小兵张嘎》充分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心理。即使他是多么坚定的爱国革命者,但他首先还是一个小孩子。它虽没有《狮子王》那么现代,但寓教于乐、百看不厌。
孙吾一(9岁,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小四年级一班):我特别爱看科幻片,像《勇敢人的游戏》。科幻片讲的都是稀奇古怪的事情,给我一种奇特而神秘的感觉。它告诉我,勇敢的人最终可以成功。前些天,妈妈送给我几张“三辰影库”故事片光盘,有《大脚猩猩》、《蓝羽毛》等。妈妈说,咱们中国和世界上好看的片子还多着呢,以后见到“三辰影库”的光盘和录像带就给我买回来。
万舒晨(14岁,江苏扬州中学初二六班):《狮子王》中有个镜头:野牛奔来,老狮子奋不顾身跳下岩石,营救辛巴,这是多么伟大的父亲、多么伟大的爱!国外的动画片暴力太多了,看了不舒服,不过《狮子王》算是个例外。
梁地(10岁,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四年级七班):我印象最深的电影要数《闪闪的红星》。4岁的时候就看过一次,一些精彩、激动的场面一直记在我心里。今年暑假,我又看了一遍。我特别喜欢“刀劈胡汉三”的情节。小时候我很奇怪:小冬子这么小,怎么能杀死还乡团长胡汉三呢?现在我明白了,潘冬子是党的孩子,所以才能锻炼得这样机智、这样勇敢。我打心眼里佩服他。


第10版(文化)
专栏:

  朝桑叶碧绿的地方眺望
——有关《蚕桑趣话》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田园杂兴》中吟道:“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古代蚕农在养蚕季节为避免蚕病传染,关门闭户、互不往来,只有当露水未干的清晨才能在桑园偶遇。这种别有情趣的田家乐,贯穿在新近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蚕桑趣话》一书中。中国是蚕桑生产的发源地。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丝织品经鉴定,距今已有4726年。这说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长江流域就有了养蚕和丝织业。先民有“农桑立国”的说法,蚕桑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难怪作者舒惠国在书中深情地写道:“我喜欢朝桑叶碧绿的地方眺望。”
作为一位科技工作出身的地方领导干部,舒惠国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仍不能忘情于科普创作。他相信,只有“使科技通俗化、文艺化、典雅化,让大家喜欢看”,才能达到普及科技知识的目的。(京扬)


第10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揭示社会主义在苏南的发展特色
“苏南经济社会蓝皮书”问世
苏南人善经商,在全国很有名气。苏南的一批专家、学者注意到,在当地蓬勃兴起的市场经济中,有两个中介因素功不可没。一是视听设施的普及,城乡居民电视机、收音机百户拥有率达100%。二是通讯业的迅猛发展,苏锡常三市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去年已分别达到15、29和10部,此外还有成倍增长的移动电话、寻呼电话以及正在起步的信息平台和多媒体开发。信息要素的流动促进了物资、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为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从1978年到1994年,苏锡常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翻了4番多,1994年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和整体素质达到小康水平。苏南奇迹也是一个饶有兴味的学术课题。苏锡常三市决策部门和高校携起手来,以“社会主义在苏南的发展”为题,申报国家“八五”社科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作为这一项目的最终成果,《苏锡常发展特色研究》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近出版,享有“苏南经济社会蓝皮书”的称誉。
“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先后出现过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以满足国民需求为主旨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由周海乐、周德欣主编的该书指出:苏南人从当地具体实际出发,摸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首先,在改变人民公社体制时,原先已有相当基础的社队企业没有解散,却脱胎换骨成能在商海中搏击的乡镇企业。今天,乡镇企业在当地整个工业总量中“四分天下有其三”。苏南集体经济比重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其次,苏南乡村工业的高速发展,并未以削弱农业为代价。乡村工业最早是靠农业积累起步的,渐成规模后,又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工业利润反哺农业,因而这里的农业基础较为扎实,并日益朝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方向拓展。再者,苏南近年来有数以百计介于城乡之间的小城镇崛起,一批城乡联营的企业集团问世,展示了苏南城乡一体化的诱人前景。(天海)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画像
——谈《当代世界十大经济学派丛书》
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库空虚,为增加皇室收入,采取减重的办法增加金属货币量,导致物价飙升。当时考进士的试卷中甚至出现了这样的题目:“为什么往年米一斛估钱400还算贵,近年估钱500还算贱?往年布一匹估钱500算贵,近年估钱2000还算便宜?”如果让当代西方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一定会说:“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比产量增加得更快造成的。”在市场经济起源较早的西方,众多经济学家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乃至数量的分析,对于我们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提供了资料和信息。他们提出的某些经济政策主张、某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也程度不同地具有某种合理性。武汉出版社新近出版《当代世界十大经济学派丛书》,展示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丛书》共十册,其中前三册评介的凯恩斯学派、制度经济学派和瑞典学派属于自由派,他们主张修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某些传统教义,认为市场机制已经失灵,只有借助于国家积极调节社会经济过程,才能巩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另六册评介的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和公共选择学派属于保守派,他们继续坚持庸俗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正统理论,把资本主义看作能够自行调节的“最理想”的制度,主张自由经营,否定国家干预经济。最后一册是激进政治经济学派,既抨击自由派关于国家调节可以拯救资本主义的说教,也批评保守派关于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但是它仍然没有跳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窠臼。
丛书主编傅殷才认为:从理论本质来看,这十大学派(除激进政治经济学派有所不同外)都相信资本主义制度基本上是一种“有效率的”、“协调的”制度,或者说虽然有些“缺陷”或“弊病”,却是可以“纠正”和“医治”的。我们对这些基本理论应当揭露和批判。同时,也应该看到,当代西方经济学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研究现代化大生产的有关问题。例如,自由经营思潮中有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国家干预思潮中有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某些经验,这些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无借鉴作用。(刘凡)


第10版(文化)
专栏:

  “编好书是党员的责任
——花山文艺出版社编辑陈新小记
王华兴小丽
“作为一名党员,只有编好书的责任,而没有编坏书的权利。”这是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副编审陈新的信念。他担任责编的图书中,有98种11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先后策划并责编了“共和国文学作品经典丛书”和“代代读儿童文学经典丛书”,其中包括《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暴风骤雨》、《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等40部名家名著,几乎囊括了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经典之作。丛书问世后,便被众多省市列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推荐书目,一度供不应求。
为了写好传记文学《焦裕禄传》,他约了青年作家殷云岭同行,几乎走遍了焦裕禄工作、生活过的所有地方。他们谢绝了当地派车和招待的盛情,迈动双脚走到百姓中去,用心感受人民群众对焦裕禄那份令人落泪的真诚怀念,感受人民群众对当前一些腐败现象的切齿痛恨。《焦裕禄传》出版后,新闻媒体争先转载,来信购书者络绎不绝。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莫冷落“根柢之学”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提示
中国古代把语言文字学称作“小学”,并视它为治一切学问的“根柢之学”。近代王国维、章太炎、郭沫若、陈寅恪等人都是以“小学”的扎实功底,融通西方科学方法,而成为一代大师的。以此反观八九十年代,虽然讲坛上、书刊中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西文化的比较一类热门话题争论得热火朝天、烽烟四起,但对作为文化“根柢之学”的“小学”研究并没有多少人倾注热情。有的出镜率较高的学子甚至对文化典籍一知半解、张冠李戴,闹出了不少笑话。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所幸的是,仍有人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的古汉语情有独钟,在这块没有多少风光的园地里默默切磋砥砺,并有所创获,其中就包括山东大学徐超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
隋唐以来,“小学”一直分为文字、音韵、训诂三科。而徐著根据学科的发展实际,第一次将它分为文字学、音韵学、雅学(研究《尔雅》等词典式专著)、方言学、语源学和狭义训诂学(传注学)六科。这一建立学科新体系的尝试,在该书序中受到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徐复教授的赞许。
在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付梓的这本新著中,作者还对一般非专业人士提出忠告:“要求懂得许多传统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有一个道理也要明白:身在中国,却要和传统绝缘,这是不可能的。”书中举了一些例子,如杜牧有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些“诗配画”作品往往画一个人停下车来,坐观枫林晚景,这是由于他们不解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有位记者曾报道: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览开幕,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先生躬身前往。记者不知道“躬身”之“躬”与“躬往”之“躬”的含义不同,后者才是亲自的意思,而让赵朴老弯了一路的腰。我们这代人大多没有经过“小学”的严格训练,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口中笔下一点不出这样的纰漏呢?因此,闲来翻一翻这类非热门书籍还是有必要的。 (高姗)


第10版(文化)
专栏:

拾秋(油画)李辉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