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来自剧组的报告

  《大转折》京郊封镜
日落西山,暮色渐浓,京郊八达岭外燕山脚下的官厅水库上,突然炮声隆隆,浓烟四起。硝烟中,岸头碉堡群枪声大作,火焰喷射器吐出一条条耀眼的火龙,岸边一片火海;水面上爆炸声此起彼落掀起道道冲天水柱,水柱下百舸竞发杀声震天直扑岸边滩头阵地……
少时,岸边火光消失,四周归于平静,辽阔的水面上只回响着岸头大喇叭里传来的声音:“大家辛苦了!拍摄结束,30分钟撤离现场。”随着导演的这最后一道指令,史诗性巨片《大转折》的最后一组镜头拍摄完毕,顺利关机。
半个世纪前,当解放战争刚进行一年,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局上还处于防御的劣势地位时,毛泽东毅然决定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和太岳兵团配合下,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慑南京逼武汉瞰制中原,将战争引向“国统区”,迫使国民党转入战略防御,人民解放军则跨越战略相持阶段,直接进入战略反攻。这一大大加快战争进程的伟大转折乃中外战争史上之空前奇观,其过程之艰苦卓绝亦为罕见。
全面描写半个世纪前这一历史壮举的《大转折》,以《鏖战鲁西南》、《挺进大别山》的上下集内容,要在全国战场的大背景下,气势磅礴地表现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六营集歼灭战、羊山集攻坚战和转战大别山等阔大的历史场面,更以工笔细腻地刻画了这一伟大转折中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大智大勇,刘、邓首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从容,和指战员们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信念。
影片开拍两年来,摄制组的创作人员在导演韦廉率领下,辗转奔忙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天津、延安的外景地,顶酷暑冒严寒,栉风沐雨奋战600多个日日夜夜,日前才终于来到京郊拍摄下全片的最后一组镜头。
这最后一组镜头却是影片片头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大场面戏。为了表现出这场并不出现主要人物的过场戏的宏大气势,创作者们在燕山脚下官厅水库畔的河滩上挖战壕、建碉堡、架设鹿砦,构筑起连绵十数里的烽火战场。偌大的水库上则集结起了200多条木船,其间不少还是从西北黄河边收集来的。水库岸不远处搭起了一片帐篷营地,6000多名协拍部队官兵驻扎在这里,一连数日他们一大早就身着前辈戎装来到现场,登上一条条颠簸不定的木船,等待烟火师在岸上、水里置烟火布炸点,等待太阳西沉航拍的直升机从天边而来,其时,他们便呐喊着在十数架摄影机的注视下冒着枪林弹雨冲向火海中的岸边。200多条木船在宽阔的水域一起扑向对岸,如此壮观的情景在中国银幕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为了在运动中更加生动地摄下这一空前壮景,创作者们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克服般般难处愣是将郑州黄河上的气垫船运到了千里之外的官厅水库。
当这气垫船载着摄影师们在冲锋的数百条木船前平稳地“推拉摇移”起手中镜头时,兴许,中国电影史上也该为《大转折》的创作者们这种殚思竭虑的努力写下新鲜的一笔。
向兵文
栗石毅摄影(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再现我军挺进大西北历史
故事片《金戈铁马》拍成
日前由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的《金戈铁马》,是一部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影片,它以王震将军的生前业绩为原型,但并不是王震的传记片,它讲述的是王震1946年率部“南下北返”回延安,直到挥师挺进新疆的历程中一些生动的小故事——万庄战役中王震挥泪斩马谡下令处死爱将李文星;沙家店战场上王震智放敌指挥官;七届二中全会中,毛泽东夜访王震讲起“左公柳”,王震请缨挥师西进,毛泽东长送十里并为之牵马坠镫;敦煌莫高窟,王震因派错了人向常书鸿道歉;嘉峪关前,王震指着“出十还一”的碣碑说:在今天出十还一是因为出关十个有九个甘愿扎根边疆。王震率领他的将士实现了这个诺言。该片由张笑天编剧,李前宽、肖桂云执导,孙海鹰饰演王震。(文一)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电视剧《凤求凰》投拍
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部暨浙江横店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制作的总投资近900万的20集电视连续剧《凤求凰》日前在京开拍。
该剧选取了汉代历史上著名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予以铺陈、演绎。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如此之久,是在于他们那种为爱情不顾一切的精神,多少年来,它鼓励人们对爱情的价值的肯定和追求,激励人们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东西。
该剧在史实的基础上将琴挑、卖酒等重要段落加以铺张,并将汉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融入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中,在片中,既有音乐为主导的抒情段落,又有金戈铁马的宏观场面。
该剧导演李森,摄像李雄。祈艳饰演卓文君,柳文龙出演大才子司马相如。飞天奖得主谭非羚等一批有实力的演员,出任剧中其他角色。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艺坛撷英

  刘小娜:好歌唱给兵
嘉文
“起床洗脸吃饭集合排队上操场/稍息立正昂首挺胸报告班长/向右看齐/不要把头低/报数/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齐步走一二一。……”随着轻快的旋律,面画上那亮丽飒爽的小女兵,纯真、高雅的女歌手,用优美流畅的歌喉,轻松幽默地向人们描绘了既紧张又活泼的军营生活。
这就是清新动人的《士兵小唱》,这就是为兵歌唱的刘小娜。
刘小娜是总政歌舞团的专职节目主持人。出生在冰城的她从小就有唱歌的天赋,那年部队来“特招”文艺兵,小娜用她那清纯的嗓音,“换”来了一身肥大的军装。因此,在军营的沃土里,在士兵的舞台上,刘小娜用火热的心,用真挚的情,说兵唱兵演兵。她曾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一次获得优秀歌手奖,一次获得了三等奖;她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参加了歌舞《’95流行风》的演出,并被评为一等奖。
随着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刘小娜被总政歌舞团看中,成了唯一的一名专职主持人。从歌手到主持人,可谓更上了一层楼,主持人不但要嗓子好,更要有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刘小娜清楚这些都需要丰富的知识来保证。为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她专门请来了语言教授进行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小娜以庄重优雅的气质,丰富细腻的激情,流畅纯美的口语,连续五年主持大年二十九的双拥晚会,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她主持的音·舞·诗《国魂》获第六届“文华奖”;大型歌舞《军魂》、《热血长城》等节目也名扬军内外。
刘小娜每年要下部队为兵演出150余场。她上前线、下基层、到边防,深入到战士们中间。她十分了解战士们渴望唱自己的歌的心情,于是,她在当好主持人的同时,重操旧业,开始了“业余”歌唱。这时,军营作曲家臧云飞的一首《士兵小唱》诞生了,刘小娜一下子被那风趣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吸引住了。她觉得这首歌太适合自己也太适合兵了。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刘小娜身着戎装,迈着正步,喊着口令,在飒爽英姿的小女兵和阳刚威武的仪仗队的伴舞下,将一缕清新火热的军营之风吹上了舞台,全场观众一下子沸腾了,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观众的喜爱是最好的肯定。《士兵小唱》MTV在中央电视台刚一播出,便引起了轰动,它以清新的演唱风格,把朝气蓬勃的军营景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首热情幽默的“小唱”,不但获得了音乐电视大赛的银奖,同时也荣获了CCTV’96军旅歌曲电视大赛的金奖。
《士兵小唱》专辑的内容尽管定位于士兵的普通生活,但它最可贵的就是在细微之处构筑了士兵心灵的大厦,用士兵自己的心声编织了一幅七彩的立体生活画面。正因为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坦诚的军营情愫,才升华出了动人心魄的魅力,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刘小娜唱完这首歌后,一下子就收到了来自军内外的数百封来信。一名战士在信中说:你唱出了我们战士的心声,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地方的学生更是激动:歌曲中所描述的军营生活太美好了,我们毕业后一定去当兵!
嘴里唱着兵,心里想着兵。刘小娜无论是音质醇美的节目主持还是朴实热情的歌唱,都透着一种无私的诱惑力,这种诱惑来自军营来自士兵,来自她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今年“八一”前夕,她把《军营歌谣》、《行一个军礼》、《遥远的祝福》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以专辑的形式无偿献给了士兵。
刘小娜说:我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好歌就要唱给兵!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赢家》导演再拍青春片
青年导演霍建起继《赢家》之后,与编剧思芜再度合作,执导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又一部城市青春片《歌手》。
《歌手》讲述了女歌手阿兰的生活、事业以及面对人生价值两难选择的一段特殊经历,借此呼唤对生活和艺术的真诚。《歌手》不是一部纯粹演绎爱情的影片,也不是一部单纯描写歌手生活的影片。相对《赢家》,《歌手》多了一些质朴凝重的现实感受,对当代青年在社会转型期处于人生价值两难选择的矛盾心态进行了认真的触及和观照。《歌手》摄制组保持了《赢家》的特点,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在金秋时节为拍出一部充满朝气的影片齐心协力忙碌着,快马加鞭。片中女主角何晴一直以演古装戏为主,这次出演现代歌手,无论是造型还是表演对她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戏中两位男主角李亚鹏、胡军扮演他们并不陌生的角色不仅得心应手,而且颇有感触和想法。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中央民族歌舞团赴澳演出获好评
中央民族歌舞团日前赴澳门参加国庆演出,受到澳门观众的欢迎和好评。他们带去的一台既有浓郁民族风格又有时代气息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令澳门同胞“耳目一新,为之振奋”。(雷章泉)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推出新作
《单亲之家》受到专家好评
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和海南大千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最近联合推出23集电视连续剧《单亲之家》。在日前举行的观摩座谈会上,有关专家给予了热情肯定。
该剧抓住了“单亲之家”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特殊的社会现象,多侧面地反映了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影视评论家们认为,《单亲之家》题材新颖独特,主题积极健康,呼唤人间真情,是一曲感人肺腑的真善美的颂歌,在众多的电视剧作品中一枝独秀。
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多年来一贯关注现实,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单亲之家》遵循并发扬了这个好传统,受到专家们称赞。该剧导演陶玲玲,邬倩倩、王绘春、李岚、刘亚津、佟凡等出任主演。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影视窗

  民族灵魂的赞歌
——看电视系列片《中华魂》
杜高
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华魂》在中央台播出后引起了热烈反响。
它以鲜明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时代感激动着观众的心。它把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和谐地结合起来,引导观众从广阔的生活领域和多彩的形象世界中认识我们的祖国。
在第一集《呼唤》中,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走过一个个城市,我们听到一个个过路的人们即兴回答着各种提问。电视片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活跃的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一些不法歹徒在毁坏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也出现了一些精神堕落的丑恶现象,但是它们不但不能腐蚀我们民族的灵魂,反而会使我们的民族在复杂尖锐的挑战中更成熟更坚韧。
一根思想的红线把一个个真实的场景连缀成一个大写的“人”字,那是我们民族的伟大身影:30年代人们怀着多么庄重的感情送别鲁迅;60年代群众哭泣着为焦裕禄送葬;在江西红安县的山头上,安睡着一位把全家亲人献给革命,而自己连名字也没有留下的伟大的母亲。……还有什么比三峡工地上千万人迁离自己的故土,砍伐自家的果树、摧毁自己的家园,更能显示我们民族性格的坚强;还有什么比苦战在北大荒3000万亩黑土地上的万千知青和10万转业官兵用青春换来的果实,更能代表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呢?
在《高天厚土》这一集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华大家庭千百年来深固的凝聚力。从18世纪蒙古土尔扈特部落挣脱沙俄统治,17万人长途跋涉东归故土的历史壮举,到47年前云南佤族王子率领18个部落和共产党并肩战斗,傣族驸马和普洱地区少数民族迎接新中国联合发出的誓词……这里的每一个画面,都使我们呼吸到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气息,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它们是从历史的深处迸涌而来,充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人们都认为在农民身上民族性格的变化最缓慢,传统最深固,因此只有认识农民才能认识我们民族。而与中国农民的优秀品格和精神传统具有深刻的同一性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品德和灵魂。电视片的编导敏感到了这一点,在《永不荒芜》这一集中对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重新认识和深入挖掘,也就成为探索民族灵魂的动人篇章了。当我们从屏幕上看到了沉浸在古代瓷器研究中,把已经熄灭的窑火重新点燃的叶宏明的登山背影;当我们看到用生命培植绿色世界的植物学家蔡希陶和以创造性的成果换来一个洁净的蓝天的煤炭专家黄忠诚夫妇时,我们看到的似乎不是他们个人,而是一个民族的共同性格,是哺育他们的那位伟大母亲的面容。
《希望》这一集最使观众感动。因为它不但让观众看到了现实生活的严峻的真实性,同时也让观众看见了民族的希望。窑峪口小学的李恕老师,40多年伴着一盏小油灯,勤勤恳恳地把文化的种子撒在穷山沟孩子们的心田里。桃木疙瘩小学的老师,每天喝着玉米糊糊,坚持教学12年。彝族山区的青年教师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翻山越岭10多里,风雨无阻10多年。洪泽湖上的小船,是老师的家也是孩子们的课堂。21岁的城市姑娘张雪峰怀着最纯洁最热诚的民族感情,作出了当一个山村教师的崇高选择,而感受到了人生的幸福。……这些可尊敬的同时代人,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真正的精英,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
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最后一集《新的传说》,我们的民族终于扬眉吐气。人民经历的艰难和付出的代价,换来的是历史的进步。我们喜悦地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人的觉醒和人的解放,中国人的智慧、才干和奋斗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创造出种种奇迹。我们从这一个个带着传奇色彩的新人物身上,看到了民族灵魂的新的形态、新的光彩和新的时代特色。电视片令人信服地告诉观众,我们的民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迸发出蓬勃的青春,这样自觉地塑造着自己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的形象。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再现长征重塑英雄
电视剧《长征岁月》将播出
与表现长征题材的那些鸿篇巨制比起来,电视剧《长征岁月》更像一首诗、一篇散文。它打破以往长征题材作品的创作格局,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和浪漫的格调来诠释战争和人、自然和人、人和人、心灵和人。在这里,残酷、悲壮、惨烈成了一种载体。
掉了队的红军战士,汇聚成一支小队伍,他们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还要与前来堵截的白军周旋与较量,更主要的要与消沉、孤寂、动摇、伤病、死亡进行抗争。女主人公三妮以她独具魅力的个性丰采感染和影响着这支小队伍。她是笑着长征的,无论遇到什么困苦和艰险,命运就是拿不走她心中的欢乐。
先期观片的首都电视界专家们用“独特”和“新鲜”来概括他们的观感,认为该片表现的虽然不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件,但表现出了确实产生在那个时代的一种历史精神,一种内涵丰富的庄严崇高的有永久价值的长征精神。剧作把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和人对生的追求与革命的意志和对革命理想的追求融合在一起,升华成为一种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和永不熄灭的生命的火焰。
《长征岁月》是由总政话剧团、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大连电视台联合录制的,编剧石学海、赵冬苓,导演石学海,女主人公三妮由汤娜扮演,男主人公老罗由穆怀虎扮演,11月中旬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图为剧中红军小分队过草地的一幕。(雅文)(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歌台舞榭

我看到了中国音乐剧的“桅杆”
——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观后感
王敏
这是一个并不陌生又不复杂,而且有些熟悉的童话故事:一个叫莱奥涅的猫,渴望人世间的生活和风情,请魔法师将它变成人,对人充满成见的魔法师,为了惩罚它,满足了它的要求,但仅只两天的期限。通过这短短两天的所见所闻,它深深认识到,“人是伟大的”,“人”必须用“自己的力量成为真正的人”。人们应该拥有爱心,相互信赖,相互帮助,寻找幸福、理想,创造愉快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将一个纯朴的故事演得这样好看:动听的歌、优美的舞与真诚炽烈的表演,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将它们的张力推到极致。通过演员生机勃勃的表演,我们感到了他们“创作”的幸福和舞台上洋溢着的青春气息!特别是布莱特福德小镇和“天鹅皇后旅店”的群众歌舞场面,不仅营造了小镇的风情市俗,而且塑造了许多活生生的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还有那无恶不作的史瓦戈德为了把姬莉安搞到手,在“天鹅皇后旅店”点的那把火,在通篇都是“表现”语汇的演出中,来了这么一处“再现”的处理,通过灯光布景,将墙颓瓦崩和大火吞噬小店的完整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真有点惊心动魄。一切是这样的新鲜,这样的精彩,人们为之一振:“这就是音乐剧!”观众和创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阵阵的掌声与喝彩分明是对几个月来,浸泡在汗水中的音乐剧班师生的评价与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次实验演出,带有示范意义。而这些年轻的、生机勃发的学员们,将成为开拓、普及中国自己的音乐剧的火种!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深入,音乐剧的作用与魅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的以歌舞演故事,她以独特的结构和通俗明快、谐谑炽烈及布景豪华等特征使自己有别于传统的外国大歌剧和我们的民族戏曲,成为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枝魅力独具的奇葩。她茁壮的生命力和独具的艺术优势,吸引着我们,并相信她不仅能在我国的戏剧园地上生根发芽,而且,一定会结出硕果,为广大观众所喜爱。这几年,不少团体创作演出了《鹰》、《秧歌浪漫曲》、《海风吹来》等剧目,从不同的领域与命题进行了实验与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为戏剧、影视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的中央戏剧学院,近年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认真地对音乐剧的创作规律进行着探索。著名导演、戏剧教育家徐晓钟院长,几年来,为将音乐剧移植过来,四处奔走呼号。在他的主持下,首先在学院研究所成立了“音乐剧组”,而后在1995年招收了音乐剧导演班和音乐剧表演班,从人才的培养上抓起,迈开了坚实的一步。在音乐剧的教学和实践上,一向以锐意求新著称的晓钟老师,却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描红”。先在1993年请美国的音乐剧导演李·别洛为表演本科班学生排演了美国著名音乐剧《西区的故事》的片断集锦,今年,又为我们拿出了日本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实践证明,“描红”是为了更好地解剖、研究音乐剧的特点、规律,为了更好地掌握与驾驭这一剧种。然后,根据我国音乐、舞蹈等诸种文化艺术因素的特点,创作出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感的音乐剧。
尽管《想变成人的猫》的演出还存在着稚嫩、粗糙等一些纰漏,然而看到他们演出中炽烈坦露的心灵中透露出的自信与坚毅。他们为我国戏剧的振兴与开拓在默默地做着“增添”。
莱奥涅为了变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息地奋斗着,年轻的学员们从心灵深处向外喷着似火的激情。观众的掌声、欢呼声在耳畔震荡……我仿佛听到了中国音乐剧向我们走来的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似大海中驶来的帆船,我遥遥地看到了她的桅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