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当官”的含义
——山西左权县委书记林玉平访谈录
本报记者段存章
林玉平,41岁,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毕业,历任晋中团地委副书记、晋中行署副秘书长,1995年3月任左权县委书记。10月11日,正在北京汇报抗洪救灾的县委书记林玉平与记者谈起了“当官”这个话题。他说:
我们平时说起“当官”来似乎很轻松、随便。这回碰上百年不遇的毁灭性洪灾考验,困难(贫困县)加灾难,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当官”的滋味。
8月3日,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全县道路中断,通讯中断,供电中断。在这危急关头,抢险救灾是我们全县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县主要领导干部徒步一二百里,翻山越岭,攀悬崖,过绝壁,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清漳河,火急赶到重灾区。无情的泥石流冲毁了不少村庄,面对没穿、没吃、没钱、没住的农民,我们挨家挨户送去每人12.5公斤米、12.5公斤面、每户100元钱。我在百名机关干部下乡紧急动员会上说:“现在是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候,也是党组织考验大家的时刻,能不能完成县委交给的任务,这是对我们最实际、最具体的考验!”
我深刻感到“当官”的含义首先不是一种权力,而是责任,是义务。为什么在战争年代,干群鱼水情深,血肉紧密联系?就是因为能同呼吸共命运,生死在一条战壕。灾难降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害,此时,干部就应该时刻与群众在一起。
有一天,县里的几位领导从重灾区店街村到西黄漳村察看灾情,河川的大路被冲没了,他们就沿着十多年没人走的悬崖小路探行,一位老羊工专程赶来领路。途中,一没粮吃,二没水喝,羊工从布袋里掏出几个红苹果,大家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多吃。就这样,他们及时赶到了目的地,组织群众脱险。8月10日深夜两点半,我和副县长李晋峰带领筑路工人赶到店街村,数百名群众等候在村口,敲锣打鼓,唢呐吹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这阵阵唢呐声催我泪下,催我心颤,只听人群中有人喊:“有党在,我们什么都不怕!”
精神力量是估不透的。我们领导全县16万人民抗洪救灾奋战了两个多月,在恢复中发展,在重建中发展,眼下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我们不能等,等是懒汉;我们不能靠,靠是懦夫。大灾要大干,大难大发展。我们劝导群众“现在多吃苦,今后少受罪;现在多拼命,将来多幸福”。我在近日全县召开的农田基本建设三级书记动员大会上撰写了一副长联:
凝党心,聚民心,万众一心,重建家园,创新业;
立大志,干大事,排除万难,再绘河山,铸辉煌。(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要“土气”弃“官气”
——河南扶沟县委书记陈永石一席谈
万秀斌张树岭
陈永石,大学文化,历任太康县副县长、县长;1995年6月任扶沟县县长,同年11月任扶沟县委书记。
我是从农村土生土长起来的干部,长期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农民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还是领导干部决策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认识出发,我定期给自己“打分”,测试自己的作风是“土气”还是“官气”,是办实事还是搞“盆景”。
为使自己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我们一方面通过深入基层与农民群众交朋友,同时还把信访作为了解民情的重要窗口,定期在信访办接待来访群众,对群众投寄的信件,件件必读,认真批办。符合政策的,立即拍板解决,不符合政策的,做好解释工作。干部关心群众,群众才信任干部,他们有事才肯讲,有话才愿说。
由于近几年旱涝不均,我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造成部分村庄浇灌难,少数村民吃水难。为解决群众一心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我们于去冬今春大搞了农田水利建设,展开了引黄补源战役,投入1710万元建闸修渠,使全县村村通了黄河水,满足了农业、乡镇企业、水产养殖业的用水需求。
经验告诉我,只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当作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没有搞不好的干群关系。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一缕

  夕阳茶馆“红”泸州
本报记者武卫政
在四川省泸州市滨江路一侧的林荫道上,有一个“夕阳茶馆”开得红红火火,成了老年人的乐园。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记者坐在夕阳茶馆的竹椅上,和几位茶客谈茶馆,谈泸州。说来也巧,其中一位老者正是这家茶馆的经理,他叫李春辉,今年已经80岁了。谈起开茶馆的缘由,李春辉笑呵呵地说:“要不是市里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特许夕阳茶馆在这环境幽雅的滨江路开张,我也不操这个心喽。”
近4公里长的滨江路是泸州市新修的一条沿江大道。这里没有闹市的喧嚣,听不到机动车刺耳的鸣笛声,是人们散步休闲、观景游玩的地方。夕阳茶馆开在这里,对泸州市的老年人来说,确是一件可心事。
几位茶客说,一段时间,泸州市的老年人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活动场所,今年2月份,由李春辉牵头,23个热心人集资,开起了这个夕阳茶馆。茶馆每天从早上6点开到晚上10点,吸引了不少老年朋友,下午3点到5点来的人最多。
眼下正是茶馆生意火爆的时候,100多把竹椅座无虚席,大家喝茶聊天,个个怡然自得。在一大块黑板前,几位老者在全神贯注地念着什么,原来这是夕阳茶馆的第十五期黑板报,写着“中秋佳节敬老言”,是有关老年人健康休闲方面的内容。李春辉说:“夕阳茶馆要为泸州市老年朋友服务,就不能光做生意,还要做一些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事情。”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美发状元陈炳荣
本报记者郭伟成
陈炳荣13岁那年从扬州乡下来到大上海:哇,十里洋场,像汪洋大海,摸不着边际。陈炳荣记着家乡人的嘱咐,三把刀子,一门手艺总能混出个人模人样来。他悄悄地进了二马路(九江路)上的沪中理发店学生意。“没文化捧‘西瓜’(人头),没出息学剃头,捧着‘西瓜’抬不起头”,谁让陈炳荣只读了两年私塾呢。
陈炳荣含辛茹苦捧“西瓜”,学剃头,慢慢地对理发有了一番独特的悟性。他说:“手艺,手艺,也是个艺术。不是吗,人的形象首先在于头部的差别。不然,怎么有噱头、风头之说呢。”
为了探索美发艺术,陈炳荣总爱看书、浏览画报,不断琢磨新的发式。有一回,他从一本画报上看到一个外国人的发型丝纹自然而华美,轮廓饱满而平服,但是,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一时琢磨得入神,忘了炉上煮的饭。等到满意地构思出一款新的发式时,才发现炉上的饭已经烧成了焦炭。
在他开始学艺的沪中理发店,陈炳荣首创了“老板”式、“青春派”等发型,以发式新颖、花俏、气派、豪放而一度风靡上海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陈炳荣登山、观海,都联想到美发,把自然界的美融化到艺术构思中,创出了融山川河流,云翻电闪为一体的丝纹清晰,云雾翻滚的“金光闪亮”、“云浪翻滚”、“山花簇簇”等形象型艺术类发型。真的,看陈炳荣操刀理发,是一种享受与观赏。同样一头青丝,在陈炳荣手下是一首诗:“自然秀发显古朴,卷浪翻滚飞瀑布;青丝叠彩似奇葩,发丝争妍花簇簇。”每一句都是一种发式,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为了把美发技艺上升到理论,指导更多的从业人员,陈炳荣参与编写了《理发考试教材》,成为全国理发技术培训的必修课程。陈炳荣总结了理发经验,完善了理发业中72道操作工序及男子72刀半修面程序,规范和统一了理发业的操作程序。1994年,商业部正式命名陈炳荣为“国家级优秀美发高级技师”。但是,陈炳荣没有停止他的追求。在从事美发业的50个春秋里,陈炳荣创新设计出各类男子发型近百种,为顾客服务达50万人次,推出便民服务项目40余种。在上海,陈炳荣是美发业的一代宗师,也是上海唯一一位从事美发业50年,仍坚持在美发业第一线的国家级优秀高级技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二十九个蒙古族青年,怀着对合唱艺术的挚爱,互相搀扶着走过了
十年坎坎坷坷的创业之路。如今,掌声、欢呼声与他们相伴,回首
往事,他们的双眼噙满泪水——
  从草原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刘亮明
坐在我面前的蒙古族汉子叫呼日乐——内蒙古青年无伴奏合唱团团长。说起8月在澳大利亚第四届世界合唱节上的演出情景,他说:每场演出,听着灌满悉尼歌剧院热烈的掌声和欢呼,看着评委会权威们赞赏的颔首,心跳得特别厉害。
合唱节评委会爱挑剔的各国乐界权威们惊叹:“用这么短时间达到这么高合唱水平真不可思议!”参加此次合唱节的是来自英、美、德、法等26国有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一流合唱团。
一支只有29人的无伴奏合唱团,在很多合唱团面临困难的时候,用不到10年时间“不可思议”地赢得了从专家到普通听众的高度赞誉,从草原走向了世界。
艰难与困苦,挡不住29颗火热的心的执著追求。他们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路呢?
他们来自文艺团体、机关、学校,是一群“总想做点有益事情”的年轻人,共同的爱好是合唱艺术,并对此抱定信念。
在苦苦寻找多年以后,1987年3月8日,29颗火热的心怀着对合唱艺术执著的追求自发地走到一起。他们在内蒙古艺校简陋的图书馆里宣告:内蒙古青年无伴奏合唱团成立。
从此,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没有排练场地,团长呼日乐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租借。餐厅、教室、会议室、仓库,凡能将就排练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艰苦创业的身影。团员们自嘲是“老游击队员”。
没有经费,合唱团员们每人每月从菲薄的工资中拿出2元,凑到一起买纸张、乐谱、蜡烛、租场地。最初几年的演出,团员们穿的都是平常穿的衣服。后来一些老艺术家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纷纷解囊相助;他们挣到一些演出费,队员们也分文不取,演出服才陆续配齐。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合唱团员痴心不改,从不叫苦抱怨。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雨雪风暴,合唱团每周两次的排练从未间断。有一个冬夜,暴风折树,难以行走。呼团长本以为排练要“黄”,结果队员和他们的孩子按时出现在排练场——队员们的孩子大多很小,家里没人照看,只好带到排练场。
有人挖苦:“你们这一腔热情能换些啥呢?”
他们的艰辛换来了听众的欢呼。
最初,合唱团将排练好的节目尝试着在城市演出,结果各界听众被深深感动,演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随后他们深入到农村牧区演出,同样受到热烈欢迎。一次,合唱团到乌盟牧区四子王旗演出,牧民们听得入迷,对每首歌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演出结束,牧民们久久不肯散去,他们流着泪说:“你们唱的是咱祖祖辈辈唱的歌……”
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感叹:“在合唱团跌入低谷、一些演员涌入歌厅捞钱的时候,他们能坚持对高雅音乐的追求实在难能可贵。”
队员们说:“合唱艺术是高雅、圣洁的艺术,我们热爱它。能为合唱艺术做贡献,我们感到幸福和自豪,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找到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结合点,合唱艺术方可穿越时空走向辉煌。
内蒙古青年无伴奏合唱团的目标是走向世界,让蒙古族民歌辉煌起来。为此,他们进行了艰辛的思考和探索,结论是:只有找到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结合点,民族合唱艺术方可穿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打开内蒙古青年无伴奏合唱团的曲目单,一眼就可以发现,大部分节目是改编的蒙古族民歌。合唱团作曲恩克巴雅尔毫不含糊地说,蒙古族民歌资源十分丰富,作为蒙古族合唱团,我们只有植根于民族艺术的沃土,才能创造出深受听众欢迎的合唱精品,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就不可能成功。
近十年来,合唱团矢志不移,在发掘民族艺术、突出民族艺术特点上下功夫,改编、创作、演出了五十多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合唱作品,获得从专家到农牧民的高度赞扬。
仅有好的合唱作品还不够,必须在舞台上充分表现出来。对此内蒙古青年无伴奏合唱团的另一个核心人物、被称为“船长”的指挥娅伦认为:创造性地保持民族演唱风格是灵魂,同时要充分吸收世界合唱艺术的精湛技巧。为此,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娅伦在训练时严厉得叫队员们都有些害怕。有时达不到她要求的演唱标准,娅伦发脾气、独自坐下哭。开始队员们有些接受不了,但后来理解了“船长的恶劣态度”,训练得非常刻苦。
1991年10月,初出茅庐的内蒙古青年无伴奏合唱团应邀参加“北京第三届合唱节”,结果以“无可挑剔”的高水平,在全国52个合唱团中独领风骚。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著名歌唱家张权说,他们的贡献在于把蒙古族民间音乐加工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不失其本色。
今天,内蒙古青年无伴奏合唱团已被选入美国表演艺术委员会的表演艺术名录,列入世界26个优秀合唱团行列,并在今年澳大利亚第四届世界合唱节上引起轰动。专家评委们一致评价他们“把民族唱法与西洋演唱技巧结合得天衣无缝”,在声部的平衡、和谐上,在力度的变化、对比和对作品的整体艺术处理上,都精益求精,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听众惊叹:“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奇妙的音乐!”
著名指挥家秋里在听了他们的演唱后感慨地说,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既丰富又有特色,如能很好地发掘出来,我国的合唱艺术将是何等的辉煌壮丽,我们期待着这一天。(附图片)
内蒙古青年无伴奏合唱团在演唱。青宣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小花朵大产业
刘义程曦
早些时候,记者前往赣南大余县,看见那梅岭山下的金边瑞香依偎在三二三国道边,在淡淡的晨雾里分外动人。
金边瑞香是一种草本名贵花卉,因叶片周边呈黄色而得名,又以姿、色、香、韵俱佳而颇得人们喜爱。其花开时节一般在元旦春节期间,契合了“花开富贵到”的美好祝愿,一向被人们视为吉祥如意之花,投放市场极受青睐。九十年代以来,大余县把金边瑞香作为一项脱贫致富的产业进行开发,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边瑞香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北京、山东、上海、福建、广东等二十多个省市,并远销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如今,大余县金边瑞香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年产达一百五十万盆,预计可实现收入三千万元,不少农户因此而步入小康。
从金边瑞香一朵小花带富大余人的奇迹中,记者悟出一个道理:发展经济不在产品大小,而在于产品是否有特色,是否为社会所需要,能否为消费者所喜爱;发展为社会所需的有特色的小产品也能形成大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上饭馆,热情服务固然好,但若不依不饶起来,就有些强买强卖的嫌疑。如此这般,顾客只好望而却步了。请看:
“快得味”得怪味
本报记者柳晓森
前些天,我和朋友相约到位于合肥市中心的一家叫“快得味”的快餐厅吃饭,没进餐厅之前,两人就商量:只吃火锅。
进得餐厅,刚刚坐定,马上有位服务生推着放满各种凉菜的小车站到我们面前。“先生,要些什么?”态度蛮好。朋友见状,也非常客气:“对不起,我们不要凉菜。”
言毕,以为服务生要服务他人,谁知小伙子热情依旧:“您两位要盘凤爪,要不来盘今天新到的虾?”
“不好意思,我们只想吃火锅,小菜就不要了。”
话已至此,料想小伙子该走了。哪料小伙子不依不饶:“来一盘酸辣黄瓜,这个开胃。”边说边把酸辣黄瓜放在我们桌子上。
朋友被迫加重语气,再次重申:“对不起,我们只吃火锅,不要凉菜。”
这时我招手把跑堂的服务员叫来要份火锅。谁知还未等跑堂的开口,卖凉菜的小伙一脸不高兴,张口便说:“火锅没有了。”
“其他客人吃的是什么?”我指着周围吃火锅的客人。
他的同事碍于情面,也只好对我们说:“火锅没有了。”
就这样,我们品尝了“快得味”里先热后冷的怪滋味。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以诚践诺
新华社记者顾筑胜本报记者胡跃平
今年1月,贵阳市交警支队公开推出了利民便民服务措施25条。怎样让承诺不至流于形式?贵阳市交警支队认为,首先要贴近民心,以诚践诺。
车辆每年都要去检测场搞年检,过去驾驶员有种说法,“戴着头盔进去”,意思是检测的程序多收费多,不戴“头要被敲破”。市交警支队为此设身处地地站在驾驶员的位置去想办法,让驾驶员摘下了“头盔”。过去车辆每上一次检测台就要重收一次费,驾驶员对此意见大,于是检测场就作出了“除转向、制动部位外,其它部位检测三次仍不达标须继续参检的,一律免费复检”的承诺,此诺一出,车检场实际检测费收入便减少了1/3,全年近300万元。许多驾驶员感慨地说,这下检测场为减轻群众负担动了真情。
在车管所采访时,许多驾驶员对记者说,车管所交警办事真周到。
许多驾驶员到车管所办事不知从何着手。于是车管所就在门厅前画上一个业务导示图,把办什么手续上哪个窗口画得清清楚楚;不少人对办事程序不甚了解,大厅里便专门分设了车辆业务和驾驶业务两个咨询台,不清楚的问题有人为您解答;有些人对口头解答听不明白,咨询台便把各种手续应该怎么办,分别印成了四十多张小传单,哪个问题不明白,哪张小传单就递到您手里,一看就清楚;对于一些还看不明白的驾驶员,咨询台还会免费为其代办手续。
仅仅做到这样,车管所的干警认为还“不够周到”。他们又细细地作了观察,看利民服务还有哪些“小事”可做。他们发现,一些办事者在贴相片时,有时大小不合需要剪裁,于是他们在咨询台上放上一把小剪刀;有些办事者忘记带笔,他们又及时准备了钢笔、墨水等;有的驾驶员不会填表,咨询台的同志就帮助填。“小事”一件件地在车管所做了下去,车管所办事方便的形象在群众中也一天天树立了起来。
在贵阳交警支队采访时,政委单保星说道,要带好一支为民服务的好队伍,在严整警风上就要动真格。今年7月初,三大队管区因一起车辆事故勘验不及时以致交通堵塞。支队对三大队领导及当事人作出了严肃处罚。支队还主动将自身置于社会群众的监督之中。四大队率先作出了举报违章干警给予奖励的承诺,规定群众如举报出酒后上岗的、私自收受驾驶员钱物的以及擅自动用收扣的违章车辆的干警,均可获得500元奖励。
如今,交警为民解忧的故事已不再是“新闻”。走在贵阳市街头,可以在许多交警执勤岗亭前看到装有打气筒、修车工具、针线包、急救药品等内容的“便民服务箱”,过往群众的一些“小”困难,很快就可以得到解决。以诚践诺,把交警与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