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心香一瓣

  送别周怀民先生
冯其庸
周怀民先生以90高龄与我们分别了!
周先生是我的同乡前辈,我与他相交已近半个世纪。他年轻时家境清寒,很早就到北平谋生,供职于一家电讯局。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到了北平以后,只要有点时间,都用在画画上。那时他全靠自学,经常怀里揣着两个窝窝头,到故宫博物院去临摹宋元的真迹,往往一去就是一整天。他那时对宋元的山水画简直如痴如醉。有一段时间,他住在颐和园内,生活几乎到了断炊的地步,有一次张大千先生去看他,回到城里,就叫了一辆人力车,给他送去一袋面粉。他尽管生活这样艰苦,仍旧全心全意地追求艺术。
后来,周先生的画逐渐为人重视,能够换一点钱了,生活也稍稍有点转机。为了进一步临摹宋元真迹,他就节衣缩食,购买一些宋元的画,以便临摹。这样日积月累,周先生又逐渐收藏了一批宋元明清的珍品,而自己积数十年的功力,在鉴定古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眼力。
周先生在宋元山水画上是下过苦功夫的,因为他临过不少真迹,所以能有深切的体会,这种领悟后来都在他的画上体现出来了。我曾看过一部分他中年时期的画作,地道的宋人笔墨,行笔之峭拔爽利,构图的古雅,加上文征明体的小行书款识,即使置之宋人的作品中,也毫无逊色。周先生特别精于画水,他对宋代马远的画水,也深有研究。在不少山水作品中,对于水的描写,都很突出。他曾有一幅《北戴河》,大概是六尺整幅,全是水面和水面上飘摇于风雨中的几叶渔舟,右上角题了毛主席的“大雨落幽燕”这首词。画幅气势雄伟,完美地表达了毛主席的词意。
周先生还善于画芦塘,往往在山水画中,间以芦塘,有时是数笔潇洒,有时是丛苇密阵,都能得天然之趣。周先生的故乡无锡,是有名的太湖之乡,自然与水有缘。我曾见周先生50年代初的一批写生册页,有数十幅之多。画风是工写结合,虽然仍可见他的宋元功力,但已开始转向雅俗共赏,流丽温雅了。这批册页的成就是他善于用传统笔法以反映现实生活而达到自然和谐,达到艺术上的完美。周先生后来的山水画,逐渐减少了宋元的面貌,而增加了江南山水的特色,直到晚年。所以研究周先生的山水,可以发现他后期的山水与他前期的山水有较大的跳跃。
周先生还擅于画葡萄,他画葡萄,不仅用背面敷粉法,而且注意用光,所以写实感很强。周先生也喜欢画梅花竹石。他的梅花,铁骨冰姿,给人以凝重坚贞的感觉。
人们都一直不知道周先生作画是否从过师,有一次周先生恰好给我谈到这个问题。事情是因一篇文章引起的,可能这篇文章强调周先生的自学有点过头了,引起他的不安。他对我说他的老师是吴镜汀先生,忘记了自己的老师是不应该的。其实不是他忘记老师,而是写文章的人忽略了。就从这一点看,周先生为人是敦厚的。
80年代初,周先生忽然对我说,他要把他的藏画捐献给国家。那时这样做的人在全国还很少见。有人曾劝他卖掉一幅名画,可以买一幢住房,而他长期以来只住两小间的一套陋屋,他却坚决拒绝了。还有一次可能是住处的有关领导劝他再就地扩充一下住房,他对我说,也不必了。他宁可自己住着这样的简陋住房,却把一批宋元的珍品捐献给了国家。
周先生病重住院后,病势稍好一点,就给我来电话,说长远不看见我了,非常想念,就打个电话吧!隔了些时,我要因公外出,就到医院去看他,一进病房,几乎不认得他了。一段时间不见,有点瘦得变样了。我只好忍住心中的悲哀,默默地看着他。后来周师母对他说:“冯先生特地来看你了。”他随即稍稍转身,却对我念了两句诗,问我平仄对不对?这真是出我意料。我连忙对他说:“全对,你不要再多花心思了,好好养病!”他就默然。我大约默默地对着他坐了半个小时,就起身告辞。他微微动了一下,没有说话。
周先生的一生,是朴实的一生,勤劳的一生,真诚的一生。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卓越的,因而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但他依然一领青衫,自得其乐。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

  美从民间来
——《三峡坝区宜昌县现代民间版画展览》作品选
地处鄂西长江西陵峡两岸的宜昌县,为巴楚文化之故地。这里钟灵毓秀,民风自然纯朴,文化源远流长,木板年画、灶头画、皮影戏、窗花剪纸、挑花刺绣、山歌号子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改革开放的春风,绿了神州,也绿了长江两岸,唤醒了有着扎实深厚艺术根基的西陵儿女的艺术灵感,孕育了又一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宜昌现代民间版画。
宜昌现代民间版画,内容上是西陵人现实丰富多彩生活的再现,是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表达,是心声的吐露;艺术风格淳朴稚拙,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有雅俗共赏之妙;从主题出发,不受比例关系和透视原理的束缚,意到手到,组合随心,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特色与规律,有浑然天成之趣;画面的构成,饱满简洁,造型古拙,朴实无华,蕴含着农民的智慧与幽默。
不久前,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湖北省宜昌县现代民间版画在北京展出。这三幅作品选自该展览。(附图片)
农家门户廖卓明
撒化肥 韩玉红
橘林万步梯 万宗成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艺坛风景线

中央工艺美院在京举行院展
十一月一日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艺术设计高等学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周年校庆日。该校在举行校庆活动的同时,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艺术设计作品展,共展出染织、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学等七个系十余个专业的数千件作品。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艺坛风景线

《中国公民手册》(绘图本)出版
《中国公民手册》(绘图本)近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缪印堂、常铁钧、孙以增等七位漫画家为本书绘图。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艺坛风景线

《水墨延伸》画展举办
为探索中国水墨画延伸发展之径,田黎明、陈钰铭等十三位青年画家以各自的艺术视角,在水墨画的精神的包容和风格样式的多样化诸方面进行了严肃深入的笔墨实验。不久前,他们展出了数十件作品,引起美术界人士的关注。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艺坛风景线

《彭利铭书法作品展》在京举行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部、新华书画院联合主办的《彭利铭书法作品展》,自十一月八日起在新华书画院清凉阁展出。此次展出的四十余件作品,以行草见长,用笔方圆结合,或朴实质拙,或飘放洒脱。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艺坛风景线

旅外画家展新作
旅日、旅美画家王隽珠、沈光伟中国画新作展近日在北京音乐厅内“红地艺术中心”画廊举行。作品向观众展示了画家的艺术个性和特有的语言形式。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艺坛走笔

  画展开幕式小议
小点
不久前,80高龄的老画家丁聪先生在北京举办画展,素色简朴的请柬上说明“不剪彩,恳辞花篮”。我不禁想到,丁聪先生可谓画坛大家,他从艺65年,其难以数计的作品连同“小丁”之名早已不仅于美术界影响巨大,也在百姓中家喻户晓。按理讲,他的请柬应该印制得考究,开幕式也应办得隆重。
但开展当天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简单朴素,而来的观众却拥满大厅。笔者后来在该展大厅里看到,在丁聪的作品前,观众人流不息,其中有笔者熟悉的一些画界人士,然而更多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据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讲,画展的8天里,观众每天平均近千人。一位中年画家对此感慨道:“这样的场面不多见啊!许多画展往往是开幕式热闹完了,画也就没人看了。”
为什么丁聪画展有那么多观众不请自到呢?这里,我给读者引述几段展览简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从香港回到内地……他对当时的难民和下层人民都抱有同情感……1944年,他为鲁迅的《阿Q正传》插图,鞭挞了地主阶级和假洋鬼子。……丁聪曾说过:‘漫画犹如匕首,可以用来刺穿那个黑暗悲惨的年代!’”丁聪虽已年迈,但不失赤子之心。他仍在不停地画,为社会的纯洁和进步,尽一个画家的责任。一位观者讲得好,“因为他的画里有着群众最关切的东西。你用艺术关心人民,你的艺术必然为人民所喜爱……”
笔者由此联想到,近来一些画家举办个展的请柬越来越高档,邀请的领导、嘉宾越来越多,祝贺的花篮越排越长;然后是致辞(多为溢美之辞),剪彩,甚至还有杯酒相敬……可谓缛礼繁重,待到欣赏作品时,印象却平平淡淡。
一位刚从域外归来的同行说,一些国家的画展并不注重仪式,只是宣布开幕,参观者不论地位高低,随到随看,倒也自由自在。
笔者以为,办画展,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开幕式是不是隆重热烈;它真正需要的是观众的支持,而要赢得观众,只能靠作品本身。一些将功夫用在画外搞花架子、讲排场,只求开幕式轰动效应的画家,是不是可以从丁聪画展中悟出一点什么来呢?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

近些年我对荷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曾徘徊于西湖之滨,看十里藕花灿如云锦。在北海太液池畔观雨荷,宿雨新晴水纹乍展、露珠点点的意趣使我痴迷……我又集中读了历代描写荷花的诗词,体味古人对她的情感深度,思考如何注入现代人的情思。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惊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诗句,使我在经营大幅荷花的表现技法上受到启发。我大胆布阵,纵横排比,用重彩和淡彩反复泼洒套罩,去表现其气势、动感、韵味,以及浓艳而明丽的感觉,去追求一种朗朗慧照的现代诗情。——郭怡孮
上图为《碧海新霞》(局部)(选自《郭怡孮画展》)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芥末坛

  画外功夫
徐鹏飞画并诗
甲报转完乙报刊,
经常亮相荧屏前。
最谙宣传威力大,
抢先混个熟脸面。
谁是名人谁等闲?
真假虚实难分辨。
撕破脸皮弄浑水,
画外功夫有真传。
(附图片)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

香港松文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耀松先生和夫人郭爱芳女士,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组创《东方书画长城》,作为贺礼。
这项义举,从一九九一年开始策划,得到了全国书画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到目前为止,已收集到包括启功、沈鹏、崔子范、罗工柳、何海霞、程十发等全国著名书画家在内的六千四百余件作品。
这里发表其中两幅,以公同好。 (文一)
秋吟张北云
望月李秀峰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

  徐光豫剪纸作品欣赏
徐光豫,1948年生,河南省禹州人,出身于民间艺术世家,自幼受其周围的艺术熏陶,酷爱民间艺术,经40余年的追求和进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剪纸作品团花和蝴蝶堪称一绝,雄浑大气,构思奇丽,制作精微,奇趣中见古朴,古朴中见活跃。他的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二届和第十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展出,受到海内外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他的作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已先后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展览,还连续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得大奖。
作者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附图片)


第11版(美术作品)
专栏:

青年女画家杨洋,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赴俄罗斯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绘画系深造并获硕士学位。
日前,她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了留学期间及回国后创作的壁画和油画数十件。作品体现了作者心仪古典美的美学追求,画中充满和美沉静、清新润丽的气息。
莲娜(油画)杨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