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服务社会奉献自我
——记北师大科技志愿者义务讲解活动
本报记者张建玲
11月3日,星期天。
中午12时,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职工食堂里,15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手捧3元钱一盒的盒饭吃得正香。他们是当天一早乘坐近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来馆里做义务讲解员的。
今年5月以来,每逢休息日、节假日,在首都几个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科技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都有数十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科技志愿者义务讲解员在认真地讲解。今天,他们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这是新开辟的讲解点。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们实现“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愿望。
这一活动是今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团委所属科技活动中心的同学发起组织的。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第一批去农业博物馆的名额只有20个,却有70多个同学报名。到10月底,已经有100多名学生自愿加入义务讲解员的行列。9月份开学以来,累计参加讲解的人数达到600多人次。据统计,他们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2700多人。每到休息日,他们清晨便悄悄出发,手里拿着馒头边走边吃,去挤公共汽车。一天讲解下来,又累又饿,但他们没有怨言。
义务讲解,不拿报酬。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拿出10元钱吃上一盒盒饭也是舍不得的,白菜、馒头足矣。有时候,买一包“康师傅”就着凉开水吃下去。10月2日,由于乘车困难,去历史博物馆讲解的同学回来时步行到西单才乘上车。苦虽苦,但他们觉得用学到的知识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同时使自己得到锻炼,是值得的。教育系学生林小英在谈到她的体会时说,当面对着一群中小学生求知渴望的眼神,当细心的老者迈着蹒跚的步履认真地听我讲解、且不时地点点头,当年轻的父母牵着几岁的孩子要他们仔细听讲解的时候,我真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一种责任感、一种中国青年志愿者的神圣感洋溢在我心中,我必须全身心地去做,才能对得起胸前耀眼的校徽和鲜红的身份牌。
一次,在历史博物馆,周婷婷讲解了一天,快要结束时,一对日本老夫妇走到了她负责的展台前。周婷婷为他们作了讲解。讲完之后,这两位日本老人掏出100元钱送给她作小费。周婷婷立即谢绝说,钱,我们不能收,我们的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北师大学生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农业、地质、科技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主动提出为他们提供午饭,使同学们非常感动。中国科技馆的负责同志说,大学生义务讲解,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而且缓解了展览馆节假日期间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有些国有大企业也表示将给这项活动以赞助,这对大学生们都是很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志愿活动的关注,共同尽一份力量。
(附图片)
左图:北师大学生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吃盒饭。
右图:北师大95级历史系学生傅瑶(中)向参观者讲解中国近代史。
本报记者卢传友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吴邦国拜会佩尔松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马桂花)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今天晚上前往钓鱼台国宾馆拜会正在中国访问的瑞典首相佩尔松,并会见了随同佩尔松访华的瑞典企业家代表团。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中瑞经贸合作问题交换了看法。
吴邦国向瑞典客人介绍了中国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和中瑞合资企业的情况,并对中瑞经贸合作的前景表示乐观。


第4版(要闻)
专栏:

  常任侠先生逝世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著名东方艺术史与艺术考古学家、诗人常任侠教授,因病于1996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常任侠先生笔名季青、牧原、常征,出生于安徽省颍上县。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1931年毕业,任中央大学高中部主任,与汪铭竹、程千帆、沈彍等组织土星笔会,出版《诗帆》月刊。“七七事变”爆发后,常任侠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爱国洪流。1938年春,常任侠到长沙与田汉、廖沫沙等编辑《抗战日报》,旋至武汉军委政治部三厅六处从事音乐、戏剧编审,与冼星海合写歌剧《亚细亚之黎明》。1945年冬,应聘赴印度国际大学任中国文化史教授。1949年2月返国,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出席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任侠先后任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佛学院兼职教授等。1988年离休。
常任侠先生毕生勤奋钻研东方艺术,著作宏富,主要有《中国古典艺术》、《中印艺术因缘》、《汉画艺术研究》等。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难得最是有真情
刘绍楹
许多看似简单的小事,细研究起来,却包含着不小的学问。近读关于优秀售票员李素丽的报道,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局外人可能会想,售票员这工作太简单了,开门关门、收钱撕票,如此而已,谁都能干,有什么学问?其实不然。任何事情都有两种干法,一种是凑合混日子,另一种是高标准地干好。而要真正干好,什么事都得下一番苦功,非认真钻研一下其中的学问不可。李素丽认为,“普通平凡的事情要往好里去做,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她努力钻研本职业务,在看来并不起眼的地方做出了大学问。比如,有些售票员的服务用语差劲,一句话能气得乘客一天不痛快,有些话甚至成了编相声的材料。李素丽就动脑筋琢磨怎样讲好服务用语,想方设法用自己的话滋润乘客的心田。像给孕妇找座位,她不用扩音器大声嚷,而是走到近处轻声提醒孕妇身旁座位上的乘客,因为有的孕妇脸皮薄,大声嚷或许闹个大红脸,好心未必有好效果。车进站,她从不边敲车厢边喊“靠边儿”,而是把头探出车窗,亲切地招呼“骑自行车的同志,请往外侧骑”,因为“靠边儿”给人的感觉是轰他,“往外”使人感觉是请他。乘客跑过来赶车,她说:“您别着急,我和全车的乘客都在等您。”多了“全车的乘客”等几个字,换来了全车人的支持。同样的意思,说话的态度和方法不一样,效果就有很大差别。你看,像服务用语这样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细钻研就有这么多道道,那么整个售票员工作里该有多少学问啊!
李素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悉心钻研技能,并且有所创新,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不是靠兴之所至,也不是靠某种功利的驱使,而是靠对广大乘客的一片真情。无数英模成长的经历都告诉我们,有真情,才可能真正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创造好成绩;有真情,才肯用自己的苦累换来大家的幸福;有真情,才可能在关键时刻见义勇为,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党和人民的利益。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真情”,李素丽的真情来自对她所献身的事业的热爱,来自对于人民群众的热爱。组成我们这支英模队伍的人们,都有着这样的对人民群众的真情,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徐虎、李国安……他们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用全部心血谱写出动人心弦的真情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社会,是由众多的人和众多的部门、单位组成的聚合体,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固然需要制度、法律的规范,但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需要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需要真情,需要付出,需要奉献。人人都自觉这样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回报,并促进人们心灵的沟通,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如今老百姓之所以对有些部门和单位意见很大,就是因为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官僚主义、官商作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归根到底,是缺乏对人民群众的真情。
李素丽讲过一句朴实而又富于哲理的话:“你只有把心掏给乘客,才能换来别人的真诚和信任。”她讲的是当售票员的体会,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对各行各业,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我想,如果每个人都以这句话为座右铭,照这句话去做,就一定能用真情构建起真诚、和谐、向上的社会大厦!
《人日报》 〔19961104№D〕


第4版(要闻)
专栏:

  电视剧《法官谭彦》搬上荧屏
本报讯记者李仲春报道:由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拍摄的电视剧《法官谭彦》,近日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与观众见面。这部电视剧再现了人民法官谭彦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同时,也展现了谭彦的夫妻情、父子情、同志情,该剧刻画细腻,富有感染力。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文件学习读本》出版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为配合学习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宣部学习出版社编辑的《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文件学习读本》一书近日出版发行。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收录了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第二部分为郑必坚、龚育之等撰写的学习六中全会文件的体会文章。本书是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辅助读物。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少年报庆祝创刊45周年
本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中国少年报》创刊45周年纪念活动11月1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少年报》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长,曾经创下了期发总量1100万份的辉煌纪录。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报刊总汇信息库》出版
本报讯一种以光盘为载体,能迅速准确查询全国900余种报刊资料的大型数据库《中国报刊总汇信息库》,日前由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开发成功,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该信息库采用触摸屏式电脑查询方式,人们只要用手指点屏幕,就可以按照屏幕上的提示快速查询。 (谢文)


第4版(要闻)
专栏:

  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封发行
本报讯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集邮总公司近日联合发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纯金、纯银镶嵌邮票纪念封。(庆平)


第4版(要闻)
专栏:

  香港报纸发表评论认为
推委会为港人治港奠定基础
本报香港11月3日电一个由400人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已于昨天产生。今天,香港各报纷纷发表社论、社评认为,这是香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表明广大港人从此登上当家作主的政治舞台,预示着“港人治港”新时期的到来。
香港《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推委会是一个以爱国爱港人士为主的联合体,是一个集合了各路精英、体现了均衡参与、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组织,是香港第一个由港人自己组织的、履行产生行政长官和临时立法会职责的选举机构。它的诞生,标志着筹组特别行政区的工作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社评说,由400人组成的推选委员会,是一个紧密联系各界别、各阶层的集体,凭着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凭着他们与港人的广泛联系和对港人、对国家的负责精神,加之有严格的守则依循和约束,相信可以推选出港人满意的行政长官,选举产生一个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临时立法会。
香港《文汇报》社论认为,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通过民主、公开、公平的程序产生,这将是港人实践民主治港史无前例的创举。
社论指出,推委会的产生,不仅奠定了港人在“一国两制”方针下民主参政、“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础,而且奠定了香港民主发展的和谐、文明、公正的基础。这不仅使港人能够以主人翁身份治理香港,创造更大的繁荣,而且能够推动港人自己创造出与香港经济相媲美的和谐、文明、民主的政治选举文化,使“东方之珠”在“九七”之后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香港《天天日报》、《东方日报》等也发表社论、评论认为,推委会的产生过程是令人满意的。香港以往的总督由英国拍板决定,而未来的特区行政长官则由400名港人组成的推委会选举产生,这是很大的进步。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六国离到任大使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马桂花)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六国即将离任和新任的驻华大使。
这六国大使是:即将离任的奥地利大使迪特里斯·布科夫斯基、尼日利亚新任驻华大使祖贝尔·马哈茂德·卡藻雷、埃及新任驻华大使黑勒米·贝德尔、印度新任驻华大使南威哲、利比里亚新任驻华大使克里斯托弗·米尼孔和老挝新任驻华大使苏塔旺·高拉。
李鹏对即将离任的奥地利驻华大使布科夫斯基在华工作期间为发展中国同奥地利的友好合作关系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谢。他希望五位新任驻华大使在华任职期间为增进中国和其所代表的国家的友好关系做出贡献。


第4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在中国高科技中心成立十周年会上强调
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和农业
本报北京11月3日讯记者杨健报道:在今天召开的庆祝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报告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副组长温家宝就我国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战略作了重要讲话。
温家宝指出,高科技及其产业与现代化大生产和开放的大市场紧密相联,是科学、技术与管理的高度集成。抓住高科技,就抓住了整个科技工作的龙头,抓住了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领域。
关于我国高科技研究及其产业化的任务,温家宝说,应重点开发电子、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的高技术,着力解决关键性、共性和基础性的重大技术问题。大幅度提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和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产业体系,并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人才储备。而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和农业,是当前我国高科技研究及应用的重点。
为实现上述任务,温家宝强调,应在实践中注意把握以下指导方针:坚持突出国家目标,把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地位、国家竞争实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作为高科技研究及其产业化的中心任务;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研究课题和产业化项目;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强化自主创新,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断增强研究开发能力和经济技术实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攻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课题和关键技术。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适逢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七十寿辰。温家宝向李政道先生表示热烈祝贺。
他说,李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对于青年人和科学技术事业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重要。从李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求实精神、进取精神和爱国精神。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等出席了今天的庆祝会。


第4版(要闻)
专栏:

  刘少奇研究述评学术讨论会在皖举行
本报讯记者柳晓森报道:刘少奇研究述评学术讨论会近日在安徽省滁州市举行。
会议评估分析了全国有关刘少奇研究的现状,并为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作准备。
与会学者表示,研究刘少奇的思想和实践,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政协常委、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第4版(要闻)
专栏:

  上海66万下岗职工走上新岗位
据新华社上海11月3日电(夏儒阁、王姣姣)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今天举行的第八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说,在近五年中上海有66万下岗职工走上新岗位,实现再就业。
徐匡迪说,这是上海进入90年代以来,加快推进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职工实行产业间的大转移取得的重大成果。近几年仅纺织行业就有计划地转移出劳动力20万人,第三产业每年吸纳就业与再就业人员约10万人。


第4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不会忘记他
——润五同志逝世周年记
本报记者刘工践
11月2日,人民的好市长李润五逝世一周年。北京市的各界群众,自发地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手捧献花,携带花篮,深切怀念这位人民的好公仆。
北京市经委刘永聪、市城建集团袁和盛一大早就来到八宝山公墓,对记者说:“润五生前心里装着人民,这样的公仆,是我们的榜样。”冰心的女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吴青手拿三朵红玫瑰,“打的”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在人群中找到李润五同志的夫人丁玉珍,说:“作为北京市的人大代表,我忘不了这个日子。玫瑰花,很美很香,又有刺。润五同志正是一个有风骨的人。”
北京市金星制笔工业公司总经理在李润五遗像前说:“润五同志,我们欠您一支笔。”原来,这个有3000多人的老企业,六年来步履艰难,润五同志一直关心这个企业。今年企业打了翻身仗,扭亏增盈,并试验成功可代替进口佳能的彩色喷墨墨水,品种增多,开发了能进行心脏急救的金星笔。“如果早一年开发这个产品,润五同志也不会过早地离开我们。”他对记者这样说。
记者看到,自发来到李润五骨灰室前悼念的,有北京各大企业的职工,市委、市政府机关和中直机关的干部和北京市民。李润五北京矿业学院的老同学朱军、倪融说:“许多京外的老同志都打电话,要我们今天到润五灵前看看他。”原在北京东城区工作,现在中组部工作的黎忠友认为:“人民的公仆,人民不会忘记。”八宝山革命公墓负责人吴坤祥告诉记者:“逝世周年的日子,一般是来三五家人和好友,没想到这次来三四百人。”
据悉,新上任的北京市代市长贾庆林在日前召开的干部会上明确表示:“我们大家都要向李润五同志学习。”参加悼念活动的北京干部说:“这话讲到我们心坎中去了。”
直到中午,悼念的人们才从八宝山陆陆续续离去。人们没有忘记他——记者深深地感到:这就是一个公仆留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第4版(要闻)
专栏:

北京王府井百货公司以“一团火”精神为动力,在职工中开展“爱岗敬业、甘愿奉献”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图为商场职工在举行“一团火”精神的宣誓。
本报记者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