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千古”意识
高洪波
近年间兴起一股“收藏热”,与这热潮相对应的是“古玩热”。人们对现代化的新鲜玩艺儿固然如醉如痴地追求,从汽车、空调、电脑,到大哥大、肯德基、比萨饼,可是偏偏文化积淀的遗传因子或显或隐地作用在许多人身上,好古之风遂与趋时之潮并行,间有交叉,甚至好古之风本身亦成为一种时髦,让你好一阵弄不明白。
往文化的根脉上追寻,最古的怕是新、旧石器时代的器物,彩陶、石斧、玉圭,直至甲骨文、青铜器,都是千年万年前的人类文明的遗物;化石算不上,它只是大自然这只巨手不经意间诞生的作品,上面没有一点人类的痕迹。
文化根脉源远流长: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仅就玉器而言,我就可随手列出这一系列“古玉”文化,商、周、春秋、战国还得往后排,轮不上。正是由于人类的“好古”,才有了考古学,继而有了博物馆、展览馆,人类文化的足迹借助这些有意味的台阶,一步步登堂入室,进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但古人从没想到为后人准备什么文化遗产,即便是渴望永生的秦始皇与汉武帝,他们营建自己陵寝的目的也很单纯:继续在另一个世界享受人世的一切待遇。也许正是众多帝王将相这种纯享乐观念,才在不经意中为我们保留下巨大文化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古人的迷信帮助了现代的考古。
今人自不同于古人。近读一则来自辽宁锦州的新闻:为五百年后的人准备“文物”,锦州广济寺塔封存一批物品。这批物品全是当今锦州有代表性的名优产品,计有橡胶、玻璃、压电水晶、新潮时装、凌川白酒、小菜及地方报纸、地方志等,引起我注意的是其中还有满族作家的长篇小说。
想到五百年后的人们极偶然地打开锦州广济寺塔的塔顶天宫,发现一批“珍贵文物”的场景,一定是极其有趣的,大概像人们发现法门寺地宫佛指舍利、唐秘色瓷一样目瞪口呆,继而广为传播,成为新闻热点的罢?
好像美国人也干过类似制造文物给后人的事,他们利用现代高科技留存一批当代高精尖的产品,千年之后也不会锈蚀、损坏,但似乎没有小说,有视盘光盘和音乐磁带。
对于这种制造文物的做法,我不打算说什么,不过对于将小说列为“文物”颇有感触。晚唐诗人薛莹《秋日湖上》诗云:“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沉浮千古事,谁与问东流?”很有几分感伤。其实文章同样是千古事业,想到千百年后有后人品评,作家动笔时怎能不斟酌再三?当你描写现实的同时,你就进入了历史。“千古”意识,说白了,就是精品意识。不然,何以“千古”?


第12版(副刊)
专栏:

  遵义,历史与现实的融汇
徐怀谦
到遵义,不能不去看遵义会议会址。这原是贵州军阀柏辉章在1932年为自己建造的豪华住宅。二层柱廊式灰砖结构,有好看的拱形雕饰,屋檐略为突出,二层上有带顶棚的阳台。1935年的遵义会议就是在二楼的一间宽敞客厅里召开的。会议期间,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彭德怀、刘少奇等人即在此居住。据邓颖超后来的回忆,她曾站在二楼阳台上摘槐树叶子。
今天,那棵槐树仍在,枝叶茂盛。笔者参观的那个上午,有十几只喜鹊栖在枝头,鸣啭着现世的和平与安宁。60年的时光倏忽流过,多少伟人已经仙逝,然而睹物思人,我们分明从这座建筑、这棵槐树、这群小鸟的啼叫声中感受到了伟人的呼吸、伟人的业绩和伟人的精神。
遵义会议的精神是不衰的。
史料记载,1935年1月7日,红军智取遵义城。1月9日,入城那天,正赶上下大雨,弄得战士们满身泥污。于是他们先在城外停下,洗脸洗手,然后高唱革命歌曲进了遵义城。“红军到,千人笑”,说的正是当年遵义老百姓对这支军容整齐、纪律严明的部队发自肺腑的热爱。
60年之后,1996年春,昆明陆军学校第二次来遵义举行千人千里军政综合野营拉练。一位生活在贫困山区里的老大妈,得知这个消息后,便用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多元钱,买了糖果和毛巾。队伍路过家门口时,她把这些小礼物使劲往战士们的怀里塞,边塞边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子,都是我的儿子……”而她自己的亲儿子此时正在边疆部队服役。
遵义会议精神不衰,还得益于一些老红军战士的言传身教。李光便是其中的一位。
他是当年红军突破乌江时参军的。那时候,他还是个14岁的娃儿。他说,长征途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过草地。当年过草地,并不像有些电影、电视上表现的那样,宿营地有一堆堆的篝火,可以煮皮带煮野菜吃,事实是烂草墩子上根本没有什么可烧的。睡觉只能在稍大的草墩上两三个人背靠背地睡,吃的是各种野草野菜,只要吃不死,就只管扯了往嘴里塞。他说,他所在的连过完草地仅剩了七个人,饥饿随时都会夺走战友的生命。
他后来在总司令部勤务班当过班长,和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有较多的接触。彭德怀看他手脚勤快,很喜欢他,就把他带到延安读了一年抗大。
这是他一辈子接受的仅有的文化教育。他说:“我吃够了没文化的苦,没能为党多做些工作,不能让今天的孩子再上不起学。”至今,他已为希望工程捐款20500元钱。这对一个退休金每月只有800多元的老人来说,是多么地不易!
60年沧桑风雨,而本性不移。今年76岁的李光,平常是一身蓝布衣裤,一顶旧军帽,生活至俭。尤其让人感佩不已的是,这位曾当过遵义市劳动局长、城建局长、园林局长、政协副主席的老领导,自己的三个孩子中竟有一个是环卫工人,一个是修路灯的。
长征精神不衰,更体现在遵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在遵义市中心,矗立在花坛中央的一块写着“发扬长征精神,增强名城意识,奋发建设遵义”十八个大字的宣传牌,已经成为遵义一道醒目的风景线,植根于遵义人民的眼中和心中。
通常情况下,一提到革命老区,人们很快会想起一个字:穷。不错,对于遵义来说,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是红军长征时期进行革命战争的优势所在,却也是和平时期进行经济建设的劣势所在。但遵义人民不满足于等、靠、要,而是从劣势中找优势,变劣势为优势。
不到遵义,你真的很难相信遵义竟有这么多的全国之最——最大的钛厂、最大的钢绳厂、最大的五倍子化工医药基地、低碳锰和锰合金产量占全国第一的铁合金厂等等。以生产“风华”电冰箱、“航天”汽车和开发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而名扬中外的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全国五大电器基地之一的长征电器公司,都在遵义;作为“黔北粮仓”,遵义的水稻、玉米、小麦产量占全省的1/4。另外,它还享有“酒乡”的美誉。
如果说当年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由错误走向正确路线的转折,那么,今天的遵义也正经历着一个由贫穷走向富裕、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折。在桐梓县娄山关镇,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真实特写:已迈入小康的城郊村投资100多万元建起的少儿文化游乐园,占地16亩,水面15亩,风光宜人,设施齐全。听说该村的儿童艺术团刚刚应邀去省里的国庆招待会上参加演出,博得了好评。在镇里投资130万元于去年建成的南天门小学,我们了解到,虽然这里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但不必为上学发愁。哪家农民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一律由村里垫付,因此保证了100%的入学率。
靠着茁壮成长的一代代新人,长征精神将是永放光辉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汤翁故里寻“四梦”
顾建中
1616年7月29日深夜,江西临川文昌桥东灵芝山的一户书香人家。一盏长明着的油灯渐渐熄灭了。灯侧病榻之上的一位枯瘦老人,非常不情愿地随着忽闪忽闪、渐渐暗淡的灯苗缓缓地闭上了双眼……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剧坛大师、可与莎土比亚比肩的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历史的车轮碾出了380道岁月的深痕,但汤显祖和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的光彩并没有因光阴的逝去而褪没。相反,因为悠悠岁月的磨砺,汤显祖作为一代剧坛大师的人格以及“临川四梦”的深邃的历史意蕴与艺术造诣,愈来愈受到后人的推崇。英国、德国、美国,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及日本,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汤显祖及其“四梦”。临川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的来访者频频光顾。
去年,朋友告知,汤翁故里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大师,弘扬中国文化,在不太富裕的情况下,筹措巨款,修建了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今年7月,恰逢汤翁逝世380周年,我因了一桩公事,有机会赴临川一行。抵临川的当天下午,我在地委宣传部万同志和临川的吴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
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坐落在临川市城区东南距市中心两公里处的郤家山。这是一个具有明清风格的园林式仿古建筑群,主要由“四梦村”、“迎宾村”、“娱乐村”三大部分组成,占地180亩。三村布局自然,设计精美,诸多景点和游览区或玲珑剔透,或富丽典雅;山石花草和亭台楼榭或疏密交错,或远近映衬。
“四梦村”是以纪念性设施为主的风景游览区,占地80亩。内有牡丹亭、丽娘坟、梅花庵观、黄粱饭店、钱廊、胜业坊、瑶台、照壁、梦泉听茶、毛泽东手书石碑,诸景点配以壁雕塑像、诗书楹联,将“临川四梦”的人物、故事“还魂”于今天。
冒着烈日我们汗流浃背,却依然游兴盎然。走走停停,指指点点,听竹林涛声,品楹联韵律……当我瞻仰汤显祖塑像时,心中忽然升腾起一股宗教般的虔诚。是什么力量,使得一个20世纪末的中国书生,跨越尘封的历史,从黄浦江畔风尘仆仆地来到郤家山寻觅?我想到了评论家们的评判:从“四梦”中看到对封建朝代的鞭挞批判,对官场权贵的冷嘲热讽,看到了艺术的不朽。


第12版(副刊)
专栏:

  李下杂文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年杂文家李下(瓜田)杂文作品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杂文家及首都文艺界人士高扬、胡昭衡等30多位同志出席了会议。研讨会是由北京杂文学会和求是杂志文教部联合主办的。
李下笔耕勤奋,已有《瓜田小品》、《瓜棚夜语》等杂文随笔集问世,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会者衷心祝贺李下杂文创作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他鲜明的爱憎情感、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是非感和锐敏的观察力,以及在艺术上形成了以幽默见长,机趣睿智的风格。(昭)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连续剧《炎黄始祖》拍摄完成
《炎黄始祖》以新石器时期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的争战为背景,描写了中华民族的始祖率领部族历尽千辛万苦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艰难历程。剧本融汇了历史、文物、考古、神话、民间传说等多方面的资料,在宏大的历史画面中,通过跌宕起伏的众多人物故事情节,不仅体现了炎黄二帝经过长期努力,实现各部落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基础的丰功伟绩,还表现了民族先贤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原始农业、医药、烧陶、缫丝、造字、青铜冶炼等一系列文明成果的相继诞生。这部电视剧将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树立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陶冶。
《炎黄始祖》是由新华社、湖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文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