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怀念老战友谭善和
王恩茂
善和同志是我的老战友。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一起参加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湘赣苏区的斗争,一起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西征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红二军团)会师,一起参加了创建和保卫湘鄂川黔苏区的斗争;一起参加了从湘鄂川黔苏区出发的长征,并一起过雪山草地,北上参加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的大会师,胜利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分手了,他先后在太行山和冀鲁豫参加敌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工作,参加了邯郸战役、挺进大别山的艰苦斗争,以及淮海和渡江战役。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善和同志对敌斗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完成了许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他是一位经过长期革命斗争严峻考验的、对党对人民忠诚的、坚强的老红军战士。
建国初期,善和同志在西南军区工作。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领导工兵部队修筑康藏公路和成渝铁路,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1952年,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志愿军工兵司令员,完成了繁重的交通工程保障和作战工程保障任务。停战后,他又参加了朝鲜重建工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作出了贡献。
60年代初,善和同志担任军委工程兵参谋长,受罗瑞卿总参谋长委派,率部来到新疆修建国防工事,我们才又重逢。他奋不顾身地奔赴海拔50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山区勘察阵地,保持和发扬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奋斗精神。
“文化大革命”中,善和同志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打击迫害,“九一三”事件后才恢复工作。他曾先后担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军委工程兵司令员。1981年,我重返新疆工作,担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鲁木齐军区第一政委后,他于1983年也重返新疆工作,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不但为驻新疆部队的全面建设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在共同的工作中,我更深地了解了他。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决反对林彪、“四人帮”,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负责,不怕困难挫折,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的革命意志、奋斗精神、工作干劲都不减当年,保持了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
善和同志1991年病逝,至今已整整5年了。许多熟识他的老战友、老同志都很怀念他。现在,把他生前撰写的文章、回忆录、日记和部分回忆他的文章,汇编为《在征程中》出版,我认为很有意义。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红军战士在征程中的足迹,感受到可贵的“哪里有困难愿往哪里去,哪里艰苦愿往哪里去”的献身精神和奋斗精神。而这种献身精神和奋斗精神,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是必须保持和弘扬的,都是永远不能丢掉的!
读这本书,我相信对青年、对部队指战员、对每一个正在为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而拼搏的人,都是有裨益的。
(谭善和将军遗著《在征程中》,已由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英名永在浩气长存
——纪念叶挺将军诞辰一百周年
王德京
今年9月10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叶挺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叶挺同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了一生,立下了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他临大难而不惧,临大节而不苟,对人民无比热爱,对党无比忠诚,为革命鞠躬尽瘁。他的英雄业绩永远留在人民心中,他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走上革命之路
1896年9月10日,叶挺出生在广东惠阳县淡水镇周田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天资聪慧,学习勤奋,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器重。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在他小学毕业时,老师特地为他改名叶挺,勉励他说:“人要上进,叶须上挺,挺身而出,拯救中华。”叶挺的一生,实践了老师的这一期望。
辛亥革命后,叶挺先后就学于广东陆军小学堂和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面对国内北洋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形势,叶挺非常苦闷,渴望求得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大量阅读书报,钻研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喜欢看《新青年》等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刊物。1917年春,叶挺在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以优等生资格进入当时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参加孙中山创建的粤军,担任一支队副官。在此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并加入了国民党,成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
1920年底,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翌年10月,在广西桂林成立大本营。叶挺被任命为大本营警卫团二营营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炮击总统府。叶挺率部英勇反击,多次打退叛军进攻,并保卫孙夫人宋庆龄脱险转移,受到孙中山的特别嘉奖。年底,叶挺与邓演达、张发奎等到西江沿线策动部分粤军反正,与桂军组成讨陈联军,收复广州。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设立大元帅府。叶挺先后担任宪兵司令部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和粤军第一师三团三营营长。他目睹陈炯明之乱以及国民党内黑暗腐败现象,对国民党深感失望。他开始认真阅读共产党主办的《前锋》、《向导》以及《新青年》等杂志,日益接受社会主义,向往共产党。1924年初,叶挺经孙中山同意,于当年秋天到达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东方大学,叶挺与赵世炎、陈延年、聂荣臻、王若飞、任弼时、罗亦农等一起,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情况,思想觉悟得到了迅速提高。1924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中共旅莫支部一致通过接受叶挺为中共党员。1925年初,叶挺和王一飞、熊雄、聂荣臻、颜昌颐等30余名中国留学生被调到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着重学习军事。他非常珍视这个符合自己志愿的学习机会,更加勤奋地学习、研究苏联红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军事水平,令许多苏联教官都对他刮目相看。
组建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锋
由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军事干部,叶挺等20余名红军学校中国班学员提前结业,于1925年8月离开莫斯科回国,9月抵上海。党中央决定叶挺、聂荣臻、熊雄等12人立即到广东工作。这时,正值大革命的高潮,毛泽东、周恩来等深感有必要建立由我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周恩来抽调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的革命青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筹建了一个以共产党员为主要骨干的独立团。叶挺被中共广东区委推荐担任该团团长。叶挺独立团于1925年11月正式成立,团部设在肇庆,在编制上属第四军军部,实际上由中共广东区委具体领导。独立团设立共产党支部,由叶挺、周士第、董朗等担任支委,作为全团的政治核心,直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叶挺独立团经过半年多严格的政治、军事训练和参加当地农民反封建的实际斗争,成为一支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强的战斗力的革命部队。
广东革命政府决定举行北伐,确定叶挺独立团为北伐先遣队。1926年5月初,叶挺率独立团由肇庆经广州北上,向湖北进军。5月中旬,独立团击溃陈炯明的粤军一部千余人,占领汝城,取得首战胜利。5月底,叶挺又率部赶往安仁县,击败敌军四个团的兵力,并乘胜追击,占领了攸县。两战两胜解除了唐生智部队的困境,使叶挺独立团威名远播。
7月初,广东国民政府正式誓师北伐,四军、七军、八军分路向长沙进军。叶挺独立团回归四军建制,仍充任先头部队,接连攻占醴陵、浏阳。为了实现占领武汉的部署,四军奉命进攻平江。吴佩孚在此布置重兵万余人凭险固守。叶挺率独立团从小道绕到敌人侧后,配合正面友军发起突然攻击,迅速击溃敌人,占领平江。随即乘胜攻入湖北境内,进而切断粤汉铁路。吴佩孚急忙调遣近3万人的兵力,布防在素以天险著称、作为武汉南大门的汀泗桥。北伐军以四军为主力,正面仰攻汀泗桥,但久攻不克,伤亡甚大。叶挺依靠当地群众做向导,带领独立团,乘夜沿小道绕到敌人背后,与正面友军配合,对敌人进行南北夹击,终于攻下汀泗桥,并乘胜占领咸宁。吴佩孚又在同样地势险要的贺胜桥,集中4万多兵力,布置了三道防线,亲自坐镇。四军奉命首先攻打贺胜桥。叶挺独立团乘夜直插敌前沿阵地,经过激烈的肉搏战,很快攻破第一道防线。在后续部队支援下,独立团又乘势突破后两道防线,占领贺胜桥。
9月初,第四军直逼武昌城下,与一军、七军各一部,将武昌城团团包围。武昌城高墙厚,敌人遍筑工事,闭门坚守。叶挺独立团组成敢死队,率先攻至城下。敌军凭借坚固工事及优势炮火顽抗,北伐军遭受重大伤亡,独立团的敢死队全部壮烈牺牲。10月10日,北伐军乘守敌内部发生分化,再次发起攻城,独立团首先冲入城内,毙俘敌2万余人,终于攻占武昌城。
在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中,叶挺以高昂的斗志投身于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斗争,英勇奋战在北伐战争的第一线。他出生入死,身先士卒,多谋善断,指挥若定,取得辉煌战绩,为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名,被公认为“北伐名将”。
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任第二十四师师长的叶挺,负责武汉地区卫戍事务。他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叛变行为,尽力维护武汉地区的稳定。5月中,夏斗寅部叛变,对武汉发动突然袭击。叶挺奉命率领所部激战三天,将叛军击退,稳定了武汉的政局。
7月15日,武汉政府首脑汪精卫实行“分共”,对共产党员和革命工农进行残酷迫害。改组后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举行武装起义。7月下旬,叶挺率领的十一军和贺龙率领的二十军相继开赴南昌。8月1日,在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下,叶挺与贺龙、朱德、刘伯承一起发动南昌起义,一举消灭了当地国民党反动军队3000余人,占领了南昌。起义军在胜利后进行了改编,叶挺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兼十一军军长。按照中央决定,起义军于8月3日撤离南昌。在南下广东途中,由于未同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起义军在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下,遭到失败。叶挺、聂荣臻等护送重病中的周恩来转移到香港。
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又决定利用广东敌人内讧、兵力空虚的机会,举行广州起义。起义由省委书记张太雷负责,叶挺被任命为起义军总指挥。12月11日凌晨,起义爆发,在叶挺指挥下,以我党掌握的四军教导团、警卫团和工人赤卫队为主力,联合郊区农民武装,迅速攻占敌人大部分据点。但由于反动军队回师广州,出现了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12日,增援敌军进入城内,起义军英勇抗击,伤亡惨重,张太雷也不幸中弹牺牲,起义遭到失败。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生死考验的危急关头,叶挺同党内外一批坚定的革命者一起,毅然投身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殊死斗争,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叶挺参与领导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虽然先后失败了,但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继续革命道路的伟大探索。它们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一起,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这中间,叶挺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进行过英勇战斗,提出过正确建议,他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永载史册的。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先后在香港和苏联,受到当时犯“左”倾错误的广东省委和共产国际东方部的无理指责和不公正待遇。陷于巨大委屈和苦闷的叶挺,自动离开莫斯科,到德国去了。后来,在延安整风中,周恩来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曾分析了此事发生的原因,说“这件事我们应该给叶挺伸冤”。在以后的十年中,叶挺虽然脱离了党的组织,但仍然同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中国革命的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叶挺从国外回到澳门居住。他拒绝国民党的利诱拉拢,更加主动地与中共党组织联系,积极了解祖国抗日救亡的情况,随时准备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斗争。
组建新四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7月,周恩来为与蒋介石谈判,南下途经上海,与已由澳门移居上海的叶挺会见,希望他参加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胸怀抗日救国大志的叶挺感到有了直接参加抗战报效祖国、重新为党工作的机会,精神为之振奋,即通过陈诚向蒋介石建议将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华中前线抗日。蒋介石接受了这个改编方案,并于9月底宣布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10月下旬,叶挺应中共中央邀请,来到延安,毛主席亲自主持干部大会欢迎他。叶挺在欢迎会上致词时诚恳地表示:“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是爬到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跟上来了。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决抗战到底。”叶挺向党中央领导人明确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军事方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正式成立,全军共1万多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新四军经过整训,随即挺进敌后广大农村,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
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宏大舞台上,叶挺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为中华民族立下汗马功劳。新四军在叶挺的指挥下,在成立后的三年中,机动灵活,勇猛善战,与日伪军进行了大小2400多次战斗,粉碎了敌军的多次“扫荡”,消灭敌伪军5万余人。新四军由1万余人发展到9万余人。1940年10月间,日军调集1万余人,向我皖南军部所在地进犯。叶挺亲赴前线指挥我军与敌激战八昼夜,终将敌击溃,我乘胜追击,相继克复泾县、南陵,共歼敌2000余人。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建立了皖南、皖东、苏南、苏北等广大抗日根据地,对华中敌人造成巨大威胁。
叶挺率领新四军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分裂活动也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蒋介石曾极力拉拢叶挺以使新四军听命于他。叶挺虽脱离共产党多年,但仍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清醒的头脑,一心向着共产党,完全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绝不听从蒋介石的旨意。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处处加以限制压迫,不断挑起军事磨擦,均被新四军击退。1941年1月,蒋介石竟冒天下之大不韪,调动8万多国民党军队,对奉命北移的新四军9000余人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叶挺军长率部英勇抗击,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在这濒临绝境的时刻,叶挺致电中共中央,“决打到最后一人一枪”,还给家属写了绝命电,决心为革命牺牲。叶挺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下山与顾祝同谈判,却被无理扣押。1月17日,蒋介石竟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要将叶挺交付“军法审判”。
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发表严正声明,尖锐地揭露了国民党投降反共阴谋,赞扬“新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军长叶挺领导抗战,卓著勋劳”,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表示了极大愤慨。
坚贞不屈,重新入党
皖南事变使叶挺蒙受不白之冤,身陷囹圄。他在这特殊的战场上,继续进行顽强的战斗。顾祝同转达蒋介石的旨意说,只要叶挺肯发表一个声明,说明事变责任不在国民党政府而在中共,便可以恢复他的自由,还要委任他为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叶挺拍案怒斥顽固派道:你们做出袭击抗日部队这种亲痛仇快的事,还要共产党负责,“怎么说得出口?”叶挺要求蒋介石赶快对他进行“公开审判”,以求将事实真相公诸全国,他表示“只要全国人民了解我叶挺,那么要杀要关皆由你们”。顽固派无计可施,只得将叶挺关在监狱里。叶挺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十个大字,表达他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1942年初,叶挺被押到重庆。陈诚、蒋介石先后出面以高官厚禄相诱,叶挺一次又一次横眉冷对,严辞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完全破产后,就把叶挺长期囚禁在中美合作所。1942年11月21日,叶挺在牢中写下了著名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是一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诗。一位大无畏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跃然纸上。
日本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时,提出了立即无条件释放包括叶挺在内的政治犯的要求。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再交涉,蒋介石被迫同意释放叶挺。1946年3月4日,经受五年炼狱磨难的叶挺终于获释。在曾家岩中共代表团驻地,他受到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等热烈欢迎。次日凌晨,叶挺即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了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入党申请书:“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3月7日,中共中央很快复电叶挺:“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华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在重庆,战友们为庆贺叶挺出狱和重新入党而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叶挺深情地说:“马列主义给了我理想与信念,党组织不断给我教育和帮助,使我认识到一个真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党走的路就是我走的路。”“我迫切想到延安去,到人民中间去,贡献自己的一切!”
4月初,叶挺接到党中央通知,要他前往延安。4月8日清晨,叶挺与王若飞、秦邦宪、邓发等同志和黄齐生先生,还有叶挺的夫人李秀文和女儿扬眉、儿子阿九以及其他随行人员,同乘一架飞机飞往延安。当天午后,由于气候恶劣,飞机在晋西北兴县东南的黑茶山撞山焚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四八烈士的不幸牺牲,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感到巨大的震惊和无比的悲痛。在延安和国内许多地方都举行了沉痛的悼念活动。延安、重庆两地同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挽词。周恩来在悼念文章中讲到叶挺的功绩时说:“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
叶挺同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20多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执著追求;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和人民无限忠诚;他的不畏威逼,不受利诱,矢志不移,宁死不屈的政治节操;他坚持真理,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尚品格;他勤奋钻研,严谨治学,取得的高超的军事素养等等,都堪称全党、全军的楷模。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中国妇女的光辉楷模
——纪念李德全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全国妇联副主席黄启璪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妇女运动杰出的领袖、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诞辰100周年纪念。李德全出身清贫,靠她执著的追求和奋斗,从农民的女儿成长为中国政坛上的女杰,从基督教徒转变成无产阶级忠诚的战士。她带有传奇色彩的丰富经历,充分展示了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坚如钢、清如水的高尚品质和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足迹。
李德全出生在北京通县草房村一户农民家庭,家境贫苦,弟妹众多,她自幼参加家务和田间劳作,养成了坚强乐观豁达的性格。她靠双亲向教会贷款,得以入学读书。由于她发愤学习,有幸成为20世纪初叶中国极少数女大学生之一。此时,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李德全目睹祖国危机四伏,国势衰微,内心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学校时,听有人扬言,“中国人不值二毛五”,她立即将一幅巨大的抗议条幅,放到美国校长的桌子上,表现了她不凡的气质和胆略。临近毕业时,北京爆发“五四运动”,作为协和女大的学生联合会主席,她满怀爱国热情,组织女学生上街演讲,抗议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此时李德全虽信奉基督教,但她的民族自尊和对政治的关注,已将她和上帝的距离拉远。
李德全人生第一个重大转折,发生在1924年初。经亲友介绍,她结识了刚刚丧偶的北洋陆军旅长、爱国将领冯玉祥。冯玉祥是个“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的耿直善战的军人。他们的结合,使李德全走进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生活。在长达25年的共同生活中,他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经历了北京政变、北伐战争、抗战建国、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筹建新中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支持共产党的基本立场,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中国现代历史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1926年,李德全跟随冯玉祥将军访问苏联。在苏联参观学习的一年时间里,她参观了工厂农场,结识了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中国同志,还会见了列宁的夫人和妹妹。在苏联,李德全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工人和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妇女和男子一样平等地工作学习,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一切深深地触动了李德全,她在思想上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改变,靠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个人的奋斗微不足道,更不能靠上帝的拯救。她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确立了为妇女解放奋斗的志向。
抗战时期,李德全毫不动摇地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她发起成立南京女子学术研究会,以宣传发动团结妇女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为宗旨。1936年3月8日,南京妇女举行“三八”纪念大会,当国民党市党部的代表大谈妇女的责任是当好“贤妻良母”时,李德全针锋相对予以驳斥,她明确指出,妇女要解放,只有联合社会各阶层人民,投身民族解放斗争,争取民族独立,改造整个社会,妇女才有光明的前途。在一个被奴役的弱国里,妇女没有权利和能力保护自己的家庭、丈夫、子女,国都亡了,妇女到哪里去当贤妻良母呢?
李德全的讲话如同一声春雷,一扫笼罩在南京上空阴郁沉闷的政治空气,大长了妇女的志气。这反映了李德全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妇女问题的认识有了深刻变化。正因为如此,她和共产党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更多的共识,成为共同战斗的挚友。李德全担任战时儿童保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她和共产党的朋友们及热心儿童事业的进步妇女密切合作,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在各地建立了20多个分会,53个保育院,从战火中抢救出3万多名饱受战争蹂躏的儿童,并将他们培养教育成才。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她说“李德全等女士,对于抢救难童、保育工作,均有极大的贡献”。
李德全日益自觉地承担起领导国民党统治区妇女运动的责任。她曾担任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中苏文化友好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她发起成立中国妇女联谊会,并担任该会主席。妇女联谊会在宣言中明确提出:“中国人民,特别是我们妇女,在抗战中已支付了最大的代价,我们有权利要求在战后享受民主、自由、和平、幸福的生活。……全国同胞必须警惕那些企图独占抗战成果的人们发动内战的阴谋,并且应该用全力加以反抗和制止。”在李德全的领导下,中国妇女联谊会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妇女争取民主的旗帜。在反对内战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李德全身先士卒,奔走呼号,声讨蒋介石政府践踏民主、镇压群众的倒行逆施,捍卫人民的民主权利。
由于受蒋介石政府的排挤,李德全随同冯玉祥到美国“考察”。1946年10月她不顾反动势力威胁,毅然代表邓颖超同志出席世界妇女大会,在会上她发出“联合世界各国妇女为争取民众和平而奋斗”的呼吁,将中国妇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传遍全世界,受到国内外妇女界的热烈支持和赞扬。正因为李德全在中国妇女运动中的突出贡献和她在实际斗争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1949年3月在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她当选为全国妇联的副主席。新中国建立后,担任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成为妇女界杰出的代表和领袖。
建国后,李德全身居高位,却一如既往地关注妇女解放事业。她将妇女与卫生两种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新中国的妇幼卫生保健体系,推广新法接生,有效地降低了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她支持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最早探讨节育和避孕措施。她不顾高龄,多次出访各国和出席国际妇女会议,热情地宣传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将中国妇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传遍各大洲,把中国人民友谊的种子撒向世界。
李德全是20世纪的杰出女性。她追随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进取,从不居功自傲;她傲视权贵,有如凌风傲雪的冬梅,临大难而不苟;上层社会的生活没有改变她崇尚清廉俭朴的本性,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荷,丝毫不为金钱所动;她对子女、对亲属严格要求,从不以权谋私。
我们纪念李德全同志,就要学习她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妇女事业执著奋斗的革命精神;学习她不畏艰险,敢作敢为,不图私利,清廉俭朴的优良品质,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自强不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将老一辈妇女领袖开创的妇女解放事业推向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