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从开发创造力中促进科技经济快速发展
高春梅
内容提要:创造发明是推动科技经济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活跃因素。在这个背景下,创造学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美国诞生,而后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事实表明,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发明,不仅是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而且为其持续快速发展增加了后劲。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伟大的事业。我们要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全民族的创造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科技经济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主导因素,而创造力则是使现代科技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钥匙。当今,创造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正如美国创造学创始人A·F·奥斯本在《创造性想象》一书中所说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我们的前途和命运很可能主要取决于教育与用创造性的观念观察一切的能力之间的竞争。他断言,未来的时代必将是“整个人类”进行“自觉创造的时代”。
一、创造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创造活动是指人类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已有的物质材料或精神材料进行加工,产生先进的物质、精神产品的社会活动。科学发现、发明创造、决策运筹、管理创新、文艺创作等等都属于创造的范畴。创造发明是推动科技经济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活跃因素。诸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举世公认;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蒸汽机、电动机、电子计算机等发明,吹响了世界各次产业革命的号角,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个发明创造的历史。
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发明。所谓创造力是指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的能力。创造力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技能等方面。历史的事实表明:创造力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是不可能开拓进取的;没有创造精神的民族,是难以实现繁荣与发展的;没有创造性的时代,必将是一个黯淡而平庸的时代。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取决其国民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其自然资源,一个充满创造能力而生机勃勃的社会必将成为最发达强盛的社会。
在过去的历史中,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较慢,发明创造只是少数人的个人兴趣和个体活动,人们对创造的本质和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进入20世纪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类社会发展从“生产→技术→科学”向“科学→技术→生产”发展模式转变。以科学技术和生产突飞猛进地发展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使得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综合国力等诸多方面的激烈竞争,在本质上成为科技力量的竞争,而其竞争的实质是创造发明的速度和规模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为了占领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使整个一代人都具有较高的创造力,世界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认真审视自身的创造力问题,以及对创造的本质、规律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等有关创造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在这个背景下,关于创造知识生产技术的实践活动的创造学,便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美国诞生,随之引起世界各国研究机构的重视。
奥斯本等创造学家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揭示了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即创造力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普通人与天才人物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创造力和其他技能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的。这一基本原理的揭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一个创造力开发热潮很快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一批创造学者创立了“智力激励法”、“特性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等创造技法。他们创建“创造教育基金会”,陆续在大学开设了《创造学》和《创造性开发课程》。60年代以后,不仅在美国形成了十几个创造学研究中心,而且几乎所有大学、大公司和军政部门都开设了创造性训练课程,创办创造力开发训练班,建立创造学研究和创造力开发的专职机构,召开全国性和世界性的创造力开发学术会议,创立了几十个“创造力咨询公司”。到了80年代,美国许多专业课程运用创造性思维技巧进行了改革,诸如航空学、企业管理、新闻学等200多门课程,已形成了创造教育的结构。美国中小学生自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几乎同时接受三种以上的发明创造教育。今天,对国民进行创造力开发,是美国实施以激发国民创造力,并将之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二、创造力的开发与巨大的作用
发明创造是所有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一种重要力量,如蒸汽机发明推动了英国产业革命;德国的经济腾飞靠煤化学工业方面的多项重大发明等。所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快慢高低,与对国民创造力开发程度和发明创造的快慢高低总是成正比递进关系。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机制在于通过科学的应用和技术进步而实现的。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本世纪50年代以来,飞速发展的新的世界技术革命,使经济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包括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0%。据统计资料,传统工业平均每人每年的产值大约在1万元到几万元上下,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均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上。新兴的信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近20年来提高了100万倍。高新技术的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开拓,完全是一个复杂的创新过程,只有具有很高创造力的人才可能成为科技进步的有生力量,才能担当先进生产力开拓者的重任。
创造力开发正是通过把关于创造的理论和方法,转化成劳动者的创造素质和技能来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发明数量的激增,不仅是科技和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先导,而且也会给科技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加后劲。
日本成功地进行了创造学的研究和全民族创造力开发。日本从三四十年代起就开始引进和消化西方创造学研究成果。战后,随着创造学的引入,日本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创造学家,发明了一批适合该民族特点的创造技法,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教材和创造理论体系。日本政府对创造力开发极为重视,成立发明学会,创办几十所星期日发明学校,制订了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创造教育,培养了大批发明创造人才。到70年代,在创造学的研究和开发的实践应用方面超过美国,年专利申请数也超过美国,居世界之首,成为头号发明大国。80年代初,日本政府则把创造力开发确认为该国通向21世纪的战略保证,因而十分重视激励发明创造和合理化建议。日本企业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担心资源缺乏,只怕缺乏智慧和创造性。创造力开发教育使日本在新的世界技术革命的进程中,进行综合创新,获得了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引进,几乎掌握了全世界过去半个世纪中发明和应用的全部先进工业技术,经过综合创新,形成了世界上一流的技术,以先进技术和高质量的商品争夺国际市场,仅仅经过30年,就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在技术开发研究方面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一些领域已超过美国。正如许多经济学家评论的,日本是集创造发明而成为经济大国的。
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中等发达国家,也都采取了各种适合本国国情的办法和措施,大力培养和开发国民的创造力,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增强后劲。据统计资料,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的创造技法,已达数百种,创造力测评方法达100多种,制订出创造力训练教学模式达10多种,已有40多个国家进行创造力开发教育。
三、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精神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伟大的事业。所以,我们必须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是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的。他们不仅把自己的事业建立在创造性的基础上,而且始终以全新的充满进取性和辩证法的创造精神作为自己事业的灵魂。马克思曾指出,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而人的才能的载体和杠杆,则始终在于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毛泽东从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所得出来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极大地解放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向来十分看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并着力对之进行有效的培养、保护和发挥。他告诉我们:“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江泽民同志在去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80年代初,我国一些学者以引进国外创造学研究成果为开端,开创了中国的创造学研究和创造力开发的历史。同时,我国的创造发明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专利公布统计数字,仅从1985年4月1日到1995年底,我国专利局共受理专利52万多件,累计授予专利权26万多件。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对国民创造力的有计划的训练和培养、对创造性人才和创新性事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在有效地把人们的创造力转化为先进的科技成果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们不断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引自《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第20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成为真正的创造优势,把人口多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就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全民创造力开发,把在全民中普及创造教育尽快提到有关国策的议事日程上来。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加强领导干部管理
——全国领导干部管理研讨会综述
常正军王志昌张春强
8月15日,为了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讲话精神,《领导科学》杂志社、中共河南省焦作市委组织部在焦作市联合举办了全国领导干部管理研讨会。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和全国26个省(市、区)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解放军的代表共100人出席了会议,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领导干部管理命题及其意义
与会者一致认为,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精神,把领导干部管理作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抓住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必将对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经得起考验的:从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有目共睹的显著成就上看,反映出领导干部整体上是合格的,是发挥了他们的执政和领导水平的;从领导干部队伍中涌现出的以李润五、孔繁森、张鸣岐、李国安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来看,他们是广大领导干部队伍的代表,这充分说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素质是高的。如果不能从主流和整体上正确认识领导干部队伍的状况,就会像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讲的那样,对形势不加以科学的分析,很容易在大是大非上判断失误,从而导致对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怀疑和动摇。当然,也确有极少数干部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政治信念上发生动摇,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定程度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也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对此,有的与会者认为,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反腐败将是领导干部管理的主要任务。但是,反腐败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却不是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全部内容。只有从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入手,才是“治本”的战略选择。因此,与会者形成共识,要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管理,从严治党,管好、管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二、关于领导干部管理目标、主要内容、实现途径及考核检验
与会者提出了领导干部的管理目标、实施内容、实现途径及检验方法。他们指出,领导干部管理的目标概括地讲,就是建设一支适应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带领本地区、本部门实现下世纪宏伟目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具体地说,整个领导干部队伍的管理内容上,要求领导干部所在地区和部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统一发展,赢得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戴。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干部管理质量。具体地说,一是要由单纯的以职务任免为主的管理发展到以素质管理为重点;二是要由单纯的个体管理发展到个体管理与领导班子管理相结合,重点抓住领导班子整体凝聚力、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管理,尤其要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方向、思想道德和作风以及廉政勤政建设等管理工作。为此,这要通过动态式全程化管理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养、使用、教育、锻炼、监督,实行对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的全程化管理:既要针对其职责、目标任务来管理,又要特别重视其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管理;既要注重制度建设来规范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又要促进其“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会者强调,尤其要高度重视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以及用人上的导向问题。也就是说,要按照“德才兼备”标准选拔和使用干部。这就要加强党委职能部门特别是组织部门的建设,尽快形成高素质的管理、选拔、使用干部的机制。我们党在干部管理方面相继建立了一些具体化的制度。目前,制度落实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因此,要建立健全督导机制,采取奖惩措施,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
与会者认为,领导干部管理的检验,可运用“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原则,但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属于原则性的层次。而领导干部管理是一个特定的领域和范畴,属于具体化的层次。所以,在运用这个标准进行检验时,还应注意其操作性,反映领导干部管理内容,从新时期的形势任务及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出发,针对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来具体确定,主要包括领导干部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具体地考察其能力和成效,及其带领本地区、本部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形成协调统一发展局面的情况,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当好人民的公仆,发扬党的三大作风的情况等。在检验的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党的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历史与现实和未来发展要求相结合。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理论建设
与会者认为,当前,我们的干部管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基本上局限于干部的识别、选拔、任用的事务性框架内。对监督管理、教育管理还重视不够,操作上存在随机性。从干部管理理论研究方面看,还缺乏及时性、针对性。这些情况说明,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为指导的领导干部管理的理论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与会者认为,从全党来看,当前领导干部管理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国际环境的条件下,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要围绕领导干部执政和领导水平、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管理;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来促进党委内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把党管干部落到实处;要正确把握党政领导干部与企、事业领导干部管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更好地实施分类管理;在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中,要实现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要正确识别、评价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试”、“敢闯”的关系;等等。总之,要把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绝不能有丝毫的忽视和懈怠。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简评
陈秀美
新近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叶坦撰著的《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是第一部关于宋神宗的专著。宋代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宋初百年后出现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标志着当时已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惩弊革新势在必行。宋神宗正是在这时登上皇位的。他在位十八年,领导了“熙丰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认为,宋神宗是这次变法运动的中心人物,王安石在变法的第一阶段即“熙宁时期”对新法的制订与颁行起过辅助神宗变法的作用,到了“元丰时期”,则由宋神宗“一切断之圣意”,直接领导和主持新法的实行。
该书突出描述了神宗的政治作为和历史贡献:一、早期(熙宁时期)支持王安石变法,积极筹备变法以图“富国强兵”;二、几次南征北议,力图以用兵来完成统一大业;三、后期(元丰时期),亲自领导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并且将王安石主持颁布的新法进一步深化;四、重视文化建设,派人修订《元丰九域志》和《资治通鉴》。前者在现存古代志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后者则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称于世;五、宋神宗还是个用人才、求直言的明君。总之,宋神宗在其辅臣们的帮助下,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在那个世称弱朝的时代写下了光辉的一笔,成为继“商鞅变法”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变革,是值得称道的励精图治之举。
对于北宋神宗朝轰轰烈烈的大变法活动,作者没有用简单思维方式来评价其好坏,而是将变法置于历史发展长河中进行探索,对变法时期各种人物的描述没有脸谱化,而是将人物性格、心理、地位和政治作为同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相结合,既盛赞神宗的“中兴之志”和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又能以思索者的眼光审视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大变法和变法者们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指出变法的消极作用不可忽视。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发展农业关联产业群评析
江春泽
农业关联产业群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群体产业。从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劳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如收购、运输、仓储、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这是一个纵向联系极其紧密、横向联系十分广泛的产业链,配套地发展这个产业链上的产业,是通往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发展农业关联产业群的重大意义。农业是一个比较利益低、风险大的弱质产业,单一的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难以摆脱其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但是,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构筑一个发达的农业关联产业群,就可以克服这种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从而使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大增强和稳固。例如,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不足3%,但农业关联产业群(在美国称为“食品纤维体系”)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却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美国的主要农产品可以自给有余,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每年出口额达500亿美元。由此可见,发达的农业关联产业群在美国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仅仅依靠农业生产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农业的工业化以及工业、商业与农业的结合上,亦即放在发展农业关联产业群上。这是因为:(1)工业向农业的渗透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这一点在美国表现得很突出,1950—1977年美国人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在工业部门提高了4.6倍,而在农业部门提高了13倍,这是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2)农业生产过程采用工业方式,可以在人造环境里打破季节限制,全年均匀地向市场供应鲜活产品,可以使易腐产品通过温控与冷冻技术大批量进入市场流通。同时,食品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又创造着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刺激着农业的更大发展。(3)农产品收购和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地区专业化(如棉花带、玉米带、畜牧带等)的形成和地区之间大规模农产品交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产、加(工)、销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和庞大的销售网络,拥有自己的现代化运输和通讯设备,使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农业关联产业群的涵盖面很广,涉及一系列工业生产部门和商贸部门、科技教育及其他部门。发展农业关联产业群,既是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的具有“一石数鸟”效应的重要环节,是从粗放型、基本自给性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型、商品生产性的现代农业过渡的根本途径。
2.重视我国开始出现的农业关联产业群的雏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实体。它们正是农业关联产业群的雏形,其基本做法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户或原料基地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实行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经营,使农、工、贸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共同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比较利益。这些新型的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实体正在启动我国传统农业从弱质中崛起,并为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拓了现实的途径。
一体化经营的农村产业实体的出现,促进了生产与市场的结合,推动了农村经济市场化。实行这种一体化经营,等于在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架起了通道,把最初生产和最终消费紧密联系起来。农业生产由于有这个通道而大大增强预见性与稳定性,加工、销售企业由于背靠大基地、面向大市场而大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抗御能力。
一体化经营的农村产业实体的出现,加快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例如,近几年来,山东省潍坊市的龙头公司引进了大批的农作物和畜禽良种,使科技进步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与它联合的临朐县果品公司,应用生物组织培养技术繁育出优质脱毒果林苗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说明只有实行一体化经营,才有实力有能力在科技进步上下大功夫,使落后的小农业转变为技术密集的现代大农业。
一体化经营的农村产业实体的出现,有利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产业布局区域化。因为,龙头企业为了取得稳定的货源,总是着力建立相应规模的生产基地;而农户在借助龙头企业提供的系列化服务解决了自己原来办不了办不好的诸多难题之后,也纷纷扩大专业生产规模以获取更多收益,这就能较好克服小农生产的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薄弱等弊病。
一体化经营的农村产业实体的出现,推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的融合。在一体化经营过程中,贸、工、农各业由原来各自经营、互相隔离的买卖关系变成了共存亡、同兴衰的依存关系,打破了行业界限,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协调。而且,原来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信息、技术、资金、人才和经营管理方法等要素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流向农村,与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又突破了城乡界限,推进了城乡一体化。
事实证明,发展农业关联产业群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方面转变的组成部分,它必将成为我国“九五”期间和下世纪初新的经济增长链,有力地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从全国看,发展农业关联产业群还没有形成气候,已有的产业实体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龙头企业多数还未建立起紧密型生产基地,系列化开发和加工体系还很少,参与一体化经营的各行业各层次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科技的先导作用还不突出。有关的政府部门当务之急的责任,是大力扶持这个新生事物,使之蓬勃发展和日臻完善。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豁达——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侯永福在《豁达——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一文中指出,豁达的人,对待名利常常“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为人处事能“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为人民利益能“心底无私天地宽”。他们总是经常保持着健全的品格和良好的心境,他们豪爽、坦荡、热情、开朗,果断而不武断,坚韧而不固执。他们懂得自重自爱,严于律己,对人对事总是宽容大度,不求全责备,不以偏概全。
豁达的人,有着自知之明的理智。他们懂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原理,把领导活动的着眼点放在全局和整体利益上;还能够高瞻远瞩,立足当前,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创造未来的发展条件。
豁达的人,有着高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慎权、慎欲、慎微、慎独。他们见贤思齐而不嫉贤妒能,光明磊落而不暗箭伤人,置身于人民群众中间而不高高在上,是一个热爱别人也被别人所爱戴的人。
豁达的人,多谋而出于公心,善变而利于事业,容忍谦让而不是“难得糊涂”。豁达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领导者一旦真正拥有豁达,就将变得超凡脱俗,一往无前。
(摘自《领导科学》1996年第10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