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提出
促进粮食企业扭亏增盈新措施
据新华社沈阳11月29日电(记者石庆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日前提出,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杠杆作用,促进粮食系统增加销售,降低费用,防止收购资金挤占挪用,为企业扭亏增盈作好服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1月底在沈阳市召开的部分省(区)分行粮食信贷工作座谈会认为,当前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除粮食流通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外,主要是粮食销售不畅、粮食企业包袱沉重、经营费用大量增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分析粮食企业亏损状况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帮助粮食企业扭亏增盈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是积极支持粮食企业多渠道增加销售,在提供粮食调销资金和结算方面做好服务,大力推行专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方式;防止发生新的货款拖欠。协助当地政府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
二是实行粮食库存值与粮食贷款挂钩的管理办法,帮助企业减少不合理资金占用,降低费用支出。要继续清理收回企业多头开户存款加强收购资金的调度,各级行要与企业密切配合,采取各项措施,帮助企业清理应收帐款,压缩结算资金占用,对收、付企业双方认帐认还、符合贷款条件并在农发行系统内开户的粮油企业间的拖欠货款,采取分级负责、分层清理、此增彼减的办法,帮助企业理顺债权债务关系。当前,要把吉林玉米调销拖欠问题集中解决好。各级行要积极帮助粮食企业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严格各项开支的审批制度,严肃财经纪律,防止企业的财产损失和各种浪费现象。
三是支持粮食系统拓宽经营渠道,增加经营收入。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功能仍不完善,企业附营业务资金来源仍没有正常渠道,要争取及时开辟对粮食企业多种经营提供资金支持的合理来源,加大支持企业兴办三产、分流人员的工作力度。
四是强化信贷管理,帮助粮食企业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挤占挪用。对已发生的各种粮食财务挂帐,本着“分清责任,区别对待,按期消化”的原则清理,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协调下,与当地财政部门配合,制定消化计划。凡发现挤占挪用和资金流失的,要限期清理收回用于收购。
五是加强对粮食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如实反映亏损的原因及资金使用的有关情况。要对盈亏企业分类掌握,重点加强对亏损企业财务状况的定期分析和监督。


第2版(要闻)
专栏:

  世纪性奇观
日全食与彗星将在我境内同时出现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李斌)中国天文学会的专家今天在此间宣布,明年3月9日,日全食与彗星将在我国黑龙江省漠河地区同时出现,人们将有幸看到这一“世纪性奇观”。
明年3月9日将发生的日全食,将是本世纪在我国境内可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3月9日上午8时44分,这次日全食从俄罗斯比斯克以南和我国新疆阿勒泰以北地区开始,经蒙古、我国东北、俄罗斯东部和东西伯利亚海,最后在10时04分在北冰洋结束。我国境内,新疆阿勒泰以北和黑龙江省漠河附近地区都可以见到这次日全食,全国各地可以见到日偏食。
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李启斌说,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大约每三年可以见到两次日全食。但是,由于日全食的影子是大约以50公里到70公里的宽度扫过地球,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具体地区来说,平均要300年才能看到1次日全食。这次将是本世纪我国能够见到的第七次日全食。下一次,将在2008年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
据介绍,我国境内最佳观测时间是3月9日9时8分到9时11分,最佳观测地点在黑龙江漠河地区。日全食在我国境内的持续时间为2分46秒,这么长的时间,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最为令人惊叹的是,在漠河地区,日全食出现时,天空陷入一片灰暗,满天星斗,人们这时在日全食的上方将见到一颗彗星划过半个天空,景象极为壮观。这颗名为海尔—波普的彗星,是由两位美国人海尔和波普于1994年发现的。按照国际惯例,这颗彗星以这两个人的名字命名。和今年3到4月间出现的百武彗星相比,海尔—波普彗星可能还要亮得多。
专家们说,日全食和彗星同时出现的现象,历史上有记载的还仅有3次,它们分别发生在1882年5月17日的埃及、1947年5月20日的巴西和1948年11月1日的内罗毕。我国境内的这次将成为第四次。
据悉,中国天文学会和黑龙江省科协已经组织了一项名为“’97中国黑龙江日全食和彗星观测”的活动,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的上千人一同观赏到这一激动人心的现象。


第2版(要闻)
专栏:

  姜春云在光彩事业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上强调
各地要关心支持光彩事业
本报北京11月29日讯记者陈晓钟报道: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议11月28日至2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今天接见了理事会全体成员并作了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主持了28日的开幕式。会议学习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光彩事业自1994年开展以来的情况,选举王兆国为会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等,今天会见了全体与会者。姜春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姜春云说,以帮助贫困地区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不仅开辟了一条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扶贫新途径,也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成长锻炼、施展才干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大舞台,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姜春云指出,光彩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也完全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一项德行并重、义利兼容的重要民间扶贫措施,其意义和社会影响都是十分重要而深远的。
姜春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投身到这项事业中来,通过发挥自身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优势,兴办更多的先富帮后富、有利于直接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项目。同时希望各级统战部门和工商联,把热心扶贫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一步动员组织起来,更加有效地推进光彩事业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扶贫的光彩事业,充分调动热心社会扶贫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参与扶贫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
据了解,光彩事业活动的开展已有两年半的时间,截至今年10月,该活动已实施827个项目,协议投资89亿元,到位资金32亿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会长王兆国在会上说,光彩事业是一项事业,又是一种精神,它的基本精神是互惠互利和互助互爱。他说,今年9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再次发出了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总动员。


第2版(要闻)
专栏:

  架起互利合作的金桥
——第二届中德经济研讨暨洽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龚雯
11月19日晚,由德国贝塔斯曼公司、中国贸促会和人民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德经济合作与投资研讨暨洽谈会顺利落幕。初冬的北京寒意渐浓,但充溢会场的热烈气氛留给每位与会者的印象却是温暖而深刻。
在两天的议程中,中德两国代表畅所欲言,就新形势下两国及世界经济中的重大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坦诚友好的交流和探讨。总的来看,本届研讨会是一次高层次、务实、讲效率的会议。两国政府高级官员先后作了主题发言,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宏观经济规划。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和在华访问的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分别接见了与会主要代表。十多个中央机构有关负责人分专题介绍了中国三资企业法律法规、基建项目融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基础产业建设状况等,一些德方人士高兴地说:研讨会为德国经济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了解中国市场敞开了一个窗口。与此同时,德方也明确表达了对华投资合作意向。
代表们地区分布较广,德方有50多家企业,中方有来自沿海和内地18个省市的10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7家市级政府官员、9家开发区负责人。双方着重围绕加强经济合作这一主旨交换信息,展开讨论。两国企业界人士还直接见面,进行了对口洽谈。会议日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不空泛,从而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并从多方面提供了有益启示。双方代表及媒体都对这届研讨会予以佳评。
置身会场,记者分明感受到双方人士对于探求合作途径、扩大合作范围的强烈渴望。事实上,中德两国自建交以来,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双方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德国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在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以及汽车、机械、石化等支柱产业领域都有卓有成效的合作,德国大众、西门子等大公司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截至今年6月,德国在华直接投资项目达1411个,实际投入资金14.07亿美元,势头强劲。去年两国贸易总额达137.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5.2%,占我对全欧贸易额27%,占对欧盟15国的34%。
研讨会上,双方代表进一步达成了共识,即中德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德国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富足的人力和自然资源,两国经济完全可以互通有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谋求发展。应当看到,目前德国在华投资总体规模还不是很大,在各国和地区对华投资中仅居第八位,与其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尚不相符,因此,双方合作潜力巨大,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开发诸方面。此外,合作领域亦将日渐宽广,除贸易和投资外,双方在信息、咨询、管理、高新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也有着较好的合作条件。
更为诱人的是,现在中德两国正面临着扩大合作的良好机遇。从国内看,今年是中国实施“九五”计划开局之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年初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了9%以上的增速,利用外资又上新台阶,外商直接投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也在继续扩大开放领域,宏观形势非常有利。明年,中共十五大即将召开;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后,“一国两制”将成为现实,这些都将在世界上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从国际范围看,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潮流,“欧亚大陆”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去年始,中德两国高层互访不断,双边经贸关系发展正值历史最好时期,这无疑为中德经济合作创造了难得契机,开辟了光明前景。
中方主持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在大会总结发言中说,21世纪将是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新世纪,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对此都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双方应该高瞻远瞩,顺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并肩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在互利合作中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届研讨会成功地在中德之间架设了又一座希望之桥,随着两国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深,这座金桥将会给双方带来更丰硕的成果、更美好的未来。


第2版(要闻)
专栏:

  延伸市场辐射半径扩展流通领域内涵
淮阴商贸业嫁接工农优势
本报讯江苏淮阴市大力调整商贸业发展思路,按主体多元化、经营外向化要求,加速塑造多种成分、多种形式并存竞争的商贸主体,并不断向工、农业渗透,目前,全市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外贸等部门纷纷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企业集团,已培育、兼容销售(经营)额3000万元以上的各类企业30余家,亿元以上4家,一剪梅、新亚、淮阴正大、金谷等一批新型商贸“巨人”正蓬勃崛起。今年1月至9月,全市商贸自办工业销售额占整个商贸业销售总额的30%,利税占整个商贸业利税50%以上,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1%和72%。
淮阴过去作为农业大市,有着广阔的工业品市场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但该市以前的商贸业因“独腿”走路多、经销外地产品多,市场总的构成长期处于“我中有你”而“你中无我”状态,即使是农副产品经销,也都以资源型为主。为此,淮阴市委、市政府向商贸界的干部、职工强力灌输“大商贸”观念,不许死守固有“城池”,不许“一棵树上吊死”,要着力培植、发展新的经济生长点,特别要通过工商联合和自办工业,开发自己的产品,创出自己的名牌,以此巩固已有销售网络,延伸市场半径,拓展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只有86万元资产和1000多平方米营业楼的淮阴百货站,原来仅靠经营商品批零,生意日渐萎缩,生计步履维艰。1994年起,该百货站实行多元化经营,先后在经济开发区兴办了中华一剪梅日用化工公司、一剪梅大酒店、一剪梅建筑工程公司、一剪梅广告公司和舒婷鞋业公司5个法人企业,去年9月成立了中华一剪梅集团,成为年销售过3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的综合性股份制企业。(刘金星金厚勋)


第2版(要闻)
专栏:

  两代人共抒爱国主义情怀
第四军医大学“张华传人”与老同志座谈
本报北京11月29日讯新华社记者张东波、本报记者郭嘉报道: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今天在京与当年曾参加过“一二·九”和“一二·一”学生运动的10名老同志进行了座谈。两代人共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抒发爱国主义情怀。
座谈会上,曾参加过“一二·九”和“一二·一”学生运动的老同志,回顾当年广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高举起爱国主义旗帜,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历史,寄语报告团成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始终是凝聚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团结战斗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必须高擎爱国主义旗帜,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抱负。
报告团成员向老同志汇报了他们做“张华传人”,发奋成材,报国为民的事迹。他们表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一二·九”和“一二·一”运动的光荣传统,高举起爱国主义旗帜,把自己的青春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史立德、陈舜瑶、王文克、孙思白、张洁珣、文铭和参加过“一二·一”运动的王刚、李希泌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宣部、国家教委、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举办。


第2版(要闻)
专栏:

  何雨农同志逝世
新华社成都11月29日电成都军区后勤部原副部长何雨农同志,因病于8月12日在成都逝世,终年76岁。
何雨农同志是四川省茂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曾任班长、参谋、股长、团参谋长、团长、分区参谋长、副处长、军副参谋长兼后方部队参谋长、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参谋长、西藏军区后方勤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等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四川威洲、理县、百丈,甘肃岷洲、武山、会宁、甜水铺等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并指挥了长生口、黄岩底、响堂铺、修武、安阳、确山、驻马店等战役和战斗。


第2版(要闻)
专栏:

  “百名博士百村行”活动圆满结束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以博士生为主体,以深入研究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百名博士百村行”活动日前圆满结束,参加此项活动的65名学生昨天在京受到表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了解,由民政部、《乡镇论坛》杂志社联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院等首都高等学校发起组织的“百名博士百村行”活动,旨在促进青年知识分子与农村实际、农民群众相结合,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当代中国国情,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道路和途径,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这项活动自今年夏天开始后,首都高校的200多名博士生和高年级硕士生,冒着盛夏酷暑,分别奔赴祖国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共走访了全国200多个县、乡的近500个村庄,访问了5000多家农户,调查了300多家乡镇企业和200多个县、乡政府。通过调查走访,他们共写出调查报告175份,调查问卷1500多份。其中许多报告抓住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键,提出了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和可行性建议。


第2版(要闻)
专栏:

  第六十二届国际图联大会好新闻评选揭晓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第六十二届国际图联大会好新闻奖近日在北京评选揭晓。
人民日报的《迎接图书馆事业的新时代——祝贺第六十二届国际图联大会召开》、新华社的《国际图联大会在京开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反映发展中国家要求获得更多信息的呼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发展中的中国图书馆事业》、中央电视台的《从传统走向未来》等10件作品获一等奖;光明日报的《名人与图书馆》、中国文化报的《图书馆与经济发展》两组系列报道获特别奖;中国文化报的《图书馆与国际图联知识竞赛》、北京电视台的《’96北京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知识电视邀请赛》两组活动获组织奖。此外,中国图书商报的《谁来做图书馆的供应商》等20件作品获二等奖,中国青年报的《图书馆今后没有围墙》等30件作品获三等奖,有9件作品获提名奖。
第六十二届国际图联大会于今年8月26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首都新闻单位派记者进行了充分报道。报道规模超过以往的图联大会,受到国际图联领导人的赞扬。此次大会的新闻报道不仅数量多,质量也较高,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情况,反映了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情谊。
评委会由文化部、首都新闻界和图书馆界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共18人组成。


第2版(要闻)
专栏: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画像出版发行
本报北京11月28日讯记者罗雪村报道:在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两周年之际,著名画家李琦教授创作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画像,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在今天由中央组织部为画像出版而召开的座谈会上,中组部副部长虞云耀指出:运用美术创作塑造孔繁森的英雄形象,弘扬孔繁森精神,是宣传学习孔繁森的一种好形式。它必将使孔繁森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与会的数十位同志,在肯定了这幅作品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孔繁森“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形象的同时,也一致认为,孔繁森精神的实质就是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也正是人民群众呼唤孔繁森精神的所在。
老画家李琦,在回忆自己为创作这幅作品深入藏区体验生活的经历时说,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许许多多孔繁森式的同志,他们默默奉献、吃苦爱民的精神将激励我用手中的画笔永远为人民的公仆树碑立传。
(附图片)
图为李琦教授在向来自西藏和山东聊城孔繁森家乡的同志讲述自己创作《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画像的体会。


第2版(要闻)
专栏:

  王光英会见朝鲜客人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朝鲜广播委员会副委员长车承秀率领的朝鲜广播电视代表团。
王光英赞赏朝鲜广播委员会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保持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希望两国广播电视部门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不断发展中朝两国传统友谊发挥积极作用。
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等参加了会见。车承秀一行应广电部邀请于26日来华访问。除北京外,他们还将访问上海和南京。


第2版(要闻)
专栏:

  田曾佩会见乌克兰副外长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今天在这里会见了乌克兰副外长康斯坦丁·格里先科。
田曾佩说,中乌建交近五年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两国领导人保持经常交往,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中国政府重视中乌关系,希望双方继续努力,使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田曾佩表示,我们希望乌克兰理解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和重要性,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对台湾当局推行的“银弹外交”,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让台湾问题干扰两国关系的发展。
格里先科说,乌克兰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置于其亚太外交的优先地位。格里先科重申,乌克兰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遵守两国建交公报和两国领导人签署的政治文件中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不同台湾进行任何性质的官方往来,反对台湾“重返”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第2版(要闻)
专栏:

  特区首届政府推委会二次会议结束
香港社会各界及传媒予以高度评价
本报香港11月29日电为期三天的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今日落下帷幕。连日来,香港各报均以大量篇幅、显著位置报道这次会议的盛况,同时详细刊登各候选人的政纲及对各种问答的看法。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及舆论均给予高度评价。
人们普遍认为,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在分别听取三位特区首任行政长官候选人介绍本人情况和施政主张之后,接连两天按不同界别举行候选人连场答问会,并通过电视现场直播,让香港市民了解全过程,其形式既别开生面,又实实在在,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筹委会副主任委员霍英东在答问会结束后表示,这次会议举行得很成功,整个安排体现了开放、民主。三位候选人全面回答推委会委员提出的各方面问题,令委员们对各位候选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透过新闻传媒,整个社会对行政长官候选人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梁振英认为,这次大会采取答问会的形式,增加了委员和候选人的沟通,树立了议事论事的良好典范,不但令委员们对候选人的治港方针有较全面的了解,候选人也会通过这次答问会进一步提炼自己的治港思路。
推委会委员李明坤认为,答问会开创了香港最高行政长官面向市民的创举,三位行政长官候选人不单直接解答推委会委员的提问,香港市民亦通过媒体,了解候选人的思路和处事方式,让推委和市民对未来的特区首长有更深的了解。
推委会委员曹宏威称,委员们的提问均代表了香港社会对行政长官的期望,也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特区建设的想法及思虑。候选人解答委员们的不同提问,令候选人更能掌握社会脉搏,同时委员们也有机会了解候选人,答问会令双方获益良多。
据悉,人们翘首以待的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将通过12月11日举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