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主持人的话

  文化,家庭生活的润滑剂
本版编辑闻佳平
我手头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
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1993年为10%,1994年为13.5%,1995年为18.5%。而同期人均食品消费的支出(恩格尔系数)一直稳定在52%左右。
这组调查数据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二是从总体情况看,文化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还偏低。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人们在居室装饰装修中越来越讲究“情调”;计算机、学习机、卡拉OK机等与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用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书报杂志市场越来越火爆;电视中文化品位高的节目越来越受欢迎;家庭生活中,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越来越普遍;亲朋交往中,烟酒食品越来越被文化色彩浓厚的精神产品所取代……
这无数个“越来越……”,反映出文化这个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实实在在感觉到的精神产品,在人们家庭生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国内外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表明,文化含量是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为主题的互动,最轻松、最愉悦、最容易沟通,也最容易达成共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感情的层面也越来越粗糙,文化无疑是种润滑剂。一本好书、一首名曲、一幅好画、一次远足……在文化熏陶中,不仅能一释人们身心的疲惫,也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情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也越来越严重,人们普遍感觉到“加油”、“充电”的紧迫性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性。身心的调节,除了营养保健品外,精神食粮更是不可缺少的。1995年底,一项关于北京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调查显示,当人们在形容1995年的感受时,60%以上的人用了“紧张”一词,而在展望1996年时,80%以上的人选了“温馨”一词。当1996年又即将成为过去的时候,朋友,您是否感到了“温馨”?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生活话题

  倡导家庭美德建设幸福家庭
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国儒家的传统学说也把“修身、齐家”看作“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迅速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质量,改变着家庭生活的内外环境。这些都为新时期家庭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努力探索,作出回答。
这些新的变化主要有:
一大部分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不再是一个生产单位,它作为生活单位的功能更加突出了。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从而引起其他一系列的变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家庭比重大量增加,四世同堂式的大家庭日益减少;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提高,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同时也产生溺爱、娇惯等现象;赡养老人的负担加重;一小部分城市知识分子不愿生育;大部分城市家庭和少数农村家庭住进单元房,引起邻里关系的变化;家庭生活普遍比过去富裕,如何同安乐代替了过去的如何共患难的问题;家庭成员社会联系面扩大了,大部分城市居民成为双职工,改变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大量人口离开家庭长期或短期到外地甚至境外工作、学习,夫妻分居现象增加;家庭生活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家用电器的使用,方便食品以及一次性用具的生产,使家务劳动减轻;每周五天工作制的推行使余暇时间增加;平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问题突出。
这些变化,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文明幸福的家庭是有利的,但也有人们对新情况不能适应而带来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如:金钱至上的利益观对人们价值观的冲击;国外的某些不健康的婚恋观对家庭稳定的影响,离婚率上升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我们的家庭文化建设,要能适应这些变化,面向这些变化,深入到这些变化之中,又始终注意把握家庭文化与整个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克服不利因素,促进众多家庭走向文明与幸福。
夫妻关系是建立家庭的基础,首先要解决的是树立正确的择偶观。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择偶实际上是选择同自己走过整个人生旅途的伴侣,帮助青年男女明确这个“伴侣”的观念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教育子女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家庭都为此感到苦恼。如何使今天的青少年能在科技日益发达、竞争十分激烈的新世纪立足、成材?这就需要解决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青年人可能要负担起赡养四位老人的义务,社会和家庭如何在这个问题上分工协作?在物质的赡养之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感情交流又如何得到解决?此外,还有兄弟姊妹、亲戚朋友、邻里等一系列伦理关系,都属于我们研究的范畴。我们的研究还应当深入到家庭居室装修、饮食、卫生习惯、服饰、休闲安排等领域中去。中国有3亿多家庭。创建文明幸福的家庭是亿万群众的共同心愿。许多新的做法、新的经验正在全国各地蓬蓬勃勃地创造出来。只要我们善于总结新鲜经验,及时推广好的做法,社会主义的家庭美德一定能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弘扬,我国人民的家庭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生活话题

  我国家庭文化建设活动的特点
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傅文萱
一向将家庭当作自己传统工作领域的妇联系统,针对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教育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评比为动力、以阵地为依托、以调研为基础开展的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已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以教育为主线。主要从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入手,以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人才为目的,使四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进家庭。比如,今年六月,“上海九五十佳家庭”向全市四百五十万户家庭发出“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建设文明温馨家庭”的倡议书,在“夫妻和睦、尊长敬老、以德育儿、善待亲友、邻里团结”五个方面提出了内涵丰富、操作性很强的内容。
二、以活动为载体。根据各地群众的实际需要组织贴近家庭生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组织有关思想道德修养、调剂人际关系、法律知识、家庭教育、家庭消费等专题讨论、座谈会等。北京市组织了“双休日家庭读书知识竞赛”,大连市开展了“母子读书”、“家庭藏书小状元”、“千人读书点”活动。
三、以评比为动力。通过评比活动,激发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作为推动家庭文化建设的内动力。自一九九○年以来,全国妇联举办了“美好家庭”评选活动,明年起将在全国表彰一百户五好文明家庭。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今年举办了“九六全国金婚银婚佳侣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在社会上起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人们高尚情操、推动家庭文化建设的良好效果。
四、以阵地为依托。包括图书馆、活动室、“妇女之家”、家长学校、大众读书会、新婚夫妇学校、家政学校、老年聊天站等,在许多省都达上万或几万个以上。
五、以调研为基础。深入农村、厂矿、机关、学校、企业以及劳改所搞调查,掌握了大量有关家庭伦理道德和家庭文化建设的情况和问题,这对于深入开展家庭文化建设的研究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开展的家庭文化建设活动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已从家庭走向社会,与厂矿、街道、社区文化融合在一起,共同塑造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大文化。不少地区已把家庭文化活动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中,融入“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的活动中。
二、家庭文化活动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例如不少农村把家庭文化活动和“学科学、学技术”结合起来。
三、家庭文化活动发挥了教人育人、稳定社会的作用。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生活话题

  家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震宇
现在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眼睛只盯在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上,而是不断想方设法使自己活得更好,也就是说,在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也生动地反映出了人们这种新的社会要求,许多人都在关注自己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上的困窘剥夺了人们追求美好家庭生活的可能,家庭仅成为人们维持温饱、简单活着的场所,谈不上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革带来了繁荣,繁荣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存在,重视对人生的体验和享受,重视对家庭小巢的建设。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从过去简单的陈设到现在满屋的家具,从过去缓慢的邮递到现在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世界,这些变化已逐渐从我国的城市扩展到农村。但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有其物质的一面,更有其精神的一面。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种文化氛围,即使其物质生活再富裕,也像是没有灵魂一样。有一些家庭,高档消费品应有尽有,但却没有一个书柜,没有几本书;还有一些家庭,舍得给孩子买贵重的衣服、食品,却舍不得为他买一本课外读物。儿童在这种文化贫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势必影响他们文化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增长。因此我们说,搞好家庭文化建设,培养家庭文化精神,是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家庭文化实体的建设。一个现代家庭,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环境,第一步就是家庭文化实体的建设,主要体现为长期订阅报纸杂志,不断增加家庭藏书或购置电脑等现代化学习器材,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建设。
二、家庭文化精神的建造。传统的中国家庭,遵循的是父严子孝、夫唱妇随,家庭成员间缺乏民主,缺乏平等的思想交流。而作为一个现代家庭,应该具备民主精神,家庭成员间要进行积极的思想沟通,可以在一起进行一些生活讨论、道德讨论,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也可以进行一些读书讨论、国内外大事的讨论。
三、家庭文化情趣的培养。在传统社会,文化情趣似乎只是文人雅士的事情,但在现代社会,文化情趣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城市兴起的老年文化热就是明证,不少离退休老人学画画,学书法,学舞蹈,另一些人喜爱集邮、集币等。这些活动为我们进行家庭文化情趣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有的家庭生活苍白单调,缺少生气,主要是没有培养起一定的文化情趣。在可能的情况下,一家人一起去听听音乐会、看看画展当然是很好的,但在高雅文化之外,一些通俗文化如家庭装饰、烹饪艺术等也同样可以培养家庭成员的文化情趣。
同样是一件事,有了文化渗透就有了质量,家庭生活亦如此,有了家庭文化建设,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成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民族,才会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有着文化追求的家庭,才会是一个有希望的家庭。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小镇上的农家乐队
在肇东市昌五镇,活跃着一支农民家庭乐队,由兄妹四人组成,又叫兄妹乐队。组织这支乐队的是他们的爸爸王岩。
今年58岁的王岩是昌五镇全安村的退休教师,有40年教龄,教音乐课十多年。王岩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虽然都务农,但受他影响,都非常爱好音乐,吹拉弹唱个个在行。王岩退休后,发现近年来村里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封建迷信活动开始抬头,赌博现象也日渐严重。他便决定组织一个家庭乐队,一来可以发挥孩子们的长处,二来可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民服务。乐队成立那天,他家院里挤满了人,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像过年一样。从此以后,逢年过节,他们便弹上几曲,唱上几首。有时收工回家,或下雨刮风天,他们就在屋里唱,吸引了村里的青年男女有事无事都往他家跑。
孙洪青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儿子结婚时拿不出很多钱来操办。王岩听说后,领着孩子带着乐器去给演奏,搞得热热闹闹的。今年10月25日,农民王生的母亲过72岁生日,王岩的孩子们去给奏了几曲,老太太高兴地说:“这么多年了,这个生日过得最好!”
这个家庭乐队不但为本村人演唱,还到镇敬老院为老人们演出。3年下来,他们共为乡亲们义演100多场,深受农民的欢迎。
现在,兄妹乐队越来越火爆,他们跑遍了附近的跃进、明久、安民几个乡,还去安达市、大庆市、肇州县演出。在他们的带动下,昌五镇出现了夫妻乐队、联合乐队等十几家乐队。这些文艺团体的出现,活跃了农村文化市场,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健康向上的歌曲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观念和意识,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面貌。
黑龙江肇东市徐耀柏万明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编读往来

  组织这样的讨论好
我是你报一名老读者,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阅读。你报“读者之友”版近期组织开展的“家庭伦理与人生幸福”讨论,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要求,我认为这个讨论有三好:
一、抓住群众处理家庭关系、追求幸福人生的热点问题讨论,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
二、抓住家庭伦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夫妻恩爱、尊老敬老、婆媳关系、子女教育等问题进行讨论,统一对家庭美德的认识,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尚。
三、理论联系实际,利用与家庭伦理有关的各类典型人物事迹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有理论,有例证,有分析,不空泛,生动深刻,教育效果好。
希望你报今后能多组织开展这样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热点问题讨论。
共青团广东省委退休干部曾建昭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实话实说

  我们教给孩子什么?
成海鹰
星期天朋友聚会,女主人招呼女宾们打麻将。打了几圈后,女主人三岁的儿子走过来认真地说:“妈妈打麻将,要赢。”女主人笑逐颜开:“妈妈赢了给你买玩具。”我不由得望着手里的麻将,心想,如果我那正学说话的孩子问我:“妈妈在干什么?”我怎么回答他。
现在的家长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知怎么去爱。有人把爱理解为提供一流的物质享受,有人理解为有求必应,有人理解为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做……许多家长不愿花时间管教孩子,单纯在物质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殊不知,孩子虽小,也有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巧克力、冰淇淋、玩具,我们那一个个在麻将桌边度过的双休日、节假日,其实有很多是属于孩子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愈多,我们愈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眼睛是纯净的,应该让他们多看看蓝天、白云、高山和原野,看城市、乡村人类各种劳动的成果,而不是看大人们不知疲倦地“砌方城”,更不该用这种赌博性质的输赢行为去影响孩子。
父爱、母爱是高尚的,我不要我的孩子祝爸爸妈妈赢钱,我更不要我的孩子把他的玩具与爸爸妈妈的输赢放在一块儿谈论。各位家长们,注意我们的休闲方式吧,别为今日一时乐,误了孩子好前程。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如果不试着多了解他,多关心他,多与他在一起,也许他会慢慢把我们从他的感情世界驱逐出去。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世相百态

老有所为
每到双休日,太原市老年业余艺术团便来到五一广场,为群众表演节目。
山西太原市 安 纬 刘 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