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10年对口扶贫
26所农牧区医院“借东风”达标晋级
技术上教
管理上带
设备上帮
本报讯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发挥大医院的优势,对26所不景气的乡(苏木)和旗县级医院进行对口支援,从技术上教,管理上带,设备上帮,使这些医院医疗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先后达标晋级。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是全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先进单位,医院针对内蒙古地区基层医院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低的状况,在完成医院正常医、教、研任务的基础上,主动派出医疗队扶持和支援一些基层医院,为改变农村牧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办实事。此项工作,他们整整坚持了十年。
在扶持基层医院过程中,他们把重点放在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上。十年中,他们派出医疗队300批共1668人次,其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717人次。他们在基层医院既坐门诊,又出诊,积极帮助开展新业务和大中型手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当基层医院有危重病人时,只要有条件,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总要派出好大夫前往抢救。他们在基层累计救治患者18万余人,开展手术6000例,进行会诊4800人次,抢救危重患者980人次,讲课1200次。
内蒙古医院十分重视所扶持的基层医院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的建立,把他们改革和管理经验带到基层。财务处长先后七次深入受援单位,帮助建立各类帐目和财务制度。同时他们还先后无偿援助基层医院B超、X光机等医疗设备42台件,折合人民币110多万元,使一些濒临倒闭的医院起死回生。土默特左旗大岱乡卫生医院房屋破旧,管理混乱,医生不安心。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及时从财力、物力、人力给予大力支持,并派一名干部到该院任名誉院长,建章立制,强化管理,使该卫生院三年上了三个台阶,业务收入从三年前不足4万元,上升到40多万元;农民有病基本不出乡就可得到治疗;去年又顺利通过一级甲等医院的评审验收。 (湘茹)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司月炜提出“地扩旋漂说”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我国青年学者、陕西咸阳市地扩旋漂应用研究所所长司月炜提出的“地扩旋漂说”,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引起中外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
司月炜是陕西省乾县上官中学的青年教师,他在从事史、地教学之余,潜心钻研地学理论,开展地震、气象预测等科学研究。在张伯声院士等著名学者指导下,他吸取了李四光、张伯声、陈国达等院士的理论精华,创立了“地扩旋漂说”,这个学说认为,地球自转时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在地幔的软流圈层的液态或软流体熔融质岩浆便向外扩散,挤压地壳,碰到脆弱部分,岩浆便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地震等,产生巨大的水平推力,驱动地壳作水平运动,这种运动是一种螺旋式升降漂移的向极运动,呈波浪式前进的循环运动形态。
参加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一些中外著名学者对司月炜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充实、提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汉梁文化研讨会在商丘举行
本报讯来自北京、山东、青海等省的近百名考古专家、学者日前在河南省商丘市聚集一堂,实地考察商丘县和永城市的文物古迹,并就我国汉梁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汉代梁国是当时诸侯国中的大国,都城睢阳(今商丘县西南)经西汉、东汉20余代,历300余年,成为汉代由盛到衰的一个缩影。在考察中,与会专家对出土的汉梁时期珍贵文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这一时期的文化、经济发展发表了各自的论文。(夏凡)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地调四处四处添绿
本报讯记者王霞光报道:石油物探局第四地质调查处将绿化工作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位于河北省霸州市远郊的地调四处基地,从1979年建立基地以来,该处发动广大职工和家属开展义务植树,绿化、美化环境。目前,该处绿化面貌已达22.8万平方米,人均近90平方米。多年来,该处野外施工队出工前都要先到绿化办公室领花籽,无论营地地处沙漠还是荒原,都要种满鲜花。植树造林在这里已形成良好的风气。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上海为“寒窗”送暖
近四万名高校贫困生获不同程度资助
本报讯记者魏玉凤报道:上海市重视资助困难学生工作,市政府连续四年通过地方财政,共拨款3510万元,使全市高校中近4万名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的本专科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
近年来,上海市把帮助高校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群策群力送温暖。各高校加大扶助力度,相继实施“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有效措施,到目前为止,全市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上海市各高校还改革奖贷学金制度,设立多种奖学金,大幅度提高收费生奖学金发放的比例和金额。同时建立完善贷学金制度,增加贷款金额。复旦大学从1994年至本学期止,有543位学生每月得到不同等级、不同金额的贷学金,学生信用社月发放贷款额达4万余元。此项帮困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该校特困生在校的基本生活费用。
全市各高校还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开辟勤工助学市场,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观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自1994年起,全市40多所高校相继建立了勤工助学基金。主要用于支付校内勤工助学报酬及给予特困生补助。目前基金总额已达2467.96万元。各高校还制订了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章程和办法,并以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开拓市场,尽力为每一个愿意在业余时间“打工”的学生提供机会。目前校内岗位已达25604个,如助教、助研、助管,资料文献整理,宿舍、图书馆清洁,校刊发行等,校外岗位有20148个,以科技开发、市场调研、商品促销、家教服务居多。使85%以上的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市教委勤工助学中心还与企业联系,探索引进企业资金在校内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还依靠自身优势和专长,开辟建立了30多个勤工助学基地和实体。
上海各高校还发动校内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困难学生,各校后勤部门对在校特困生普遍实施了每月伙食补贴的办法。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学等校还设立了“教工爱心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863”计划十年巡礼

  不竭的科研激情
——记军事医科院药物分析学家马立人
刘义强宋军峰
军事医学科学院著名药物分析学家马立人,一位外表清瘦、神情谦和的老教授。就是他,在60岁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依然锐气不减,接连在生物高技术领域攻开一连串较大或重大科研课题,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三项。
马立人教授1926年生于上海,194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法大学药科。自打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他就开始在科研道路上马不停蹄,为我国军事医学研究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1987年3月,我国“863”计划出台。此时的马立人,全然忘记自己已年逾六旬,竟连续伏案加班几昼夜,向国家科委写就了申报“遗传病基因诊断与治疗”这一生物技术领域高新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然而,马立人没有想到,年龄已成为他向高新课题挑战的障碍。就在马立人申报的课题在论证会上通过不久,他却因超龄失去了担当课题负责人的资格。
马立人已拥有累累成果,此时激流勇退,依然不失德高望重的称谓。可是,马立人却舍不得放弃这一课题。他对助手刘耀清说:“遗传病的基因诊断与治疗,是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的关键课题,攻下它可以在许多领域开花结果,这对祖国科技发展有多大的贡献啊!我支持你把这个课题担起来……”就这样,马立人以无私的胸怀把自己的学生、实验师刘耀清推向前台,自己则以助手的角色开始攻关。而且马立人与刘耀清这一协作就是九年。九年来,马立人既当导师,又当助手,既为刘耀清解疑释惑,又热情为刘耀清查阅资料。九年来,60多岁的马立人不仅与自己的学生刘耀清一样加班加点,而且对时间的调配更是精打细算。
高速度必然带来高效益。马立人教授和刘耀清仅用一年半时间便突破了“遗传病基因诊断与治疗”课题的第一道门槛,研制出了不需冷藏储备,比国外同类产品灵敏度高10—100倍的基因诊断核酸探针标记物——光敏生物素和长臂光敏生物素。由此顺藤摸瓜,他们深入研究,到1990年,又在基因扩增技术上获得突破,与北京新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制出基因扩增仪,使基因检测灵敏度提高1000—10000倍,为一个细胞、一根头发、几个病毒的检测提供了可能条件。两项成果结合推广,在遗传病、传染病、肿瘤疾病诊治和法医物证、动植物检疫以及物种改良等领域产生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药物分析专家,近年来,马立人与一些厂家合作,先后研制出微量荧光计、微电脑扩增仪、分子杂交仪和两性电解质等10余种实用性强的分析仪器和配套试剂,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推进了我国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第四代助听器问世
本报讯记者艾笑报道:第四代助听器日前开始为我国失聪者服务。长期以来,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助听器主要为盒式或耳背式通用型。这些通用型产品,一般只起简单的扩音器作用。第四代助听器的特点是为每一患者单独作听力测试后,设计专门的弥补损失电路、定做耳模和助听器外壳,并持续给予售后服务。我国福州市今年年初成立了一家丽声助听器公司,开始“一对一”服务后,该市已有600余患者使用了第四代助听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不怕水难撕破少污染
聚丙烯合成纸前景广阔
本报北京11月27日讯展示现代造纸技术成果的先基环保合成纸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今日在此间召开。与会学者、专家认为,海南先基贸易有限公司推出的以聚丙烯为原料的合成纸,不仅是对传统纸张的突破,而且在用途和功能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人们广泛使用的名片中,就有一种是用难以撕裂、不怕水浸材料做成的,这种材料就是合成纸。用聚丙烯合成纸能印制丰富多彩的文化用品,如书刊、广告彩页、日历、地图、书签、扑克,以及手提袋、餐具等。
据了解,这种合成纸之所以被称为环保合成纸,一是它是以石油副产品聚丙烯和天然石粉造纸,不用一丝木浆、不损一棵绿色植物。显然,这对保护地球上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十分有利。二是聚丙烯合成纸能多次回收,再造同样质量的原纸。即便将其作为垃圾处理,也可完全燃烧,不会产生有毒气体,符合无二次公害的环保要求。三是生产中几乎不造成工业污染。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杨懋暹教授指出,聚丙烯合成纸的问世,不应看作仅仅是对传统纸张的简单补充,重要的是它优于传统纸张的特性。(肖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大型无公害洗涤剂生产基地建成
本报讯当今,洗涤剂给社会带来愈来愈严重的公害,其中,尤以洗衣粉为甚。由我国大型无公害洗涤剂生产基地、福建省厦门新秀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无公害洗涤剂现已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经过反复实验、筛选、研制、开发,生产出无公害洗衣粉后,又研制开发出10多种无公害洗涤产品,其中博新牌新型洗衣粉,突破了传统的化学合成工艺,彻底解决了现有洗衣粉中含有荧光剂、磷等有害成分的问题。(时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考古发掘有望释解历史悬案
福清发现南少林寺遗址
本报福州11月27日电记者江宝章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史专家日前会聚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实地考察福清“少林院遗址”。数百件文物和文史资料的发现使专家们相信,这里即为中国“南少林寺遗址”所在地,从而使为海内外文化界、宗教界所热切关注的这一历史悬案有可能得到圆满解答。
我国南北两少林寺,史载“一在闽中,一在中州”。中州的河南嵩山北少林寺名闻天下,而在闽中的南少林寺因湮没久远,踪迹难寻。从1993年开始,福清市根据《福州府志》、《三山志》、《八闽通志》和《四库全书》等信史中有关少林寺在福清“新宁里”的记载,经多方考证,在福清市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少林寺遗址。
1995年以来,福建省和福州市的联合考古队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两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显示,该寺院是一座大型的禅宗丛林,遗址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尤其珍贵的是,在发掘出土的20余件北宋至清初的瓷碗的碗座上,均有墨写的“少林院用”、“少林大王”、“少林”、“少林会司”等字样。此外,考古队还在遗址周围发现了刻有“少林当山僧……”、“少林院沙门……”的石盂、石桥,以及大批石药臼、石槽、石碑等文物数百件。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陵县取缔五家不合格农技服务机构
据新华社济南11月27日电(康永和、任相国)今年以来,山东省陵县有五家乡级“庄稼医院”和农技服务站因“空壳”或服务质量差而被取缔,受到农民欢迎。
近年来,陵县一部分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出现了服务差和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如良种供应,出现多头繁育、多头供应、多种价格状况,造成种子良莠不齐,并加重了部分农民负担。今年,这个县在全县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农业科技服务行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趋利避害话气候
——访中科院院士叶笃正
孙敏莉
今天的人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地球正变得越来越暖和。很多人都会心存疑问: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究竟会是怎样,气候、土壤、生物将出现怎样的变化,而这些又将给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存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中科院院士叶笃正。
在中关村典雅朴素的客厅里,我见到了虽然已届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反应敏捷的叶笃正先生。叶笃正是我国近大气科学的开创者之一,全球知名的气象学家。从1991年起,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近百名科技工作者,承担了“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这一列入国家科委“攀登计划”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
近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说明,我国冬季温度将普遍增高,南部弱而北部强,夏季中南部和西部普遍降温。这是因为西南部释放到大气中的硫化物多,引起降温。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并将大大减弱二氧化碳和甲烷等造成的增温效应。
30多年后,华北地区将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华北地区冬季将增温1摄氏度到1.5摄氏度,降水基本正常;夏季增温约为0.5摄氏度到0.8摄氏度,降水增加1%—2%,北京地区降水将增加2%。
由于气温升高,蒸发量明显增强,而降水增加有限,不足以补偿蒸发的消耗,海河、黄河、滦河等华北地区各流域的径流将减少4%—6%。近年来黄河的季节性断流已经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华北地区缺水的形势将进一步加剧。增温和缺水对生态系统也有明显的影响,绿色植物生物量将下降,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的肥化效应,将减缓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量下降幅度。对农业的影响,因为品种和耕作制度而不同,作为华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小麦产量可望增加,玉米产量则可能下降3—4%。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呢?叶笃正表示,当务之急还是水的问题。有限的水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工业上,要有一个更加合理的布局;农业上,应该多种植一些旱育作物,改进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同时要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并制定科学的水费标准。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义乌千余公民义务献血
在中国小商品世界——浙江义乌市,活跃着一支由千余人组成的义务献血队伍。这个镜头是记者在义乌市红十字会血站拍摄的。
昔日义乌人依靠“敲糖换鸡毛”,过着苦日子。今天,义乌人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商品经济,勤劳致富。他们说,我们富了决不能忘记报国,要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沈 进 严红枫 应元亮 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