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三辰影库: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青基会秘书长徐永光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名字,是与“希望工程”联系在一起,与中国几亿青少年联系在一起的。“希望工程”实施七年来,在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促进社会文明道德建设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近,青基会又与中国儿艺音像出版社和北京三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策划推出了“三辰影库”项目。此举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的孩子们系统地观看到世界上最优秀的少儿影片,帮助他们在健康有益的影视文化熏陶中全面提高素质。
我们希望“三辰影库”的推出,能有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百年前诞生的电影艺术以其集各种文学艺术门类之优点和高科技手段于一身的特点,对人类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电影与音像产业的结合,又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传播优势,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三辰影库”就是要利用影视文化,在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方面发挥作用。“三辰影库”所有的入库影片,都是经过专家的严格筛选和审定,形成规模和体系,并被确认为在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上有相当价值,能够使他们在道德品性、眼界抱负、理想情操、创造精神、行动能力、知识结构、艺术趣味等多方面综合受益,这在教育学角度上也是有论证根据的。好的影视作品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这些优秀的东西正是人们所需要的精神食粮的一部分。
如果说希望工程主要是在资金上支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投入主要是“硬件”建设的话,那么,“三辰影库”当属于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而进行的“软件”建设。青基会将动员社会力量,向希望小学捐赠“三辰影库”的整个少儿系列和配套设备,在若干年内配给所有具有通电条件的希望小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一步跨入光、电、声的世界,真正实现素质上的飞跃。(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

编者的话:64年前,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当时的情况是,鲁迅先生“话还没有说完,就埋葬在一阵哄笑里”。半个多世纪后,时代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神速的变化,从电影、电视、录像,直至神奇的电子出版物,各种新生事物不断闯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再没有人会对“活动电影”之类对学生、对我们的下一代的影响力产生怀疑,鲁迅先生的这句话竟有了超前的预见性。在电子时代如何引导青少年接受健康有益的影视文化熏陶?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增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必须思考的问题。11月14日,本报教科文部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召开“影视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座谈会,就这些问题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展开讨论,本版将这次讨论的发言整理刊载,以唤起更多人对此事的关注。
  梦寐以求的教育形式
生动形象的影视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
窦守芳(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副局长):运用影视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是一种非常好的创见。如果用得好,将是青少年基础教育模式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它能还给青少年一片蓝天绿地。影视出版物与纸介出版物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它适合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有时很难想象。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50年代上学时看过的电影《山村女教师》,这部影片曾经使得许多青年人走上了教师的岗位,并由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人生走向,一部电影的影响力有多大!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调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唤起了热爱和兴趣,与强迫的效果是多么的不同。好的影视片的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呈现给孩子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而且向他们展现了人类美好的心灵,这种生动真实的美和爱是无法言传的,因而也是不可取代的。我们需要有效地利用影视等媒介,对孩子进行趋利避害的引导和趣味盎然的教育。“三辰影库”这件事很有意义,有关部门和方面应该给予理智而热情的支持。
陈迈(三辰影库编委会负责人):在影视传媒越来越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密不可分的今天,做好影视文化的开发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三辰公司与中国青基会、中国儿艺剧院音像出版社共同组织实施的“三辰影库”计划,正是这样一项探索实践。目前这项引起各方关注的构想已开始全面启动。“三辰影库”以高起点组建研究机构,加速实施相关的影视文化基础研究与课题开发;以高品位推出了较大规模的影视作品,首批170部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已编辑入库,其中国产优秀影视作品达100部;全方位地对涉及数十个国家的影视作品选题进行研究与版权使用洽谈,以加快实现“把世界上最好的影片献给孩子”的目标追求。实现这一目标,实现影库36大系列、500部作品的规模,还有艰巨的工作要做。我们将真正严格建立健全专家评审选片制度,组建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影库编辑委员会,并编写影视教材,为孩子们尽快送上内容丰富的影视精品。
雷祯孝:电影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一批优秀的动画片、木偶片、科学幻想片、纪录片、故事片、舞台艺术片、科教片等,已经成为每一代人都要看的经典影片,如《大闹天宫》、《白雪公主》、《未来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然而现在我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并没有机会按年龄发展的心理状态,有计划地看一批人类最优秀的传统影片。如果把优秀影片排成课程,幼儿三岁、四岁、五岁,小学或中学一年级、二年级等,都能看到适合年龄的影视片,将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编映课程电影,是教育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曾与浙江苍南县龙港镇教委一起,对这个镇的一小和三小试验小学含学前班的《世界经典电影电视课程》,参照小学教学大纲,初步编排了465部影视片的录像带,每周让孩子们观看一定数量的影片,并提供辅导。一年来,孩子们对这项课程的热烈反应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是眼巴巴地“盼着上这门课”,而且“还想再看一遍”。
游铭钧(国家教委国家督学):影视教育有利于补充我们的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欠缺。学校教育是理性教育,侧重于给孩子讲道理,讲知识,很少讲道德行为、情感行为,而这些又正是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儿童思维是形象思维,借助于生动的影视文化,能获得补充教材缺陷的有力手段。但目前这一资源未得到很好地挖掘。当然对于影视文化的作用也要正确看待。首先它只是一种媒体的转变,在教育上不能取代文字的作用。其次,影视的图画往往是模拟虚幻的,孩子们如果认识世界总是先从这些虚幻的东西中获得,也会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有不良影响,特别是人机对话,人与机器的过度亲密,有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甚至会发生心灵的扭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提倡让孩子到实践中去体验感受自然和社会。近年来几次世界性的教育大会上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对孩子进行辨析媒介影响的有关教育已经蔚然成风。
葛翠琳(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奖”评委会秘书长):好的文艺作品艺术魅力是永久的,不会为时间的灰尘所淹没。无论是轻松愉快,还是深沉凝重,或者讽刺幽默,优美抒情,只要表现一种美好的精神境界,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打动人心,令人久久难忘。视觉艺术的影视作品,特别是面对少年儿童的影视作品,以美好的境界吸引小观众,感动小观众,陶冶儿童的心灵,更是其首要的任务。《丘克与盖克》、《白鬃野马》、《居里夫人》等影片都具有净化心灵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优秀的影片,现在我们很难看到了。中国的美术片《九色鹿》、《渔童》、《神笔马良》等,影片《大闹天宫》、《三毛》等,几乎人人皆知,影响面之广,至今少见。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如果抛弃了这些关键的要素,本末倒置地去追求情节的紧张惊险,人物的夸张有趣,语言的逗乐,就是下多么大的功夫,也难以打动观众的心。现在一些动画片趋向模仿外国,少有民族风格特色。而通俗文学的冲击波漫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把侦探、武打等内容生硬地塞进童话形式中,既破坏了童话,也把孩子们的欣赏趣味引入误区。
魏淑文(北京六一幼儿院院长):“把世界上最好的影片献给孩子”的构想令人鼓舞,然而遗憾的是三辰影库推出的是少儿系列,那么作为学龄前的儿童呢?幼儿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一个人品质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学龄前已经有了雏形,奠定了基础,人的素质的培养应从幼儿抓起。文明程度高的社会与国家应把学龄前的教育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今日的儿童转眼即是青年”。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多么需要符合他们年龄发展特点的影视文化呵!衷心希望从事影视文化的人们能创造更多更富有生命力的符合少儿年龄特点和需要的作品,应该把我国文化的精华,如神话、童话、科学教育内容也充实到影视作品中。
卜卫:媒介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的有关如何有效地使用大众媒介的教育。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设有媒介教育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媒介特质及制作技术,进行媒介的选择训练及儿童使用媒介的自我管理能力训练,告诉他们怎样有效、科学地使用媒介,判断、讨论媒介中的价值观念等。他们还靠出版有关专门的书籍和杂志来满足儿童和父母的需要。比如,美国1996年已有百万儿童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所以当年即出版了若干本帮助父母指导孩子的书籍。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一本指导儿童使用媒介或向儿童介绍媒介的杂志,更缺乏针对儿童的媒介教育系统。
崔孟明:六中全会通过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出必须提高公民素质,我想利用一切方式增强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电子可以把很大的事物缩微,也可以让微小的东西扩大,各种新媒体是如此直观生动,正是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东西。当然,利用影视文化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这种做法,离开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扶植与干预很难付诸实施。如我所知,香港政府对各电视台有这样的规定,必须每天用3个小时的时间专门为学校播放有关教育节目,否则不予注册。香港的学校因此有专门的电视教学课程,孩子们上某些课时是坐在那儿看电视。
(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权威的转移——从家长权威转移为学校和教师权威,再转移为社会权威。在大众文化、公共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环境、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这是视听时代与以往读写时代巨大的不同之处,教育必须体现和反映这种变化。任何有效的教育,必须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基本一致,而不是互相冲突或抵消。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之一,是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发展,滞后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滞后于青少年的实际需要。这次三辰影库的启动,表明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意识地为教育引入具有巨大影响的电子媒体,并且开启了关心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操作性的入口。(附图片)
窦守芳陈迈游铭钧葛翠琳魏淑文杨东平


第10版(文化)
专栏:

  结构性的变化
孩子们正从“读书”时代逐步走向“读电子”的时代
李新彦(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稍微留心一下我们周围,就不难发现,在孩子们的阅读视野中,一些纸介出版物正在逐步被日益增多的影视音像出版物所更替。在校园之外,他们看电视、看录像、看光盘的时间越来越多;影视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青少年出版物正面临着一种结构性的变化,孩子们开始从“读书”的时代逐步走向“读电子”的时代。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是靠读书长大的,而今又生活在影视音像普及的年代,我们最有资格指导孩子们正确理解和运用影视文化。”今天,在座的诸位都是最有这种资格的,请大家畅所欲言。
雷祯孝(武汉大学高教研究所人才学研究室主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最好的东西大多是以铅字的形式提供给孩子的。自从电影电视问世,乃至目前电子出版物出现后,世界各国已陆续将铅字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或装入多媒体光盘。这些形象生动新颖的形式成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东西,因此已经构成了影响孩子们成长甚至成才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普遍重视。影视音像出版物对孩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们那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直观绚烂的画面、曲折生动的情节会在孩子们的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牢记终生。
余培侠(中央电视台少儿部主任):影视音像电子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去年,在墨尔本召开的一次世界儿童会议的主题就是这个。如果说十年前人们对电视这种媒体的作用还不明了,那么今天再没有人怀疑它的巨大影响力。据统计,美国儿童平均每天要看四个小时的电视;英国儿童平均五个小时;日本和中国儿童平均两个小时……日本广播公司作了这样一个调查和统计,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课时一共是1.2万小时,而这个阶段看电视的时间是1.8万个小时。美国有个专家写了本书这样说:过去影响孩子们价值观和思想的主要是学校老师、家长,现在不可忽视电视的作用。
范崇嬿(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阅读书本和观看影视是两种学习方式。前者是宁静的,给人一定的思索时间,可以让人反复咀嚼各章节的韵味,体悟深思人生的道理。后者相对轻松,信息量大,一闪即逝的画面,一环扣一环的情节,往往还来不及深思,就一掠而过,它带给观众更多的是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形象生动的深切感受。应该说,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优势,不可互相取代。目前,我们在第一种方式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第二种方式上,尚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寻找利用影视增强孩子们真善美情操培养的途径。(附图片)
雷祯孝余培侠范崇嬿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丰富下的贫乏
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中适宜孩子看的为数甚少,时代呼唤精品
于孜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音像出版社社长):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的抱怨,说孩子们迷恋电视、录像带,影响了功课,影响了身心健康。这些看法反映了某些现实情况。当前确有一些影视片,内容虽算不上反动和色情,也有一定的娱乐性,但艺术水准不高,情调庸俗,多多少少包含了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而国内外虽有很多优秀的影视片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财产,能陶冶性情、培植道德、提高审美品位,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青少年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拿人类最优秀的影视文化精华给孩子看。
范崇嬿去年我们曾经组织各方面专家搞过一个关于电子游艺机的讨论,大家认为石器时代孩子玩石头,铁器时代玩铁,电子时代玩电子,这是时代的给予,无可厚非。事实上,电子游艺机对孩子的成长,对于手与脑的协调,对孩子智力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好处,问题在于那些软件是否健康有益,成年人是否及时地引导和限定。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那些优美的传统民间故事、古代战争的成功战例,那些又长知识、又提高能力、又能增进民族自豪感的东西编成软件,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呢?我们的影视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同样呼唤好的影视作品的产生。儿童影视有“童牛奖”,有“金童奖”,但不能光是导演、作家点头,还必须是孩子们喜欢接受的。如今让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些老片子,我们太需要为孩子们多写些好东西了。
刘国雄(中国音像协会会长):影视音像制品确实对青少年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影视音像行业多出一些健康有益的精品。然而,音像生产者也有难处。缺乏规范的市场,是当前音像制作单位普遍面临的难题。正规的音像出版单位逐步萎缩,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自身很难有能力集中精力出精品。全国目前有10多万个音像带租赁点,但我们缺少大量好的音像片,缺乏优良的“软件”。在这些租赁点上,正版片不多,其中青少年能看的更少。近年来,我们在国外考察中发现,国外靠发达的租赁发行网,有效地保证影像制品的供给和普及。有鉴于此,中国音像协会开始筹备建立中国音像带租赁发行网,今年年底试点,从结构上保证影视精品的顺利发行和推广。
于孜健:音像业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再用过去那种独门独院、小家小户的作坊式生产方式,肯定无法面对市场的竞争,必须在体制上、管理上、服务上寻找新的出路,力求形成高立意、高起点、大投入、大产出的运作方式投入市场、占领市场。要做到这点,依靠目前单个出版社的实力显然是不能胜任的。我们出版社因此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有实力的企业携手,奋力喊出“把世界上最好的影视作品献给孩子”的口号,着手在短时期里,推出“三辰影库”,将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编入其中,献给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少年朋友。
余培侠:中国80年代电视上有关知识开发与普及的内容比较多,90年代则娱乐性的节目较多,尽管我们早就强调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统一,但在具体实施时很难做到。现在我们的许多电视剧儿童不爱看;有的虽是儿童剧,但内容却是成人世界的,有些内容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如今各电视台开办的频道越来越多,节目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节目的生产跟不上。有些电视台因此无视有关政策,引进大量价格便宜的劣质、二三流影视片。目前急需有责任感的影视工作者多生产精品,播放发行精品。不一定只是影视片,还呼唤好的专栏,好的短剧小品,好的游戏软件,这些会成为培养孩子的精神食粮,“三辰影库”的构想在目前非常及时。
卜卫(中国社科院传媒与教育学者):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我国儿童媒介获得较大发展。但是,就两亿中小学生基数而言,儿童媒介的普及率仍较低。儿童电视和广播节目不足,报纸人均0.1份,图书人均0.7份,其他电子媒介产品人均近乎为零。儿童媒介产品匮乏是儿童转向成人文化的主要原因。教育者无不忧虑地看到,孩子看成人电视片、看进口大片、看成人录像、唱成人歌曲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孩子看成人电影,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由于社会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很可能误解来自成人世界的信息。过去,我们曾经将政治说教式的电影强加给儿童,今天,我们的家长又不经意地将成人暴力、“戏说”式的历史等消极内容的影视片介绍给孩子。这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的童年。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优秀的儿童电影是在保存孩子的童年时代。
苗棣(北京广播学院副教授):电视是一件双刃利器。由于电视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在传播知识、开阔儿童眼界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澳大利亚有一个神童,9岁就进入大学,他的启蒙教师就是电视。另一方面,对于电视的过度收视可能又是灾难性的。现在世界上电视泛滥,少年儿童普遍有收视过度的趋势。据统计,美国儿童从4岁至18岁收看电视的总时数达2.4万小时,比上课时间多出整整一倍,我国的情况稍好而已。收看电视过多,可能影响儿童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习惯)、逻辑思维能力,甚至出现所谓“电视综合征”。德国一家报纸形容从小在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眼睛像茶碟,脑子像麻雀。”就是说眼睛(形象接受能力)越来越大,而脑子(思维能力)越来越小。自50年代末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于知识积累和学业的提高,看电视要比单纯的玩耍有益,但不如读书和其他益智性活动。因此,电视对于那些资质不太高、学习环境不太好的孩子帮助较大,而对于资质较好的孩子,看电视太多则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有电视内容问题。研究界有一种说法,叫“劣币驱逐良币”,是说由于高度的商业化等方面的原因,电视的内容有一种坏节目驱逐好节目的趋势。文化垃圾大泛滥,对成人都会有极大的不良影响,何况缺乏判断力的儿童呢?今年1月美国总统国情咨文中提出,要推广一种可以从电视上滤去暴力节目的电子装置,以保护儿童。这说明各国对这个问题都很重视。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当然更不能等闲视之。
崔孟明(北京景山学校校长):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在感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艰难,感叹“520,甚至小于0”,苦口婆心的5天学校教育,轻而易举地就会被两天双休日所抵消。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大多数是坐在电视机旁,影视、光盘、软盘、影碟、游戏卡简直成为升学考试之外牵动孩子们的又一根指挥棒。不同的是,在这根指挥棒的挥舞下,孩子们是主动热情地投入的,因而影响力更大,更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影视文化可以生成好的东西,提升人类的精神生活,但也可能造就魔鬼,产生破坏力。
廉平(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务处主任):来这里参加座谈会前,我曾在我们学校初一至初三各找一个班作了个调查,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看的电视片大都是港台连续剧;最喜欢的电影中也是港台及外国影片占大多数,而孩子们渴望看到的影视节目中排在前位的是古装武打片、港台娱乐片、外国枪战片等。长期以来,我们的孩子几乎就是在看这样的影视节目中长大的,他们乐于接受这些类型的影视片,耳濡目染中产生了自己的喜好取舍。孩子们还提出希望看到反映历史题材的影片、科幻片、介绍世界各地的节目,可惜这类片子很少看到。调查结果使我们更迫切地认识到,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观看影视节目的指导,应该像指导学生读课外书那样,搞些影视评介,帮助孩子们对影片中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等多方面、多角度给予分析评论,以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附图片)
于孜健刘国雄卜卫苗棣崔孟明廉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