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哦,故乡(外一首)
贺茂之
哦,故乡
我追寻着你的来历
诠释着你的名字
枣庄!——
我豁然开朗。
枣庄很小
甘甜如枣
枣庄很纯
纯朴如村庄
那暮雪中的炊烟
缕缕难忘。
童年
铁道游击队的童年;
记忆
浴血台儿庄的战场。
作为一名老军人,
我仍记得台儿庄街上
那枣树上的弹孔,
犹如历史老人的眼睛
依然警戒陆海苍茫。
万亩榴园
我走遍南方北方
长江黄河
还未曾见到
如此天然姣色
是民间传说中
仙子遗落的珍珠万斛?
还是现实中的山亭乡
脱贫后溢出的笑波?
也许这只是
出于人们美丽的想象。
榴园就是榴园,
与山后的煤矿相互依托。
矿工的脸是黑的
但以榴园的泉水洗面
便如榴开时展露皓齿
其美若何?
昨夜
在千里外的梦中
风吹榴花数瓣飘落
拣拾起只觉忒沉重
才知是先烈凝血
化作今日满园榴火。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三晋古地话平遥
王玉芳
山西省素有“中国古建筑宝库”之称,而平遥则是宝库中著名的“文物城”。
当汽车接近平遥时,赫然入目的古城墙宛似一条青龙,静静地围卧在老城外,晨光中显得质朴而苍劲。清澈的汾河水从城西而来缓缓地低诉着古城的沧桑:远古时,此处曾是帝尧的封地。2700多年前周宣王在此筑城。秦在此置县,初名古陶,北魏时改平遥,距今也有1400多年了。
登上城头信步一周,你便走出平遥的历史。现存的城墙是明洪武三年改建后留下的。墙高10米,顶宽5米,周长为6163米。它虽经600多年的风侵雨蚀,依然威风凛凛。近览细观,城墙上堞楼连亘、垛口相缀。遥想当年也是鼙鼓咚咚、彩旗猎猎。极目远眺,只觉一股浓厚的青褐色流,溢满这座方形城堡。那鳞次栉比的古宅大院;高墙森森、庭院深深,在晨雾中显得朦胧和神秘,令人不禁油然生出访古探幽之情。
刚入平遥城,立即被古韵浓浓的氛围裹围了。走在明清街上,似乎觉得时光倒流了数百年。街两旁精雅的屋宇连接不断,商家店铺紧相呼应,门板的木雕装饰、油漆彩绘;店内的老式货架、古雅台面,随风摇曳的商幌……若不是人们身着现代服饰和临街喧响的流行歌曲,真叫人分不清哪朝哪代了。呈现在我面前的完全是一幅浓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都市社会动态风情画。
明清时平遥是货通万家的商贸中心,尤其是批发业可谓大出大进,自古就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那时的平遥不但以繁盛的商业名满三晋,还誉满全国。号称“汇通天下”的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在这里。走过街角,望着那黑漆斑驳的五扇大门,森森然,传递出气吞海内的气势,使人不禁联想到,就在这家票号主人的运筹帷幄之中,我国的商业往来便从此解除实银运送的负担,转用票据结算,实现了更轻快的商业流通。“日升昌”又相继在全国冒出二十多家分号,平遥也因此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泰斗。我想晋商之所以能在19世纪独领风骚近百年,与家乡发达的金融业是分不开的。而在这繁华闹市的后面,则是左右着这条街的富商豪贾们,居住着比他们经营的铺面还要奢华得多的深宅大院。这些院落大都是二进院、三进院、四合院。这些古宅都建有漂亮的门楼、精美的砖雕影壁,并以青石奠基、水磨砖墙,上筑五脊六兽,下建前檐走廊。开阔的庭院,种有古树花坛。如今这些老宅虽经数百年磨砺,仍古风不减,看上去也没有太多的破败和潦倒感。
城中跨街而立的三层重檐歇山“市楼”高18.5米。琉璃瓦顶、秀挺玲珑,建造十分精巧,是这座古城中最高建筑。登楼远望,古城胜景尽收眼底。城内文庙、城外的镇国寺、慈相寺、鹿台塔等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就有70多处。最有名的是始建于北魏的双林寺,院落三进、殿堂十座。各殿遍布悬雕、彩塑,整套的佛教故事都是泥塑出来,探出墙壁、悬在空中,造型生动优美、技法圆熟高超,共有2000多尊,被国外专家称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平遥还有两种名扬海内的古香古色的特产,一是平遥牛肉,我小时候就知道这是极稀有珍肴。听说其杀牛法很独特,制法更怪,是用当地产的硝盐和碱水淹渍、白煮即成,不加任何佐料,色香味俱佳。据说多少年来,人们用现代手法分析,易地试制,终不得其味。这一古香至今还是一绝。另一古色便是“平遥推光漆器”,描金镂彩,卉耀英华,在唐代已负盛名。
平遥是全国唯一保持原汁原味的古城池,因而也成为得天独厚的影视基地。几年来《密令截击》、《末代皇帝》、《杨家将》等几十部影片的摄制组来这里取景。近来也是中外游客幽古思情的好去处。
县委书记刘志杰同志告诉我,1996年平遥古城被国家建设部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载体,从5000座城市中首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城之一。给平遥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46万平遥人已走出封闭,正以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在建城外城。当我们驱车离开老城区时,看到新建的厂房,崭新的楼群,人流如织的商贸市场,在城外,一座座、一排排、一片片,在崛起、在延伸、在拓宽。这时我觉得平遥人既保护古城,又不为古城所囿;既欣赏城楼上清幽的月光,又挚爱城东门外冉冉升起的朝阳……(附图片)
平遥古城墙(摄影)王东光


第12版(副刊)
专栏:

  秋色三咏
王利亮
秋风吹起的时候,一种金黄的灿灿的光彩映照四野,给秋天的萧索增加了一种响亮与丰富。所有的山,所有的水,所有的路,所有的人,一切的一切,都沐浴在这种丰硕与深厚之中,一如既往而又意味深长地感受大自然生生不息亘古永恒的律动与咏叹。
花与果
花不多了,但仍然有菊花、月季、牵牛花与一串红,不甘寂寞地开着,依然那么火爆,那么一往情深。但与“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紫春与碧夏相比,岁岁枯荣的轮回毕竟已到了强弩之末。秋色似乎是输却桃花一段香了。
然而也不尽如是。春天有百花盛开百鸟争鸣,自是一种蓬勃一种繁荣,但给人的多是一些主观感受,妩媚与娇妍,愉悦与欢欣。秋天虽没有春天的美丽与妖娆,但却以金黄的神韵,潇洒地展示着一种丰富与成熟,典雅与庄重。
“先有花,后有果”。这古老的民谚充满格言一样的光彩与魅力。先民们仿佛无意中漫不经心地就说出了春与秋的交融与温馨。正是有了春的美丽才有了秋的丰盛,也正是有了秋的充实才显出春的空灵。春华秋实,是继承与繁衍,是生长与延续,是欢欣与悲壮。
人们对岁月的思索多与生命有关。生命的方式,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人生如春花一样盛开,是生命的美丽。但人生若没有秋实一般的丰硕,则是生命的荒芜。生命像谎花一样开着,是一种浪费,一种奢侈,一种腐败。
荣与枯
走过三月桃花风,八月梅子雨,十月桂花香,天苍地黄,落叶飘零。
千里黄云,雁嘹声声。
抖落一身翠绿的语言,老干新枝一身轻松一派漠然,孤独地站在秋阳下,撩拨着微风。疏影横斜,衰草连天,岁月在枯荣与沉浮中穿行,风与树在摇曳和厮磨中交谈,一种苍凉的声音,一种惆怅的情绪,一种落寞的风景。
无人喝彩。
却有一片霜红的叶子,兀自高高地站在枝头,看雁来雁去,云卷云舒。
然而,她站得那样清高,那样凄婉,仿佛转眼间就会随风而去。
仿佛是这个季节刻意追求的一种神韵,一种情愫;
仿佛是造物主有意安排的一个风景,一个故事;
秋色以这种不可思议的浪漫与悲伤,留下一个深刻的命题,一种启迪与昭示。
谁能说,敢于在身单力薄时挺身而出,耐得住孤单与寂寞,不是一种豁达一种坚韧一种豪迈一种英武呢?
独立寒秋。
红叶无言。
人与海
潮起潮落,涛声震天。
雾,铺天盖地,如半透明的胶汁,粘稠地弥漫了所有的空间。于是,远景隐去了,近景朦胧了,雾遮烟笼的海岸线,淡雅迷蒙而神奇。
此刻站在海边,看不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只有滚滚不息的涛声,如千军万马对阵军前,马鸣风啸,鼙鼓画角,使人心潮激荡,热血喷涌。然而,我只能沉默。
能说什么呢?
虽然站到了海边,但并不是因为海的深邃、雄浑与博大,人们便会自然地深邃、雄浑与博大起来。
世事兴衰,岁月枯荣。时光如流水滔滔而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只有海依旧,只有潮依旧。
海与潮以亘古永恒的姿态,冷眼向阳,在缄默与苦难之中,生生不息地澎湃着,汹涌着,展示着摧枯拉朽的力量。
谁能在这饱经沧桑历尽磨难蹉跎万世的海与潮面前,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显示自己的轻浮、浅薄与无知?
一声鸥鸣唤醒了我,我觉得灵魂在一点鸥翅上,找到了归宿。


第12版(副刊)
专栏:

  好绿一片叶
张陈金李
从西陵峡口泊舟而出,横亘眼前的便是宜昌市一派鳞次栉比的崭新,尔后绕着净岸走上一圈,便见漫城漫巷的迷人风景之外,就是那些悬于显眼处的“猴王”世界了,那一块比一块更精致的招牌以富实力的块头引人入胜。车水马龙之中但见“猴王”遮天蔽日,使你不得不驻足听听“猴王”群体交相呼唤,健步如飞的经营战略……人到此,仿佛进入了花果山,水帘洞,不容你不颔首称道,叹为观止。
如果不是身居宜昌,在“花果山”深处寻到这“群猴”的带头者——猴王集团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朱黎阳,谁能相信这天造地设般的奇景竟与一位35岁的青年密切相关。但是,十年前猴王集团还是一个300来人的焊条厂。
我们从朱经理那睿智的额头上,从他那忠厚实在的脸上,猜想他对焊接事业的执著,从他那结实有力的步伐中联想到他实干的果断……
猴王集团,地处宜昌市伍家岗,长江以北、西陵峡口窄小的切割带上,这里地势平整,是宜昌市大中型企业密集之地,然而长期以来却很少有企业在全国脱颖而出,占一席之地。尤其是1991年仲夏,猴王集团的企业整改处于胶着状态,而新的厂领导班子调配不到半年,百业待兴,困难重重。
于是,朱黎阳在厂中层干部会议上说:猴王集团要振兴就得靠全厂职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终于在他的主持下,一系列的工作举措让人喜心荡漾,意气风发。双基教育、出专刊、管理讲座、成立球队、举办舞会……在奖金、福利待遇等方面制定了向一线工人倾斜的分配原则,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朱黎阳回答很干脆:“谁不服气,谁就上一线。我马上开绿灯!”常年在一线上班的工人为总经理理解他们的甘苦激动不已,不少人当面对他说:厂领导如此关心我们,说啥我们也要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朱黎阳巧妙地实施了培养企业文化的猴王精神战略,制定猴王会标、猴王战旗、猴王厂歌。亲自带领集团公司党政工团在职工中采取挂厂徽、唱厂歌,组织开展“猴王杯”劳动竞赛等活动,大力弘扬了“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求实创新,乐于奉献”的猴王精神,不断增强了职工“热爱企业,振兴企业”的凝聚力。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从1989年以来,他在职工中深入开展了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实绩”为内容的“五有”活动,造就出一大批企业新人,也为党建工作同经济工作的结合找到一条有效途径。猴王集团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机械部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机械部“开拓创新奖”,湖北省企业党建红旗单位,湖北省双文明单位。朱黎阳本人也当选为湖北省六届人大代表,先后荣获湖北省优秀青年企业家,宜昌市劳动模范,宜昌市首届“十佳青年企业家”。
朱黎阳在抓引进和技术改造的同时,创造性地利用公司自身的优势和沿海、国外及大中城市的有利条件,大量输出设备、技术、工艺、人才,联营办厂,兼并企业,不断壮大集团骨架。目前,猴王在北京、大连、上海、海南等地联营办厂32家。在海外如叙利亚、美国、香港、迪拜等国家和地区办了分公司,形成了“国外有跨国公司,沿海有生产基地,内地有核心企业”的进攻战略态势,走出了一条横向联合、厂外办厂的大规模、大市场的外向型发展之路。
如今的“猴王”,着实令人肃然起敬。他拥有68个工厂、56个规范公司、78个利润点、一个城市信用社、一个研究院,集科、工、贸、商、金融、证券、房地产等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度的集团型国家大型一类企业,一跃跨入全国500强企业。
如果说猴王已是一棵参天大树,“猴王”人则是那茂密的绿荫,而朱黎阳的敬业精神就是那绿叶对根的情意!


第12版(副刊)
专栏:

  长篇报告文学《生命甘泉的追寻者》创作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再现“模范团长”李国安先进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生命甘泉的追寻者》的创作出版座谈会,日前在北京举行。这次座谈会是由北京军区政治部、解放军出版社和文艺报社联合召开的,目的是为了按照江主席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进一步研究文艺作品在新形势下如何反映时代的英雄,研讨和交流创作经验。会上,作者李钧同志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工作作风和这部作品融思想性、群众性、艺术性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会上,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并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作协、总政有关部门和北京军区的领导参加了十一月七日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同志及部分知名作家。(石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第三届中国根雕艺术作品展举办
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根雕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根雕艺术优秀作品展,将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
本届展览旨在弘扬民族、民间优秀艺术,交流根雕创作经验和学习理论,促进根艺创作的群众性繁荣与发展。这次参展的千余件作品,是从全国各地经预选后征集上来的优秀作品。无论是从选材、工艺、构思及主题上,都体现了当代根雕艺术新水平。参展的作者既有耄耋之年的老一辈根雕大师屠一道先生,也有正值盛年的知名根雕艺术家,更不乏初露锋芒的根雕后起之秀。(刘勇)


第12版(副刊)
专栏:

  隆冬开放的牡丹
纪念孙越崎先生
钱正英
1995年春天,我告诉许多朋友,我收到了一份最珍贵的礼品。那是孙越老送我的,一盆隆冬开放的牡丹花,我把她放在客厅最显著的位置。那年大年初一早晨,我家接待的第一位客人,就是孙越老的女儿叔涵和儿子大武。他们说,他家得到几盆冬季牡丹,他们奉父亲之命,送一盆给我。牡丹,她从来是在春色满园、百花争艳的时候,以她的芳香华丽、雍容高贵,居于百花之首。但现在这盆冬季牡丹,却给人另外一种美感。那深绿的叶丛,衬托着紫红的花朵,在端庄凝重中,显示出一种傲视霜雪、从容不迫的风度。我望着这盆牡丹,就想起了孙越老,见其花如见其人,她正象征着孙越老的坚强品格。他把这种花送给老朋友,也送给了我,使我感到格外荣幸。我把这看作是对我们之间那段不同寻常的友谊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在我的内心中,这盆花比任何奖品都更为珍贵。
孙越老和我父亲是开滦煤矿工作时的同事,我们全家都很敬重他。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代,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他在北京大学采矿系毕业后,历尽艰辛,开拓我国的煤矿和石油工业。抗战前夕,冒着生命危险,将焦作煤矿的设备全部内迁四川。全国解放前夕,作为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他坚决抵制国民党的命令,将所属全部厂矿企业完整移交给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开滦煤矿工作过一个时期,殚精竭虑,尽心尽力,得到全矿员工的好评,直到唐山大地震,几乎葬身废墟之中。他的传奇般的经历和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像那盆隆冬开放的牡丹。
但是,孙越老和我的友谊,却来之不易。我们两家虽是世交,但因工作领域不同,加上我的父母已经去世,因此过去并没有来往。我们之间的认识,还是从三峡论证才开始的。他曾经坚决反对修建长江三峡工程。我奉命主持三峡论证后,首先登门拜访孙越老,聘请他为特邀顾问。在论证过程中,我们之间在不少问题上观点不同,这使我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有些尴尬。但是,由于我们相互尊重对方的人品,终于建立了友谊和信任。外界不了解其中实情,总以为对立面必定也是对头。有一次,记者采访我,问我和孙越老的关系。我说,我们是好朋友,但他比我长一辈,我叫他孙伯伯。事后,他告诉我,他对我很满意的是,我向记者说明了,三峡有两大问题,一是泥沙,二是移民,应该特别注意。一直到论证结束,我们仍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并没有妨碍我们之间终身的友谊,以及对相互观点的尊重。三峡论证报告在全国人大通过以后,从国务院领导到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都十分重视孙越老和其他诤友们所提出过的各种意见,更加兢兢业业地进行工作,以确保三峡建设的胜利。
我和孙越老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那年春节后,我到北京医院去探访他。我告诉他,我要去绍兴参加大禹的祭典。绍兴是他的故乡,他对绍兴、对大禹、对我,都寄予了无限深情。他亲笔签名,把《孙越崎传》送给我。在书中,这位102岁的老人,跨越了旧世纪的苦难,经历了胜利的喜悦,仍在激励着我们,迎接21世纪,为建设强大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对我来说,那盆隆冬开放的牡丹,是他的象征,也是从苦难中崛起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我将带着送花人的深情,他的嘱咐,他的期望,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1996年11月,于北京


第12版(副刊)
专栏:

  秋谒距隅山
刘水清曲延纯
秋阳杲杲,秋禾沉沉,我们一行数人来到了位于山东乳山、海阳交界的距隅山中。
这里山峰嵯峨,怪石嶙峋,秋水泠泠,山鸣谷应。但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山上的巨石,一望无际,全都齐刷刷、黑郁郁丫叉天空,藐视环宇。小者如斗,大者如梁,如椽如矛,如剑如戟,峭楞楞,寒森森,直指苍穹,威武不屈。这些石干净利落,潇潇洒洒,漂漂亮亮,如唐诗宋词一般。特别是日落时分,光亮未尽而人迹简约,山林封合而小径空静,距隅山的石便漠然、黯然、冷然。这时面对您的是若谷的虚怀,终年不绝的天风,发出海浪那样的声响,“呜——呜”地叫,像在诠释一种万物都能听懂的古老语言。在这种声响的撞击下,山峰在微微摇晃,有种晕眩的味道,似乎被流贯自身的色彩变幻的漩流弄得醉意朦胧。山中那些迷蒙的小径,像迷走神经一样蜿蜒进蓊郁的果林,消失不见。只见树底新堆的沙粒印满清晰的兔蹄印。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红彤彤、金灿灿的红富士饱满肥硕,一颗颗踌躇满志地挂在枝桠上。山顶上凡有一窝土,便有一蓬瓜果,几株树。这里的人们太勤劳了,几乎见缝插针,无孔不入。
在山腰,我们碰上了一位老大爷。他神采奕奕,荷锄而归,身后跟着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老人约摸七十多岁,紫赯脸,硬身板,络腮胡子,头顶已灿白了芦花,额上镂刻着的每一道皱纹,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年代湮远而含义深长的故事。我们问:“大爷,您领着孩子上山做什么?”老人说:“来看看火龙洞。”又经细问,方知老人是当年日寇拉网扫荡的幸存者。老人带我们来到距隅山内的火龙洞。相传当年有巨龙经此向南穿山而过。洞壁上至今留有婉转的痕迹,鳞爪俱全,栩栩如生;而那龙头却冲破斑斓巨石,已翘首洞外,啸傲日月;虽成为化石,仍壮怀激烈,不屈不挠。1942年清明节,我军一名侦察兵过此洞下山送情报,被日军发现,双方在洞口对射,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至今时常有鲜艳的花篮摆在洞口,以示悼念。老人告诉我们,这位罹难的侦察兵是他的战友,青年时代他们在距隅山并肩战斗过。年事已高,他从外地离休回家,带着老伴卜居在此。他在山上种瓜,山下种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着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田家生活。然而,老战士心忧天下,壮志不已。这里虽离县城较远,但村里那鳞次栉比的电视天线,高耸如林,密若蛛网,警觉的耳朵无不时刻探触时代的风云。
1942年冬,敌酋冈村宁次在胶东亲自指挥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扫荡”,对胶东人民犯下了滔天之罪,留下了惨痛的记忆。至今在老人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就如岩石上那苍皴古老的裂缝,虽经风雨剥蚀而万年不泯。卜居山庄,老人逢人就谈战争,逢人就道日本法西斯的残暴,逢人就讲我们的战士如何勇敢……
距隅山内有一个平岚村,平岚村南有一瀑布。瀑布修身长面、清雅苗条,好像贪恋山水的艺人,不经意将一把古筝遗忘山中,琤琤淙淙,弹唱不已。进入雨季,近看似练,远观如雪,澎湃恢宏,数里可闻,成为距隅山内一大景观。1982年,为拍《山菊花》桃子洗澡和被逼山崖两个镜头,导演选定了“平岚瀑布”作为外景。从此平岚瀑布也由此驰名遐迩。与平岚瀑布齐名的黑石龙潭,位于瀑布下方的峡谷之中,上口呈三角形,洞内迂回深幽;下口南向,高五尺余,清流自上直泻而下,冲入碧潭,声如洪钟。潭东有一暗洞,可容百余人。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个连队的伤员藏于暗洞,日军三天三夜拉网搜索,没摸着八路军一根汗毛。平岚村的百姓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卸下门板,当成小舟,沿洞口的深潭为伤员摆渡食物,送医送药。在当地老百姓的精心护理下,我们的战士少者数月,多者一年,全部伤愈归队。这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而就在这一年——1942年11月23日至24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马石山惨案”。马石山与距隅山仅15公里,两山遥遥相对,隆隆炮声清晰可闻。被日寇逼到马石山上的平岚百姓,惨遭法西斯屠刀的狂暴杀戮,偶有逃出来的,便擦干泪,抹去血,顾不上正在猎猎焚烧的家园,就归心似箭跑到黑石龙潭看望八路军伤员。在战火洗礼中成长起来的海阳籍作家峻青触景生情,奋笔疾书,含着热泪一夜之间完成了他的短篇处女作《马石山上》。时间是1942年12月冬季反“扫荡”开始之际,地点在海阳林寺山下。
如今,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已洗刷了百年的屈辱。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喜悦的笑脸,到处都是明亮的歌声;“娟子”和“桃子”采摘着满树垂垂的佳果,水灵灵的笑声隔着群群黄牛缠上了“老水牛爷爷”的胡子。这是一个和平、昌盛的时代,那遥远而熟悉的苦难家园,犹如一个个恶梦,惊醒后的人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
回首距隅山,暮色苍茫。一块块巨石,或蹲,或踞,或立,或卧,金刚怒目,雄视四方,仿佛随时都要发出震撼宇宙的呐喊!
那位倔强的老人,就在这阵阵的呐喊声中,领着他那群活泼的孩子,姗姗走进恬静的家园。暮色中,刻下了一尊不朽的雕像……


第12版(副刊)
专栏:

洗(油画)周茂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