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乐海泛舟

  吴碧霞
立志当教师
周国安
按吴碧霞的演唱水平来说,桂冠早几年就该戴在她的头上,但是,她几次参赛,几次落第。原因是她个子矮。为此,吴碧霞不止一次地流过伤心的泪水。直到文化部在哈尔滨举办全国声乐比赛,才有了对她的公正:获得了民族组一等奖。
笔者清楚地记得,复赛时,吴碧霞那纯清的声音和演唱的完整,就已给前去观摩的几百名同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决赛时,吴碧霞一出场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本来比赛有在曲目间不准鼓掌的规定,但当她唱完第二首歌《八月十五月儿明》时,便掌声四起。她唱完第三首《万里春色满家园》,是掌声把她送进了后台。
走出赛场,吴碧霞被好几位同行围住,争相与这位年龄最小的选手交谈,合影留念。歌唱家吴雁泽认为,老师对吴碧霞的教学是一条标新立异之路。
吴碧霞的老师,是邹文琴。曾在歌舞团有过十年演出经历的邹文琴体会最深的,是已故声乐教育家汤雪耕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当年邹文琴也产生过这样的念头:一旦自己有一天当老师,也要像汤老师那样去教学。
1980年,当命运真的把邹文琴推到教学岗位——回母校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时,她没有违背自己的承诺,十七年来潜心执教,成绩显著。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邹文琴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尤其侧重基本功训练,借鉴演唱外国作品。同时她要学生了解戏曲,演唱音乐及地方原始民歌,掌握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当年汤雪耕影响了邹文琴,如今,邹文琴又影响着学生吴碧霞。吴碧霞也立下了宏志,将来要当一名教师。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我家的母鸡下蛋了文正吉(四川)


第4版(副刊)
专栏:江山万里行

  浮来山下探刘勰
缪俊杰
金秋十月,在遍地洒满阳光的季节,我随参加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五届年会的海内外学者,来到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刘勰的故乡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探访了浮来山定林寺的刘勰故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莒县城西的浮来山,山高不盈数百米,但“山不高而秀,景不繁而奇”,特别是这里的定林寺曾经是刘勰大师晚年削发后遁迹之处,后人以“刘勰故居”名之,而盛传于世。
刘勰一生坎坷。《梁书·刘勰传》记叙了刘勰从起家、出仕、削发、校经,未期而卒的坎坷经历。过去,《文心雕龙》研究者认为,刘勰老死在钟山定林寺,从未回过故乡。而刘勰故乡莒县博物馆馆长、学者苏兆庆先生最近详细考证后,著文提出新说,认为“刘勰在钟山定林寺出家以后,稍事停留,念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义,怀着孤苦无告的心情,潜归到了故籍东莞莒(即莒县),依浮来山定林寺而终老一生。”这种见解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同。
据称,浮来山定林寺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寺内最古老的景观是一株树龄三千余年的银杏树。此树高二十四点七米,干周十五点七米,至今枝叶扶苏,生机盎然,果实累累,蔚为奇观。有“天下银杏第一树”之称,历代文人墨客争相赋诗称颂,其中一首云“大树龙盘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古今皆成幻,独子长留伴客游。”近些年来,山东日照市和莒县有关方面拨出专款,把定林寺修葺一新,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供游人瞻仰观赏。定林寺整个建筑以“大雄宝殿”、“校经楼”、“三教堂”为主体,西厢建有配殿,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依山面水,气势巍然,殿宇轩敞疏朗,古朴幽雅。寺中心一幢二层楼阁,是当年刘勰“校经楼”,一九六二年为纪念刘勰《文心雕龙》成书一千四百六十周年,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校经楼”、“文心亭”六字,分别勒石作额,立碑以志。当年的“校经楼”现在成了“刘勰研究资料中心”,海内外学者纷纷捐赠自己的著作、论文,以丰富这个研究中心的馆藏。在这个“研究资料中心”的揭牌仪式上,日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连成同志说:刘勰清贫苦读,奋斗一生,书就《文心雕龙》这部光辉著作,为中华民族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故乡人民,理应学习弘扬,从各方面支持龙学研究,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著名龙学专家张少康、张文勋等教授,对进一步推动龙学研究的深入、提高和普及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从而使这次文心雕龙学会年会,成为一次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学术研究的盛会。
刘勰已经故去一千多年了,但是这位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齐名,曾经创造过理论奇迹的文学泰斗,他所栽种的“理论之树”,犹如定林寺的千年银杏一样,叶茂常青。海内外学子来此一游,也是对这位故人的一次探访和神交。这次探访的印象将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谈

  大师的悲哀
方成
新中国建立四十多年,我不知道曾否有人研究过,在这改天换地的年代中,我国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多少划时代的成就,其中又有多少杰出的文学艺术家。我只知道,也可说是全国公认的一项,那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幽默语言艺术——相声的革新。
相声原来不入艺术之门。它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一种民间杂艺表演。类似形式的表演,大概很多国家都有,但和中国的相声有明显区别。我没见过外国有关这类表演的脚本(剧本)和系统的论述,曾问过许多人,包括外国朋友,没听说有和相声一样,具备完整的艺术结构和与之相应的合乎幽默艺术规则的表演技法的艺术形式。
相声虽然出自社会底层,是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贫苦艺人以逗笑谋生的技艺,其内容和技法多属格调不高的滑稽,被人称之为“买卖”、“生意”、“玩艺儿”,甚至称为“说胡话的”,艺人则称为“说相声”、“吃开口饭的”。这种表演其品位之高下由此可知。
社会的大变革,使得相声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声艺人再也不能原封不动地表演师传下来的传统段子,他们进行整理改革,去芜存精,使旧相声焕然一新。尤其是侯宝林,经他整理的许多传统段子,变成幽默艺术精品,他创作的,以及与别人合作写的一些作品,也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他的表演优美动人,和旧时艺人格调显然不同,使原始状态格调不高的相声形式,提高成为生动感人、雅俗共赏的幽默表演艺术,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划时代的贡献。侯宝林可说是我国独有的相声艺术形式最后奠定者之中的代表人物,是全国公认的相声大师和幽默大师。他之所以能有如此重大成就,是历史所造成的。在旧社会,他以说相声谋生,得名师传授,会使的段子百多个,技艺熟练,做艺功底深厚。由于社会革新,生活改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能以艺术家身份和学者作家交往,得到他们以及同行艺友和其他行业人士的帮助,更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引导。在这种种优越条件下,他才有可能经艰苦努力使相声达到高度艺术品位,取得划时代的成果。
许多传统相声作品(段子),如《戏剧与方言》、《戏剧杂谈》、《空城计》、《阴阳五行》、《改行》、《关公战秦琼》等,还有新作《醉酒》、《买佛龛》、《婚姻与迷信》、《妙手成患》等,都是经侯宝林整理和创作,成为艺术精品的。他的表演精彩动人,风靡海内外,才被称为大师的。新中国建立后出现这样的艺术大师,使中国人感到光荣,显示出社会革命对我国文艺事业的一项伟大功绩。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侯宝林以说相声谋生,说的是未经改造的传统相声段子,表演的是旧时代的技艺。他是“艺人”,和其他相声艺人一样。即使在建国初期,相声改革工作开始之前,他也曾演过这类的段子,那是和他的“大师”称号无关的。因他的职业以及一时工作需要,他也会表演别人创作的、不大成熟的作品,都不能当成相声大师的精品。这也是很明显的事实。我们应当尊重侯宝林,尊重他的大师称号。
但令人吃惊的是,我见到一套标明为“侯宝林相声精品荟萃”的录音带在市上出售,其中就有未经整理改造的传统相声表演节目《交租子》和《王二姐思夫》。把这种旧时代的糟粕当“精品”硬安在大师身上,可说是对侯宝林的“大师”称号的糟踏,照常言说法是往侯大师脸上抹黑吧?
我还听说,这两个段子近年来我们的广播电台曾播放过,不知确否。又听说音像出版社是据此录制而向世人广为传播的。侯宝林先生在世时,受观众爱戴,去世后竟受这样屈待,真是悲哀!我想,我们的相声艺术家们看了会感到屈辱并且伤心的!


第4版(副刊)
专栏:邮苑

  他最早迎接牛年
蔡旸李潮
呼振源算得上是最早迎接牛年的人。由他设计的两枚《丁丑年》生肖邮票正在北京邮票厂紧张地印制着。
作为一名邮票雕刻师,呼振源早已为集邮爱好者所熟知。他从1975年拿起雕刻刀后,至今雕刻了30余套邮票。在他刀下产生的“五岳”系列邮票、10套生肖邮票、《贺龙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等邮票,备受集邮爱好者青睐。
当呼振源着手开始他生平第一套生肖邮票设计构思时,偶然间,一幅山东高密民间剪纸艺人齐秀花的作品《媳妇骑牛图》令他眼前一亮。这帧剪纸作品中的牛憨态可掬,造型夸张大胆,豪放粗犷又不失细腻,是一幅难得的剪纸佳作。
剪纸虽漂亮,但直接拿来作邮票图案却不合用。在不失原作风貌的基础上,呼振源依据邮票设计规律进行再创作。他去掉原作上的人物,将牛上扬的头部进一步夸张,突出动势;对牛的耳朵、犄角、身上的花纹也进行了细致的修整、加工。他又借鉴民间木版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巧敷红、黄、蓝、绿等色彩,令这幅《丁丑年》生肖邮票的设计图案富有民族特色,且装饰感极强。
呼振源千里迢迢赶至山东高密,捧着设计图稿找到了齐秀花。齐秀花拿出自己数年内剪出的近百幅作品,《媳妇骑牛图》即在其中。呼振源感慨于这位朴实温柔的农家女竟有如此气势不凡之作,更感慨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和非凡的创造力。
完成邮票第一图“金牛奋蹄”的设计后,呼振源又着手构思第二图“牛耕年丰”。因为中国第二轮生肖邮票的设计原则已定为一物一字,第二图必须用汉字,所以构图难度也很大。几易其稿以后,呼振源联想到民间过春节挂花灯、贴窗花的习俗。于是,他画出一只大红灯笼,醒目的隶书体“牛”字位居灯笼中央;两只共衔一朵迎春梅花的喜鹊立于灯笼上方;两朵绽放的牡丹在花灯两侧,象征着富贵;花灯下方,两头耕牛对顶奋蹄,缀饰的一株禾苗及金黄色的底色点明“牛耕年丰”的主题。整个画面如一帧窗花,浓浓的喜气扑面而来。此幅图稿,呼振源依然运用剪纸与木版年画相结合的设计手法,风格上与第一幅一脉相承。
共有九套设计方案参与《丁丑年》生肖邮票设计的最后竞争,评委们再三斟酌之后,呼振源的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呼振源又默默地走上工作台,操刀完成这套邮票的雕刻工作。


第4版(副刊)
专栏:

  开宗立派画史中
白重暄
今年值赵望云先生诞辰90周年。秋季的一天上午,陕西省美术馆三楼展厅门口,一只只硕大的花篮排着队,迎候着一批又一批观众走进展厅。省、市各级领导来了,陕西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都来了,赵望云先生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来了……一时间,人头攒动,数以百计的各界观众将偌大的展厅挤得满满当当……
艺术源于生活,画家需要深入生活,不断地写生,积累创作素材,这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但在30年代以前,还没有人敢走这条艺术道路。是青年赵望云率先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农村,开始乡间写生,用画笔来表现农民的喜怒哀乐。从1927年到40年代抗战时期,他始终如一地坚持到民间去写生。从最初的深入河北十余县写生,到后来的塞外、鲁西、泰山、江浙、陇海和津浦铁路写生,直到大西北写生,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作品之多,影响之大,这在当时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他开创了中国画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先河。《赵望云农村写生集》等作品集的一版再版,标志着中国画传统审美观的更新和新的审美领域的开拓。
1942年,赵望云先生在数度游历大西北之后定居西安。在这里,他“找到了与自我气质相吻合的东西——蕴含在西北风情中的苍茫质朴的美”,完成了从人物画家向山水画家的转变。此后20年间,他足迹踏遍关中大地、秦岭山区,多次奔赴河西走廊、新疆、祁连山脉,用画笔描写大西北的自然风土和多民族的人文风情,形成雄浑博大、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及与之相适应的笔墨技巧,倡导“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画家。60年代初,长安画派崛起,赵望云被誉为该画派当之无愧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作为一个完全靠自学成材的画家,能在众多师出名校名家的画家中脱颖而出,能在几千年的中国绘画史上开宗立派,树立里程碑,这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然而,赵先生对西北乃至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贡献远不止这“开宗立派”!作为爱国的艺术家,抗战时期,他创办主持《抗战画刊》长达三年之久。作为杰出的美术教育家,40年代,他培养了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今日享誉画坛的著名画家。作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地方文化部门领导人,建国初期,他领导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接管,炳灵寺石窟和麦积山的首次勘察,半坡遗址的保护和发掘,西安碑林的保护,陕西博物馆的建立等工作,为西北文博事业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主持组建了西安“国画研究会”,创建了长安美术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前身)……凡此种种,哪一件不值得大书特书呢?
1977年3月9日,赵先生病逝西安。时至今日,近20年过去了。当先生晚年的国画精品首次在古城集中展出时,人们怎能不慕名而至,先睹为快呢?


第4版(副刊)
专栏:

  第二届少年儿童歌曲电视大赛开始
为繁荣儿童歌曲的创作,推广和普及优秀的儿童歌曲,全国妇联、中央电视台、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办,北京三老体育发展咨询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已经开始,明年8月举行决赛。
大赛将通过歌声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爱妈妈、爱家庭、爱科学、爱自然的教育,进行真善美的熏陶。去年首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继承上次的精神,创作内容健康向上、曲调优美流畅的少儿歌曲仍是首要任务。大赛组委会特设立“大赛创作歌曲委员会”,由贺绿汀、刘炽、于淑珍、王莘、李群、时乐濛、李光曦、谷建芬、金波、秋里、郭兰英等组成。
第二届大赛的参赛歌曲都是创作委员会审选后的新歌曲,分幼儿组、儿童组、少年组,有初选、复赛、决赛三个阶段。


第4版(副刊)
专栏:

  《图兰朵》再度公演
世界经典歌剧《图兰朵》问世70周年之际,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以庞大阵容,于11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保利大厦国际剧院再度公演此剧。
《图兰朵》是普契尼的绝笔力作,也是他的歌剧中上演率最高的作品之一,剧中人物追求真挚爱情或为爱情而牺牲的精神打动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卡拉夫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已成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作品。中国民间音乐“茉莉花”的音乐素材,在剧中被作曲家赋予了复杂的戏剧性格。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再次推出此剧,将用意大利文演唱(配有中文字幕)。担任指挥的是著名指挥家大町阳一郎,另一位是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常任指挥高伟春。担任导演的是徐晓钟和陈大林。主演的歌唱家王霞、季小琴、黄越峰、戴玉强、幺红、马梅都曾在多部中外歌剧中饰演过主要角色。(蒋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咱连的故事
缪青民徐伟文并摄影
11月11日晚,北京军区第一通信总站女兵六连俱乐部内不时传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官兵们正围坐在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她们自编、自演的专题文艺晚会《咱连的故事》。这台晚会是六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而编排的,她们先后在北京军区机关大礼堂演出三场,以鲜明的主题,清新的创意,朴实的兵味,赢得了赞扬。第一通信总站六连是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军文化建设先进单位,1990年参加全国群众歌咏比赛获得特别奖,1995年参加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歌咏比赛获一等奖。今年8月份,她们又以一曲《女兵》捧回了“1996年全军军旅歌曲音乐电视大赛”的金杯,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八一心连心”文艺晚会。
六连是清一色的女兵,能说、会唱、会拉、会跳的不少,要说组织台晚会,一凑就齐了。指导员张红想,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要通过文艺演出活动使大家对长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她们发动战士创作节目,这些平常坐惯机台、戴惯耳机的姑娘们拿起了笔,以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编写心中的故事。战士朱宁送来了在雪山草地上与老红军的对话;李杨、朱红将连队“背号码比赛”编成了快板书;几个舞蹈骨干认为连队每月的“生日晚会”是个很好的素材,于是和老师一道编成了舞蹈;小胖子高颖和班长王凤荣将连队组织进行的“新形势下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大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改成了相声;一分队和二分队还将连队举办的“长征对联比赛”搬上舞台。有的还把自己在部队的成长过程编成小段。一周内连队就收到创作节目40份,建议20多条。
纪实小品《雨夜交班》(见下图)情真意切,十分感人,6名女兵全身心投入,演一次哭一次,就是在排练时也难以控制。哭得最多的是老兵曲妍,第一次排练的时候,刚喊一声“大妈”就哭了,结果闹得大家一个上午没再排练。在连队驻地附近,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张大娘,六连十五年如一日地照顾她的生活,每年新兵来队,老兵退役,都要到大娘家交接班。曲妍当新兵的时候,就由班长带着来到了张大娘家,她每周打扫两次卫生,给大娘送包子、饺子,洗衣,送药。去年春天她和高颖一起用三轮车拉着大娘到了八大处公园看风景。转眼三年过去了,今年曲妍已服役期满,演出时触景生情,所以实在控制不住了。
(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小品电视大赛征集作品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政府、浙江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剧协纳爱斯杯百优小品电视大赛,于近日起开始向全国各专业、业余文艺表演团体征集参赛作品。中国剧协百优小品大赛自一九九四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陆续推出了一大批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小品佳作。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赵秀云和牡丹
李文
清丽典雅,雍容华贵,素享“国色天香”美誉的牡丹,古往今来,它那迷神醉人的丰姿,不知倾倒过多少墨客与骚人,但是把“牡丹”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成员国的人,却是一位名叫赵秀云的女画家。
赵秀云笔下的牡丹植根民族的泥土,洋溢着自然天成的清新气息。赵秀云生长在一个贫苦农家,父母常年重病缠身。苦水泡大的赵秀云,本想冀望一片绿叶,不想喜种牡丹的街坊四邻捧给她整个春天。吉祥的牡丹催开了赵秀云苦涩的笑脸,她开始了对牡丹的倾心描摹。没钱买纸笔,她就拿木棍儿在地上画,由于她对牡丹痴恋的“走火入魔”——一次她边烧火边拿烧火棍在地上画,不知不觉锅灶里的火烧着了灶外的柴禾,挨了母亲两巴掌。后来赵秀云也当妈妈了,丈夫的支持和名家的传授使她愈发坚定了画好牡丹的信心。1959年她被保送进了一家师范学校,在美术专业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毕业后曾任美术教师。数十年间,她挥毫不辍,梦中偶有所得,会立马起床挥毫泼墨。为把牡丹画“美”画“神”,每年赵秀云都要撵着春光奔菏泽,赴洛阳,师法自然。赵秀云笔下的牡丹不胫而走,多次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获奖,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天安门收藏,应邀在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地举办牡丹画展。去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前夕,作为我国出席世妇会非政府论坛的正式代表的赵秀云要为这次大会做点贡献。她想到自己的专长是画画,决定用画表达对世界妇女大会的祝福。于是,赵秀云日夜挥毫,精心构图设色,创作了200幅“浅红浓紫各新样,雪白鹅黄非旧名”的牡丹图。赵秀云的“牡丹图”由大会组委会作为国礼赠送给185个与会国家代表团。一位来自美国的代表,反复交涉,硬以1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赵秀云在世妇会上展出的一幅标明“非卖品”的牡丹图。
赵秀云多年来一直向各种国际大会、公益事业捐画。她认为:“讲奉献是无价的。”


第4版(副刊)
专栏:

  电视剧《反腐风云录》开拍
这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中国检察影视制作中心组织专业作家,深入生活,创作了五部二十集的电视剧《反腐风云录》。该剧围绕塑造战斗在反腐反贪第一线的执法者——人民检察官形象,反映了检察官的职业品德、反腐倡廉的信心。全剧在展示惊心动魄的情节的同时,从社会、心理、情感各个侧面透析人物。该剧由高今、张海明联合执导,阎连科、唐大年等编剧。


第4版(副刊)
专栏:

  民间艺术之乡命名会在
诸暨举行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文化部社文司最近在浙江省诸暨市召开了第三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会,会上命名了89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15个书画、摄影等特色文化乡。
自1987年以来,文化部已在全国范围内命名了170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本次命名的范围除过去的造型艺术外,还命名了一批如:吹歌、唢呐、皮影、杂技、秧歌、龙舞等方面的艺术之乡。被命名的这些艺术之乡的共同特点是,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有规划,管理有章法;注意队伍建设,培养一代新人;将民间艺术走向市场,做到文化经济相结合。
会议代表观看了诸暨市民间艺术录像和展览,对他们的民间文化特别是珍珠串缀艺术赞不绝口。代表还进行了群众文化工作的经验交流。
(方炼裘高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