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综述
唐洲雁韩钢
不久前,为纪念中共八大召开40周年、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山东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等8家单位在山东省东营市联合举办第八届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来自全国各省市和山东各地区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毛泽东同志在八大前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哲学思考进行了讨论。
一、关于毛泽东同志在八大前后的哲学贡献
在讨论中,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八大是中共历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正确地分析了当时国内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团结全党和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八大根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成果,作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策;根据“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积累的认识成果,提出了关于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根据对国家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探索成果,作出了初步改革体制的正确决策。所有这些决策的制定,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而八大前后毛泽东同志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探索与思考,所作出的一系列理论贡献,集中地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充分说明了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作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报告《八大前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定位》一文指出,在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八大是继延安之后的又一个高水平的发展时期,或者说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时期。这种高水平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毛泽东同志和全党在八大前后继续高举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旗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确定了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其次表现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基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把握。可以说,正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八大前后的新发展,为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哲学基础,同时,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到八大前后形成的第二高潮的原因,与会者认为,从当时的国际情况来看,主要是因为战后国际形势出现了缓和的趋势,新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而原苏共二十大以后,开始揭开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存在的个人迷信的问题,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从当时的国内情况来看,主要是因为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时期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而从毛泽东同志本身的情况来看,则是与他当时良好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和民主作风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
八大以后,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失误,因此毛泽东哲学思想也由此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会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实践过程来看,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刚刚开始,由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终于造成了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从理论上来说,则是因为我们党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规律还缺乏认识,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阶级斗争,并且习惯于沿用过去熟习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参阅《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就使得八大的正确路线在后来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没有能够坚持、贯彻下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八大前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正确理论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因此,从党的指导思想上来说,八大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而具体到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而言,则可以说是始于毛泽东同志,成于邓小平同志。
三、开展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的建议
与会学者强调,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要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来开展。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又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使毛泽东哲学思想乃至整个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从总体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深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还必须注意一些具体的方法论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就是不仅要把它放在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去加以研究,而且要把它放在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去加以研究;从实践上来说,就是不仅要把它放到当代国际大背景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去加以研究,而且要把它放到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和跨世纪的历史转折中去加以研究,也就是要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与会学者指出,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去进行切入研究。他们认为,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地说来,实践中的探索会表现为理论上的创新,而新的理论又会指导实践去取得新的成功。但是,建国以来,在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从总结实践的失误和教训中产生正确的理论,而正确的理论又未能及时地贯彻于实践之中的复杂情况和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新时期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要重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
罗贵权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经济学科,也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它以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其它学科研究成果为指导,主要研究信息的技术经济问题,以开发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的经济效益,使信息更有效地为科学管理、领导决策服务。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处理的经济效益、信息的经济管理、信息法制化建设、信息与广告、信息与竞争、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信息产业与农村经济等。它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到了本世纪70年代,美国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日本曾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相继问世,荷兰专门出版了信息经济学杂志《信息经济学与政策》。1979年,国外还举行了信息经济学的国际学术会议。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70年代末确立起来,并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关注。笔者认为,美国和日本的信息产业发展很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这两个国家重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是分不开的。据此经验,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必须重视对信息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并用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指导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我国,重视对信息经济学理论研究,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研究信息经济学有助于信息产业发展及其服务,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当今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而且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成为促进世界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竭尽全力大抓信息产业的发展,以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早在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已意识到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84年,邓小平同志曾发出重要指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其后,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他还说:“振兴我国经济,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倍增器。”他提出要求:“在‘八五’和90年代把电子信息产业与能源、交通、原材料等支柱性产业并列为同等重要地位加以推动,拿出当年抓‘两弹’的魄力来抓电子信息产业。”(见《中国信息报》1994年2月18日)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和研究信息经济学理论,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信息经济学也有助于领导进行政策的决策,避免因信息不灵或信息不准确而造成决策失误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指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先导。”信息制约着领导决策的质量。据有关部门统计测算,建国以来由于信息不灵,导致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巨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领导决策的对象日益庞大、复杂、多变,决策目标也日趋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决策必须贯彻信息原则。大量事实证明,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是和信息成正比的。信息越全面、越准确、越及时,决策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也就越大,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就越有把握。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变换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如果没有信息,领导决策只能是无源之水。目前,在有的领导干部中,“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认真研究信息经济学理论,重视信息在决策中的基础作用和制约作用,这是保证决策质量,避免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条件。
研究信息经济学还有助于普及信息知识,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学会有效地进行信息竞争。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信息资源已成为人们争夺的一个重点。谁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实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保证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普及信息知识,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国民的情报信息素质,学会有效地进行信息竞争。这是已被信息产业发达的一些国家的实践所证明了的道理。由于种种历史上的原因,我国人民的信息意识还不是很强烈,其主要表现是不重视信息在生产经营和领导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视我国一些名牌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技术上的情报信息的保密工作。由于缺乏保密意识,无意之中将我国的一些产品的技术秘密泄露给外商,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使我国同外国在经济、技术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有效地进行信息竞争,必须研究信息经济学,努力提高全民的情报信息素质,增强信息观念和保密意识。只有当全民的信息意识增强了,普遍地认识到保护我国名牌产品技术秘密重要性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国际经济和技术的信息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才能保证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建设文明集贸
 市场要有相适
 应的管理机制
刘士荣、焦建设在《新华集贸中心的道路》一文中指出:石家庄新华集贸中心迅速崛起,由最初做小本生意发展成河北省十大集贸市场中排行第一,居我国十大集贸市场的第四位,被评为“三联冠”国家级文明集贸市场。这主要是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包括一是坚持改革,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市场发展的新路子,建成各种批发专业市场等;二是坚持放宽政策,先予后取,为个体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可先进城办摊位证,然后补发营业执照或轻税薄赋办法;三是坚持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在市场交易大厅安装彩色闭路电视和程控电话,制订监控手则和操作规程,统一商品品种档次,统一标准,严禁假冒伪劣商品上市;四是坚持抓市场配套机构设施建设,实现服务工作系列化,在市场内设市场咨询服务处、经济仲裁庭、市场信用社、货物托运处等服务机构,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五是坚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争取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吸收公安、交通、税收、卫生、物价、计量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市场管委会,统一协调;六是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文明服务,市场成立了创建精神文明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文明市场的活动方案;投资三十万元新建了微机收费大厅等,实现了科学化管理。在抓好管理者队伍的同时,还注意抓好经营者队伍的管理教育,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
  (摘自《人民论坛》一九九六年九月号)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研究农村改革问题的一本力作
 ——《农村改革与发展若干思考》评介
魏华
王文学撰著的《农村改革与发展若干思考》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包括农业改革、产业开发、科教兴农、生态农业、区域经济、市场培育和组织建设等问题。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作者立足于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的改革实践,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该书指出,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出发点,集中力量打基础,调结构,兴科技,抓流通,沿着种养加结合、农工商结合、内外贸结合、农科教结合的基本途径,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加快农业现代化、商品化的步伐。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发展现代化农业,一是要以科技为先导,坚持治旱兴农、建设高产高效农田,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大力发展节粮高效畜牧业,加快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步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出一条“加工、增值、投入、发展”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二是变革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放开农产品市场,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把农民引向市场,构建新的农业投入机制,从而加快农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两个主要目标。这是该书深入研究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我国90年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稳定增加。为此,该书作者强调,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连片开发,形成区域产业化的生产规模。作者还提出要注重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的名优产品,形成产品规模,而随着名优产品走向市场,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便会同时得到实现。
此外,作者还对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强化土地管理、推动科技进步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分析,提出不少有开创性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有理论性,而且有可操作性。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论市场趋势与提高企业文化品位
贾春峰
内容提要: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对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把美学注入产品的开发、营销之中,重视塑造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强化企业精神、企业观念的建设。自觉地认识市场发展的趋势,努力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提高产品、经营管理的文化含量和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有助于迎接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为此,企业必须实施“科教兴企”、“文化兴企”发展战略。
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来说,都呈现出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推进的趋势。这个趋势要求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大力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
1.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这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商业文化体系中起着重要载体作用的是商品文化。这个商品文化所指的就是商品的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等。它们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示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放眼市场,任何一种有价值的商品,都凝聚着一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由于商品所包含的文化个性,促使这一商品在一定的消费区域和消费层次里增值。这个文化内涵、文化个性、文化特色,实质上构成了商品流通和商品布局的内在依据。而商品的文化含量越大、文化附加值越高,它的辐射能力便越强。现代市场的这一趋势,是具有必然性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发展,人们也必然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2.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任何一种商品生产出来,都需要有两种投入:有形投入与无形投入。有形投入又称为“硬投入”,其中包括能源、资源、人力、财力等。无形投入又称为“软投入”,主要是指文化、科技等。现代市场竞争促使有远见和有生命力的企业,都十分注重强化无形投入,即提高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误区,必须摆脱扩大外延再生产的老路子,走出扩大内涵再生产、降低有形投入、提高无形投入的新路子。这个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决策必须不断地吸收最新科技成果,把开发、发展科学文化放在重要位置。
3.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从现在以及下个世纪世界经济走势来看,绿色革命与材料科学革命等的兴起与发展已经降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一场电信——电脑——运输——后勤保障体系的革命使全球资源网得以形成,而且还可以发展出一个世界性的资本市场。这就是说,电脑和电信手段使拥有资本积累不再是优势,今后只有掌握技术和拥有人才才是真正的优势。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民用航空、电信、机器人加机床以及电脑加软件被认为是未来几十年的关键产业。谁能有效地组织调动人的智力从事上述科技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就将产生巨大的效益。既然科技创造了人为相对优势,那么,争取人为相对优势就必须要求企业的全体职工都具备应有的技能。职工的技能将是21世纪关键性的竞争武器。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增加9%。人们有一种说法,十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是十年后的经济。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对市场经济这个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必然引出这样的结论:必须高度重视智力因素、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
4.生产工艺流程对员工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推动着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而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又对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外专家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已经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三种主要新产品——磁带摄影机和录像机、图文传真机和激光唱片机,是由美国人和欧洲人(荷兰人)发明的。但是,若看销售额、就业人数和利润三个方面,上述重要产品的市场,大部分被日本的企业所占领。这个事实说明,谁能降低产品的成本,谁就能从发明者手中夺走产品,占领市场。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新产品的发明者若不能同时又是成本最低的产品制造者,其收益就将微乎其微。而要成为成本最低的制造者,保持生产工艺流程的最佳状态,职工的整体素质就很重要。而提高素质,就要有教育的发展和在职培训的配合。现在,不少企业都认识到实施名牌战略的极端重要性,但如果没有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怎么能生产出名牌产品呢?这里所讲的员工整体素质,既包括科技文化素质,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培训,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绝非外加的。
5.在国际营销中,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也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开始使用“文化障碍”和“文化沟通”这样两个概念。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恰恰是市场经济实践的产物。因为,在跨国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本企业的产品在品种、造型、款式、外观、包装、服务、广告和推销手段上,同营销地人们的文化素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特定的审美需求不一致,从而常常发生造成产品滞销的状况。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相反,产品若能同营销地人们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相一致,则称之为“文化沟通”。由此,人们重视跨国公司的文化管理,提出了进行“跨文化培训”的计划。国际间经贸活动的加强,企业经营的跨国化,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这个国际发展趋势中,不能不重视因“文化障碍”妨碍实现营销战略的问题。因此,进行“跨文化培训”就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进行“跨文化培训”,包括了解国外营销地的语言、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土民情及其历史、宗教、社会状况,并且了解营销地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这种价值观念所源于的悠久文化传统。
6.现代市场发展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商品消费的心理成分和审美要求。市场发展趋势是由消费的发展所引起的,而消费经常处于变化和流动之中。据我国学者研究,现代市场的美学冲击、生活质量的美学内涵、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营销的美学革命、市场组合的审美战略、现代企业服务化营销的审美特征、审美生态环境与企业效益等等,就可观察到消费发展中的审美化趋势。正是这种消费心理吸引着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正是由此出发,学术界提出产品的新的“美的文化标准”的观点。这除了产品的质量、耐用、经济性、实用性之外,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有个“美的文化标准”。这个“美的文化标准”,要求企业在研究产品的构思、造型、款式、风格、包装等方面,如何体现出美学价值。可以说,把美学注入产品的开发之中,注入营销活动之中,注入服务之中,这就是消费的审美化趋势对于企业的呼唤。
7.形象力在市场开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形象力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企业开拓市场的历史分析。当商品比较匮乏的时期,有商品不愁卖不出去,商品生产得越多,企业赢利就越大。这时,企业效益主要取决于商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只靠商品是不够的,还要有广告等营销手段。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商品的销售,还需要有企业形象的作用。近年来,在国际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界,提出“形象营销”、“形象制胜”的概念,提出形象力将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一个焦点,就是因为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推动,技术推广非常之快,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厂家越来越多,销售同一种商品的商店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去哪家商场购买哪家工厂生产的产品,选择余地很大,而企业形象如何,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企业形象设计,成为今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科技进步所推动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自觉地进行形象建设,而企业形象建设又带动着员工素质和企业文明水平的提高。
8.企业信誉正在成为市场中关键性的竞争要素。企业形象是和企业信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论述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同时,提出了“信誉高于一切”的观点。他说:“对一些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和取缔。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5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还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而竞争和协作都离不开讲信誉。失去信誉,竞争和协作都无法正常进行。所以,“信誉高于一切”应当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则。200多年以前,富兰克林在提出“时间就是金钱”这个命题时,同时也提出了“信用也是金钱”的命题。今天,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更应该讲信誉。从根本上来说,企业信誉取决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产品质量差,企业不可能有信誉。而注重产品质量不注重服务质量,企业同样会失去信誉。同样质量的产品因服务不同会给企业带来不同信誉,因而商业文化讲“服务增值”,是很有道理的。可以断言,全社会普遍呼唤信誉的今天,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会更为突出起来。
9.企业运作中的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与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起着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现代商业中连锁店的发展说明,如何能“连”起来,如何能“锁”得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不只是连锁店,也包括所有企业、特别是大的企业集团,仅仅靠产权、物质利益方面的纽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精神、道德方面的纽带。由此来看,统一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渗透到企业内各个分公司、子公司、各种岗位上员工的精神动力。它们是无形的,又是能动的,可以在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如北京的蓝岛大厦推行“情义服务”的企业精神,这个精神贯彻到全国各地“蓝岛”分店内经营实践之中。同那些产权纽带、物质利益纽带相比,这些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属于思想道德上的纽带,就是在企业经济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个文化、精神、道德上的纽带,起着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作用,而这个内部凝聚力又势必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开拓力。现在,一些企业正在进行企业形象设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做到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与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的统一。如果只注重外形视觉识别的塑造,而忽视内在的企业理念的培育,致使“形”与“神”不能统一起来,甚至重“形”而轻“神”,那么,就不可能达到塑造企业形象的目的。
自觉地认识市场发展的上述趋势,努力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提高产品、经营管理的文化含量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有助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不受到精神文明的制约,精神文明渗透于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中,它提升着物质生产活动的文明程度。为了迎接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为了提高凝聚力、形象力和信誉度,企业必须在“科教兴企”、“文化兴企”上进行深入开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