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广电部公布今年第一批重点影片
1996年电影生产进入收获季节
广播电影电视部日前公布了今年第一批七部国产重点影片。这七部影片是:《青年刘伯承》、《撼天雷》、《桃源镇》、《夫唱妻和》、《军嫂》、《埋伏》和《杰桑·索南达杰》。确定重点影片,是广电部向全国发行放映单位推荐优秀国产故事影片的一个措施,目的是保证真正具有较好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国产影片能同广大观众见面。
《青年刘伯承》描写了青年刘伯承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讨袁护国的一段传奇经历。六部现实题材的影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反映了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使人感到熟悉、亲切,影片蕴含的时代精神,能让人在娱乐之余得到教益。《撼天雷》歌颂了检察干部为捍卫国家人民利益公正执法,无私无畏的精神。《桃源镇》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一个道理:反腐倡廉、抵制不正之风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军嫂》描写了优秀军人妻子韩素云的先进事迹。杰桑·索南达杰是青海玉树地区的一位优秀藏族干部,影片讲述了他为保护国家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与犯罪分子搏斗不幸壮烈牺牲的事迹。《埋伏》和《夫唱妻和》是很有特点的两部影片。它们都把镜头对准生活中的平凡,平凡中见崇高,塑造了两个可亲可敬“小人物”。这七部重点影片仅是今年国产影片面世的第一批,它们预示着经过大半年努力今年故事片生产开始进入收获季节。据了解,到目前,全国有29个制片厂(公司)投拍新片130多部,其中剧本基础较好、已被列入重点片候选片目的有38部,第二批国产重点影片正在遴选中。(礼士)


第12版(副刊)
专栏:

  第三届音像“双向奖”在沪颁奖
《阿姐鼓》荣获声乐类一等奖
由广电部等组织评比的第三届优秀国产音像制品“双向奖”颁奖大会日前在上海举行。全国300余家音像出版单位选送了400个节目参加评奖,参评节目题材广泛,门类齐全,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音像事业繁荣发展的基本情况。经权威人士和专家认真评审,有84个节目获奖,其中上海音像公司的《阿姐鼓》获声乐类一等奖,中唱上海公司的《吉祥九重天》获器乐类一等奖。
从本次评奖情况看,民族音乐受到青睐。如获声乐类一等奖的《阿姐鼓》,器乐类一等奖的《吉祥九重天》,声乐特别奖的《西藏绝唱》均大量运用藏族音乐素材,而市场销售十分看好,《阿姐鼓》国内市场CD销售已近4万张。其次名家经典仍被看好,尤其值得一提的百科全书式的“经典集锦”和“名家旧曲新制”的作品势头看好。前者如获戏曲特别奖的《中国音像大百科——苏州弹词》系列,由于十分全面地集纳苏州弹词各流派名家唱段,在市场长销不衰;后者如获戏曲一等奖的《中国京剧音像系列》,三等奖的《京剧大师演唱伴奏集锦》等将名家经典以现代手段重新制作,满足了新的消费需求。第三是戏曲新人的专辑也受欢迎,如《顾奇军演唱精选》、《茅威涛和她的越剧》等青年演员的演唱集这次均获奖,可以看出观众对剧坛新人的欢迎和鼓励。(纪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我是中国人
——电视连续剧《远东阴谋》观后
蔡骧
中央电视台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推出了一部记述日本军国主义者策划并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件”的史实性电视剧。该剧以大气磅礴的手法,在电视屏幕上展示了处在四分五裂、军阀混战中的东北军,是如何令人痛心地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一枪不放地拱手让出了东北;东北军中的爱国将领与士兵又是如何义无反顾地为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艰苦的斗争;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它以极其真实、生动的历史画面描绘了日本国内的政客和驻屯在满洲的关东军之间的矛盾,以及以关东军为代表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自明治维新以来坚持奉行战争政策的历史渊源。关于最后这一点,恐怕除了少数专门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一般人是很难通晓的。
因此,看了这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史实性电视剧后,在我脑海中翻腾的就不仅仅是早在1931年就已经发生了的那段“往事”,而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忽视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并未曾死亡的事实。
中国有句俗话形容没有真正死亡的东西叫“阴魂不散”。最近数年常见报刊上有人用这四个字呼吁世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然而,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很难体验什么叫“军国主义”。《远东阴谋》为我们补上了这一课,使我们不但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所作所为,弄清了滋生日本军国主义的人文、历史背景,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战争理论;而且使我们真正体验到了这些年一再使我们想到“阴魂不散”的那个“魂”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部电视剧,一反一般历史剧的叙事常规,把注意力放在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心理、行为素质的描写上,这是极有见地的。剧中有些极具震撼力的段落:如被日本军国主义者视为“神圣”的日本法西斯理论家北一终向关东军中的少壮军人宣扬他的战争理论的场面;擅自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的河本大作被押回东京受审,把一场“审判会”变成军国主义者的“誓师会”的场面;以及紧随其后,日本两大军国主义组织联合成立“一夕会”,发誓要使“一夕会”的成员控制所有政府部门;军国主义分子石原莞尔在会上演示他发动世界大战、制造“大东亚共荣圈”进而统治世界的“石原构想”的场面……等等。正是这些场面,作为此剧的“魂”,使“不知军国主义为何物”的现代人为之眼开。
然而,如果只有这个“魂”,没有足以显示出如“我是中国人”的这首主题歌中所表现的那种坚定与无畏的凛然之气的“中华之魂”,这出戏便不足观。因为,那会使所有面对“不抵抗政策”的当代中国观众为之气闷!但若要强化中国人的“凛然之气”,却又难以逾越深藏在人物自身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和“不战而退”的事实。——导演陈家林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作为日本侵略者鲸吞的对象,东北军中的爱国者以中国人的良知为底线与穷凶极恶、酣睡在自己家中的“关东军”周旋,演出了一幕幕令人难以想象的,浸满了血泪的活剧!其中既有郭松龄式的冒险犯难,慷慨就死;张学良式的知难而进,忍辱负重;也有张作霖式的“纵横捭阖,针锋相对”。
尤其是张作霖。世人都知张作霖是个“投靠了日本人,却被日本人炸死”的大军阀,却不知他也有仇恨日本关东军这一面,只有用“皇姑屯事件”中的那颗炸弹才能够加以说明。
编导者以历史家的眼光和艺术家的良知面对当年东北军的处境时,不但理解,而且感觉到了积压在东北军将士心中的愤怒,因此他才能在电视屏幕上把敢于在关东军枪口下易帜的张学良表现得这样无私!把绿林出身的军阀张作霖表现得这样无畏!把面对关东军大炮的郭松龄表现得如此视死如归!一句话,把深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凛然之气表现得如此鲜明。


第12版(副刊)
专栏:

  北京人艺推出剧目创作的新举措
为推动生产高质量的优秀剧本,北京人艺近日重新制订了剧本上演稿酬标准、“剧本推荐酬金”等措施。具体为:凡在北京人艺上演的新创作剧目,付给作者稿酬一点五万元,该剧上演达到五十场,追加稿酬一万元;上演达到七十五场,追加稿酬一万元;上演达到一百场时,则再追加稿酬一点五万元,即共为五万元。原订每场演出收入提成百分之三的办法不变。同时,对热心推荐剧本者付给推荐酬金。 (若水)


第12版(副刊)
专栏:

  LG电子向中戏捐赠视听设备
为了推动韩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韩国LG电子近日向中央戏剧学院捐赠了十台新近问世的双辉二合一小影碟彩电及十套经典VCD电影影碟,使中戏师生用上了更先进、更臻完善的学习设备。(王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中央电视台征集评选优秀电视剧本
为繁荣电视屏幕,多出精品电视剧,中央电视台将举办全国优秀电视剧本征集评选活动。此次剧本征集时间为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一九九七年八月十日,评选活动将于明年下半年举行。征集评选活动要求应征剧本努力反映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伟大时代精神。本次活动将评选出长篇、中篇、短篇电视剧本各六部,鼓励奖剧本十部。获奖剧本将由中央电视台颁发证书,给予奖励。(文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

  第二届中老年健身舞蹈汇演闭幕
全国第二届中老年健身舞蹈汇演日前在京落下帷幕。由中国老龄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这次汇演,无论是人数规模和艺术水平都超过了首届,参加汇演的有来自二十七个省、市,八个部委的一百零三个代表队,共二千一百多人。他们中有老红军、老将军、老干部、老艺术家,最大年龄八十三岁。这次汇演表演了一百九十个节目。(王平君)


第12版(副刊)
专栏:

  迎’97“飞图杯”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举办
为了迎接’97香港回归祖国,更好地繁荣音乐创作,弘扬民族文化,文化部、广电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中国音协共同主办,中国演出管理中心、中国天平经济文化发展公司、香港飞图娱乐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迎接’97香港回归‘飞图杯’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于1996年11月至1997年5月举行。大赛将以“迎接’97香港回归”的获奖音乐作品和中宣部、文化部共同推荐的《中华曲库》中优秀歌曲和建国以来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为歌手参赛的主要曲目,以充分体现迎接’97香港回归的群众参与性和欢庆活动的鲜明主题,并通过大赛活动,表彰、奖励为中国音乐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音乐人。
本届大赛比赛项目分民族、通俗两种唱法举行。大赛组委会将推荐获奖歌手参加“迎接’97香港回归”的各种庆典文化活动。香港地区也将第一次选送歌手参加大赛的总决赛。
此次大赛将由内地和香港音乐界知名人士、词曲作家、声乐专家及音乐评论家等组成评委会,整个比赛组织评选过程将由公证处进行监督、公证。(文一)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生机勃发精品可观
——评“五个一工程”广播剧获奖剧目
张凤铸
广播剧是为广大听众所喜爱的艺术品种,是富有个性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吸引力的剧种。
作为评委,我参加了首次“五个一工程”广播剧评奖的全过程,得益匪浅。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的评奖项目,给广大的广播剧工作者带来了巨大鼓舞,他们有了奔头,有了目标,全力以赴投身于广播剧创作、制作中去,要为广播剧的再度辉煌献出力量。
从入选“五个一工程”的《孔繁森》、《纸月亮》、《沙狐》等13部优秀广播剧来看,最鲜明的特色是题材广泛、新颖,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高扬主旋律,又坚持多样化,洋溢着新时期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如今云蒸霞蔚般的时代风貌。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剧《孔繁森》不同凡响,与同名话剧、电影迥然不同,它另辟蹊径,匠心独运,运用声音诸元素——语言、音乐、音响效果,水乳交融般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可敬可爱可亲的共产党干部的感人形象,赢得了广大听众的赞赏。《纸月亮》(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录制)以道具细节——纸月亮贯穿全剧,富有诗意和浓烈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该剧取材独特,角度新颖。它叙述一个因父母去世而精神失常的孩子走失后,他的亲人及周围邻居都积极主动地帮助寻找,谱写了一曲精神文明之歌,展示了上海市民真诚的爱心和社会的新风尚。剧中纸月亮的象征性和多义性,剧作风格的抒情性,以及音乐旋律的婉约动人,给听众以美妙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哲理思考。
在充分肯定我国广播剧大有转机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全国广播剧生产的不平衡状态和艺术质量尚未尽如人意的严峻局面。现在只是少数台“一马当先”,并未出现全国各地广播电台“万马奔腾”的繁荣局面。在题材上,儿童广播剧,无论数量、质量都欠佳,要提倡多创作儿童广播剧,要克服目前有些儿童广播剧成人化、模式化的弊病。儿童广播剧应该贴近儿童、富于童趣,以赢得广大少年儿童听众的喜爱。


第12版(副刊)
专栏:

  城市影院发展协会召开年会
在电影行业改革不断深入,电影市场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摆在各地电影院面前的新课题。就此,联合全国一百多家一流影院的中国城市影院发展协会日前召开年会,对如何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加大投入、加强影院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研讨。(西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场

  全国百家城市电视台用佳作使音乐电视
——向新的空间拓展
秦新民
近年来,音乐电视在我国获得迅猛发展,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向人们表明:音乐电视这种舶来的艺术形式,已在中国民族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就像大河主流上也有回水一样,中国音乐电视也有许多令人忧虑的地方:这就是题材局限和疏离生活的趋向,以及少量作品贵族化、脂粉气的作派。然而,看完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音乐研究会主办的’96百家城市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展播的200余部参展作品后,却令人感到鼓舞。这些作品不论从题材范围、艺术品种、文化品位、地方特色,以及编导艺术、制作技术水平等方面,给我们的电视音乐领域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这次展播冠名的是“电视音乐”而不是人们已叫得很顺口的“音乐电视”,这一词组的倒位,昭示了主办者在突破样式局限上的主张。为了保证这个主张的实现,主办者在参赛要求上作了规定:每台由一首歌曲(包括戏曲)、一首器乐曲和一部音乐风光构成一个参赛单元。这样,就从条款上打破了由歌曲一统TV的局面。结果,在200余部展播作品中,仅器乐就占47部,达到了25%。一次性的集中展示如此数量的此类作品,这在全国恐怕是第一次。在画面上出现的乐器种类,完全称得上是一次古今中外乐器的大聚会。有一部叫《潮州锣鼓》的参展作品,运用木偶表演敲打锣鼓来作主要的镜头元素,既夸张诙谐,同欢快的锣鼓声浑然交融,又展示了丰富新奇的民间文化。其创意之妙,令人叫绝。还有一部骨哨演奏的《河姆遐想》,用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古乐器骨哨演奏乐曲,配以具有文明符号意义的画面来演绎江南悠久绵长的历史,点子新,视角刁,充分凸现了编导的诡谲想象。同歌曲相比,器乐曲的想象空间更开阔,情绪变化更丰富,节奏对比更强烈,这就更适合具有无限时空性和色彩冲击力的电视来表现。
还要一提的是戏曲电视。这次参展的戏曲门类有京剧、昆曲、绍剧、吕剧、评弹等八部,虽然门类不是很多,但都达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准。尤其是几首京歌如《霸王别姬》、《花行》、《粉墨春秋》等,用镜头句法浓缩京剧内容,在提炼和组接中使传统艺术的韵味得到了升华,令人耳目一新。
这次展播在样式空间上的拓展,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实践已经证明,单靠歌曲演唱撑不起音乐电视这个“天空”,如此下去会走进死胡同。要使音乐电视长盛不衰,必须在空间上施展拳脚、突破扩张,把其他兄弟姐妹艺术都一个个请进来。纵观这次展播,作品题材上的宽泛是其一大特色,几乎构成了一幅祖国东西南北中人文自然的全景画。这表明了这次参展作品的制作者们,在创作动机上的开阔思路和创新欲望。参展的百家城市电视台除了部分省会台外,大多是地(市)级电视台,在我国三级电视台系统中是属于基层级的了,同生活的接近是他们的一大优势,生活中的人和事常常是及时和近距离地投入他们的视野。这次展播活动,为展现他们的才华提供了契机。
此次参展节目另一大特点就是大面积文化况味的切入。宝鸡电视台选送的电视风情片《黄土情》,在文化层面上的发掘,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黄土、泥塑、兵马俑、大树、根,这一组组视觉元素,通过高超的摄影技巧和光影调度,编织了一部流动的震撼人心的黄河文明的画卷。武汉电视台的《楚商》阐释的是辉煌瑰丽的楚文化,出土于湖北随州战国楚墓的编钟,本身就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通过现代人的演奏,我们听到了来自几千年前的远古之音,进入到和历史浑然一体的状态。此外,忻州台的《事筵》、石家庄台的《燕风》、广州台的《鸟投林》、太原台的《河鼓》等节目,都具有较厚实的文化底蕴。
这次展播节目在文化涵盖的广度上,在同类展播中是空前的。究其原因,除了百家电视台所分布的地理区位为反映地方特色提供了条件外,重要的还是编导主体文化意识的自觉与强化。作为地方台的、而且大部分是初次尝试这种艺术形式的编导,这种高品格的追求,在起点上就高出了一筹,这是令人欣喜的。因为在中央台、省台和城市台这三重电视构架中,城市台在编导能力上往往被视为弱项,而这次百家台参展节目,至少从文化层面上显示出了城市台编导的艺术潜质和功底,这也正是今后电视音乐发展和创新的希望所在。


第12版(副刊)
专栏:剧谭

  手拉手,送精彩的儿童剧下乡
刘厚生
让孩子们享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文化生活,让他们能够看到他们喜欢的戏,思想和情操上受到感染,有所提高,让孩子们高兴,这是最令人愉快的事。前不久,我在杭州看了一出儿童剧《手拉手,我们是朋友》,就是这样的戏。这个由浙江儿童艺术剧团演出,张思聪、顾天高、童汀苗编剧,夏忠廉导演的戏,我看了以后几个月不能忘怀,心里总是惦念戏里那些城市的和农村的孩子们。
农村的孩子是好学的、聪明的,但是他们贫穷,无力升学,只好到城市里来想攒点钱可以交学费,却同城里几个境遇较好的学生发生纠葛,甚至被怀疑偷东西,结了疙瘩。经过曲折的过程,解开了疙瘩,纯洁的善良的孩子们终于相互理解,手拉手成了亲密的朋友。这是一出洋溢着童心、童情和童趣,充满爱心,但决不简单幼稚的好戏。在现象上,这里提出的是城乡孩子相互认识、帮助,特别是城市孩子怎样帮助农村孩子的问题,要是深入一步看,想想如果孩子们不能手拉手,做朋友,听任隔阂加深,将来长大了将会如何,那简直可以上升到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否的问题上来了。这样的戏,是给孩子们看的,但对大人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大人应该想得更远。
戏的二度创作相当成功。重大的主题处理得很有儿童情趣,角色的行动、语言都是孩子们所能有的。导演和几个三四十岁的演员演的小学生都很精彩。但我这里不想多谈艺术上的成就,我更愿意向读者介绍这个戏在下乡演出时的动人情景。
浙江儿艺为了响应中宣部“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的号召,一九九五年四季度创演了这个戏,半年多时间就演出了三百多场,到处都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一位副县长出城十七公里来迎接剧团。他们首先去了浙南边远县城,贫困山区,多少从来没有看过儿童剧的孩子看得如醉如痴,感动得又哭又笑,高兴得又叫又跳。有的孩子跟着剧团连看几遍。在一个海岛上原定只演五场,结果演了九场还不满足,清晨七时半就演第一场。许多地方演完戏后演员都被孩子们包围,向他们表示感谢,要求签名。有的给剧团写信说“您们演的一举一动都打动着我的心”。有的残疾孩子拄着拐给剧团送去贺卡。城市和县城里的学生都被剧中农村孩子的好学精神所感动,也被他们的贫穷所震惊,他们说,同有一片天,共有一方地,山村儿童与我们竟有着那么大的差别,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重返校园。很多中小学老师看了戏几次流泪,认为演得真实可信。剧团所到之处,都掀起了为希望工程捐款、帮助农村贫困儿童的高潮。就在剧团到北京演出时,也出现了许多学校开展向灾区小朋友献爱心的捐赠活动。观众高兴,剧团也深受教益。
这样的戏,这样的送戏上山下乡进校,我想是应该给我们戏剧界以及教育界很大启示的。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们需要看戏,戏剧团体更需要儿童观众。在孩子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建设精神文明,这是必须做也永远做不完的伟大工程。


第12版(副刊)
专栏:

  第四届“金剑奖”评选揭晓
由司法部、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法制题材电视作品“金剑奖”评选结果,近日在北京揭晓。40部作品分获法制题材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电视专栏节目一、二、三等奖;8部作品获优秀法制题材教育片奖;9位电视主持人获优秀法制节目主持人奖。伴随着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法制题材的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电视专栏节目因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宣传手法的多样化、形象化,在法制宣传教育中起到了其他宣传手段所不可取代的作用。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金剑奖”评选,目的在于繁荣法制电视作品的创作,推进法制电视宣传。这一评选活动已历经十年,是为法制电视节目设立的唯一的政府奖。
本届“金剑奖”参评单位多,参评作品数量大,共有从中央到地方的92家单位,推荐作品168部(412期/集),大大超过前三届。参评作品档次较高,一批近年来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的作品,如优秀电视剧《英雄无悔》等也都参加了本届评选并获了奖。(李芮)


第12版(副刊)
专栏:

  重点片《埋伏》受好评
向兵
当中国银幕焦急地盼望国产影片在长沙会议之后以新的姿态焕然而至时,一部名为《埋伏》的新片,近日在首都电影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日前该片在北影厂观摩放映时,放映厅走道和地毯上都坐满了闻讯赶来的人们。
由潇湘电影厂和陕西金花影视公司联合摄制的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段现代都市里的生活:船厂保卫科干部叶民主和科长老田协助公安局侦破一起恶性杀人案,埋伏在狭窄得直不起腰的水塔里,尽管叶民主口有怨言,但他和老科长一样日夜设伏监视目标。公安局得知罪犯已南窜广州立即南下追捕并下令撤掉埋伏点。然而,昼夜呆在埋伏点上的叶民主和老科长却由于联防队长的失职没有接到通知。老科长身患绝症仍坚守岗位,叶民主为让老科长进院治病,独自一人在埋伏点上硬撑着,终于迫使罪犯落网。长达一个多月密不告人的埋伏,在叶民主与女友和田科长与妻儿之间,引发出了一段当代都市人不乏深重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影片以新的视角观照当代都市普通人的生活,着力发掘、热忱讴歌了构成我们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于日常生活中所闪现出的崇高精神。曾经拍摄过《轮回》和《站直啰,别趴下》、《脸对脸,背靠背》等影片的该片导演黄建新表示,《埋伏》有意要改变过去更多地着眼于都市人负面心理的做法,而将镜头聚焦在普通人的精神闪光点上。该片已被列为1996年广电部重点影片。电影局领导认为,该片的成功,展示出了城市题材影片创作的广阔前景。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太湖鱼米乡赵士英(速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