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潜力从哪里来?
——承德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纪实
新华社记者马成广新华社通讯员王新生
近几年,河北省承德市农业逐渐由传统型转到高产优质高效型,由封闭自给型转到市场农业上来,既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又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农村经济翻番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
目前,承德市已发展“两高一优”农业297.96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7.5%,比1990年前增加60%;年创产值19.42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0.3%,比1990年前多创产值13.52亿元,农民人均年总收入中光是优质高效农业一项就增加收入537.7元,比传统农业增加近一倍。
观念由旧变新
承德山多地少,生产条件差,农民由于受传统农业的束缚,满足于“种地够吃就得”的现状。对此,承德市分层次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大讨论。通过讨论,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新的转变:一是破除计划经济的旧观念,逐步树立起市场经济新观念;二是克服“小富即安”、怕担风险的小农经济意识,树立起“大农业”思想;三是破除“农业就是种粮食”的旧观念,树立起“综合农业”、“效益农业”思想,使群众知道应该走“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内外贸”相结合的路子;四是破除“粗放农业”旧习,树立起“从优务精”思想,使群众自觉地大力开发名、特、优、珍、奇、稀农业产品。
措施由软变硬
在群众对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有了较高认识的基础上,承德市按照“稳一块、活一块”的原则,根据不同气候、土壤及生态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地调整和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提高的前提下,重点发展杂交玉米制种、时差蔬菜、土豆、食用菌和小杂粮等特色产品,并参照工业做法,立了30余个农业开发项目。每个项目都专设科技干部管理。在项目开发区内推行“六统一分七到户”的配套措施,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物资,统一农机具使用;各农户分散经营;做到思想发动到户,措施制定到户,技术服务到户,贷款发放到户,种子供应到户,地膜、化肥、农药分配到户,天气变化通报到户,使农业项目和各项措施成龙配套。
投入由少变多
为保证“两高一优”农业健康发展,承德市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对改善生产条件的农建项目,采取投积累工的办法,不出工者可以资代劳。近五年,该市每年都要围绕首都周围绿化工程、海河农业开发、坝上生态农业工程、滦潮河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和畜牧基地建设五大农业开发项目进行投资投劳,年均投资1亿多元,投入劳动积累工5000多万个。对山坡和水毁工程,推行股份制开发和拍卖,实行谁治理谁收益。从1993年开始,承德市每年通过股份开发和拍卖“四荒”,治理荒山、荒坡、荒滩、荒涂100万亩,仅去年6月份以来,全市就围绕农业开发项目改善土地49万亩,修复设备2100处,打配套机井1938眼,扩充水浇地6.57万亩,给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由虚变实
承德市近几年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大力发展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为此,该市着重培养了三支服务大军:一支是科技队伍。围绕26项常规农业技术的推广,该市在原有技术队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授大学、职业中学的作用,培养出具有中等专业水平以上的科技人员2.67万名。这些人才分别与当地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悉心搞好技术服务。另一支大军是管理队伍。全市各乡镇均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有专职农业干部五人至八人,这些农业干部整日忙碌在乡村,帮助农民调换种子、购运肥料、购置农机具等,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第三支大军是销售队伍。这支队伍以各县区种子公司、外贸公司、果品公司、食品公司、饲料公司为主,培养出1500多名业务骨干。这批人员根据市场需求,走南闯北,积极与外地联系组织农产品销售,搞活农产品流通。这三支大军的形成,使“两高一优”农业从产到销每个环节都得到了保证,真正建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服务实体,增强了整体综合服务效能。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有感于“洋农民”抢市场
沈永昌
美国农民郎杰士落户上海市郊种菜,种子全部从国外引进,番茄有30多个品种,辣椒也有10多种颜色,他生产的蔬菜全部以10倍的价格打进我国最高档的消费场所。类似郎杰士这样的“洋农民”来上海搞农业的已有364家,形成了与国内农民抢市场的新格局。
“洋农民”与我国农民抢市场,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作物、畜禽、水产等良种化和种养技术科学化。用精品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正是国内农业所欠缺的。笔者手头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农民给大棚草莓施药,随手弄弄,打过算数。问他药量多少?他说,年年这样打药水,多少无所谓。而仅一田之隔的“洋农民”则不然,他对不同季节不同蔬菜的施肥、用药都有严格的步骤和标准;用他的话说,不是准确,而是“精确”。一个“无所谓”,一个“精确”,差距显见。“无所谓”的种植,只能获得无所谓的收获;“精确”的耕耘,无怪乎能生产出蔬菜“精品”。
同样种田,种法不一样,关键在于科技素质的不一样。我国每年回到农村的初、高中生约有700万,他们虽有不同程度的文化知识,但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的专门技能。据有关部门在全国一些地区调查发现,70%左右的农民至今未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术。如此科技素质,明显地制约了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现今,“洋农民”已经跨进国门与国内农民抢占市场了,这是好事,有竞争才能发展。面对这种挑战,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时不我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澄月湖畔千顷碧
珍禽异兽竞相栖
夹河两岸杨柳如烟,万亩生态林如绿色地毯铺在澄月湖畔;中间开阔处——澄月湖,平滑如镜、绿树倒映;林间珍禽异兽时隐时现,伴着碧水淙淙,仿佛使人走进了人间仙境。这里就是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野生动物保护区。
然而,五年前这里却是河床龟裂,两岸泛沙,一片荒凉。为净化、美化生活空间,近年来,铺集镇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先后建起了蓄水60万立方米的澄月湖蓄水工程和万亩生态林。水养林,林涵水,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碧水泛蓝天、红瓦映绿树”便是这里自然环境的写照。
优雅的自然环境吸引了白天鹅、火狐、野鸭等20多种珍禽异鸟竞相来此栖息、繁衍。今年,胶州市因地制宜划出于家庄、铺上二村、黔陬村三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万亩。保护区内成立了24人的护林队伍,并且规定,严禁带枪械进入保护区,发现乱捕滥猎者,从重查处;澄月湖附近的水域,湿地内禁止施用化肥、农药,从而为野生动物创造了安宁稳定的生存环境。
而今的澄月湖畔,兔起惊飞鸟,杨柳拂碧水,为胶州八景之一——“胶河澄月”平添了几分颜色。(刘京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胡文奎初涉“集约”
李和倪
近日,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镇后叶村青年农民胡文奎的田头,围聚着前来观摩的干部群众。虽然时值蔬菜生产淡季,人们却惊讶地发现,胡文奎四个蔬菜大棚里,西葫芦在茬口结成串儿;番茄正挂满枝头;金豆、蒲瓜即将上市;辣椒、大白菜长势喜人……
胡文奎,这位8年前毕业的中专生,在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中,对“粗放”、“集约”两个词语没有留下清晰的记忆。倒是4年多的种菜实践,使胡文奎逐步感悟到了“集约”的“魔力”。
1993年,胡文奎转向种菜。他雇来环卫所的“抽粪车”,从4公里以外把肥料运到田头,自己再挑到大田浇施。当年收益达6000元。第二年,胡文奎仍然种植2.5亩蔬菜。他注意根据市场需求,改变品种的结构和套种的密度。结果,产量、价格都上去了,全年的收益1.5万元,翻了一番多。
同样的土地面积,相差无几的投入总量,产出的效益竟是如此悬殊。胡文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莫非这就是“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形成的强烈反差?他开始攻读有关书籍。他懂了:农业虽然是弱质产业,但自身的潜力无穷。关键是,自己要摆脱杂种杂收、广种薄收的“大、老、粗”那一套,不仅肯吃苦,而且得增加科技含量,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提高单位面积、单位空间的产出率,向“集约”经营靠近。
他投资1万多元搭建了4个钢架大棚。奇迹出现了:在胡文奎的田头,无论是春夏秋冬,各种时新蔬菜总是接茬生长,生机盎然。菜场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被这位有心的青年农民夺得:花菜最大,3.5公斤一个;上市最早因而价格最高,每公斤12元;春莴苣株头最大,1公斤一根;秋莴苣质量最优,占据了镇上大小饭店的所有餐桌。
“只是轻轻叩了一下‘集约’经营的大门,它便给了自己如此丰厚的回报。”胡文奎扳着手指计算着:“今年,大棚菜加上露地菜,面积还是2.5亩,可总收入有望超过5万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辣椒无处收谁解农民愁
去年,河南省鄢陵县陶城乡刘庄、蒋寨等村的部分农户在麦、瓜空档套种辣椒,价格每公斤竟高达1.6元至2元,亩收入达3000元以上,比种西瓜还来钱,着实让农民发了一笔财。谁知,今年市场风云突变,辣椒上市之后,每公斤却只有0.3元至0.4元,还难出手。每逢集市一街两行,大多是鲜亮肉厚的各种青、黄色的辣椒,却很少有人问津。粗略估计,今年陶城乡有刘庄、蒋寨、郜庄、仓头等10多个村种植辣椒面积至少有1000亩,比去年辣椒面积增长10多倍,而价格不及去年的1/4。谁替我们解此忧愁?
(河南省鄢陵县陶城乡甄来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赣南咬住“特色”
钟世庆
一年桃,一年桑,种了烟草,又种姜。这是一些地方在调整产业结构中走过的弯路。
然而,江西赣南10多年来却咬住“特色农业”不放松,使特色农业文章越做越大,路越走越宽。目前,全区特色农业产值已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4。
赣南地处山区,又是江西的农业大区,素以水稻、甘蔗种植为主。为打破这一传统的农业格局,1986年起,当时的地委、行署领导选定优质水果脐橙、甜柚作为培植农民致富后劲的突破口。起步头一年,赣南的脐橙面积不到1000亩,到目前,全区果园面积达到197.91万亩,其中脐橙、甜柚面积达到133.06万亩。全区有3000户农民果园收入超万元。
在实际工作中,选准一项好的产业并非易事。赣南的果业,就有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波折,也有人提出另辟蹊径,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可发展脐橙、甜柚是经过广泛调查和不断实践之后,共同认定的富民而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如果轻易易辙,就等于放弃优势。
不放弃就要解决问题。他们从国外请来技术专家,从国内有关大学请来顾问,开辟基地先试验,成功后再进行推广。同时,建立了水果保鲜、加工、外销等一条龙服务体系,水果产业日益兴旺。
时光划过10年,果树成了赣南人的“摇钱树”,农民有了积极性,赣州地区党政领导审时度势,利用赣南独特的高山小气候、京九铁路开通和毗邻闽粤特区、港澳高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明确提出了以果业带动“特色农业”全面发展的战略。
为解决投资困难,各地除在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外,还引导和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股份合作制,广泛吸引区外资金,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较好地解决了开发资金、场地、经营管理、收益分红等问题。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扶贫开发要选好项目
张文辉
1986年,甘肃省崇信县面对34.6%的贫困面,确定了饲养小尾寒羊开发扶贫的思路。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94年贫困面下降到6%;1995年崇信遭受60年一遇的大旱,出现了返贫情况,但返贫率不高;今年是个正常年景,预计贫困面回落到6%左右。34.6%的贫困户大部分实现了脱贫,关键是扶贫开发的项目选得好。这对我国扶贫开发有以下启迪:
一是扶贫开发项目一定要立足当地实际,符合农民心愿,否则,农民不热心,再好的愿望也会落空。崇信县煤炭资源丰富,林草茂盛,每年有大量的作物秸秆和数万亩草场没有利用。崇信农民又有养羊的习惯,建国后曾发展到5万多只,但后来由于林牧矛盾等多种原因养羊业一直处于萎缩状态。1985年存栏仅1.2万只。小尾寒羊扶贫开发项目的确立符合崇信实际,发挥了农民的特长,因而农民的积极性高,效益好。
二是扶贫项目要高起点,一次到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只能永远落后于别人。小尾寒羊是我国的优良品种,肉裘质量好,多胎多仔,能够迅速增产增值,使饲养户短期内摆脱贫困,受到农民的欢迎。
三是要立足市场,做好服务。小尾寒羊引进后,崇信县建立了产供销一条龙,农科商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把小尾寒羊总公司和农民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将农民顺利地引上了扶贫开发之路。
四是要做好宣传。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扶贫开发项目是否为群众所接受,关键看该项目的效益情况。1994年,我们对小尾寒羊的饲养效益调查报道后,全县很快形成了小尾寒羊热,县里也把发展小尾寒羊确定为主导产业。
五是要形成一定的规模。扶贫开发项目,最终要落实到千家万户,而每户要获得较好的效益,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特困户王土改当时仅养两只羊。他认为两只羊、六只羊都要一人经营,不如多养几只,结果他的效益最好,一年就脱了贫。小尾寒羊饲养之初有一定规模的,不但全部实现了脱贫,而且稳定进入了小康。
六是扶贫项目要立足于保护自然环境,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小尾寒羊喜站养,利于缓解林牧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粪便还田,利于农作物增产,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三星村支书王兴亭,羊多、钱多、粪多,加大了农业投入,虽然他将12亩耕地退耕种草,但人均产粮仍由原来的350公斤上升到600公斤。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馆陶县农民靠养鸡发财
本报讯近年来,以养鸡业为主的科、农、工、贸一体的支柱产业,给河北省馆陶县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馆陶县农户历来有养家禽的传统。九十年代以来,该县率先确立了以发展养鸡业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并在资金、场地、物资等方面向养鸡业倾斜。目前,全县已涌现养鸡重点乡四个,专业户六千五百多户,年产蛋量八点五万吨。据统计,仅今年一至十月份,农民养鸡业总收入达到两亿元。
(邵万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读者来信

  盼望出版农事挂历
历年出版的挂历,虽然琳琅满目,但很少有适合农家的农事挂历。
农民兄弟迫切希望出版部门设计、印刷适合农村用的挂历。农业丰收、畜禽业繁荣的景象可在挂历上反映;同时还可根据农事节气,对一些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些简明扼要的介绍、指导,以提醒农民兄弟注意节气,科学地安排农业生产。
(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学稼)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劳动服务公司干部惠纯,于1992年秋在长白山区发现了野生黑甜玉米。经三年培育,亩产已达250多公斤,成为继黑芝麻、黑大豆、黑大米之后的一种高产黑色作物。据检测,这种玉米的营养成份比普通玉米高一倍至几倍。劳逸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四平农科院加速成果转化
本报讯吉林省四平农科院实行育、繁、推一体化,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自己的科研优势和特色。
四平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四平农科院下大力气主攻“玉米杂交种选育”,取得明显效果。如该所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四单19”出粉率比普通玉米高二点六个百分点,是淀粉加工业的理想品种。该品种现已成为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的主推杂交种,累计在全国种植一千六百六十多万亩,增产粮食一千六百多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十亿元。(晓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峰峰矿区发展乡镇企业
本报讯记者李仲春报道: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从占领农村市场入手发展乡镇企业,在满足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上大做文章。他们鉴于全区农村地理、资源、经济结构诸多条件的差异,在不适宜发展规模经营的村、镇,根据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层次需要,采用传统工艺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发展砂锅、瓦罐、面盆和豆腐、米面加工等生产。义井镇发挥有几千年陶瓷生产史的优势,生产的陶瓷产品达二十几种,产品畅销省内外十多个地区,有的产品还打入北京、天津等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喜摘丰收棉
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新疆今年棉花喜获丰收,预计总产超过105万吨。棉花收购之际,国家已投入40亿元的收购资金,并向广大棉农承诺:现场售棉,现场兑现现金,保证不向棉农打“白条”。图为棉农喜摘新棉。李志渊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近年来山西省永济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今年秋粮又获丰收。瞧!好一派丰收景象。王建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