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宁夏发展冬季高效农业
本报银川11月16日电记者胡继鸿报道:今年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近日推出一项大力发展冬季高效农业的决策,以促进全区农业再上新台阶。
宁夏地处北纬37度至39度,每年霜冻期长达220多天,冬季时间长,日照充足,适宜发展冬季高效农业。近年来,宁夏冬季高效农业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绿色农业2.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达1.46万亩;暖棚养殖也从养猪扩展为养牛、养羊。
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周生贤介绍,今后三年,宁夏将重点发展以下几大项目: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冬季绿色农业,力争明年全区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以暖棚养殖为主的冬季畜牧业,解决北方地区冬季养殖消耗大、生长慢、效益差的问题;冬季农副产品加工业,就地实现农副产品增值,缩小与东部地区在这方面的差距。
目前,自治区已安排了10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在山区启动推广该计划和在黄河灌区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机结合联片会战
陕西综合治理无定河流域
本报西安11月16日电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区——陕西省无定河流域,自10月以来,掀起了规模浩大的水土治理高潮。截至11月10日,项目区平均日上劳力15万人次,占项目区总劳力的85%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平方公里。
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是国家“九五”13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之一,项目区总面积6330平方公里,目前开展治理的小流域258条,涉及延安、榆林两地区12个县(市)。
综合治理,人机结合,联片会战,是今年秋冬水土治理的一个显著特点。项目区把水土治理作为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快脱贫步伐的基础工程,以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采取以乡为单位、联村统一组织劳力,形成大规模会战。在一些有条件的小流域内,实行人机结合,提高了治理标准,加快了治理进度。(孟西安祁勇刘利年)


第1版(要闻)
专栏:

  坚持发展奋力扶贫
本报评论员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大约2亿贫困人口中的1.35亿人已经离开贫困者的行列,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也有了明显增强。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是很艰巨的,因为,余下的6500万贫困人口几乎全部生活在经济基础最薄弱、生存条件最恶劣的地方,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难度也最大。要想真正形成稳定的摆脱贫困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实践证明,稳固的脱贫局面,不是单靠资金、物资救济取得的,必须着眼于在贫困地区建立起摆脱贫困的经济能力,以及从总体上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贫困攻坚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
我们选择的让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让一部分人率先致富的战略,会不会使贫富差距扩大?从经济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在最初的阶段,贫富之间的差距拉大是必然的。面对这种局面,无非是两种选择,一种是赶紧限制发展的步伐,让大家拉平;一种是坚持发展,以先富起来的地区来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最终缩小差别。泉州作了后一种选择,实践证明是对的。
泉州市的领导认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前提,从全国的范围看,也是如此。让我国人民彻底摆脱贫困,是多少代人的梦想,但是,只有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十几年中才真正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扶贫是社会性很强的事业,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效率的组织。我国扶贫工作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一条。但是,扶贫事业只靠政府的积极性还不够,还要依靠全社会。在这方面,民营经济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有些同志担心,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会削弱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威信。泉州的事实证明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在这里,政府之所以具有足够的号召力来动员全社会投入扶贫攻坚战,是因为靠党的富民政策先行富裕起来的人们,对党的方针、政策拥戴得也最坚决。
泉州的实践,再次验证了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重要论断的正确性。唯有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才能大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同斯卡尔法罗总统会见
强调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双边关系
本报罗马11月16日电记者于青、罗晋标报道:意大利总统斯卡尔法罗今天中午在总统府奎里纳尔宫会见了正在罗马访问的李鹏总理。
意大利总统斯卡尔法罗对李鹏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我很高兴地得知你昨天与我们的总理进行了非常好的会谈,双方达成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共识。
李鹏总理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意大利总统的问候。李鹏总理说,我对昨天的会谈也同样感到非常满意。中意两国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有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潜力,我们应该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双边关系。李鹏总理还向意大利总统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
斯卡尔法罗总统说,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我们也高度重视发展意中双边关系。意大利企业家对发展意中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好兆头。我们要鼓励双方的企业家进行相互投资和相互合作,同时我们希望进一步开展两国的文化交流。意大利人民非常钦佩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
李鹏总理说,意大利也有着世界闻名的文化和历史,两国完全有理由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交流,中国愿意发展同意大利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附图片)
11月16日,李鹏总理在罗马总统府同意大利总统斯卡尔法罗会见。
新华社记者李生南摄(传真照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意两国总理举行会谈
双方表示要更多地鼓励中小企业加强合作
本报罗马十一月十五日电记者于青、管彦忠、罗晋标报道:正在这里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晚上在意大利总理府与意大利总理普罗迪举行了会谈。
普罗迪总理首先高度评价了李鹏总理今天下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的发言。他说,你的发言很好,很有说服力。中国立足于本国资源,自力更生解决十二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我要向你们表示祝贺。
李鹏总理对此表示感谢。他说,我曾多次访问意大利,同贵国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此次来罗马出席联合国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并有机会同总理阁下见面,我感到非常高兴。我认为,两国领导人经常保持接触,及时交换意见,对推动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和加强两国在国际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李鹏总理欢迎普罗迪总理在方便的时候访问中国。
普罗迪总理对此表示感谢。他说,他完全赞同李鹏总理的看法,意中两国之间不存在任何问题,完全有理由在各个领域中发展互利合作关系。
李鹏总理说,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同意大利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意大利是欧盟成员国,在欧洲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意两国对不少重大国际问题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发展两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
在谈到经贸关系时,李鹏总理说,中国十分重视同意大利的经贸合作。近年来,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意大利仍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意企业家对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两国经济企业界往来增多,意大利对华投资有较大增长,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是令人满意的。
普罗迪总理说,意政府鼓励意大利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到中国投资合作;我们也欢迎中国企业家来意大利投资。意大利一些企业家很熟悉中国市场,他们在中国已有一些很好的合作项目,他们对在中国投资合作很有兴趣,因此,双方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特别是两国在航天领域中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
李鹏总理说,意大利的服装和皮革等工业很发达,产品在中国较有销路。中国的消费市场巨大,因此,我们欢迎更多的意大利企业家到中国寻找合作机会,不仅要发展贸易,更重要的是探讨合作生产的方式,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我也完全赞同总理阁下的想法,除大型企业外,应更多地鼓励双方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我希望两国经贸合作混合委员会要作出努力,推动两国的合作关系,以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李鹏总理向普罗迪总理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普罗迪总理说,我们很佩服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功,这也为我们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会谈结束后,普罗迪总理和夫人设宴欢迎李鹏总理和夫人朱琳。
李鹏总理的主要陪同人员丁关根、何椿霖、刘淇、刘华秋、王梦奎及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吴明廉等参加了会谈。意大利副总理韦尔特罗尼和外长迪尼等会谈时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粮农组织总干事
指出中国有信心依靠自己力量立足国内实现粮食自给
本报罗马11月15日电记者于青、管彦忠报道:正在罗马出席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在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会见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时说,所谓中国将对世界“构成粮食威胁”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李鹏总理对粮农组织为组织这次会议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他说,召开这次会议是适时的,粮食问题对每个国家乃至对整个社会都是重要的。
李鹏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从我们的经验和实践来看,有三点是很重要的,一是要有好的政策,二是要有一定的投入,三是依靠科学和技术。
李鹏说,中国与粮农组织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粮农组织在中国开办的一些合作项目也是有成效的。中国人口众多,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援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尽管中国粮食需求每年都有增长,但我们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国内,实现粮食自给。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事业的贡献。
迪乌夫总干事高度评价李鹏总理在会上的发言。他说,中国正在成功地解决粮食问题,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感谢中国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他说:“新闻界有时向我们提出有关中国的人口和粮食问题,往往怀疑中国能否养活自己的人民,妄称中国可能出现粮食危机。我明确告诉他们,我不理解这样的问题。事实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根本不存在中国对外国‘构成粮食威胁’。”
中方参加会见的有特别顾问丁关根、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吴明廉等。


第1版(要闻)
专栏:

  ’96上海全国商品交易会开幕
本报上海11月16日电记者郭伟成报道:开发开放的上海浦东迎来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盛会。’96上海全国商品交易会今天上午在新上海商业城中央广场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出席开幕式。
由国内贸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上海全国商品交易会今年是第五届。今年的上交会在展览规模和客商参会规模方面,比历届交易会有所突破。交易会展馆达5万平方米,展位有1600多个,境外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展位数超过300个。全国28个省、市组团参展参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保护耕地加大投入
福建粮食连年增产
本报福州11月16日电记者潘帝都报道: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多的福建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使粮食连年增产,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省粮食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近几年来,福建粮食生产平均每年都以2%的速度递增。今年虽遭遇百年罕见的台风、洪涝灾害,粮食仍然稳获丰收,预计总产可达930多万吨,比上年增加12万多吨。
福建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始终把解决缺粮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保护耕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几年来,全省粮食的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增加投入,保证农用资金。全省各级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建设商品粮基地,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斜。目前已建设了30个商品粮基地县,仅商品粮基地县的粮食总产就可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0%以上,提供商品粮占80%左右。


第1版(要闻)
专栏:

举全力以攻坚
——看泉州怎样缩小贫富差别
本报记者 凌志军 黄敬
尽管扶贫在泉州已经持续10年,全市121.9万贫困人口中有114万多人已经脱贫,但是,这里没有停步,今夏以来涌起一个新的扶贫热潮。
“举全市之力,攻贫困之坚。”市委书记丘广钟在大约四个小时的谈话里反复向记者解释这一句话。他说,这是市委的最新决策。
新决策的实质,就是动员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同心协力,在1996年里使泉州最后一批贫困人口——70092人,全部脱贫。
泉州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其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有大约70%的比重。正因此,这里的贫富差别格外为世人关注,其10年扶持贫困和100多万人摆脱贫困的历程,也更多地折射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一个新的迹象正在出现:贫富差别在连续八年扩大之后,呈现缩小的势头
新的扶贫决策诞生于5月21日,它所产生的号召力令人惊讶。
今年夏天,市县政府已连续10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与会者全部亲往贫困乡村去实地考察;东部47个经济发达的乡镇与西部47个贫困村庄联姻;民间以及海外华侨的捐资源源不断……
在过去十几年里,民营经济在泉州得风气之先。全市经济的发展速度领先于全国,而富裕与贫困的差别也在扩大:在东部沿海,晋江、石狮、南安三市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在西部山区,安溪、德化、永春三县仍然十分贫困。全市有41个年收入超过5亿元的乡镇和155个年收入超过亿元的村庄,有75个乡镇和1582个村已经基本实现小康,同时也还有36个贫困乡镇和54个贫困村庄。去年大约5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768元,也有数以万计的农民的年收入在860元的贫困线以下。
这样的局面令泉州以外的不少人担忧: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方针,是否会在这里造成两极分化?
泉州市的扶贫工程从1986年开始,10年始终不渝。如今回头看,至少发生了两大变化:
其一:贫困地区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西部36个贫困乡镇的工农业总收入增加了20倍,乡镇企业收入增加71倍,外贸出口增加30倍,财政收入增加7倍。
其二:贫困人口大大减少。1985年,泉州每100人中,就有26人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全市总计121.9万人;1989年,减至20万人;到1995年,只剩大约7万人,平均每100人中不足2人。
这样的事实可以证明,泉州的贫富差别不是两极分化,而只是先富和后富的过程。
转折发生在1994年,也即泉州实施扶贫工程的第九年。在此以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连续八年逐渐扩大,36个贫困乡镇的经济总量在全市占有的比重,由7%降至5%。1994年,这些乡镇的经济总量在全市所占比重有所回升,1995年,升至大约6%。
1995年也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贫困乡镇人均纯收入增长60%以上,达到1701元。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发达地区,其绝对额也超过了全国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没有造成两极分化,恰恰相反,正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前提
两条宽阔的公路伸向山区,将安溪、德化、永春三县所有贫困的乡村与外界连接起来。这是泉州人人津津乐道的305和306国道,其拓宽改造工程刚刚完成。现在,居住在西部边远山乡的农民,到东南海边上来也不过是几个小时的事。
然而,贫困乡村的百姓们近几年来所得到的东西,远不止这两条国道,还有400多公里的公路、63万平方米的校舍、7万平方米的医院,还有饮水工程、水电站、程控电话,以及村村通电……
人们皆知泉州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要部分。按照老逻辑推理,这样的地方必定是民间富而集体穷,因之便会弊端丛生:道路失修,学校破败,社会公益无人做,贫困人家无人问。
然而,在泉州,一些事实冲破了老的逻辑。
迄今为止,泉州投入贫困地区的1.6亿元扶贫资金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民间。另外的部分出自政府的财政,而政府财政收入的大部分,也是来自民营经济。
泉州市扶贫开发协会于两年前成立,这是一个民间组织,其资金也全部来自民间捐款,总计425万元。这些资金已全部投放到贫困地区。
将过去十年联系起来,泉州发展的脉络大致如下:民营经济起步的初期,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于致富,而有利于社会公益的事情则较少去做,也无钱去做。道路桥梁失修、学校医院破败的情形处处可见。其后几年,经济迅速发展,东部沿海县市的致富者日众,遂转过头来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先是修建自己的家乡,然后又把大笔资金投向贫困山区。政府的财政从民营经济的繁荣中获得更充分的财源,也就有更大的力量扶贫。
这样看来,泉州贫困乡镇里面那些宽敞的道路和桥梁,明亮的校舍和医院,以及其它各种基础设施,几乎全都是建立在民营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
扶贫是我国所有地区共同在做的一件事,但是,让民营经济成为扶贫攻坚的主要力量,却是泉州独有的特色。看来,我们以往的一些认识需要修正,诸如扶贫这种公益性很强的事业,民营经济不仅可以投入进来,而且有可能做得很好。
了解了这些事实,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泉州市委始终把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作为扶贫的关键。
另外一件事实也说明了大致同样的道理。
我们说,贫困地区要形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或者叫做“造血机能”,这不错。泉州10年扶贫,经验不少,其中以“开发”为首。36个贫困乡镇开辟了350万亩林、33万亩果、10万亩茶和近7万亩滩涂,饲养着3800万只家禽和370万头家畜。办起7000多家乡镇企业和46家外资企业,有10万农民进厂做工……泉州之所以能够让114万贫困人口脱贫,这一切无疑是坚实的支架,但是,“开发”能够真正为老百姓“造血”,却是市场的充分发展使然。
一个例证发生在最贫困的安溪县。此地乌龙茶已经拥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在过去从来没有令茶农摆脱贫困。1985年放开茶叶市场,开始了“乌龙”的转折。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笔包括20万亩茶园、60多个品种、400多家茶厂的巨大财产。年产万吨,销售额逾2亿元,出口2000万美元,并且成为安溪政府和百姓的最重要的财源。
泉州人今天谈起十年“扶贫”,自称经历了三阶段。一、变“救济式”为“开发式”;二、“以开放促开发”;三、最后消灭贫困的“攻坚战”。三个阶段中,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在这个民营经济取得发展的地方,党和政府的凝聚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日愈增强。
这样说的理由,不仅仅因为泉州有23位市领导人和44位县领导人同所有的贫困村庄挂钩扶贫、十年来各级政府总计召开了300多次扶贫现场办公会、有2580个机关工作人员先后深入扶贫地区、泉州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扶贫行动全部是由市委和市政府一力推动,而且更因为,在泉州,市委所发布的每一项决策,都能在全社会引起热烈的回应,并且迅速产生效果。
市委制定了“山海协作”的方针,沿海47个发达的乡镇就和山区47个贫困村庄联姻结对;
市委说,扶贫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富裕乡镇,还要开辟第三条战线:民营企业。数百民营企业主就分赴贫困山区。
市委实施“造福工程”,将生存环境极为低劣的1770户迁移他方易地安置。这是最艰难的事情,却进展顺利,1994年迁移974人,1995年迁移1200人。
市委宣布,必须让最后7万贫困人口在1996年全部脱贫。政府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却有足够的号召力。4个先行致富的市县区、75个实现小康的乡镇、1500多个富裕村庄、数千家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就全都行动起来。从5月到6月,筹集扶贫资金1300万元,超过了过去10年市财政实际支出的扶贫资金的总和。
解决贫困问题,不能离开市场的规律,但我们却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在泉州,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
消灭贫困不是消灭差别。泉州人说,差别总是有的,没有差别就没有发展
泉州发动了消灭贫困的攻坚战,这是不是在设想消灭差别?不是!泉州人并不担心差别,在他们眼里,差别总是有的。“没有差别就没有发展”,市委书记丘广钟说。
他说的这句话包含着双重的含义:首先,差别可以使先富的地区更快地发展;其次,差别也可以使落后的地区更快地发展。
将二者合而为一,就是,放手让先行者遥遥领先,才有可能使后进者后来居上。
泉州由此产生了“山海协作,梯度推进”的方针:
晋江、石狮,1995年基本实现小康,这个目标已经达到;
鲤城、南安、惠安,1996年将在全部乡镇和90%以上的村庄基本实现小康;
安溪、德化、永春,1996年将在50%以上的乡镇和70%以上的村庄基本实现小康。
让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让一部分人率先致富,是过去十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它不仅对于发达地区是一种解放,而且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也是一个契机。先进地区率先崛起的冲击波,正在由东至西,由南而北,把发展的势头引向富有潜力的中国腹地。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我国大型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全面配套工程建设。配套后的各级渠系总长度达1.7万公里,使巴盟河套地区的灌溉面积由原来的400万亩扩大到80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现在的12亿公斤,农民人均收入达1500元。图为乌拉特前旗大余太镇农民在交售新粮。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