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中国资本市场国际研讨会综述
张琦
由中国金融学会、大连市人民政府和南方证券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中国资本市场国际研讨会”于10月12日至13日在大连市召开,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务院证券委、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金融研究机构的领导、经营管理者和著名专家、学者;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专家及高级管理人员共16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些海外的专家在介绍他们经验做法的同时,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
1.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问题,会议提供的大量事实表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运转良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务院证券委办公室主任马忠智介绍说,截至1995年,中国已累计发行各类有价证券8798亿元。其中国债4824亿元,金融债券1353亿元,企业债券1940亿元;国内发行A股股票366亿元,其他债券314亿元,各类债券余额约4138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573只,上市公司达446家。上市公司总股本982亿股,上市公司流通股本310亿股,约占总股本的31.6%;9月末,股票市价总值7835亿元,为年初的2.2倍;今年1月至9月,累计股票成交金额9715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成交额的2.4倍。我国在建立中国证券市场的同时,通过发行B股、H股积极探索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到目前为止,先后有24家企业发行了H股,筹资44亿美元;82家企业发行了B股,筹资28亿美元。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对加快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股份制改造,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吸引外资,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赵海宽在回顾总结中国资本市场走过的历程时,强调证券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改革和发展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相推动。证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进,创造了条件并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投资者对用资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监督,对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对解决经济建设中的资金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而通过市场分流一部分银行存款,不仅有利于把消费基金转换为生产资金,还会促进银行进一步改善服务,简化手续,创新金融工具,降低过高的银行成本,从而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赵海宽还指出,要逐步开放证券市场,它是打通直接观察和掌握经济运行的渠道。
2.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与会代表也表示了深切的关注。目前,国内股票市场不统一;股票价格起伏大,投机性强;法规不健全;证券管理机构缺乏权威性等。与会代表对加快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提出了不少的建议,认为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筹资场所,更主要是关系着产权制度改革。我国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关键在于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的根本改革,而这一改革的进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刘鸿儒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还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改革的进程和经济进一步发展。到1994年底,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只有9.8%,实在是过低了,加重了银行负担,也不适应经济增长对融资的需要,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发展资本市场。如增加企业自有资本、推动资产流动、股权转让、企业兼并、小企业出售都需要资本市场相配套。因此,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3.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与会代表普遍持乐观态度。刘鸿儒援引了一组数字,对其发展潜力做了说明。他指出,据统计,到1994年底,中国证券市场市价总额占GNP的比重只有6.9%,而香港为213%,马来西亚为290.2%,新加坡为204.3%,泰国为101.2%,韩国为52.3%,印尼为28.2%。可见,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对此,南方证券有限公司总裁沈沛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将会逐步发挥,使上市的国有企业改变经营观念。因此,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为国有企业改革作出贡献,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从长远看,随着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体制,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与运作方式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趋同,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天必将到来。他还为此向证券界同仁发出倡议,证券界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要增强使命感,即应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规范新兴的股票市场,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指导,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改善投资者结构,促进和参与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和重组国有资产,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努力提高证券界的自身素质,为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做好服务,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搞好金融品种的创新工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贡献力量。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
与会代表还就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资本市场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资本市场发展与金融创新监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合理结构、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比较,国际资本流入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南方证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师在发言中说出了与会者的共同心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实践中的积累认识的深入,一个发展成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资本市场一定会在中国出现。中国金融学会资本市场研究会表示,它今后将在对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条件、方式、途径和模式以及提高中国资本市场效益的途径、方法和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比较全面地探讨和研究,为培育和壮大中国资本市场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为繁荣中国资本市场作出贡献。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商榷

  建立监督机制的构想
吴振钧
腐败现象的产生,究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督的失控。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有关监督机制的问题,以供研究,促进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实行政务公开化,增强其运作的透明度。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和政党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对于社会主义则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参阅《反腐败与监督通论》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出版)提倡监督,自觉地接受监督,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领导干部有力量的表现,也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现。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党政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造成了对权力的滥用,其主要表现是:有的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监督机构不适应,监督工作滞后,有的甚至流于形式;监督法规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套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为此,应增强政务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并监督领导者和公务人员的政务活动,对于遏制腐败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腐败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公职人员,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利用手中的权力搞以权谋私,特别是有的人在一些重要岗位,如在土地批租、银行贷款、工程承包等方面,在“暗箱”中操作,从中侵吞国家钱财。显然,如果掌握权力的人不具备无私的精神,就可能出现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因而加强监督是有必要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权力的监督,最基本的就是采取监督措施对其公共权力的行使实行监控。首先,应制定《国家机关政务活动公开法》,详尽规定应公开的事项,以及违法责任,然后以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行。要增强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就必须办事公开,只有将权力运作公开化、民主化,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才能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其次,用改革的办法将那些不该存在的权力减去或进行权力“分割”。减权,就是取消那些不必要的管理权、审批权、分配权等,更不能集权于一身,以断绝一些官员想用这些权力徇情谋私收受贿赂的机会。在有的人不能自律的情况下,其权力就会成为贪污腐败的资本,因此,为了削弱不该存在的权力,改革办事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2.把好干部任用关,实行干部交流制度。人是权力运行的主体,掌权人具有良好的素质,是保证权力不被滥用和失控的重要前提。所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关键在于人。这就要着眼于选好掌权人,保证权力真正掌握在可靠人的手中。首先,要大力加强用人制度的改革,推行干部使用限任制。目前,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一些领导干部任职时间过长。干部任职时间过长而容易滋生关系网和滥用权力;有的集权于一身,造成党政不分,个人说了算。不久前,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工作,不但不利于他们的进步和提高,而且弊端甚多,一些不正之风也往往由此产生。”他强调:“有些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干部,也要定期组织交流。”可以认为,执行领导干部定期交流制度,可以防止和克服徇情营私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其次,要大力加强对权力运作的监督。如果权力运用不当,容易在公务活动中直接谋取非法利益,也容易凭借权力的影响间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此,组织人事部门过去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已实行的《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等,都将不同程度地收到一定的效果。第三,加强对用人失察的监督和检查,如发现利用权钱交易提拔干部,要追究其责任。这样就可以从组织上做到了慎重用权的保证。实践证明,把领导者的权力运行结果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可以制约由于权力的负效应而产生的腐败现象。
3.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增强监督整体效能。有的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谋私是极端个人主义在权力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等思想影响的结果。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来规范权力的行为。实践证明,目前我国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就是从道德和纪律的角度促使人们自律的有效形式,以保证在行使权力之前能按照一定的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发挥自律、自控的作用。可以说,自律是极为重要的第一道关卡,也就是道德防线。道德规范对遏制权力的滥用、防止权力的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具有占有性、扩张性和排他性的特性。所以,防止权力的滥用,单靠道德规范或自律是不够的,还必须用法制这种强制性力量来进行规范。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在运用法律手段抑制权力的滥用,特别是对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方面的有关法律很少。因此,一定要尽快出台一些法规,诸如《反贪污贿赂法》,在法律中对滥用职权贪污贿赂的行为应有明确的界定,要便于操作;又如还应出台《监督法》和《行政监察法》等,以用法律的形式来监督公职人员遵纪守法的情况;出台《公职人员个人财产申报法》等法规,使公职人员的收入与财产置于公众和有关部门的监督之下;出台《公民举报法》等法规,以保证公民的正常举报活动。古今中外的政治发展史证明,完备而严厉的法律是震慑腐败的力量和打击腐败的依据,也是一个社会消除腐败走向廉明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做法,建立配套的法律监督体系。
完善监督制度是搞好对权力监督的前提条件。多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监督网络。在这些监督机构中,检察、监察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最为重要,要强化他们的监督职能。与此相关的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举报的体系和网络,充分激发群众的监督热情。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辐射性,透明度高,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实践证明,一个没有完善的新闻舆论监督体系的社会,是很难有效地遏制贪污腐败的。可以相信,只要以上各项监督形成体系并规范化、制度化,各监督力量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一定会有效地保证党政机关的廉洁。
但是,现行的监督体制也应加以进一步完善。由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有的只是从属关系,这种监督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监督的实际效果。目前,应考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要改革“以块块为主”的监督体制,使其更为完善,以便更好地行使其监督职能;二要改革“监督同级党委、政府”为“由上级监督部门监督下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对下级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这样可以解决监督不到位和对同级党、政一把手权力监督失控的问题。人们不难想象,通过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监督机构,就能有效的制约权力的滥用,就能实现江泽民同志关于“从严治党,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要求。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开放丛书·中青年学者文库》简介
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撰写的《开放丛书·中青年学者文库》一书,日前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均为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比较有成绩的中青年学者,他们的研究涉及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对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了富于见地的思考,表现出新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丛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在规定及形式基础”、“中国走向21世纪十大关系”等都是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作出的深入探讨,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视。在该书的出版座谈会上,厉以宁、方生等老一辈经济学家对该书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他们认为,在信息时代,以文集的形式反映中青年学者思想,具有浓缩信息的特点,更便于读者了解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向,从中得到有关的参考。
(崔伟奇)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不能变
田百春、张仁学、刘阳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河南省南阳酒精总厂的调查》一文中指出,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国务院命名为“大庆式企业”的南阳酒精总厂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对此,该厂厂长、全国劳动模范张晓阳说:“我们靠的是工人阶级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靠的是干部职工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了企业的发展忘我拼搏的事业心。离开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作用和主动性、创造性,企业肯定没有活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企业就获得了动力的源泉。”该文认为,前些年,一些人片面夸大厂长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所谓“一个厂长救活一个企业”的说法有片面性。该厂党委认为,如果把企业的发展完全寄托在一两个“能人”的身上,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诚然,厂长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离开了党的政策,离开了职工群众的支持,再有本事的人也将一事无成。实行厂长负责制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企业主人的地位。企业领导者只有承认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公仆,摆正主人和公仆的关系,想工人之所想,谋工人之所需,才能将广大职工凝聚起来、动员起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把企业办好。
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领导者就要遇事同群众商量,不能自己说了算。该厂领导班子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十分注意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尽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该厂坚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对于经过论证、试验确有增产节约效果的建议,一方面在生产上采纳使用,另一方面对提出者给予奖励。为更好地听取职工的意见,该厂领导提出了全员、全力、全程、全面的“四全挖潜”的管理办法,以便充分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增产节约、内部挖潜,还是技术改造等,他们都主动向工人请教,向技术人员请教,依靠职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办企业。同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落实职工在企业中的各项民主权利,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实施这套管理办法,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强化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效益连年递增。“四全挖潜”法荣获河南省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曾被国务院生产办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摘自《求是》杂志1996年第19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行政道德建设初探
刘井明
内容提要:加强我国行政道德建设,将有利于行政管理科学化,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行政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行政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在国家行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我国的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在这个基本原则下,进行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理论研究,提出有其自身特点的行政道德规范,重视行政人员道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充分发挥行政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强调依法行政的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这将有利于行政管理科学化,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特别是我们国家正处在世纪转换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时期,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对各级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于行政道德的研究和建设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行政道德在社会道德中占有重要地位
承担国家行政职能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这类职能的活动就叫行政活动,也称行政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包括国家行政机关自身的管理和国家行政机关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行政管理的质的规定性,便是一种国家的组织活动,而不是一般社会组织对其他事务的管理。从根本上说,在现代国家里,行政管理是一种法律管理。然而,我们还必须承认行政管理又是一种社会管理。作为科学的管理,它必须符合管理者自身和管理对象的运动规律。实践证明,充分认识行政管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道德问题以及这种道德在具体的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中的作用,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因此,可以认为,所谓行政道德,也就是指行政机关以及行政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活动中形成并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事实上,行政法律和行政道德都是支撑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两大支柱。由于行为规范和责任义务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局的稳定,早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奴隶制时代最完整的法典——《汉穆拉比法典》,就有要求奴隶主官吏在司法判案中必须严格遵循区分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道德标准的条款。到了近代,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行政官员道德法典,有关国家公务员道德准则和防止行政管理人员行贿受贿、贪污腐败、道德败坏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对行政道德的认识,较早之西方,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更胜一筹。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经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宋代真德秀镇抚湖南时,曾要求官员做到仁、廉、公、勤。总之,从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行政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其意义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行政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在国家行政实践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这以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历史上行政道德的有益因素,以及在同腐朽的思想道德作斗争中,总结社会主义行政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加以逐步形成和完善。对我国现阶段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强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具体的行政道德应以“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的形式出现,实现了和谐和统一。这正是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和其他剥削阶级行政道德的根本区别,也正是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的本质特征。
诚然,行政道德是从行政工作作为一项职业的特点中引申出来的职业道德,但是,它毕竟又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由于行政道德从属于政治权力的道德体系,在行政范围内的一切职业活动都与权力紧密相联,不免带有政治权力的烙印。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道德是非,就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涉及到国家及国家各阶层的利益,因此,对于行政道德的要求当然也就高于对其他一般职业道德的要求。行政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显然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国的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国家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因此,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活动目的和方法上,不但承担着重大的法律责任,而且也承担着重大的道德责任。由于行政管理的任务复杂艰巨,这就决定了行政人员的活动在要求上具有这样的特性,即他们既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又必须在大量情况下发挥创造性,从具体情况出发,依据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经验,独立作出判断,灵活行政。因此,要高效率地达到行政目的,行政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旦行政目的成为行政人员个人信念的一部分时,个人对组织承担的职责就成为一种责任心。它将成为执行法律的一种行为准则,即能使人在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时,用行政道德约束和判断自己的言行;在法律、规章制度管不了的地方也能正确抉择行为。所以说,行政道德是行政管理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于每个行政人员的高度觉悟和道德修养。
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行政道德是整个社会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关键所在。中共中央在强调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特别指出:“首先是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要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对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引自《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由于我国的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是众多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的重要制订者和推行者,是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行政人员自身道德面貌如何,对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的倡导和态度如何,都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以至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换言之,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不仅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形象、威信、力量和领导作用,而且对带动、影响周围群众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纠正以行业为特点的不正之风,理直气壮地同一切丑恶现象作斗争,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切实可行,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的规范和意识培养
在具体的道德规范或行为规则上,我国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必须在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概括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行政道德规范。这里,笔者做一些提炼,供研究讨论,以便进一步完善。
——掌权为公,用权为民。掌权为公、用权为民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行政机关及行政干部提出的道德要求。每个行政干部都要把掌权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把行使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方式。那种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下情不察不明,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的官僚主义思想作风,只会阻塞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渠道,疏远政府与群众的感情,危害政府与群众的血肉关系。
——发扬民主。我国建立了新型的民主制度,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因此,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就其本质要求来说,应该牢固树立最充分地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的道德观念,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调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这既是各级行政人员在实际生活中所要遵守的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同历史上任何阶级社会为官从政者道德的本质区别。
——主持公正。作为社会主义行政道德规范的公正,归根到底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处理问题和办事是否实事求是的根本尺度。其基本原则应包括:分配公正、奖惩公正和用人公正。
——廉洁奉公。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美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74页)行政人员廉洁奉公的行为是体现人民政府良好的道德形象的一个突出方面。“社会主义道德所要反对的,是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引自《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各级行政人员是人民公共财物的管理者和分配者,只有廉洁,才能有效地同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作斗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谦虚、团结、互助和信任。国家行政管理是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谦虚、团结、互助和信任是使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因此,行政人员特别是行政领导要光明磊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拿原则作交易。对上级的指示精神要严格执行,但绝不能阿谀奉承或阳奉阴违,而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原则,表里如一。同级之间,不能争功夺利、文过饰非、挑拨离间,一切行为都要经得起考验。广大的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还应懂得“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待人接物应表现出耐心、尊严、谦虚和节约。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要具有能“容话”、“容事”、“容人”的度量和胸怀。
——遵纪守法。遵纪是指在工作中不能做任何违背组织原则和影响履行职责的私下承诺,不能违背国家和政府的法纪制度。那些玩忽职守、自由散漫,无视和破坏行政纪律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守法就是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都要在法的规范下进行,它要求国家行政人员在整个行政活动中依法、用法、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允许有任何超越法律和纪律的特殊人物,这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动摇的准则。
应该指出的是,行政人员以及由此组成的行政机关道德意识,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行政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这形成的过程中,它受到来自社会、经济、文化、风气、传统等极为复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正是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我们行政人员必须注重于行政道德意识的培养,在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指导下,注重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道德教育,以充分发挥行政道德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21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述要
京华出版社出版、王树林主编的《21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一书,对产业划分的标准作了理论探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科研、教育为先导的精神产品生产行业的崛起,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已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书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分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大类的理论,提出应将精神产品生产诸行业从现行内容庞杂的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即第四产业。 (林莉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