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常州大运河里又可钓鱼了
近年来,常州市政府坚持防治并举,花大力气整治运河,不仅遏制了运河污染加剧的势头,而且使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对沿河的数十家工厂主要污染源,除建立本身的污水处理装置外,市里集中建成了三个大型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4万吨。同时对境内10公里河段进行的驳岸护坡和河道清淤工程已全部完工,目前主要污染物已减少60%以上,重金属达标排放。今年9月中旬,运河边的市民开始在大运河里钓鱼了,据一位退休职工称,他一天可钓1公斤左右的鲫鱼,回家红烧、煨汤味道都很好。
左上图:瞧,又上钩了。
左下图:挖泥船正在清淤。
右下图:污水处理厂一角。
江莱进 姚建国摄影报道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干出一个新庄浪
——甘肃庄浪县三十年兴修梯田纪实
王月桂刘岩柏石高平
层层梯田如诗如画,它是庄浪的象征。
甘肃庄浪是国家贫困县之一。为了改变落后面貌,人民群众与大自然进行了长达30年的抗争。
到1995年底,全县共建成高标准水平梯田76.4万亩,占总坡耕地的87.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8.9%。在梯田建设中,人民群众投工投劳总价值达2亿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县20年的财政收入。以色列专家来庄浪参观梯田后由衷地赞美道:这是绘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条彩带,一幅迷人的风景画。日本农业专家称之为“中国农业的希望工程”。庄浪还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的称号,被列为全国梯田化试点县。
无水走旱路苦干则大变
庄浪位于甘肃中部,地处六盘山西麓。境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山大坡陡。据统计,治理前全县水土流失面高达92.7%。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酷的自然条件,致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民长期不能温饱。1983年前,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在70公斤左右徘徊,年均吃回销粮500多万公斤。
穷则思变,要变则苦干。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冷静分析县情,决定在梯田建设上大打一场农业翻身仗。从此,全县人民锲而不舍30年,一改穷山恶水旧面貌。梯田的建成,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现有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3458万立方米,拦截泥沙356万吨,实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极大地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1983年到1993年的10年间,粮食产量年均递增5.8%。去年虽然遇到了有气象记载以来的特大干旱,但梯田小麦仍比坡地小麦增产51.4%,连续五年测产表明:山地梯田比坡耕地亩增产55公斤。1995年,农民人均产粮3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640元,贫困面由70年代的75%下降到21%,初步解决了温饱。
领导接力赛群众同心干
梯田建设是庄浪人民的一个伟大壮举。30年的历史长河,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60年代起步,由培地埂、保水土,逐步转向平田整地;70年代掀高潮,群众秋冬大会战,专业队常年治理;80年代根据土地承包到户后劳力难组织、地块难打破的情况,探索出了集中统一修梯田的新路子;90年代进入攻坚,每年以3万亩的速度,向着实现梯田化县的目标迈进。
30年来,县委、县政府班子八次换届九次易人,但梯田建设从未松劲,而且每个时期都有新的思路和更高的要求,曾先后提出了“山河面貌不变,兴修梯田不停”;“综合治理小流域,全面发展大农业”;“实现山地梯田化,川地园田化,河道渠堤化,耕作科学化”的任务与目标。县里领导一届接着一届干,每届都有新发展。
靠科技指导铸创业精神
30年来,庄浪人民用苦干、实干加巧干,在实践中摸索了一套科学的施工方法,起初采用“椽帮堰”技术,修成坡式梯田,蓄水保墒。后来,按照山势走向,推广了“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修田模式,并做到死土深翻,活土还原。同时加大梯田建设的科技含量,通过增施磷肥、配方施肥和种植绿肥,保证当年施工,来年平收,第三年增产。
针对新体制下“单家独户难发动、规划施工难统一、出工受益难平衡”的实际,县委、县政府依靠国务院“三西”建设扶贫资金的大力支持,采取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地块的形式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质量的标准,把集体的优越性与群众包产到户后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加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了“沙棘戴梁峁,梯田绕山腰,林草穿沟底”的新格局。


第10版(农村经济农村杂谈)
专栏:

  把“死钱”变活
赵连城
一家企业建厂房,付给某村八十万元征地款,村领导开村民大会商讨这八十万元钱怎样用,表决结果全体村民一致同意把钱存入银行吃利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把大笔钱存入银行,并非明智之举。我们常说,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投入改善的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环境,这是直接制约着农业发展的关键。鉴于我国国情,在现阶段国家还没有能力拿出大笔资金用于农业投入,因此利用好农民手中的资金,引导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形成“取之于田,用之于田”良性循环,不失为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一条良策。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农民储蓄存款达几千亿元,利用好这笔资金能解决农业生产的许多问题。
要引导农民利用好手中的资金,一是要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建立以乡或村为基本单位农业投资合作基金会组织,采用集体和个人入会投资的办法,集体组织协调资金,共同改造中低产田,增设农业设施,共同受益。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农民把资金投入土地,使“死钱”变活。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宁夏看扶贫
本报记者许仲英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并向全世界郑重承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一个贫困面积和贫困人口比例很大的省区,贫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58.8%,贫困人口200多万,占全区人口的44.2%,其中回族105万,占全区回族人口的64%。经过十多年的扶贫,还有近140万人处在温饱线以下,其扶贫攻坚任务是艰巨的。最近记者在宁夏看到了正在加紧进行的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些情形。
扬黄河之水济南部山区
“黄河百害富宁夏”。宁夏有两个地区:银南银北黄河灌区和南部山区。前者由于兴了黄河之利,农业发达,出产著名的“宁夏大米”,号称塞外江南;后者虽然有黄河在身边流过,由于地高且不平,黄河之水用不上,十年九旱,人民生活和生产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南部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至300毫米,而年蒸发量2000多毫米,1980年至1982年大旱时,处于南部山区中心的同心县种植的50万亩旱地作物,几乎颗粒无收,人均收入仅30.5元。
南部山区并不缺土地,宁夏是我国八个拥有超千万亩宜农荒地省区之一,其中南部山区就占了近1/3。设法将黄河水上扬几百米,就可分区灌溉南部山区许多十万亩大小的连片土地,这是许多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的共识。
1986年固海扬水扶贫工程竣工,1995年灌溉面积发展到60万亩,直接受益的25万灌区农民,人均有了2亩水浇地,人均收入上升到1600元。我们在灌区看到农民脱贫后的情景:一片片茁壮的庄稼,处处新盖的砖房或瓦房,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汽车、摩托车、拖拉机、自行车出入农家;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一派欣欣向荣。它显示出扬黄灌溉是一条发展南部山区农业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如果说十年前一些人对扬黄扶贫还有不同的意见,现在人们的认识统一了。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开始建设第二项扬黄扶贫工程——盐环定扬黄灌渠。它是解决原陕甘宁边区的盐池、环县、定边和同心四县部分地区30万群众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工程,是造福革命老区人民的伟大工程。最近记者在盐池县惠安堡附近,看了刚竣工的这个工程。它像条巨龙,蜿蜒在被风积沙盖着的台地、丘陵和梁岗上,喷吐着好似天上来的黄黄的水。这一带原是个地表水奇缺的地区,人们将埋藏很深的地下水抽上来饮用,可是矿化度高,人畜饮用后常发生中毒事件。现在党和政府经8级泵站将黄河水引上来了。
河水不通建窖蓄天上水
人们说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每次去南部山区都要看群众建水窖。这不难理解,发动群众建窖是自治区扶贫攻坚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早些时候,宁夏有90万群众脱贫了,但在1990年至1995年的连续旱灾中,又有20多万群众返贫。原因是清楚的,南部山区可以扬黄河水灌溉的,大都是地形较平坦的地方和一些不高的台地。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地方是无法扬水灌溉的干旱带,那里住着50多万贫困农民。他们在雨量较多的年份可以吃饱肚子,一遇大旱就又过不去了。
在近几年连续干旱的日子里,群众和科技人员想出了一套窖蓄微灌的抗旱办法:在山坡上打地窖,配合拦水沟,把沟、壑、梁、峁的雨水、积雪、冰块蓄起来,利用地差对农田进行灌溉。这些后来又发展为坐水点种、滴水渗灌、根际土壤注射灌溉、地膜下沟灌、地膜集流穴灌等一套完整的窖蓄微灌方法。
自治区遂将这些经验大力推广。并对每建一眼窖补助400元。今年计划建窖4.2万眼,群众建窖的积极性高,到8月底实际建窖8万多眼,加上前几年的,已有10万多眼。实践表明,只要有雨雪或地表水的地方都可以建窖微灌。自治区规划,三五年内,帮助农民每户建窖5眼,利用微灌人均种好2亩水浇田。这项工程完成了,可以牢固地解决这个干旱带50万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
群众欢迎这个办法,除它有明显的防旱抗旱的效益外,还有以下的关系:第一,谁建设谁受益,谁用谁管理,建多少,什么形式,因户的经济力量、土地和劳力情况,以及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差别而不同;在生产关系上,特别适合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而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第二,推广建窖蓄水的同时,推广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微水灌溉方法,促进了由浇田到浇庄稼,由广种薄收到高产优质高效,由传统耕作到运用科技,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这些转变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水旱不通走“吊庄”
扬水、打窖,给灌区和干旱带的贫困农民开拓出了脱贫的道路,但是各县仍有一些地方,山高水远,风沙大雨水少,不适于人的生存,或者自然条件差,人口特别稠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将这些地方的贫困农民用“吊庄”的方法,分批迁移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去建设家园,这是宁夏自治区扶贫攻坚的又一项重要办法。
既然是移民,为什么叫“吊庄”呢?吊庄,是宁夏自治区扶贫移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具体作法有两种:一是县内“吊庄”。不出县,搬迁距离近,不改变隶属关系,到新地方以后由县里调拨给每人2亩耕地,每户两间房,一口水窖和一年的生活口粮以及种子肥料,第二年待生活、生产安排就绪,全家再搬来。二是,县外“吊庄”。由自治区指定地点划给宜耕荒地,由迁出县将搬迁移民组成新的村镇,并领导开发建设,隶属关系也不变,虽然出了县,仍是原来县的一部分。这两种作法有以下共同点:一、迁移到新地方以后,原来的承包土地不收回,愿意的,可以继续耕种。二、在新的地方试一试,觉得不好可以不迁。三、一户中如有部分人因热土难离或其他原因不愿迁的,可不迁;一户“吊”在两地互相照顾。四、因是集体搬迁,仍能保持原来左邻右舍以及其他宗亲关系;对于少数民族更有保持民族或宗教习惯的方便。
每到一处我们都去访问吊庄的农民。他们的情况是,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大都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中有不少农户,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开始向小康发展。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曲阳县大力改造空心村
本报讯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南管头村大力改造“空心村”,使宅基地挤占耕地的势头得到遏制。
近年来,曲阳县南管头村弃旧建新、弃小建大、滥占耕地向村外扩延建房的现象十分严重,该村成了村内空虚的“空心村”。因乱批占宅基地导致的邻里纠纷频发,村里的街道无法规划,耕地总量日益减少。
今年6月,曲阳县土地局协助南管头村拟定了改造规程,制定了村级建设用地规划和规范的用地审批制度,统一了建房占地标准。
目前,南管头村清查村内空闲地和闲置旧宅基,共收回闲片305处,收回土地161亩。(米冬冬祁建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传统手艺新型经济
草制品编织是河南省鹿邑县农民一项传统手工艺,以前,由于编织农户分散、手工艺落后,没有形成规模。近几年,鹿邑县城郊信用社提供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扶持126个村,结成“公司加农户”的新型农村经济群体,成为豫东闻名的草制品加工出口基地。图为信用社的同志深入编织农户,商讨开发新型草制品。
 赵华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十品官”
潘海滨余燕南
湖南平江县伍市镇跃进村的文家洞是个穷得叮当响的村组,人均只有4分田。村民牢骚多、怨声大。作为组里的“十品官”也就难当,三年下来就换了五个。去年的组长又辞了“官”,外出打工去了。
俗话说:“家不可一日无主”。今年开春,村支委也看到了该组的问题,就召集本组32户户主选“十品官”,人选提了四五个,都摆条件,讲困难。36人推三道四,人选无法落实,不觉公鸡打鸣了,相持之下,只见坐在墙角落里的五十开外的石匠文建斌,端着旱烟筒慢条斯理地说开了:“我来讲两句,我愿辞去石匠不做,回来当这个组长。”人们眼都来神了,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过大家必依我三个条件:一条吗,生在穷山沟里,不能老没志气,顶着块穷牌子睁眼向上,不要拖欠上交任务。这二条吗,要齐心合力修好一条能通车的山路,山里人有的是力,只出力,不花钱。三条哩,开出一片荒山,向荒山要宝,只要大家同意这样做,我就来当这个‘官’”。“同意,同意,我举双手,我举双手”,会场热烈掌声。
次日,老文自告奋勇当组长,成了村里的特大新闻,人们私下议论开了:“文建斌真是‘官瘾’大,放下一家货有赚头的石匠手艺不做,偏要回来当这个一年才二三百元酬劳的怄气官。看他有多大能耐?”
文建斌是个头脑精明的人,会写一手好字,绘画是他做石匠的本行,狮马鹿象绘得活灵活现。他利用山里头取之不尽的青石板,父子三人在镇上办了个石匾加工厂,他的字画雕刻进入都市大雅之堂,岳麓山风景区、长沙烈士公园也有他的字匾,周围几十里地的农家建墓碑也少不了他,生意越做越红火。前几年还在自家的后山上开了两亩多桔园,去年头次挂果就赚了5000多元纯利,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他也常说:“如今党的富民政策好,要好好把握,我也要带领山民们走这条路。”于是就出现了自荐当十品官的这一幕。
他上任的第一个月,就带领山民修了一条2公里长的山路,并开出20亩荒山,栽上见效快的楠竹……这些举动虽不能吹糠见米,但山村致富的架子已搭好。文建斌也成了深受群众欢迎的领头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肇东农妇养殖兴家
本报讯黑龙江省肇东市妇联通过抓典型群体带动和示范基地作用,不断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多头并举,发展规模养殖。目前,全市17.7万名农村妇女中有8.6万人从事规模养殖,其中小康型养殖户已达2.5万户,占全市农户的25%。
市妇联充分发挥乡镇、村妇女干部的示范及创办基地的作用,利用地域、资源、人才等优势,大力兴办集培训、示范、辐射、创收、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养殖基地,鼓励妇女兴建户办养殖场、股份合作制养殖场,使养殖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
今年上半年,全市妇女创造畜牧业产值超过3亿元。
(柏万明高艳明黄玉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光山农民迁居腾地
本报讯河南省光山县寨河乡18个村民组500户居民,从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落迁至沿路居民规划区内,按节约土地、卫生安全、方便生活的标准建新房,腾出土地20余公顷,其中近一半已被复垦。
这个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但散居原野的众多自然村落,形成一个个“孤岛”,它们大的30户,小的只有两户,村四周鸡叼牛踏,造成程度不同的土地废弃。尤其是村落间互相隔绝,交通、电力、饮水、安全、卫生条件都很差,群众生活极为不便。鉴于此,这个乡从去年初开始,把“孤岛”按计划拆迁至路边的居民用地规划区,建成排列整齐、标准统一、布局合理的居民区式住房。目前,张围孜、谢小寨等8个村18个村民组的500户居民已拆迁完毕,净腾出土地20余公顷,除部分树林等尚待消除外,其余土地已被垦复种上了农作物。
(吕新华杨庆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泥腿子换了新脑筋
贾文涛
河南省淅川县是全国特贫县,这里的农民曾一度困守于狭隘、守旧、落后之中。近年来,由于现代社会文明的有力渗透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强劲冲击,他们已渐渐换了新脑筋。
山妹子出嫁陪股份
淅川县滔河乡罗山村,脆生生的鞭炮沸腾了整个山乡。新娘子李秀阳把陪嫁的3000元钱双手递到婆婆手中,作为自己建蔬菜温室的股金,喜得公婆合不拢嘴,连声夸儿媳妇有见地。
过去,这里的女青年结婚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婚嫁喜事。如今不同,长了见识的山妹子打破了这种陋习,纷纷拿出置办嫁妆的钱,或入股到股份制企业,或入股到“两高一优”农业开发联合体等,把死钱变成了活资金。也有的女青年用自己的“私房钱”出门学习编织、养殖、种菜等致富技术,到婆家后与夫君比翼双飞,共建家园。
庄稼汉跨省请帮手
淅川农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进行规模种植,人手不够,就从外地雇请帮手。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
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的荆紫关镇,是河南省桑蚕第一大乡,该镇的店子、史村等村户均种桑2.1亩,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但每到蚕忙时节,采桑、喂养、摘茧劳动量很大,本地劳动力供不应求。面对这种情况,精明的荆紫关人利用地域优势和丰厚的报酬,从湖北郧县、陕西商南等地请来大批“采桑女”。
土老板高薪聘“秘书”
香花镇农民靠种植、加工、出售“香花牌”小辣椒发了财,闻名遐迩的香花辣椒城在销售高峰期,日成交额达2000万元。许多“辣椒老板”忙得焦头烂额,于是也聘起了“秘书”。
该镇有名的小辣椒经营大户刘英文在辣椒城黄金地段开了一家辣椒购销部,生意红红火火,年销售纯利润在30万元以上。但由于业务量大,人手又少,难以应付繁忙的业务。夫妻俩一商量,以月薪650元从县城聘请了一个下岗青年职工作私人“秘书”,协助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业务,购销部的生意越做越兴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