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编后

  巧借科技挖潜力
“民以食为天”。周口地区居安思危,不单纯追求产值的增加,而是从长远观点出发,实施粮食安全工程,因地制宜,扎扎实实抓农业。他们巧借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取得了突出成绩。周口地区的做法给人以启迪。
他们的独到之处还在于方法得当、有效。他们真诚关心农民,巧妙地把各种复杂、难懂的农业技术变成农民人人都会用的技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用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全面增长
周口地区实施粮食安全工程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河南省周口地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探索实施跨世纪的粮食安全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粮食生产。在去年粮食生产全面夺得大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的基础上,今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50亿公斤大关,达到55.5亿公斤。
周口地区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全区共有982万人,人均耕地仅1.2亩。面对这一现实,地委、行署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抓好粮食生产,是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根本,逐步确立了实施粮食安全工程的思路。即充分发挥农业大区的优势,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将高科技与密集型劳动相结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最佳效益,确保人口吃饭问题,进而解决农民群众的致富问题。
针对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差这一状况,周口地区不等不靠,而是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组织科技人员将现有的各种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变成一项项农民人人都能掌握的技术。随着产量不断增加,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土壤到底缺哪些营养、施什么肥才能再增产?农民无从知道。对此,区上组织科技人员从1994年起开始对土壤进行了测定,并实施了以配方施肥为中心的沃土计划,给每户发一张明白卡,告诉农民该如何施肥,仅此一项共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
良种是粮食增产的关键。地委、行署高度重视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工作,建成了30多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年产良种9000多万公斤。同时实行统一供应良种,使全区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克服了以前良种多、乱、杂的弊端,另外,还大面积推广种子包衣新技术,充分挖掘了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
为了改变过去单凭“两条腿、一张嘴”的单纯指导型农技服务方式,地区农业局组织全区2440名科技人员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抓一个基点、带动一片生产、搞一项课题攻关、培养一批农民人才、致富一方群众。规定每位有高级职称者联系1万亩、有中级职称者联系5000亩、初级职称者联系1000亩,并要求农技人员吃住在农村、工作在田间,确保科技成果“一竿子插到底”。据主管农业的行署副专员薛显林介绍,经过几年努力,周口地区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已接近40%,围绕农业的加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农产品及加工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了粮食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八五攻关创辉煌(九)

  揭开神秘的面纱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掠影
彭铁元
11月12日,初冬的寒冷降落在北京嫩绿的冬青树梢。六天后就要带队赴南极开始我国第十三次科考的陈立奇研究员,在国家海洋局南极考察办公室里,默默地注视着窗外。皑皑冰川,慵懒的海豹,憨态可掬的企鹅,骨碌着眼睛的贼鸥,还有八五攻关的战友们,在他脑海中交迭映现,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
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始于80年代,至1996年11月上旬,我国已派出12支南极考察队,先后有5条远洋考察船11次赴南极,航行了25万海里,运送了2000多人次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赴南极考察,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和中山考察站,完成了中国首次南大洋综合科学考察、七五和八五南极科考计划,开展了包括气象学、地球物理学、高空大气物理等学科考察和研究,采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标本、数据。我国科学家发表了数十部极地研究专著,填补了国内空白,许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南极科学考察工作。在八五期间,我国先后派出300多名科技人员奔赴南极大陆及其周围海域,开展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境外实施的大规模、多学科、有组织、高效益的科学考察活动,使我国南极考察事业顺利地实现了由建站为主向科考为主的转变,跨进了国际南极研究的先进行列,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国际地位。
“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这一课题,从立项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均瞄准当今国际上南极研究的前沿领域,开展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集成研究。我国已经设置并实施的七个专题,研究对象纵跨从大洋深处至太阳表面的广阔空间,涉及生物圈、地圈、冰雪圈、大气圈直至空间的广泛领域。其中不少课题围绕着全球变化等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与地球与人类的命运和未来紧紧关联,在环境极端恶劣、经费十分紧张等困难条件下,中国极地专家不畏艰辛,发扬奋力拼搏的“南极精神”,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创新,丰富了人类对于南极以及自己生存的这颗星球的认识,为国际南极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八五攻关总结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先进个人称号的刘东生院士,在南极科考中任“南极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环境演变”课题负责人。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完成该课题的工作,他以76岁高龄亲赴南极长城站进行考察。刘东生院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第一线野外工作,采集标本,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该课题的湖泊钻探和以后的室内分析工作给予了细心的指导,保证了该课题的进度和量度的完成。刘东生院士这种严谨治学、科学至上的精神已成为南极科考人员的一面旗帜。
王荣研究员是国内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研究领域知名科学家,始终战斗在国际海洋学研究的前沿。他现任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生物海洋学和国际南极研究生物学专家组专家,在“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所有三个已启动的海洋核心计划中都担任重要职务。
王荣在80年代曾三赴南极,开拓了我国南极生物学研究领域。他主持“南极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研究”重点项目,在某些关键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至今,王荣仍亲自在第一线考察和实验,已完成70万字专著一部,发表论文30篇。在生活艰苦、科考困难的条件下,王荣首次对大磷虾种群的年龄结构提出定量概念,查明了过去一直搞不清楚的大磷虾生殖生物学上的许多问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可监测南极大磷虾自然种群是否存在负生长的新的研究方法和用于大磷虾年龄鉴定的新的指标,首次用实验方法查明了大磷虾的富氟机理等,这都构成了我国科学家对国际南极研究的重大贡献。
去南极考察,对于七次去过南极、在南极度过五年时光的卞林根来说,平常得就像去上班。45岁的卞林根是南极气象专家。他不仅参加了中国国土以外第一个气象站——南极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并且首次把气象观测发到了世界气象通讯网,写下了中国气象观测与世界共享的第一份“报告”。
不管是在穿越咆哮的西风带、危险的浮冰区,还是在暴风雪凶猛袭击的南极野外,数百名中国考察队员始终把祖国和科学的荣誉铭刻在心,勇于进取,在广漠冰原留下了一行行坚定的足迹,神圣的科学殿堂里增添了一批批宝贵的科研成果。
西北风不时地拍打着门窗,11月的京城乍寒犹暖。陈立奇主任的办公桌上放着刚收到的南极传真电报:南极日照时间已达到20小时,最低温度零下2摄氏度,是科考最佳时间。陈立奇从窗外收回目光,拎起手提电脑奔向机场。在东方海域,他将和140多名中国科学家一起劈波斩浪,奔向南极,再创辉煌!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三十七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名次排定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力度加大
本报天津11月13日电记者白剑峰报道:国家环保局今天公布了1995年37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按城市环境质量、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的综合得分,排在前10名的城市依次为天津、苏州、北京、大连、杭州、石家庄、上海、海口、成都、南京。排在后10名的城市是西宁、昆明、呼和浩特、银川、兰州、重庆、乌鲁木齐、南昌、合肥、南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地环境治理力度加大。
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已实行七年,各考核城市的成绩逐年提高。1995年同1989年相比,工艺尾气达标率上升了33%,工业废水处理率上升了3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上升了20%,城市气化率上升了37%,城市热化率上升了16%,各考核城市的污染控制能力和城市环境建设水平大大提高。1995年国家考核城市全部及格,31个城市考核得分高于上年。
各城市在接受考核、参与竞争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天津市获得1994年定量考核第一名以后,由于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1995年天津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投资达11亿元。市政府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时,都要同时考虑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问题。北京市按“1995年污染扰民限期治理项目计划”,共投资2亿多元,治理了72个重点污染源,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限期治理计划,其中22个污染扰民严重的工厂、车间停产或搬迁,特别是位于北京西站附近的特钢南区炼钢车间和化工二厂电石炉的停产,消除了市区两大污染源。另外,针对首钢公司、高井电厂、燕山水泥厂等单位的烟尘、粉尘污染问题,完成25项治理任务,使石景山地区烟尘粉尘的年排放量减少2万吨,对改善首都大气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悉,“九五”期间,国家环保局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新的考核指标体系。明年还准备对国家考核的重点城市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复核。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药脐用升白散研制成功
本报讯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脐用升白散近日研制成功,并由河南省洛阳若山制药有限公司开始批量生产。它可使人体白细胞迅速回升。该药质量稳定,使用方便,无任何刺激性及毒副反应,其价格大大低于同类进口产品。(力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第十届国际激光测距会议举行
本报讯第十届国际激光测距会议日前在上海开幕。国际激光测距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中国主持并在中国举办尚属首次。参加本次会议的国家和地区有二十余个。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月球激光测距是六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精度空间大地测量手段。目前,中国已建立了分布于上海、北京、长春、武汉、昆明的激光测距网,参加多项国际合作研究。(张晓凤)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美福乐减肥健美研究中心成立
本报讯美福乐减肥健美研究中心日前在京成立。美福乐第三代减肥系列食品,不仅符合“不腹泻、不厌食、不乏力”的健康减肥国际三原则,还具有“不饥饿、不反弹、皮肤不松懈”的三大特点,“药食同源、全面调整”的减肥理念赢得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赞赏。该中心集诊疗咨询、健身健美、美容服务为一体。
(黄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活力肽口服液问世
本报讯由广东珍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生物保健品MT活力肽口服液最近问世。MT即金属硫蛋白,一九九五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生物技术新产品,成为世界各国在保健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环保等领域应用的新热点。(郝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山西梆子晋京展演
丁派艺术再现舞台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王黎)应文化部艺术局的邀请,山西省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为初冬的首都舞台送来了大型晋剧现代戏《丁果仙》。今天晚上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的首场演出使观众一饱晋剧“丁派艺术”的风采。
晋剧,又称山西梆子,是山西的主要剧种之一。山西省太原市实验晋剧院35年来共推出了《打金枝》、《杨门女将》、《深宫情恨》、《刘胡兰》等百余个剧目。此次晋京演出的《丁果仙》是一部反映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坎坷命运的传记体晋剧现代戏。丁果仙是晋剧的一代宗师,是晋剧史上第一个坤角须生,她创造的“丁派”艺术在晋剧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此次晋京展演的剧目还有优秀传统折子戏《舍饭》、《卖画劈门》。展演将于11月15日结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外专家谈糖尿病防治
本报北京11月13日讯记者艾笑报道:“世界糖尿病日”座谈会今天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外专家们的共识是“糖尿病防治需要政府、专家、社会各界,特别是宣传部门及公众的共同参与”。
“世界糖尿病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发起的,确定为每年的11月14日。
据国际权威组织统计,世界糖尿病患者自1987年的7000万人已增加至1994年的1.2亿多。自80年代以来,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也增长了三倍。以北京市为例,1980年的患病率是1.01%,到1990年就上升为2.96%(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为12.21%)。我国目前现症糖尿病人2500万,每年还要有75万以上的新病人加入这个大军。因此,糖尿病已成为一个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专家指出,目前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办法,患了就终生不愈。但是,通过认真防治,糖尿病人是可以过上正常和快乐生活的,并可长寿。
据悉,我国已组织制定了《1996—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纲要》,并成立了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并确定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张录成个人画展在京举行
本报讯新疆画家张录成个人画展11月13日在北京中国书画研究院举行。青年画家张录成1958年3月生于甘肃酒泉,毕业于湖南岳阳师专国画专业。他的多幅画牛作品被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书画收藏家收藏。(张新波)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甘洒心血育幼苗
——记湖北龙泉中学教师隗天良
李鸿赵明兴
与往年一样,今年高考录取之后,老教师隗天良家里挤满了学生。不同的是,今年这一拨学生中有许多都是过去的“差生”,曾被同学讥笑、被家长训斥,在隗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迷途知返,后来居上了。隗天良说:“转变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大学生具有同等意义。”他是这样认识,更是这样实践的。
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高三(1)班是有名的差班,全班成绩在全校七个班中倒数第一,学生打架偷东西,抽烟酗酒现象时有发生,先后有八人受到学校处分。
尽管隗天良事先早有思想准备,然而接班的第二天,一个场面还是把他惊呆了:一名学生正握着一把自制的火枪对准一名穿短袖上衣的学生,还没等他跨上前去制止,只听“砰”的一声,穿短袖上衣的学生捂着大腿号叫着倒在了地上。
隗天良绝对没有想到刚刚接班,迎接他的竟然是一声枪响。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这些学生还有一年光景就要面临人生的选择,以目前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他们将会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呢?隗天良的心倏地紧了。
每天早晨5时45分,隗天良总是准时出现在学生寝室外面。6时他已带着学生在文明湖畔晨跑。无论上什么课,7时他总是在教室前方的一个座位上面对学生坐着,这个座位是隗天良为自己特殊安排的。中午学生吃饭,隗天良拿着饭盒和学生一起走进食堂。中午学生睡午觉,隗天良都要在12时20分和1时30分巡视两次,他要坚决扭转少数学生午休时间跑到学校附近的西门茶社打麻将的恶习。下午2时45分,隗天良又准时站在教室门口清点人数。晚上上自习,隗天良又与学生同进同出。10时30分学生熄灯后,隗天良还要巡视半个小时。
休息时间,他不是找纪律差的学生谈心,就是给成绩差的学生开小灶,好不容易逢上个星期天,他通常又要去家访。隗天良把他生物钟的发条拧得紧紧的,不敢有丝豪松懈。几年来,隗天良几乎每年扭转一个“差班”,使许许多多的迷途羔羊走上了正道。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在长春运行
本报讯一座现代化交通管理指挥系统日前在长春市投入运行。该系统由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信息系统、电视监控系统、视频检测系统、交通通讯系统组成。这套系统建成投入运行,不仅可以为交通主管部门指挥交通决策提供直观依据,而且可以随时掌握交通流量、流速,调整交通流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路口通行能力。(郝士)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西藏大学近年来重视国际合作,加强基础较薄弱的英语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这是西藏大学的外教给英语专业学生上课。
新华社记者范长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