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由梅兰芳的几条原则说起
邓宾善
《舞台生活四十年》是由梅兰芳先生口述、他的秘书许姬传先生执笔所写的中国第一部演员自传体著作。写作该书时,梅兰芳曾定出以下几条原则:“一、要用第一手资料,口头说的和书本记载,详细核对,务求翔实;二、戏曲掌故,浩如烟海,要选择能使青年演员和戏校学生从中得到益处的故事;三、不要自我宣传;四、不要把党、政、军重要人物的名字写进去,不然会使人感到借此抬高自己的身分;五、不要发空议论,必须用实例说明问题;六、我们现在从清末谈起,既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又要避免美化旧时代的生活,下笔时要慎重。”(引自《许姬传艺坛漫录》)
梅兰芳先生之所以提出上述几条原则,是出于对历史和后人负责,使自己的著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曾郑重地对许姬传先生说:“在台上演出,一个身段做得不好,或者唱错字音,甚至走板,只是观众知道。倘若电台录音,我们可以要求擦掉。写文章决不能道听途说,掉以轻心,白纸黑字,流传下去,五百年后还有人指出错误,再说有关表演的事,大家以为我谈的是本行本业,应该没有错,这样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是更为内疚的。”诚哉斯言!梅兰芳言行一致,写作时严格遵循自己定下的原则,不自夸,不虚饰,不空谈,不攀附。书中梅兰芳述说的戏曲掌故,可谓多矣,每一件事都要经过反复核对才发稿,王瑶卿、王凤卿、肖长华、姜妙香、徐兰沅、姚玉芙、李春林等前辈名伶都是第一线顾问。为了写好第三集中余叔岩这一章,许姬传先生访问了老艺人、老朋友、余门弟子、与余合作的演员、乐队等五十余人,除向朋友借阅资料,还在图书馆摘抄了不少报刊资料。正是由于有如此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舞台生活四十年》出版后,赢得了一致的好评,取得了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传世之作。
这几年传记、回忆录的写作盛行一时,大多不失珍贵的文学及史料价值。但有的作者,却缺乏梅兰芳那种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的精神,作风粗疏,信口开河,回忆文字与事实多有不符之处;更有少数人,借回忆之名,行自我标榜之实,无中生有地编造已故名人与自己亲密交往的历史,谬托知己,借以扬名于世。更为荒谬的是,不但国内名人成为造假的目标,甚至连外国人的姓氏也居然“拿来”作伪,有人著书立说就大言不惭地假托已故洋人的大名。反正幽冥阻隔,死无对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连死尸也成了他们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忆韦素园君》)
撰写传记或回忆录是一件极严肃的事情,一旦出版、发表,就成为社会公共读物,绝不能掉以轻心,图一时之功利。梅兰芳先生写作《舞台生活四十年》时所定的六条原则,理应成为传记、回忆录作者所尊奉的圭臬!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追思
——悼夏淳
徐晓钟
夏淳同志逝世了,我们总难以相信这是事实,因为他的戏比如《人生一台戏》、比如曲剧《龙须沟》,还在舞台上演出着。当我们走进人艺的剧场,看到人艺的舞台,想到《雷雨》,想到焦菊隐先生和他导演的《茶馆》;想到他的《洋麻将》、《天下第一楼》、《南唐遗事》……;当我天天见到他在中央戏剧学院那里上过课的课堂,遇见曾经跟着他学习、排戏现在成为学院骨干教师的老师、教授们时;当我们在保利大厦为多位优秀话剧工作者颁发“金狮奖”和“振兴奖”(他为这次颁奖花费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情)时……我总感到夏淳同志和我们还在一起。
夏淳从抗战时期的一个学生,参加救亡宣传团,参加抗敌演剧队,演戏、导戏、编报纸,以至投身建立新中国的剧场艺术。他在中央戏剧学院参与培养戏剧艺术人才。他和与他同辈的戏剧艺术家一起,把我国现实主义戏剧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一生获过许多奖赏,然而他来不及参加戏剧界为他颁发中国话剧“金狮奖”荣誉奖。我深深遗憾这个奖颁晚了!
夏淳同志排戏时,对作品的风格、体裁感觉敏锐,对创作的源——生活极为重视。他对剧本主题的把握;对人物关键心态的分析,都非常透彻,丝毫不放过。他的戏处理得严谨、细腻,戏的进展从容不迫;他善于敏锐地挖掘性格的喜剧因素,善于把握剧本所要求的幽默与辛酸的平衡,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他的戏总是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发散出生活的诗情,把生活的真实性与人生哲理的概括性相结合。
从50年代初起,当他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时,他就常常来学院上课。从50年代后期以来,他在北京人艺工作的同时,在学院也排过《雷雨》和《北京人》等。他在学院的教学,总是以极大的精力和耐力去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诱发出学生的创作个性,在学生身上培植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无论在剧院或在学院教学生,他总是把自己的构思、自己的热情主要地溶化在人物形象的创造里。因此他又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表演教师。
夏淳是一个不倦的求索者,他总是努力用每一个时期,他自己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人生的领悟,以及他在戏剧美学上所达到的新的高度来诠释和处理他的舞台艺术作品,一步一步向新的戏剧现实主义迈进。
夏淳是这样一代戏剧家中的一个:他们对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对山河破碎,对旧社会的民不聊生有着深刻的体会,因而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用自己的真挚的感情去呐喊。夏淳是在参与完成民族的历史使命的同时又在发展戏剧艺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话剧艺术家中的一个。他们从前辈剧人承继了中国话剧的革命传统和现实主义传统,他们又以一生的努力,发展和提高了我们的话剧。他和他的同时代的前辈艺术家一起把我国现实主义戏剧提高到一个高峰,他和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创造了一个戏剧史的可钦可佩、可歌可泣的时代。
夏淳活在我们的中间,活在他的一台一台戏里,活在与他排过戏的几代演员和他教过的几代学生们今天的创造中,活在戏剧界,活在我国新的现实主义戏剧中。


第12版(副刊)
专栏:

  百家城市电视台展播电视音乐节目
由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主办的九六百家城市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展播交流活动,已于近日展开。此项活动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电视屏幕,推动各城市电视台编创出一批优秀的电视音乐节目。(雅力)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连续剧《跨洋之战》投拍
中国电影文化中心近日筹拍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跨洋之战》。该剧讲述的是几年前中国商人在组织国际拳击赛时,被美国不法奸商欺骗后,不顾自身安危,毅然跨洋到美国打官司,最终赢得胜利的故事。此剧伸张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弘扬了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刘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剧谭

  昆腔新唱“少年游”
康式昭
新编古代昆剧《少年游》(齐致翔、张之雄编剧,杨小青等导演),前不久由浙江京昆艺术剧院送到了首都舞台。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一曲《少年游》,曾经倾倒多少文人骚客。这首细腻而浓艳的状写男女私情的词作,稗官野史早就把文章做到了宋徽宗赵佶和汴梁名妓李师师身上;有关徽宗临幸师师,周邦彦仓猝间不能回避,乃隐匿复壁间,制此词以记其事的传说,也陈陈相因,一至于今。按说,一个风流天子,一个放浪文人,共同恋上了某个妓女,不过是人们熟知的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爱情纠葛。难得的是,面对这个不易讨巧的题材,剧作家以独到的视角,做出了独特的诠释,进而写出了新意。
这独特和新,我以为,突出表现在赵佶、李师师、周邦彦这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及他们之间复杂关系的处理上。具体地说,剧作没有简单地依从社会功利目的对历史人物进行拔高或着意贬低,而是力求写出彼时彼地之社会关系总和的“这一个”:写出他们基于不同身份地位的差异性,也展示了他们作为生活中人的共同性。特别是紧紧抓住“艺苑三绝”(周邦彦称雄词坛,赵佶精于书画,李师师艺冠青楼)这一特色,作为全剧的轴心,敷衍三者关系,铺陈故事,结构情节,使剧作具有了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端王到皇帝的赵佶,《少年游》作了大胆的悖于习见的独到处理。剧作没有强调他作为帝王重用权奸、昏庸误国,以致丢失江山、身陷囹圄的一面;而是着力展示他的文人气质、艺术才华和放浪不羁的性格。他自诩才不输人,便心安理得地夺人之爱,却又惜才、怜才,宽恕臣下,任用情敌,都凸现了这个风流皇帝不大为常人所知却又于人不无启迪的一面。历史上的赵佶,不仅精通书法绘画,以瘦金体名世,而且工于诗词。也许是基于惺惺相惜,赵佶确实起用周邦彦为大晟府,专事诗词音律的创作和整理。剧作写他亲赴隋堤颁旨赦周迎李,虽属作家的浪漫想象,却并非全无史据。而且,剧作即使重在写其风流才情,也不乏春秋笔法:展示他留恋青楼,不顾国事,正预示着后来“靖康之变”的结局。
李师师写得很有分寸。她既不是深明民族大义、具有爱国情操的李香君,也不同于企盼终生归属、进而以身殉情的杜十娘;她既有“情无寄,身无依”的哀叹和“觅知音,做人妻”的希求,又没有脱离风尘的决绝的行动;既对周邦彦有同知感,有一份深挚的感情,又难于因此而断绝皇帝老倌的回垂;既爱才如命,视财如土,又偏爱海棠,“羡她华贵,慕她妖娆”。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集才艺情于一身的娇柔又不失刚强的复杂女性。惟其矛盾,惟其复杂,也才更现真实,更加可信。
周邦彦其人身上,更多地显露出作家的主体情致和着意泼洒的理想化色彩。史载,周邦彦无论做地方官还是京官,都过着偎红倚绿、眠花宿柳的生活。剧作却独独选择了周邦彦与李师师才气相投、事业相依这一点。一个是“周词只为师师写”,一个是“师师只须唱周词”——这正是剧作家的独特视角。剧作突出他的才情,又状写他的无奈,笔墨是成功的。特别是写他对于徽宗先降罪后赦免的臣服,剖出了人物的复杂内心。至于剧作大加渲染的对李师师许以婚嫁的“真情”,却又透出了这位大词人的几分虚假。而他动辄怀疑、责难尚在青楼中的李师师不该对别人亲近,更披露了他性格中的自私与偏狭。剧作写周邦彦得知李师师靠赵佶赏赐的皇家紫磨金出词集、并求得赵佶题写书名时,那副感愧交加、感激涕零的样子,倒更加真实,也更为深刻,写尽了知识分子的卑微和悲凉!
这次赴京演出,浙昆摆出了强大的阵容,编、导、演、音、美皆有创新,又不失昆剧的典雅。导演的功力尤使人赞赏。三位青年演员张志红、程伟兵、陶铁参都有上佳表演,令首都的观众兴奋不已。


第12版(副刊)
专栏:

  程长庚诞辰一百八十五周年纪念演出将举行
程长庚诞辰一百八十五周年纪念演出将于本月十八日至二十七日在京举行,这次纪念演出是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戏曲艺术服务中心协办的。素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的程长庚是京剧形成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举办纪念活动,旨在缅怀前辈辉煌,借鉴历史经验,开拓京剧艺术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来自七省市的十二台京剧参加演出,其中有《沙家浜》、《梅韵》、《梦断碑寒》、《寇莱公传奇》、《壮岁旌旗》、《狸猫换太子》(一至三本)、《穆桂英大战洪州》、《三娘教子》、《将相和》、《胡笳》。期间还将举办学术研讨活动。(纪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由营口市青年京剧团演出的《壮岁旌旗》,表现了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民族英雄辛弃疾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多侧面的情怀。该剧情节动人,艺术处理很有新意。剧中人物辛弃疾由青年优秀演员常东扮演。该剧即将赴京参加纪念程长庚诞辰185周年演出。
申溪文并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