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资料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于1996年11月13日至17日在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举行。这次会议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十八届大会和联合国大会分别于1995年10月和12月作出的决议而举行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50多年来首次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专门探讨解决粮食问题的会议。
自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召开以来,尽管世界各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取得了不小进展,但就全球范围的整体状况而言,农业生产却没有完全满足世界人口最基本的吃饭需求,远未达到消除饥饿和提高营养水平的目的。目前,世界面临人口的增长与粮食的需求的压力日益增大,世界粮食储备已到了危机的边缘。加之,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源不足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近8亿人口在挨饿。面对这种情况,199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在征求了大多数国家和政府领导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尽早召开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的建议。在1995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十八届大会上,各成员国代表一致赞同召开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并决定粮农组织下设的粮食安全委员会作为首脑会议的筹备机构。今年1月29日至2月2日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十一届粮食安全委员会会议,为召开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拉开了序幕,为首脑会议的主要文件拟定了框架。9月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十二届粮食安全委员会会议,完成了首脑会议将要批准和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两个文件的审议工作。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第一百一十一届理事会,最后审议了首脑会议的各项议事日程和安排。
这次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共同审议世界粮食形势,以提高全球范围内各国、社会各阶层对粮食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并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世界各国立即采取协调一致的实际行动,确保全球持久的粮食安全,进而使人类能有一个持久、稳定、和平、丰衣足食的环境。
出席这次首脑会议的总人数约5000人,其中正式代表为500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约有百人。我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这次首脑会议。(明河)


第7版(国际)
专栏:

  印度:努力实现粮食自给
本报驻印度记者李景卫
对于世界人口大国印度来说,粮食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印度现有人口9.5亿,比1947年独立时增加了近两倍,对粮食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大增加。印度政府认为,若对粮食生产稍有忽视,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国家对发展农业始终紧抓不放。由于政府重视,印度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从独立时的5000万吨提高到1994—1995年度的1.91亿吨,人均粮食日占有量从1955年的395克上升到475克,不仅基本上解决了9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改写了印度过去吃粮靠进口的历史,使之一跃成为农业出口国。上一年度,印度的农业出口额达到近790亿卢比(35卢比折合1美元)。
为实现粮食自给,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发展的政策,并监督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其一,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把及时向农民提供足够的农业信贷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提高粮食生产的制度化政策。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信用合作机构、商业银行、地区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一个农业信贷发放网络,有计划地向农民发放农业信贷。最近10年来,政府通过信用合作机构向农民提供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农业信贷逐年增加。1985—1986财政年度,通过信用合作机构发放的短期农业信贷为278.7亿卢比,1995—1996年度增加到996.6亿卢比,比10年前增加357.58%。与短期信贷一样,中、长期农业信贷在近10年中也在逐年稳步增长,从1985—1986年度的108.7亿卢比增加到1995—1996年度的280亿卢比。信用合作机构10年共向农民提供农业信贷1276.6亿卢比。政府通过商业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向农民提供的信贷10年来增加了437%。1985—1986年度,这些银行共提供农业信贷313.1亿卢比,1995—1996年度跃升到1368.4亿卢比。两项加起来,信用合作机构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向农民提供的农业信贷从10年前的700.5亿卢比上升到2645亿卢比,增加了378%。这些农业信贷在帮助农民进行土壤改良、改善灌溉设施、培育作物品种、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二,政府制定优惠的粮食价格政策,鼓励农民提高产量和扩大再生产。其具体做法是,每年粮食上市之前,政府指定有关部门根据农民耕种所花的实际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和鼓励金,核准当年的粮食价格。这一价格只作为农民售粮的最低价格。农民在售粮时,可根据市场情况适当提高价格。政府规定,任何政府或私营购粮部门不得以低于政策规定的最低价格从农民手中购买粮食。1996—1997年度,政府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大了粮食价格中的鼓励部分,规定每100公斤稻谷、小麦和豆类的价格比上年度分别增加20、30和40卢比。在政府的优惠粮价政策激励下,农民的实际收入逐年增加,从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种粮积极性。
其三,政府在促进粮食单产的提高上狠下功夫。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居住越来越城市化,印度的可耕地面积在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显得尤为重要。中央和各邦政府近年来共同努力,调拨大笔资金实施“水稻生产综合发展计划”、“小麦生产综合发展计划”,以及“谷类生产综合发展计划”等。这些计划都是从农作物的新品种开发与推广、合理种植、科学管理等方面入手,以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经过多年努力,印度粮食单产取得了可喜成就,从独立初期的每公顷435公斤增加到1994—1995年度的1547公斤。
印度在解决粮食问题上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进一步提高产量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因此,政府把农业放在一切产业的首位,准备进一步扩大投入,使粮食产量到本世纪末再上一个台阶。 (本报新德里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联酋:向沙漠要食品
本报驻阿联酋记者安国章
汽车离开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向西南驶入通往利瓦农业区的高速公路,由于公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而无明显的参照物,车速指示针很快指向了150。一小时后,满眼黄沙在汽车后消逝,公路两侧的绿色田园风光映入眼帘:纵横成行的片片椰枣林神奇般地从起伏的沙漠中拔地而立,一望无垠的绿油油的苜蓿地向沙漠深处延伸,高大的喷灌架喷出的水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成方块形的果树林枝繁叶茂,种植着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圆白菜等各种蔬菜的塑料大棚不时进入视线,满载农产品的货车驶离田间奔向城镇……置身于这绿色的大地,真忘记了自己是在沙漠之国。难怪一位外国记者在访问后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简直怀疑世界地图关于阿联酋部分是涂错了颜色。”
阿联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绝大部分国土非沙漠即洼地,可耕地只占总面积的0.15%。阿联酋属沙漠气候,雨量稀少,有些年份平均降雨量几乎为零。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影响了阿联酋农业的发展,人民的食品供应长期主要依赖进口。
随着石油的开发和生产,虽然阿联酋一跃成为世界注目的年轻富国,但政府及时提出了“石油枯竭后”的问题,制定了经济多元化发展方针,并根据缺水、高温、沙漠广的国情,对发展农业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首先是大力开发水源。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已建成水库35座,蓄水总量7000万立方米;建成海水淡化厂18个,年产淡化水4.75亿立方米;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年处理可利用的再生水8000万立方米。
第二是植树造林,改造沙漠,扩大耕地面积。1977年,全国椰枣树只有170万株,目前已发展到2100万株,苜蓿等饲料的种植面积由690杜诺亩增加到8.7万杜诺亩(1杜诺亩等于939.3平方米)。水源的开发和大力植树种草,使土质得到改造,自1977年以来,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1%的水平,目前已达73万余杜诺亩,相当于1977年的381%;农场数量年均增长10%,目前全国农场两万多个。
第三是实行科学种植。各农业区分片建立了农业指导中心,大力培育耐高温抗干旱的农作物新品种。目前,小麦已种植成功,控温塑料大棚广泛推广,许多蔬菜可常年生长,以滴灌和喷灌相结合的现代化灌溉设施基本建成,用海水进行农业灌溉的重大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之中。此外,国家对农业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国民从事农业生产。国家不仅向农民无偿提供土地,还负责平整土地,解决水源和供电问题,并向农民廉价提供种子、农业机械、肥料和农药等。对饲养牲畜的农民,国家除免费提供饲料外,还进行奖励。
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采取的鼓励政策,促进了农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国蔬菜产量可满足需求的60%,饲料自给率达80%,肉类和鲜奶的生产已分别达到市场需求的30%和90%,鸡蛋产量达市场需求的39%。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产量也在逐年增加。上述数字对世界许多国家也许不足挂齿,但对“沙漠之国”阿联酋无论如何是一大奇迹。(本报阿布扎比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示意图(亿吨)
图表制作:吴殿会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粮食库存量及世界粮食安全系数
年度 库存量(亿吨)安全系数
1992/19932.83 21.7%
1993/19943.46 19.2%
1994/19953.18 17.8%
1995/19962.67 14.6%
注:世界粮食安全系数是指世界粮食库存量占下一年度消费量的百分比。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安全系数为17—18%,如低于17%则为不安全,低于14%则为紧急状态。(资料来源系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


第7版(国际)
专栏:

  为了实现人皆有食
——访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秘书长基林斯沃思女士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罗晋标
古都罗马,秋色斑斓。坐落在新老城交叉地带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一派繁忙景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于11月13日至17日在这里举行。首脑会议秘书长基林斯沃思女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为什么要召开如此规模的首脑会议呢?基林斯沃思说,人类的吃饭问题正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目前世界粮食形势十分严峻,二是未来粮食形势令人担忧。
谈到目前世界粮食形势,基林斯沃思说,在1974年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各国政府代表审议了全球性粮食生产和消费问题,曾庄严地宣布:“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有摆脱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便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20多年过去了,尽管全球农业和粮食生产取得一些进展,但大会提出的“在10年内消除饥饿、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的目标并没有实现。目前全世界有88个低收入缺粮国,有31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世界谷物产量已连续3年低于消费量,1995年全球粮食产量约为20.4亿吨,比上年减少3%;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85年的415公斤降至目前的360公斤;库存量下降到15年来的最低水平。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仍有8亿人在挨饿,长期营养不良,其中的2亿是5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缺少含有足够蛋白质和热能的食物,正面临不能长大成人的危险。这种严重情况是无法令人接受的。
接着,基林斯沃思谈到未来的世界粮食形势。她说,根据目前的估计,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从现在的57亿增加到87亿,净增30亿之多,他们都要吃饭,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可耕地将进一步减少。这就需要加强农业生产,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如果不采取行动来扭转目前的趋势,到2010年,长期营养不良的人数可能仍有7.3亿左右,其中3亿多人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基林斯沃思接着说,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这次空前规模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请各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就是要使世界各国充分认识人类所面临的上述严峻挑战,下决心采取必要措施,使现在的挨饿者和将来增加的人口都能有饭吃。
谈到此次首脑会议的预期结果,基林斯沃思说,此次首脑会议将重申对实现所有人的粮食安全的承诺,商定在90年代和2000年以后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根源的有效政策和策略。会议将发表有关实现粮食安全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首脑们将承诺为实现人皆有食而创造最有利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保证穷人、妇女、边远地区的居民有饭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贸易要有利于粮食安全,保障必要时的紧急粮食援助,以及各国在实施《行动计划》中进行合作。
基林斯沃思秘书长高度评价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经验,她说,中国只占有世界耕地面积的1/7,却解决了占世界人口1/5以上的人的吃饭问题。中国是成功解决粮食问题的典范。它的成就表明:粮食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本报罗马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粮食问题重中之重
今天,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在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隆重开幕。
“民以食为天”。世界各国都把粮食视为重中之重,须臾不敢疏忽。这也就是为什么百余国家的首脑云集一堂、共商人类粮食安全大计的原因。这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50多年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全球农业资源更加紧缺,生态环境也趋于恶化。在这样的情势下,世界粮食供求前景令人关切。目前国际舆论对此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有乐观的说法,亦有悲观的论调,更多的则是比较现实的观点,认为形势严峻,但人类并非无所作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上个月发表的《粮食安全与营养》报告,目前粮食短缺影响着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8亿多人口。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是世界上粮食短缺最为严重的地区。非洲最近几年饥饿人口不断上升,东欧国家的粮食问题日趋突出,发达国家的粮食形势也不容乐观。世界谷物产量已连续3年低于粮食消费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从1985年的415公斤降至目前的360公斤,这个数字已低于世界粮食危机时人均370公斤的占有水平。
面对严峻的粮食形势,当务之急是统一认识,协调政策,这也正是此次首脑会议的宗旨。人类粮食安全形势严峻,但也没有理由悲观。随着人类对食物问题认识的深化(大食物、大农业观念),以及相关科研工作的发展与实施,人类是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在80年代所作的《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报告认为,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若能普遍达到欧洲现有的投入和技术水平,今后至少能养活100亿人。该组织1993年发表的《迈向2010年农业》报告称,到2010年世界谷物总产量将比1990年增长40%,单产每年提高1.5%。发展中国家谷物自给率如能保持现有的91%的水平,全球便不致出现大的粮食缺口。
人类的粮食安全涉及农业生产、自然保护、国际贸易、人口控制、社会分配、消除贫困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转让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一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必须采取政治、经济的综合措施,动员整个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第7版(国际)
专栏:

近年来,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图为农民利用机械给小麦脱粒的情形。
本报记者吴迎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