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

  《鲁迅挚友内山完造的肖像》出版
在鲁迅55年的生涯中,有两位情意真挚的日本朋友。第一位是他在日本仙台医专求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第二位是在上海开书店的内山完造。鲁迅经常光临内山书店购书。内山完造仰慕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在书店里专门为鲁迅准备了一把藤椅子,并几次为危难中的鲁迅提供庇护场所。书店中还曾留下郭沫若、田汉、欧阳予倩等一代文化名人的行迹。鲁迅逝世后,内山完造是在万国公墓礼堂的葬礼上作悼念演讲的唯一的日本人。在抗日战争前夕,向5000名中国民众作正义的演讲并博得喝彩的日本人,只有这位内山完造。
日本吉田旷二原著《鲁迅挚友内山完造的肖像》一书的中文译本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它翔实地反映了内山完造与鲁迅的交往及二者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著者吉田旷二广泛搜求文献史料,走访了今天仍然健在的内山完造的亲人和原上海内山书店的店员,凭吊了当年内山完造生活和活动的旧址,从而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增强了该书的学术和文献价值。(李树林)


第10版(文化)
专栏:

  还猛虎以威武
石克非
画虎高手王庆昌对传统的“将虎画成人化了的善虎”的路子颇不以为然,不免要问上一句:“农家为嘛常把虎当成抗拒邪恶的保护神?不就是看重了虎的勇猛、凶悍、势不可当!‘人化了的善虎’能抗住邪恶吗?我是农家出身,我爱百姓所爱,恨百姓所恨!所以在画虎上我就来了个弃‘善’从‘恶’,画出百姓期望的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威武霸气来!”难怪他笔下的虎不同寻常,一个个气势雄猛,震人心魄!似乎画外能听见啸如沉雷,能想象出虎在崇山峻岭和群兽搏斗的战局。
今年50岁的王庆昌出生于河北晋州,经历十分丰富,种过地、做过工,在文化馆创作过连环画,下海经商一阵子后又考入北京画院深造三年,从此气高心洁,自谋画业。蜗居北京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斗室,他靠一张三屉桌、一块胶合板,寒暑不辍竟画出30米工笔长卷《百虎图》,年前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时引起广泛赞许。力主师从自然的他为了画虎,跑公园观虎相、瞻虎威、拍虎照。潜移默化,塑造出他的“借实取力、神中有韵、猛中求灵、活泼中求纯厚”的自家虎风貌。(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从远古走来的钟文化
夏明明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见到钟铃是学校停电的时候,老校工拿着把“摇铃”,把上下课的信息传递到教室。那时觉得钟铃就是一种发声器。
成年之后,尤其是干了博物馆钟铃研究这一行,一干就是16年,我越干越觉得,中国钟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特色显著。以最为普及的横截面为正圆形的铜钟为例,钟体高度与口径的比率一般在1∶0.7左右。与西洋钟相比,中国钟形体修长,撞击方法为外击式,钟声正直、和雅、深沉。西洋钟钟体高度与口径的比率一般在1∶1左右,撞击方式为内击,钟声高昂,甚至尖刺。黄土地孕育的农业古国,收成来之不易,宴乐的钟声在欢庆之余还带着几分沉重。
再看钟的整体造型。以明清时期较为普及的八峰波形口铜钟为例,钟体为九宫八卦造型,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宇宙大九州的学说。“宫”象征着正。这些造型全面表达了中华民族善良、正直、自强、为公的精神、情感及对自身的认识。
钟起源于铃,铃或陶铃又源于植物的果壳。钟来自于大自然的启迪,又把握住了大自然的规律和大自然的美!
古往今来,中国钟已发展为响器类、乐器类、礼器类、法器类、工艺类、戒器类等6大类36种钟铃。
1925年9月27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一致决定采用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它平面呈警钟形,寓“唤起民众”之意,体现了孙中山的气概与精神,也切合了钟文化的潜在价值。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采纳了在开幕式上撞钟击鼓的建议,鸣钟11响。当时,我作为钟鼓队队长,目睹钟声响起的时刻多少人潸然泪下。有位老华侨曾激动地对我说:“这钟声仿佛从远古走来,带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悲欢,又融进了新中国的最强音,传向更远的未来。”


第10版(文化)
专栏:

  《国际贸易之窗》投石问路
数据库光盘前景诱人
买回一台多媒体电脑干嘛用?很多人可能会回答:“看影视片,玩电子游戏。”走进书店和商店的音像专柜一看,琳琅满目的也是影视片和电子游戏光盘。其实,光盘中最有价值的还是数据库光盘。大量的工具书都有可能转化为数据库光盘,后者的容量更大、检索更方便。据了解,著名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辞源》等都在制作光盘,但全部投入市场还有待时日。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出版成就展上,一种可用中英文查询的《国际贸易之窗》光盘登台亮相,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同时,也使行家进一步看好数据库光盘的发展前景。这张由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文献情报中心与北京英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光盘收录1995年度与我国贸易额前11位国家、地区的60余万家企业和有关的金融咨询等机构,并涉及这些企业的20余万种各类产品,其总数据量折合汉字约1.3亿字符,比31册《大英百科全书》的总字符量还要多。
这一信息产品在初步试用的过程中显示了极佳的效果。吉林一家仿真皮公司因其人造毛皮制品国内少有问津者而面临破产,通过信息库抽调出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严格保护生态平衡国家的目标客户,从而使该企业产品外购订单纷至沓来,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再如,某企业欲购进三条二手船,由信息库查出30余家售船公司,其中四家乐意将船龄3—4年的二手船开到天津港以供选购。而原本通过国外中间商所报同等级、同船龄的单船价要高出100万美元。
为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可靠,他们在光盘所涉及的11个国家设置了30多个信息采集点,信息采集时限截止到今年6月。英策公司总经理路巍岩说:在外贸领域,信息战已成为贸易战的代名词。希望这张光盘的问世能够改变以往那种广种薄收的对外贸易形式,让出口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可能的合作伙件,让进口企业能同国外的生产商直接做贸易,提高贸易的透明度,减少中间商盘剥。据了解,他们正在着手编辑《国际贸易之窗》的1997—1998版。新版的光盘将及时更新原版光盘的数据和信息,并增加新的国家和地区。用户更新版本费用仅为原版定价的25%。(京扬)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温故以知新继往而开来
——《国学通览》读后
董乃斌
对于传统文化或国学来说,真正需要的倒不是一时的热,而是持之以恒的学习、了解、继承和弘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学通览》真是一部实用而又及时的书。这部230多万字的大书分门别类地介绍了77种自古相传的学问,这里有哲学类的易学、儒学、理学、心学乃至玄学等等,有宗教类的道教和佛学,有法学类的申韩学、唐律学、刑幕学等,有文学类的诗经学、楚辞学、唐诗学、词学、曲学乃至红学等,有史学、语言学、艺术学和一些属于自然科学的学问,还有一些则是中国特有的,如谶讳学、堪舆学、内丹学、孙子兵学之类。虽然不能说毫无遗漏,但凡能独立成“学”的传统文化和学问大体上都囊括在内了。
这部书的诸位执笔者,都是各门学问的里手行家。在文、史两科随便举几个例子,像写“尚书学”的刘起釪、写“春秋学”的沈玉成、写“甲骨学”的张永山、写“唐诗学”的陈伯海、写“杜诗学”的廖仲安、写“词学”的刘扬忠,或为功力深厚、声名早著的老专家,或为近年卓有建树、佳誉鹊起的学术后劲,其他各大类的情况也大抵相同。而且他们的写作态度都极为认真,对每一种学问从其名目到内涵,从其形成的源头到发展演变及现状,都作了扼要而清晰的介绍,有的学科还能注意到海外汉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中的每一篇可以说就是一门学问的简明学术史,而全书则是一部学术史总汇。实际上每篇都列出了一张重点突出的研究书目,有的且另在篇末单列参考文献目录,这既显示了我国传统悠久的学术规范,也更方便了准备利用它的读者。
对于一般读者,本书提供了大量文化和历史知识。由于是以一种传统学问为单元来介绍的,许多信息被做了新的组合,读来便另有一番风味,许多知识在别的书中似乎还不大好找。对于有志或有兴趣进一步学习钻研的人,本书就更是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入门途径,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题目,从而令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本书也有某些可议之处。如有的篇不但名目上不宜称“学”,而且实际上也确不是一种学问,如“考试制”、“书院制”,讲的是一种制度的沿革和变化,虽然作者努力朝“学”的方面写,但与其他学问放在一起总觉不够般配。这类内容如果要收入,似可列为附录,而且既收考试、书院二制,则职官、婚丧嫁娶等制何以又不收呢?倘要附录,干脆就多附一些。至于“富国学”、“阴阳学”的名目,则似乎有杜撰之嫌,若依此例,则强兵、育人之类不是也可成学吗?故应再加斟酌。而有些学问,援例则似应加入。如既有诗文评,则小说评点(学)亦不可无;既已有琴(音乐学)、书法学、国画学,何不把棋学也写入,使琴棋书画相得益彰呢?其他如博物学、文物鉴定学,也是传统学问,在此书修订重印时似也可考虑添入。
《国学通览》固然显示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和深厚,其实同时也暴露了它的缺陷和不足。毋庸讳言,在传统国学中,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工程方面的学问是比较少、比较薄弱的,这与我国晚近时代科技不发达有关,也与人们不重视总结和著述有关。所以我觉得,读了这部《国学通览》,一方面可以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又可鉴往知来,明白国学之不足,从而更努力地去寻找新的学问。相信我们多数的年轻读者不会止步于了解传统国学,而一定能够朝继往开来的方向奋进。


第10版(文化)
专栏:

  玉壶冰心为童真
——“冰心奖”七年圆一梦
本报记者孙秀艳
(一)
提起冰心奖,葛翠琳的眼里闪烁着一丝喜悦。多年以来,这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把象征爱与美的奖杯,给予那些为孩子们创作、出版好书的人。葛翠琳的朋友们笑称这是一个童话梦。
1990年春,著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来京。这位冰心老人半个多世纪的好友,正筹划如何为冰心祝贺九十大寿。“冰心一生爱孩子,她的作品受到七代读者的欢迎,设立一项冰心奖,鼓励为孩子们创作、出版好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对冰心九十寿辰最好的祝贺。”听着葛翠琳的建议,韩素音非常赞同。在冰心家中,一个童话梦逐渐成为一份蓝图。韩素音当即撕下支票,交给葛翠琳,“这事就交给你了。”当年金秋,首届冰心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那象征爱与美的奖杯被获奖者们高高举起,童话梦变成了现实。
这一晃,就已七年。
(二)
栖落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的两只铜鸟,小鸟仰着脖、张着口,急切地望着大鸟,大鸟伸长了脖颈,头低垂下来,嘴叼着食物喂进小鸟口中。冰心奖奖杯的这一造型体现着爱的主题,那是冰心老人作品的主题,也是为冰心奖辛勤工作的人们对孩子们充盈着的美好情感的写照。
要真正把梦想变为现实,并没有童话里那么轻松美妙。正如一位冰心奖获奖者所言,没有那么多人默默的奉献,就不会有冰心奖的今天。
已届九旬的著名画家、教育家吴作人先生亲自为冰心奖题字,并担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中国文化界著名人士如萧淑芳、胡絜青、叶君健都欣然接受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的职务。作为冰心的挚友,他们把这个职务看作自己的责任与光荣。葛翠琳动情地讲起了1994年的颁奖大会。历届的颁奖大会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评委会主席雷洁琼主持。而那一次的颁奖会前夜,北京忽然飘起了大雪。正当人们担心会议能否如期举行的时候,年过八旬的雷洁琼冒着严寒准时赶到,在来宾签到簿上第一个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难以想象,这个名流济济的评委会,在任何冰心奖有关活动中,所受到的最高礼遇是清茶一杯。“除了证书、奖杯、奖金以及发奖大会场地的租金,我们日常没有任何开支。”然而,正是如此清贫的评委会,花在每年颁奖会场的场地费却从来都不吝惜。“儿童的奖项本来很难有一个很高的规格。我们的颁奖场地四次在人民大会堂,三次在钓鱼台芳菲苑,不为别的,只是希望让孩子们的记忆里永远存着这份神圣与美好。”
在增加“冰心儿童新作奖”之后,审读初评的工作量更大了。参加这项工作的都是热心儿童事业的作家、画家、编审、儿童工作者。他们严肃认真地审核每件参评作品,写好初评意见,唯恐哪个新作者因为自己工作的疏漏失去了得奖的机会。而所有这一切,完全都是尽自己的义务,没有任何物质报偿。
作为评委会秘书长的葛翠琳,每届3万多篇来稿她都认真阅读,从编辑校对到寄送各种函件,她都亲自动手。为冰心奖创办的《希望报》,社址就是她的家。1994年那个飘雪的颁奖日,因为天气的原因,计划安排拉奖品的车辆不能到位。凌晨4点钟,葛翠琳全家动员,找来车辆。64岁的葛翠琳抬着沉重的箱子从六楼往下搬。她笑言:“为了冰心奖,我可白了不少头发。”这些事务性的工作使她每年至少少写两本书,然而念及冰心奖培养了一批批新作者,她感到更加快慰。
冰心奖的热心赞助者、台湾出版家林春辉先生说:“国际上不少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看到这么多德高望重的学人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这种不计利禄的情操是实现预言的基本保证。”
冰心奖评委会常年办公的只有葛翠琳一人,而在她身后,却存在着这样一个“集体”:没有办公用房,北京社会科学院拨出一间房子;没有车用,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总是鼎力相助;浙江少儿出版社每年宁可赔钱,也要以最快速度出版装帧精美的新作奖获奖作品集;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成为冰心奖的坚强后盾……
(三)
冰心奖设立七年,已从单一的冰心儿童图书奖发展到包含儿童图书奖、儿童图书新作奖及艺术奖的综合奖项,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冰心奖诞生之时,健康向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正遭受着通俗读物的冲击。为孩子们保留一方净土,也就成了冰心奖设立的主旨。七年来,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的优秀图书有180多种,包括文学作品、知识读物、历史读物以及儿童心理、儿童教育等等多个门类,大规模涌进孩子们饥渴的阅读视野,兆示着儿童读物果实累累的秋天。
每一个获奖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首届获奖的图书中有一本印刷粗糙的小书《知识寓言百篇》,而它的作者却已不能听到获奖的喜讯——那位在原始森林生活了十几年的女青年已怀揣着她那纯真的梦想不幸遇害。第二届新作奖的得主有一位农村的残疾人作者,从小下身瘫痪的他从未进过学校,全靠自学写出了感人的作品。透过冰心奖,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组织者那一颗颗纯净如玉壶一般的心灵。
葛翠琳又谈起了她新的梦想,筹划为孩子们出版电子图书、动画,而且能有一间大房子,作为冰心奖的陈列室,陈列获奖的图书、曲集,还有各界人士给冰心奖的题词,让孩子们知道许多人关心他们,他们有很多好书可读、好曲子可听……
又是一个童话梦。但我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不久的将来这个梦就能够成为现实,因为有那么多关心冰心奖、关注着儿童事业的人们。(附图片)
冰心与葛翠琳(右)在一起,左为冰心女儿吴青。
本报记者王霞光9月29日摄于北京医院


第10版(文化)
专栏:闲情雅趣

  市长的史鉴情结
新华社记者屈维英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曾出现过《史记》、《资治通鉴》这样不朽的历史著作。但这两部著作分别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1世纪,使用文言文,今人尤其是公务繁忙的各级干部阅读起来实属不易。于是,从史海中撷取对今人有教益的典型史料编纂而成的现代分类体历史巨著便应运而生了。
北京出版社相继推出《国史镜鉴》、《治乱警鉴》,上起先秦、下迄清朝灭亡,总结和分析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两部书都是四卷本400万字。序言中希望今人“能以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宝贵经验和沉痛教训为镜子”,“扬史之所扬,光史之所光,忌史之所忌,弃史之所弃”,“达到修身、治家、创业、建国、安天下的目的”。令人称奇的是,这两部史鉴巨著的主编和谋划者赵禄祥并不是专业历史工作者,而是一位公务繁忙的领导干部——中共河北省邯郸市委副书记、邯郸市市长。是他在工作之余,风尘仆仆,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几十位历史学家和专家动员、组织起来,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编成此书。
赵禄祥并不是那种挂名的主编。编纂大型史鉴著作,在他的胸中酝酿了10年之久,从书名到各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风格,他都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意见。他还亲笔撰写了编纂大纲和序言,写出了《张良画策定汉基》、《曹操三下求贤令》等范文。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的赵禄祥,熟读二十五史,尤其是精研《史记》、《资治通鉴》。他说:“中国历史上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我感奋不已。它不仅激发了我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而且锤炼了我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智慧和信心。”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聘为唯一的院外研究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编纂经费方面,他没有以市长名义向下属单位伸手摊派,还把出版社拨给他的16万元稿费全部给了该书的其他作者和编辑,自己只收下了一些赠书。


第10版(文化)
专栏:

  商业标识的文化品位
——北京蓝岛大厦的探索
天沛苏人
旧时有句老话:一开口就知道你肚子里的墨水有多少。对一个人而言是如此,对一个厂家、商家也不例外。厂名、店名、广告用语等商业标识都足以向公众显示经营者的文化品位。在文化积淀丰富的八百年古都,也有些店家动辄自我标榜为“大亨”、“豪门”,像一个骤得千金的粗人恨不得手上、耳朵上、脚上戴满金玉,令人忍俊不禁之余,顿起鄙夷之意。
然而,走进北京蓝岛大厦,举目四望,细心者便会发现主人识见不俗、学养不低。
这是食品商场,糖果柜台上写着“打开它就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杂粮柜台标明“大自然纯洁的赐予”,酒类柜台声称“它是液体的狂欢”、“像交响乐般层次丰富”。有的还颇有幽默感:“怎么每个人嘴里都在动”,“你会把最后一粒面包屑放进嘴里的”。
这是服装区域,羊毛衫有“采暖宫”,羊绒衫有“温柔城”,袜子有“风尘屋”,裤子有“潇洒廊”。女装是“为你的气质添上最后一笔”,男皮鞋则是“踏出震撼的一步,尽显真我的风采”。
这是百货商场,香水的“每一款向你叙述一个新的故事”,化妆品“让今天的脸柔媚,将明天的脸珍藏”,箱包“跟随你走遍千山万水”,厨房用品“使烹调因此而成为艺术”,而洗涤用品“像一道阳光,瞬间照亮你所有的盘碟”。
文化商场的标识更见匠心:贺卡是“爱的另一种语言”;拥有电脑,“你一定会比别人先得到答案”,“一切都变得更小,除了它的功能”;在健身器材前,你被告知“唯有漂亮的笔,才能写出漂亮的字”。
蓝岛人把这些标识叫做“温馨用语”,视为他们“以文兴商”的策略之一。总经理李贵保解释说:“就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消费已不再是单纯的商品买卖,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满足和文化的享受。商品的文化附加值有时比它的使用价值的含量还大。提高营销活动中的文化含量,才是现代化商业的取向。”
当初,这家商场申请建设立项时,起名“东大桥百货商场”,后改成“朝阳商业大厦”。这些名称都沿袭了传统的地域概念,无从体现企业的个性。于是,他们在原朝阳区百货公司系统3000多名职工中征集店名。在400多个应征方案中,李贵保一眼看中了“东方蓝岛商业大厦”这个名字,认定它“清新俊逸”,并把它删繁就简为“蓝岛大厦”。这四个字朗朗上口,耐得咀嚼。首先,蓝岛的建筑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酷似一座岛屿,加上外覆蓝色玻璃幕墙,像蓝色的海洋。海中之岛,如基督山岛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如蓬莱仙岛寄托着一个奇妙的梦想。而且,蓝色也象征着蓝岛人宽广的胸怀和给予消费者的浪漫温情。蓝色基调作为企业色,出现在店徽、工装、办公用品、运输车辆上,乃至商品布局中,蓝岛人称之为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多年来,不少影剧院、商店开门、关门前都要拉铃。李贵保注意到,首都剧场则是在悠婉的钟声中灯光渐暗,大幕徐徐拉开。如果刺耳的铃声一响,灯光骤灭,未免唐突。从中得到启发,蓝岛夜晚歇业前,总是奏响柔情似水的《一路平安》。他感慨地说:“企业形象必须人格化,像人一样去雕塑它,蓝岛就是三年来我们精心雕塑的一件艺术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