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和袁宝华同志《八十述怀》

朱穆之
正道沧桑万物新
神州百年又逢春
已折三山成往事
中兴故国激人心
富裕同享非梦幻
乐园遥望转情深
伏枥蹄老应无悔
阔步高歌有孙孙

范敬宜
范敬宜
揽镜不嗟白发新
人生八十犹青春
骅骝伏枥念疆埸
松柏经霜存赤心
越陌度阡身不倦
兴邦济世情弥深
夜闻鼙鼓思良将
未敢含饴弄爱孙
(原诗载三月九日本报副刊)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听李素丽谈奉献
大野
最近,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同志的先进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一个“向李素丽同志学习”的热潮正在全国范围蓬勃兴起。“岗位做奉献,真情为他人”,是对李素丽精神风貌的概括。在李素丽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她谈到了自己对于奉献的认识和感受:“我说不清是我奉献给他人的多,还是他人奉献给我的多。我心里只有一句话,我在售票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我永远属于我的乘客,属于我的岗位。”
是李素丽奉献给他人的多,还是他人奉献给她的多,相信在她的家人、同事和领导,以及坐过她车的每一位乘客的心中,对此都有一个共同的“说得清”的答案。李素丽坚持十五年如一日,用她那天使般的微笑和真诚,用高度的敬业精神、非凡的无私奉献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内代表首都,对外代表中国”,向千千万万个乘坐过她那趟公共汽车的中外乘客播洒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播洒着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毫无疑问,和李素丽所得到的回报、亦即他人奉献给李素丽的比起来,她奉献给他人和社会的要多出许多许多。
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之所以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就在于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在于他们能立足本职岗位,无条件地为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直至生命;公众和媒体注意得比较多的,也常常是他们的这些无私奉献的行为。然而他们也是普通人,也生活在我们这些普通人当中,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在李素丽们为他人和社会做奉献的同时,他人和社会又是怎样在配合、理解、关心着他们的呢?
三年前,青年战士徐洪刚在长途汽车上勇斗歹徒,身负重伤,被济南军区授予“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的光荣称号,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但是徐洪刚永远也不会忘记,为了把他从生命垂危中抢救过来,党和政府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医务工作者为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广大人民群众也给了他极大的关怀。这一切,徐洪刚在各种场合一再提起,强调不只是他有恩于人,这个社会也有恩于他。同样地,李素丽也可以举出一件又一件自己受惠于他人的事例:一位盲人下车前,把一包“胖大海”交给她,请她回家泡水喝;一位中年妇女下车时,把一把荔枝放在售票台上,请她注意身体;一位老大妈听说她爱吃窝头,就专门做了几个糜子面窝头送到车队;她的女儿生病住院,她工作忙不能请假,但每天都有许多人主动前去看望、照料……
诚如李素丽所说:“我的服务能使乘客满意,胜过任何荣誉。”英雄模范人物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主观上只是想使他人能从自己的奉献中受益,而并不是想得到多少回报——岂止是不想得到回报,有时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他们也无怨无悔。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客观上不需要这种回报,并不等于说他人和社会可以不给他们以回报。“英雄流血又流泪”,是一件至为伤心的事;“模范流汗又流泪”,也十足令人寒心。我们提倡每一个普通人都“反”过来给予徐洪刚、李素丽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充分的理解,并向他们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这既是对他们的一种应有的回报,更是他们那种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结出的丰硕果实。


第12版(副刊)
专栏:

  在黄河第一弯
李彬
未曾想到,在川西北若尔盖大草原上的红原县境内,我们居然在九曲黄河第一弯里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
九曲黄河第一弯,在地图上是没有标出来的,而在现实中,他又是客观存在的。九曲黄河流到了甘肃省,便从四川的边缘流过去。这边缘,自然地成了四川与甘肃省的分界线。于是,九曲黄河第一弯,在这里成了界河。
当我们周游在黄河第一弯旁时,那雪白的羊群,乌黑的牛群,绿茵茵的草地,为我们展开了它的特有丰姿,欢迎着我们这些远方客人。
远望黄河,汩汩地、缓缓地流经草原上。平缓的水流中的河床,生长着一块块长满绿色植物的绿洲,绿洲上葱茏茂密的植被把这黄河河床中的一个个小岛点缀得风韵不凡。谁曾想到,那狂暴、湍急、一泻千里的黄河在这里却流得如此安详,与草原的静谧协调地展示在人们面前。黄河在这里虽然也显示出它的博大与深沉,不加修饰地告诉人们,黄河并非只会狂怒、湍急,只是在山川发生倾斜时才那样怒吼、咆哮起来的,如今在平静的草原上,不是也在静静地沉思吗?
草原上的藏民们,似乎很少看到这么多的客人,纷纷骑马向我们围拢来。他们那紫赯色的面庞上流露出饱经风霜的放牧者的神采,他们把自己的羊群、牛群、马群散落在草原上,而观望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
藏民与我们之间的感情极易沟通,很快地,在这绿茵茵的草地上展开了一场友好交往。藏民们牵过他们的马匹,让这些外来的客人乘坐、照像,藏民们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很愉快地与我们这些草原客人合影留念,继而亲切交谈,喜悦欢快之情溢于言表。年轻的牧民扎布赶来了,背上还背着吉他。牧民俄巴赶来了,牵着他的河曲优种马。牧民多吉带着自己的小孙子骑马赶来了,她带着一种老年牧民诚实的笑脸,一阵阵友好而又充满诚挚的欢笑,一个个友好的动作,一句句友好的“扎西德勒(吉祥)”的祝愿,在草原上回荡着。这既是奇遇、巧遇,又是友好的会见。我们这些远方来客,纷纷把牧民扎布围拢,一张又一张的合影照片留在了照像机里。这时的草原,似乎像旭日初升,是那样和煦、温暖而又充满了诗意,一切是那么安谧、温馨,时光在悄悄地流逝,友谊却在不断地加深……
随着一阵浓过一阵的热烈气氛和一阵高出一阵的歌声,我们之中年轻的姑娘竟和着扎布的乐曲翩翩起舞,继而是一阵阵掌声、笑声淹没了草原……


第12版(副刊)
专栏:

  重访潮安
张同吾
广东省潮安县是闻名遐迩的,这也许同潮州菜有关,潮州菜以其鲜美淡雅、素而不斋已享誉全国;这也许同潮州工夫茶有关,茶具之精巧、茶料之严格、香醇之独特,再加上执茶动作之讲究,从“关公巡城”到“韩信点兵”,含融着多少文化意蕴啊!也许同潮州音乐、潮州陶瓷、鹤巢潮州橘、鲲江乌叶荔枝有关,但是,人们却很难准确地说出潮安人的文化性格与时代风采。潮安县现在辖属潮州市,却是潮汕地区的发祥地。早在东晋咸和年间便已置县,迄今已有1665年了,这片沃土人杰地灵,自古便有“海滨邹鲁”之称。新中国诞生后,这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潮州。直至199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才恢复潮安县制。这是中央从经济建设的战略意义来考虑的,也是对历史文化渊源和潮安人意愿的尊重,于是一个崭新的潮安县便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里诞生了。
去年春天,诗人郭光豹的叙事长诗《赤子三部曲》研讨会在潮安县庵埠镇召开,全国许多诗人和学者云集在这座繁华的小镇,曾使外界不解其意,殊不知这里正是长诗的主人公——三位华侨领袖李嘉诚、庄静庵和陈家铭的家乡。他们率先在家乡捐资办学、修桥铺路、创建医院,真可谓造福桑梓恩泽后代。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与县委书记潘春青相识,并听他讲述建设新潮安的艰辛历程,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们既能充分发挥侨乡的优势,又有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恢复县制以后,县领导班子租了一间厂房办公,他们在狭小的空间绘制新潮安恢宏的蓝图,可是资金匮乏却成了拦路虎。潘春青率领一个庞大的工作班子拿着建设图纸奔赴香港,召开招商会议,与会侨胞竟达千人,几天之内就签订了80多项投资合同和意向书,总投资金额达6亿多元。于是有声有色的建设热潮,便在这里谱写出壮美的爱国主义赞歌!
这次我重访潮安,首先参观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楼,它坐落于庵埠镇郊,将是潮安县城的轴心,它面前的T型公路宽阔而平坦,分别连接着经济开发区、广梅汕铁路、庵埠客运站、机场和码头。去年我来时,这座16层的办公大楼尚未竣工,建筑工地上一片喧腾的景象,而现在竟以庄严而新颖的造型展现在我的面前,真让人惊叹建设速度之快。不仅如此,它周围的商业、服务、教育和职工宿舍等配套工程也即将竣工。自古潮安便是粤东、赣南和闽南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如今交通基础和其他设施正日臻完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前景就更加广阔了。在烈日辐照下,我和潘春青站在办公大楼前凝望群楼迭起汽车飞奔的景象。潘春青告诉我,县委提出科技兴邦首先发展教育的方针,每年投入教育的资金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40%以上,三年内共新建扩建了学校160所。他的话真令人感动,于是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到宝山中学和松昌中学参观。宝山中学在龟山山坡上,东临金龙山西望眠龙山,正如民间传说是“双龙夺宝”之地。这是园林式的校园,一座座红顶白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山麓是教学楼群,山腰建了科技楼,山顶的绿树掩映中建起新颖别致的亭榭,东北西北两隅为师生宿舍楼,西南面的广阔地带是标准规格的体育场。我在各地从未见过如此典雅秀丽的中学校园。校长告诉我,这所学校是爱国华侨陈伟南先生捐资修建的。伟南先生是潮安人,青年时代赴港创业历尽艰辛,中年之后大业有成,他热爱祖国心系故园,多次捐资办学,因而曾光荣地受到江泽民主席接见。校长还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经常向学生们讲述陈伟南先生克勤克俭兴学育才的故事,期望青少年一代能够成长为报效祖国的人才。
我们在潮安逗留非常短暂,然而却深切地感受到,潮安人深挚地热爱潮安,这种乡恋情结同爱国主义精神融会,是多么美好的情愫啊!


第12版(副刊)
专栏:

古银杏(中国画)李文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