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教委国家统计局发布一九九五年统计公告
各级政府教育投入总量增加
本报北京10月6日讯记者毕全忠报道:国家教委、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了199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监测结果表明,1995年,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的总量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学生平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学生平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有了明显提高。但也存在着各地发展的不平衡,一些重要教育经费指标未能达到《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增长要求。
统计公告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为:199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为1877.95亿元,比上年的1488.78亿元增长26.1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支出为1411.52亿元,比上年的1174.74亿元增长20.16%。
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三个增长”的情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1028.39亿元,比上年的883.98亿元增长16.34%。全国财政收入为61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8%,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2.24个百分点。全国有14个省、自治区的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265.78元,比上年的236.06元增长12.59%。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92.04元,比上年的450.37元增长9.25%。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985.23元,比上年的882.78元增长11.61%。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97.42元,比上年的840.62元增长6.76%。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5442.09元,比上年的5047.61元增长7.8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2.79元,比上年的17.73元增长28.54%。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65.96元,比上年的50.86元增长29.69%。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81.16元,比上年的138.80元增长30.52%。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208.38元,比上年的162.71元增长28.07%。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339.73元,比上年的2063.36元增长13.39%。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约为5727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6%,比上年的2.52%下降了0.06个百分点。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童心的欢乐
——中国少儿出版物成就展综述(下)
本报记者卢新宁杨武军
在对少儿出版物精品的殷切呼唤声中,出现了一大批常销不衰的畅销书,这其中不乏传世之作,它们为孩子们构筑了一个缤纷的知识王国、生动的情感天地。
这次成就展中,有一类书颇为孩子们青睐,那就是曾夺得各类大奖的“精品”;那些“给孩子们真正的文学,给孩子们真正的情感,给孩子们真正的艺术”的优秀作品。
其实,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些图书中的人物早已耳熟能详,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早已能轻易入梦了。此番相见,只是又一次富有意味的重温和追忆。
江苏教育出版社《早年周恩来》以传神纪实手法,将一代伟人平凡而又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活动,展示在当代青少年面前。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华少年奇才》用卡通形式,讲述了50位中华民族杰出人物小时候刻苦努力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奋发向上、执著追求的精神内涵渗透其中。此书一年内重印了6次,发行22.5万套。湖南少儿出版社的《中国革命史话》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第一次完整地展现了中国近代革命的恢宏画卷,将思想品德的教育蕴藏在娓娓道来的故事里,将祖国历史的学习包含在生动有趣的章节中,让孩子们喜欢读、热爱读。21世纪出版社的《画说资本论》用电脑设计处理,黑白图画俊秀优美,文字简洁,故事生动,重现了商品、货币、资本、利润的来龙去脉,寓深刻于轻松。像这样的好书还有很多。
展览中我们感到,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少儿出版物后面,蕴藏着中国出版者们的苦心:他们力图通过生动的形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性、创造精神、知识积累和艺术感受等多方面的熏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策划了“把世界上的最好的电影看一遍”的三辰影库,参照国家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针对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取世界少儿影片的精华,呈现给孩子;四川少儿出版社用一套精美的彩色卡通图书《足球小子》,编织、演绎了那牵动亿万中国人心的足球情节,以足球写人生、写理想;江苏少儿出版社在献出《中国当代少年小说丛书》等多种精品图书之后,时时求新,前不久,又推出了“引爆”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两套九部长篇科幻小说;湖南少儿出版社那套被人们称为“美丽而愉快”的《风信子丛书》和另外的两部书,在1995年“小松树”奖的第一次评奖中,竟然包揽了所有奖项,这其中又隐藏着多少书背后的故事……
时代感和民族性,多少年来,我们的少儿出版物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着平衡点,此次成就展表明真正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正是兼具其二的完美结合。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各少儿社及其他出版社每年推出少儿图书上万种,然而,我们却时常听到孩子和家长抱怨:找不到书买,看不到好书。
与此同时,是国外动画卡通人物走马灯似地成为我们的孩子的心中明星,中国的少儿读物市场受到潮涌般的外国读物的冲击。
孩子们之所以不愿意看自己的少儿读物,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许多书在形式和内容上没有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太挑剔了,这些生长在“电子时代”、“信息社会”的孩子,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开阔的视野,面对孩子们,我们不能老是一讲就是“三碗不过冈”、“孔融让梨”,还应该增加符合这个时代的新的内容。于是,关于少儿读物的时代感和民族性的话题撞入了有远见的出版家和少儿创作者的视野里。他们抛开一些严肃呆板的形式,开始尝试儿童读物在品德教育、娱乐、审美功能以及游戏精神上的结合,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最新技术手段,推出了许多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精彩的少儿图书。在这次成就展上,我们看到了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制作的“游戏图书”,如《十大兽王》刮刮乐丛书;有可以发声的“玩具丛书”,如《梨子提琴》、《外星人进城》;还有让孩子们神魂颠倒的“神脑聪仔”。许多优秀图书的人物和情节,既充满想象力、夸张灵动,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优美;充满了情感、正义和信念,也不乏审美情趣、机智和幽默感。
今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曾致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李鹏总理致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殷切提出希望,将少儿出版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今,又举办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少儿出版物成就展,这在中国出版史上是空前的,1996年因此被人称作是“少儿出版年”。
中国少儿出版物成就展在激昂的鼓号声中,在3亿孩子的目光中落下了帷幕。我们以殷切的心情期待着,期待致力于少儿图书创作和出版事业的人们,用心呵护童心,用爱为孩子们创造生活的欢乐。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鲜花映冰心
本报记者李泓冰
整个城市都在忙碌着过节。我们走进了一个小小的花店,为冰心老人买了一束玫瑰。花店的小老板虔诚地说:“我们知道,冰心奶奶爱花……”
爱花的老人正静静地躺在北京医院的一张病榻上。满窗的阳光,满室的芬芳,仿佛抚去了在她眉尖心头堆积的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沧桑,也仿佛在映衬这位世纪老人顽强的生命活力。
这是9月29日的下午。冰心的小女儿吴青将老人从榻上扶起,坐在轮椅上,老人身穿一件撒满细碎白花的紫色布衫,罩着淡灰色的背心,很家常很洁净,给人一种暖和的感觉,她的手柔软而温凉,握在手中有古玉般的润泽。她面色慈和,看人的时候,眼睛里是很深的关切,走近她,如同走进她的《繁星》、《春水》……
有客来访。
海外著名华人作家韩素音和她的丈夫陆文星走进病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佩琳陪同在侧。
“娘呵,你还记得吗?去年他们就来看过你的。”身穿红色运动上衣的吴青唤着妈妈。冰心点着头,颤颤地用手递过一只小锦盒:“这个给你的。”
这是一个用陶烧制的冰心的名片。韩素音赶紧用手接过,感激地说:“太珍贵了!”她也递过一个大花篮,“您的生日快到了,10月5日,我们祝您生日快乐。”
吴青向客人介绍说:“娘的精神今年比去年好。但有的时候心律不齐,心脏不太好,刚才还不舒服呢。”
冰心微笑了,自谦般地喃喃:“还可以……”
韩素音俯身对着冰心,贴近她的耳朵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们1939年在重庆认识,57年的友情啦!”
冰心说:“对对,这太好了!”
怕老人太累,韩素音夫妇依依不舍地告辞:“Good-bye,mydear.(再见,我亲爱的。)”
葛佩琳又向老人絮絮地叙说不久前冰心奖发奖的情形:“在钓鱼台,雷洁琼老师主持……”冰心和雷洁琼是当年燕京大学的同事。冰心是燕京大学20年代的学生,韩素音是30年代的,葛佩琳是40年代的。这个秋日,师生三代穿越时空,相聚在这间小小的病房。
吴青开始给妈妈做每天的“功课”——做脚操。她把妈妈的脚捧在怀里,轻轻地揉着:“娘,舒服吗?”
妈妈的目光依恋地在女儿身上留连,女儿仰着脸,笑得阳光灿烂……
这样的境界,是冰心一生在作品中营造着、歌咏着的。冰心有福。
(附图片)
本报记者王霞光摄于1996年9月29日下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贝尔公司捐建鄂西希望中学
本报讯日前,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收到一笔汇款,这是上海贝尔公司支持鄂西教育事业的捐资。今年七月,上海贝尔公司在参与恩施州通信建设中,得悉这个“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公司负责人当即决定捐赠三十万元和部分物资,以兴建一所贝尔希望中学。(杜若原施轩)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童话剧《神奇山谷》开机
本报讯由中央电视台与澳大利亚联合拍摄的大型童话剧《神奇山谷》,日前在中央电视台涿州基地开机。《神奇山谷》是一部系列童话剧,全剧二十六集。它讲述的是生活在神奇山谷里的小熊猫、小龙、小狮子和小龟四个小伙伴团结友爱饶有趣味的故事。(元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大会召开
本报讯由中国药文化研究会、新加坡达远集团等几十家相关单位联合主办的“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大会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应用理论和如何推广及发展进行了研讨,并对近年来在开发和产销领域中作出重大成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王朋)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德国汉高公司捐赠“希望书库”
本报讯德国汉高(中国)投资公司于九月二十六日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九万元人民币,用于革命老区延安中小学建三十个希望书库。希望工程建立七年来,已接受社会各方捐款八亿元人民币,救助了一百五十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并建成两千五百所希望学校。(林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加速中药开发增加科技含量
中药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本报讯中药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近日在京成立,它将为加速开发中药新药,增加科技含量作出贡献。
中药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将为制药企业与科研单位及高等医药院校的联系牵线搭桥,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发研制中药新药。同时提供国内外医药市场信息,对新药选题立项提出评价意见,避免低水平重复。
该委员会将根据新药审批的要求,对有关申报资料和试验研究提出学术参考性意见并进行技术咨询。同时为提高新药研究水平,还将开办新药研制和开发讲习班。
该委员会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领导,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将其智慧变成财富。(孙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出租汽车业资助希望工程
本报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北京交通台、北京市公安局出租汽车治安管理处和公元出租汽车行日前举办募捐活动,共捐资十万元,拟在河北武邑县鲍辛庄建立“北京的士希望小学”。(郝士)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网络形成
本报讯记者王谨、刘伟报道:我国气象部门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协作网络,该协作网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60年代开始开展大气环境评价工作。70年代和80年代初,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环评中心主要工作集中于大气稀释扩散规律和污染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质量的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野外扩散试验及野外气象条件测试及厂矿布局、选址等评价工作。
1994年10月在青海瓦里关山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大陆型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它的建成和运行,对未来大气成分的变化起着早期预警监测的作用。
1995年10月,全国气象部门环境影响评价协作网成立。目前在该网从事环评工作的气象工作者有1000余人,其中不少是知名度很高的专家。该协作网曾对我国化工、轻工、建材、火电、军工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受到各级环保部门和委托单位的好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湖南大学庆祝定名70周年
李鹏乔石等题词祝贺
本报长沙10月5日电记者吴兴华报道:今天,湖南大学1万多名师生员工隆重集会,庆祝湖南大学定名70周年暨岳麓书院创建1020年。
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李岚清、李铁映题词祝贺。
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沙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千年学府,其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976年,潭州(即今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1903年与由时务学堂改名的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之后,又相继改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和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1950年8月,毛泽东主席为湖南大学题写了校名。
今日的湖南大学已发展成为理、工、文、管、商协调发展的大学。全校有18个院(系),42个专业,44个硕士点,9个博士点,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0个研究所,各类学生1.3万多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计划生育系列保健品问世
本报讯为促进计划生育工作,陕西省咸阳计划生育科技开发中心利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研制开发出永康牌“男性康复袋”和“女性康宝”等计划生育系列保健品。该产品运用“内病外治”的原理,精心选用多种中草药制成。(刘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温饱工程”造福万民
五年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六千多万人次缺粮问题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谁能给全国650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每实施一亩就能解决一个人当年缺粮问题的“温饱工程”,在“八五”期间共实施5440万亩,增产粮食91亿公斤,累计解决了6460万人次的缺粮问题,相当于成功解决了全国贫困人口当年的温饱,温暖着每一位贫困地区农民的心。
以地膜玉米种植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温饱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由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联合组织,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具体实施,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贫困地区组织推广的粮食增产项目,于1989年正式启动。
“温饱工程”是一项综合技术,它一改过去救济式扶贫为开发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在实施过程中,科技人员将优良品种、配方施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新技术、新产品及时输送到贫困地区,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也改变了农民们的传统观念,增强了他们依靠科技摆脱贫困的意识。据统计,地膜玉米亩产平均比露地玉米增产167.2公斤,亩增纯收益88.8元,总效益达50.2亿元。
“温饱工程”作为科技扶贫项目,有效地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基本做到了“常年丰产,灾年稳产”,对稳定贫困地区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蒙古去年在遭受严重春旱、低温和几十年不遇的早霜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73.4万亩“温饱工程”玉米仍然获得亩产450公斤的好收成,比露地种植亩增产180公斤。河北、宁夏等地同样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亩产分别比露地玉米增产327.6公斤和230.6公斤。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许维升介绍,国务院决定“九五”期间继续在贫困地区实施“温饱工程”,对所需化肥进行专项补贴,每年补贴1000万元,用于发展以玉米地膜覆盖为主的粮食增产技术,重点扶持人均占有粮食不足300公斤的地区,切实帮助贫困地区农民稳定解决温饱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