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徐洪刚:播洒文明为己任
林继山宋学春
1993年8月,济南军区某红军团22岁的班长徐洪刚在探家归队的公共汽车上,带着身中14刀的重伤,仍与持刀歹徒英勇搏斗。他的壮举受到亿万人民的颂扬,济南军区授予他“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向徐洪刚同志学习”的号召,祖国大地迅速掀起学习英雄、播洒文明新风的热潮。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英雄徐洪刚走过了当干部、进军校、下连队带兵的历程。他始终牢记江泽民总书记的嘱托,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视为己任,做出了新的贡献。
1994年9月,被提升为排长的徐洪刚迈进了济南陆军学院的大门,学习时间为一年。他决心利用这宝贵的时间,认真学习,好好训练。不论是上军事课还是文化课,他都认真对待,始终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兵,从不搞特殊。过去他是通信兵,进学校后转成步兵,这是一个很大转变,有些科目得从头学、从头练。像夜间训练找目标点,因他身体不好,领导有意想叫他少跑几个目标点。但他坚决不同意,同大家一样跑。学院进行战术综合演练,徐洪刚从军区汇报工作返回学院的第二天就赶上出发,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走。领导让他当指导员,他进行战前动员、战地思想鼓动和结束后进行的战评,干得有板有眼,受到领导和战友们好评。
1995年7月,一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徐洪刚被分到部队带兵。进行400米障碍训练,他的脚被钉子扎伤,仍然是一步一个血印坚持。他倡议开展文明带兵活动,带动年轻干部从关心士兵做起,使全团涌现出100多个文明带兵人。他当了干部后,工资多了,但他仍是艰苦朴素,还是脚穿黄胶鞋、尼龙袜,不喝酒、不抽烟。
面对社会,徐洪刚奉献的依然是一片真情。去年春节,他回乡探亲,短短假期,仍挂念着邻村一位老妈妈。他给老人带去了礼品,也带去了舒心的笑声。今年7月的一天,徐洪刚外出买水果,摊主认出面前站着的是自己崇尚的英雄,执意要免费送给徐洪刚一箱苹果,徐洪刚耐心说服热心的摊主,一分不少地付了款。还有一次,徐洪刚陪外婆到一家医院看病,挂号时,护士要徐洪刚换好零钱再挂号,而且态度很不好。同去的战友生气地说:“告诉她你是徐洪刚,看她还敢横?”徐洪刚轻轻一笑,幽默地说:“徐洪刚又不是零钱,告诉人家管啥子用!再说,动不动拿英雄的牌子压人,‘徐洪刚’三个字可就变得连一毛钱也不值了!”一番话,说得战友直点头。
“在小雨中我们各撑一把伞心与心是多么遥远收起一把伞我们来到同一把伞下心与心不再陌生……”这是徐洪刚写的如何改善人与人关系的诗《雨中情》。徐洪刚,这位传播新风正气的时代英雄,不仅用行动播洒文明,还拿起笔宣传文明,他写的《放飞的白鸽》、《日出》等诗被报纸、杂志刊登。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福建实施四大环保工程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大举措,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下大力气完成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泉州陶瓷烟尘污染治理、全省制鞋业“三苯”废气及小水泥粉尘治理等四项环保战役。到七月底,闽江沿岸已关停小纸厂三十七家,占应停总数百分之五十六;晋江、南安两市四镇的二千五百一十五座燃煤窑炉,已实施治理技改一千七百三十座,彻底拆除五百四十二座。对于延期仍未治理的企业,各地政府采取加倍征收排污费、罚款、停电乃至封停等手段,以确保如期完成整治任务。(赵鹏)


第1版(要闻)
专栏:

“九五”国防高科技将有新发展
预计发射20颗卫星并加快载人航天工程研究开发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记者奚启新)记者从国防科工委日前召开的提高科研试验综合能力研讨会上了解到,“九五”期间,我国将研制一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进行上千项国防科技项目的科研试验,预计发射20颗卫星,加快载人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为确保这些重大科研试验任务的完成,国防科工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试验部队科研试验综合能力。
国防科工委针对试验部队在科研试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努力探索高新技术条件下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制定和健全了科研试验训练法规、操作程序及规定。他们强化各类参试人员的业务素质,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对参试人员进行高新技术培训,提高一线试验部队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执行试验任务中处置应急问题的能力。他们以试验任务为中心,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科研促进试验技术水平的提高,以科研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试验部队共获得国家部委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国家发明奖5项。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西藏手拉手希望小学落成
用全国小朋友捐献的压岁钱建设的第四所手拉手希望小学日前在西藏申扎县巴扎乡落成,九十六名藏族儿童高高兴兴地走进明亮、温暖的教室。据悉,自一九九三年以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少年报社等单位,组织全国小朋友用压岁钱已先后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河南光山县王大湾、云南彝良县洛旺乡云丰村等革命老区建起了三所手拉手希望小学。(郝士)


第1版(要闻)
专栏:

青海藏区公路接国道
本报西宁10月5日电记者马应珊报道:今天,重新改建竣工的宁张公路(西宁至张掖),把青海的海北藏族自治州与河西走廊连接在一起。全省6个藏族自治州不但全部实现了省内公路联网,同时还完成了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4个相邻省区的国道“接轨”工程,从而实现了和全国的公路联网,为开发青海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10年来,青海省每年拿出1.2亿元,集中用在发展民族地区的交通事业上。5年来,在果洛、玉树、黄南等6个藏族自治州投资7.2亿元,新建和改建公路3366公里、新建桥梁303座、汽车站21个,实现了牧区乡乡通公路,从而使全省民族地区的公路总里程达到17223公里。


第1版(要闻)
专栏:

阿勒泰牲畜逾四百万头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十月六日电(记者汪有富)金秋十月,我国哈萨克族人民聚居的新疆阿勒泰草原一片繁荣兴旺景象。
今年这个地区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各类牲畜最高饲养量首次突破四百万头大关,达到四百一十二点零三万头,比上年增加二十点六六万头,创历史最高水平,牧民收入明显提高。
近年来,中共阿勒泰地委和地区行署按照新疆区党委和区政府的部署,不失时机加大改革力度,引导牧民积极变革生产方式,立足自身优势,坚持走内涵挖潜的路子,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步伐。一九九五年,全地区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三百九十一点三七万头,比一九八五年增加八十一点三五万头,牧业产值达到三点六八亿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小浪底工程导流洞贯通
本报洛阳10月5日电小浪底水利枢纽导流洞开挖工程于今天竣工,从而为明年按期截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导流洞工程是控制截流工期的关键项目,1997年10月31日被大坝截流的黄河将从这里穿过。该项目共由3条隧洞组成,全长3388米,开挖直径达16.4米,洞身与3条大断层交汇,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居同类工程之首。
中标承建的中德见联营体(CGIC)于1994年进场后,由于种种原因施工受挫,工期拖后8个月。在此情况下,由中国水电一、三、四、十四工程局组成的联营体(OTFF)与外商签约,对导流洞工程实行劳务总分包,抱着“确保截流,为国争光”的决心,精心组织施工,不断超额完成月进度计划,提前完成赶工计划,终于在国庆期间贯通导流洞。(王爱明)


第1版(要闻)
专栏:

南海东部油田月产超百万
据新华社广州10月6日电(记者顾万明)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首次有了年产千万吨级的大油田——南海东部油田自今年5月以来连续保持月产量100万吨以上,至9月底累计石油产量已达848万吨,预计全年年产可超过1000万吨。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公司自1983年打下第一口勘探井以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利用外资勘探和开采海上石油,克服了海洋石油开发的巨大困难,适应了南海复杂的地质条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至今共发现了23个油田,目前已有8个投产出油,产量占全国海洋石油总产量的3/4以上。


第1版(要闻)
专栏:

徐虎:热线解难情更切
本报记者黄嵘
每天晚上7时,是徐虎3只报修箱开箱的时间。9月18日晚7时,记者赶到上海西部企业集团中山物业公司第三、八联合管养段时,正碰上徐虎推着自行车往外走。他告诉记者,刚开完光新二村、石泉路75弄两只报修箱,都没有报修单,现在赶去石泉六村开第三只报修箱。
记者与徐虎一同来到石泉六村。打开报修箱,里面有一封信。拆开信一看,是石泉六村28号306室沈姓居民写来的,大意是他刚从澳大利亚探亲归国,错过了办理购买自住公房手续的时间,想请徐虎帮忙解决。
虽然不是报修单,徐虎还是认真对待。一回管养段,就给这位居民挂电话,详细告知公房出售的有关政策,直到对方满意为止。徐虎告诉记者,自从他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各类问询、求助的电话、信件从全区、全市、全国雪片般飞来。对此,他总是尽己所能,倾力相助——“本来嘛,挂出小木箱就是为了助人!”
今晚无报修。是不是徐虎就该“收工”了?没有。他又跨上自行车,赶往西部企业集团。那里,有一条“热线”让他放不下心。
自徐虎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之后,为了更好地学习徐虎,服务群众,徐虎所在的上海西部企业集团(上海普陀区房管局)从今年5月15日起开通了“徐虎报修热线电话”。“62434500”的电话号码不仅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还印在特制的“西部维修承诺卡”上,发放到区内每一户居民手中。西部企业集团专门配备了四名工作人员,全天24小时接听热线,接受区内居民报修。他们还专门在所属14个物业公司设置了传真机,一旦热线接到居民报修,立刻将情况传真至居民所在地区的物业公司,由物业公司安排人员修理。无怪乎徐虎的小木箱今晚“失业”了,原来“生意”都给热线抢去了!
虽说“小木箱”里的报修单少了,热线的推出却使徐虎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既然挂了徐虎的名,就要让居民享受到徐虎式的服务!”为此,他常常来到报修中心“坐堂”,接听热线电话。遇到修理中的疑难杂症,还常常亲自出马。9月18日那天晚上,“徐虎热线”共接到六户居民的报修,热线的工作人员立即安排抢修。直到电话中传来居民满意的答复,徐虎才松了一口气。此时,墙上时钟的指针已走过了9时。
记者注意到,徐虎奔进忙出肩上不离一只旧工具包,包里除了一些水电工常用工具,还放着厚厚一本书。取出一看,书名是《高层给排水装置》。徐虎介绍说,自己虽然干了20多年水电工,平常也爱琢磨技术,可现在住宅楼越盖越高,居民家庭的居室电路、卫生洁具等也越来越复杂,自己总感到知识不够用,急需“充电”。为此,从今年5月起,他报名参加了上海市房地局开设的高级工培训班。现在,他已经完成了水电高级工“高层高低压进配电装置”的课程。
今晚无报修。徐虎骑上他那辆上海人惯称为“老坦克”的旧自行车,踏上了回家的路。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和平开发利用空间资源
——祝贺国际宇航联第四十七届大会开幕
国际宇航联合会第四十七届大会,今天在我国首都北京隆重开幕了。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宇航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聚集这里,广泛探讨航天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的诱人前景,共同研究21世纪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以和平开发利用空间资源为宗旨的国际合作。这必将对世界各国扩大航天技术的应用,迎接21世纪的严峻挑战,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谨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群体中对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自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送入太空以来,航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竞相发展航天技术,相继发射成功应用卫星等各类航天器4700多个。各类应用卫星越来越广泛地渗入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出传统生产方式无法达到或难以实现的效益和作用。可以说,航天技术成果已走进千家万户,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航天发射都牵动着亿万公众的心,受到人们广泛而持久的关注。不断开发和应用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和应用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航天技术使人类活动范围再一次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和人类自身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
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40周年。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现在,我国的航天事业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设备齐全、能发射各类卫星的卫星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台站、远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科研生产协作网和质量保证体系;具备了系统工程决策能力和管理经验,培育了一支思想素质好、作风过得硬、技术水平高的科技队伍和产业大军。40年来,我国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能力,在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前提下,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商业卫星的发射服务。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卫星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航天技术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航天事业在特定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用较小的投资,独立进行航天活动,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生命力,显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展望21世纪,世界面临人口快速增长,地球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全球环境污染和气候恶化,交通运输的沉重负担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等问题,还必须防止和拦截宇宙危险物质对地球和人类的侵害。发展航天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航天技术发展充满高风险,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在国际宇航联合会的继续努力下,通过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和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人类对太空及其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一定会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展航天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子孙后代的幸福与安宁作出应有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国安:打井为民志不移
本报记者刘亮明
“我们李团长出名了,但他毫不居功自傲,艰苦奋斗的精神没变。他的心仍然时刻牵挂着内蒙古边疆的八千里边防线。”说起李国安,他所在的给水团干部战士无不心悦诚服,充满敬佩之情。
李国安贴身的衣兜里,装着一幅标有109眼井位的内蒙古边防地图。那些小圆点儿总是叫李国安寝食难安,因为它关系到地处高寒干旱区的10万边防军民的饮水问题。他说:“党和人民给了我那么高的荣誉,江总书记先后3次接见我,我要把这些化为动力,在有生之年竭尽全力为边防军民多办好事实事。”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老龙布浪村祖祖辈辈饮用高氟水,今年4月,给水团在村头竖起了井架。为了早一天让村民吃上甜水,李国安一连去了4次。每次一进村,他总是直奔钻井台,和战士们一起奋战,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腰疼得汗珠直掉,战士们劝他休息,他总是说:“农牧民兄弟吃不上好水,我心里就难受,哪能歇得安稳。”5月初的一天,甜水终于打出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像过节一样,穿上新衣,敲起锣鼓,纷纷簇拥在井台周围。一位老人看着在井台上忙碌的李国安感激地说:“李团长,你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哪!”
通讯员卜凡广最大的感受是团长今年更忙了,在团部没呆几天,总往边防钻井点跑。小卜要他注意身体。李国安说:“我50岁出头的人了,现在不抓紧为部队干点事,以后想干也不行了。”小卜说,李团长就是这么一个人,拿他没办法。
今年8月初,李国安的爱人来到呼和浩特团部探亲,李国安却匆匆赶去北京办事。办完事还没来得及回到呼市,又直接赶到近2000公里外的阿拉善边防钻井点解决掘进难题。几天后回到呼市,和妻子只团聚了一天,听到呼伦贝尔盟一个井点又出现掘进难题,就又风风火火飞到了海拉尔。
听说井点地下地质情况复杂打不下去,李国安寝食不安,昼夜和工程师研究对策,饿了一包方便面,渴了一杯白开水。他亲自指挥,直到新的打井设备从安徽运到井点,攻克了掘进难题,才离开钻井点。今年前8个月,李国安拖着“箍钢腰”的身子,10多次奔赴在呼伦贝尔到阿拉善的八千里边防线,和钻井前线的部队官兵研究对策,攻克难关。
9月16日,第109眼井在海拉尔出水了,原计划3年完成的任务提前1年多完成了,10万边防军民吃水难的历史宣告结束。人们称赞李国安不愧为“模范给水团长”,但他诚恳地说:“荣誉是大家的,离开给水团的干部战士,我连一根钻杆也扛不起来。”
现在,李国安贴身的衣兜里又换了另一幅地图:图上画着全国边境地区的贫困县。他把打井扶贫纳入了给水团的下一步工作计划。


第1版(要闻)
专栏:

赤水河畔展新姿
流经川、黔边界的赤水河畔今非昔比,一座座大桥横跨两岸,一个个颇具规模的小城镇迅速崛起。贵州习水县土城渡口,是当年中央红军一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如今一座大桥横跨赤水河南北两岸,为两岸的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新华社记者 侯少华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长春列车段北京车队59/60次红旗列车上的打工妹、新近入党的石磊参加工作两年来,刻苦钻研业务,不仅能背诵京哈等四大主要干线上千个站名及站顺,还能以十一分钟的速度背画下全国铁路的示意图,并学会用英语、日语和手语为旅客服务。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