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苏遂陆——关口不富难成眠
本报记者陈陆军
苏遂陆,河南新密市苟堂乡关口村的党支部书记,任职13年来,呕心沥血,带领村民艰苦奋斗,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初步实现了城市化。不久前他以骄人的业绩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党支部书记”。
1983年底,当了5年民办教师和10年村会计的苏遂陆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当天夜里,苏遂陆几乎一夜没有合眼,他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不负众望,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呢?
苏遂陆大胆地实施了他脱贫致富的第一个步骤:在全村开展民主选“家长”活动。在选举中,一批有知识、思想新的青年人成了家庭致富的带头人。与此同时,苏遂陆还不失时机地办起了农民技校。不到4年的时间,全村的面貌就大为改观: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代替了以前一下雨就直往下掉土的窑洞,一个个家庭作坊红红火火。村民们的钱袋也渐渐地鼓了起来。
但是,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执著追求的苏遂陆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要彻底改变关口的贫困面貌,仅靠一些家庭作坊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又开始了富民工程的第二个追求:营造集体经济的“巨舰”。
1987年,苏遂陆开始筹建第一个村办企业。这年腊月二十,他和两个村干部带着东挪西借的几百元钱坐火车去了西安,筹措办厂资金。一直忙到大年三十,他们才在纷飞的大雪中踏雪归家。
这些年里,苏遂陆常常是天不亮就出门,深夜十一二点才回家。去年半年间,苏遂陆光在外面跑的路程就有3万多公里,往往是一个企业建成了,选一个人当厂长管理厂子,他自己又马不停蹄地去考察下个项目。他自己苦点累点不说,有时还要妻儿老小齐上阵。有一次,30多位给村里安装设备的客人在他家吃面条,他妻子光面就擀了10多公斤,累得腰疼胳膊酸。
凭着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苏遂陆就这样把关口村的13个村办企业一个一个办了起来。1995年,关口村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1.3亿元,年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组建集体经济之舰的梦想已变成现实。在这艘“巨舰”的载动下,昔日的小山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轮廓初现的关口新城——8公里的柏油大道,标准化的幼儿园、中小学、医院,整齐漂亮的楼房……
追求是无止境的。今年夏天,苏遂陆又带领支部一班人开始了富民工程的第三个追求:用5年时间使关口全面实现城市化。经专家论证规划,村里制订出8个方面、26个城市化的指标,逐步实施。与此同时,他还对村里的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要求它们“升级换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苏遂陆自始至终有一个梦: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要把家乡的这个“鸡鸣闻三县”的偏僻小山村变成一座漂亮的城镇。“这个梦一日不实现,我就一日睡不踏实。”他说的是那样的朴实,“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不在于他当多大的官,而在于为群众办多少事。”
在江西省余江县,有一个退休老艺人带领的农民剧团,长年辗转在赣东北山村为农民演出,唱得农民欢声起、乐陶陶。下期《中华儿女》刊登第四十二篇《蒋玲爱——农民的“戏婆婆”》。——编者(附图片)


第4版(要闻)
专栏:

天津“五个一工程”连续三年“满堂红”
形成多出精品力作的社会氛围
本报天津10月2日电记者陈杰报道:在日前揭晓的全国1995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中,天津的电影等七个项目全部入选获奖,继1993年度、1994年度之后又一次实现“满堂红”;天津市委宣传部连续三年获组织工作奖。这是天津抓精神文明以建设为本,抓精神产品生产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结出的硕果。
天津市在抓好“五个一工程”工作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到第一线,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市委宣传部组成“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提出目标、计划、重点和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天津电影制片厂、广播电视局、文化局等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实行全过程的指导、参与、协调和服务。
多出精品力作是天津思想文化界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他们在创作思想上注重突出时代主旋律,在题材选择上注重反映现实生活,通过抓作品带队伍,用人才保作品,把使用现有人才和发现培养新人结合起来。在创作实践中,天津的电影生产摸索出“七个一流”的做法:选一流的剧本、聘一流的导演、请一流的演员、搭一流的班子、抓一流的管理、做一流的宣传和搞一流的经销。获奖电视剧《邓颖超和她的妈妈》,从邓颖超出生到邓母去世,以写情的角度展现了一位普通的母亲、一位革命先驱者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把革命者的成长与母亲联系起来。在剧本策划创作阶段,作者数易其稿,由原来的20集精缩为8集。在摄制过程中,为了使情节、画面真实生动,剧组跋涉8个省市、行程3000多公里。首播后,编导又虚心听取意见,进行修改,使作品质量又有提高,全剧被专家誉为“黄金般的内容找到珍珠般串连的形式”。
天津市委、市政府对奉献文化精品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重奖,天津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对文化精品和新人热情支持,采用座谈研讨会、专栏评论、热点访谈等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五个一工程”的优秀作品。


第4版(要闻)
专栏:

让世界走向和平
——访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
新华社记者曹智李大伟
1996年7月29日,将成为后世史学家研究世界和平史时不可或缺的一页——这一天,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作为中国核试验基地的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在北京寓所里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赋诗一首:“光天化日,原子弹,电闪地震雷鸣。寰球世界,伫立听,中国音响声明。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日寇如狼虎。百年忍辱,天安门狮吼。备而不用持衡,防止核战争,保住和平。世人皆望。好环境,生产发展兴隆。诸国共识,原子弹无用,消此灾星。鞠躬尽瘁,净化大地晴空。”
32年前的10月16日,当张蕴钰在罗布泊畔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高塔上,手握那启动核爆炸的金钥匙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总有一天全世界能够全面禁止核试验并彻底销毁核武器。
回忆往昔的岁月,伟大的历史事件,壮阔的人生旅程,在张蕴钰简洁的话语中都变得像一缕烟、一片云,那样清淡,那样自然。
1958年9月的一个夜晚,已是兵团参谋长的张蕴钰从大连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轻轻敲开了陈赓大将的房门。就在这个月,中央批准成立国防科委。担任第一副主任的陈赓正协助聂荣臻元帅为国防尖端事业日夜运筹、调兵遣将。他平静地听完陈赓代表军委交给他的任务,平静地说了一个字:“行。”
张蕴钰知道,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1949年8月29日,前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当时,新中国的领导人刚刚把国都选在北京;新生的中国正在医治战争的创伤,地球上的核军备竞赛已经愈演愈烈。面对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要在中国东北扔几颗原子弹”的露骨的核讹诈,新中国领导人在作出了加速发展常规武器的同时,也把目光瞄准了尖端武器。
从国防部大楼的那间办公室里走出,张蕴钰坚定地走向西北大漠,走向中国历史需要另起一行书写的最辉煌段落。
1958年的日历上,最大密度地记录着美苏两国核竞赛的曲线。这一年仅美国就进行了66次核试验,10月份竟多达23次。
与此同时,另一名军人张志善,后任我国核试验基地的第四任司令员,正带领一班人马在广袤的大戈壁里为核试验场勘探定点。
住帐篷,斗酷暑,战严寒,他们经受的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三十多年后的现在,当记者问起当年的艰苦生活时,张志善却微微一笑:“怎么个艰苦,我说不出。那时候,我们对生活是不介意的,看到孔雀河,能喝到苦水也觉得很不错;住帐篷,也比长征强多了,至少没有敌人飞机大炮轰炸吧。当时对个人的考虑都被雄心壮志淹没了,旺盛的情绪压倒了一切艰辛。”
就是靠这种精神,在死亡之海,他们扯起了生命的风帆,为年轻的共和国架设起了分娩和平盾牌的产床。
1964年后,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试验、地下核试验成功的消息便不断从这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中传出。
谈起核试验,张志善说,有一个人不能不写,那就是周恩来总理。他一生为禁止核试验销毁核武器发表了多次声明。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几天,周恩来总理就把张爱萍、刘西尧等找去,询问河西走廊上空有没有放射性烟云,如果有,剂量是多少;询问进入罗布泊沾染区进行侦察、回收、取样、测量的1000人情况怎么样。总理指示:“要进一步加强以后核试验中场外放射性沉降物的监测工作。”
正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我国早在1964年,就考虑到核试验从大气层转向地下发展的趋势,制定了平洞、竖井试验场的各种方案。正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国家卫生部1975年组织大批医务工作者对敦煌、酒泉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居民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进行有限的核试验至今没有发现对居民健康有不利的影响。卫生部的实测数据还表明,全球性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是由于美苏进行核爆引起的。他们两家造成的核污染占总污染量的90%以上。
60年代,一次核试验前,投弹飞机正在准备起飞。国务院的会议厅里,周恩来总理仔细询问了核爆炸云的走向,当他确信放射性烟云的下风不可能到达某国上空时,他才批准了核爆炸试验。
浓重的历史感和忧患意识始终交织在中国核爆炸的声响里……
1986年,国际和平年。这年春天,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已多年未进行大气层核试验,今后也将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秋天,人们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心竖起一块花岗岩石纪念碑。
蘑菇云从罗布泊上空消失了。大漠深处,当年大气层核试验的指挥部变成一堆废墟,驻扎过试验大军的营盘成了黄羊的乐园。
回眸过去的岁月,核试验基地的第六任司令员钱绍钧感慨良多。这位当年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新中国的核事业。他说,“当初,我们研制原子弹是为了铸造和平盾牌,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国际责任。现在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世纪末最大的挑战是经济和科技的挑战”。
国防科技工业最先感受到现实涌来的时代大潮。长期处于神秘状态的核技术揭开面纱,和船舶、航空、航天工业一样走向民间。
作为人民解放军中少有的科学家司令员,钱绍钧对和平利用核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说,核电的光明走进寻常百姓家是核技术军转民的重头戏。中国已形成从核电设计、科研、试验及各种大型设备加工制造、施工、安装、调试等完整的核电体系。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每年为国家增产粮食40亿公斤。核技术应用于医学,也在中国得到发展,现在全国每年接受核医学科治疗的病人达400万人次。
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当初我们不搞原子弹、导弹,而把那些人力、物力用来建造高层公寓和立交桥,用来制造微型汽车和家用电器,岂不更好?
“这当然是美好的愿望。”钱绍钧说,“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卫星、火箭,我们能有今天的地位吗?我们能有这样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来搞社会主义建设吗”?
是的,昨天,为了让自己的国土不再燃烧起圆明园的烈火,不再响起南京大屠杀的枪声,我们铸造起和平盾牌;今天,为早日实现最终消除核武器的崇高目标,我们向世界宣告:暂停核试验。
张蕴钰,这位中国核试验基地的元老,当他又一次来到留有他足迹的罗布泊,来到原子弹爆心时,他感慨万千。
在焦黄的漠土上,看着当年托举起原子弹的铁塔,被高温熔化后留下的像恐龙化石似的残骸,他流着泪,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如果说中国的核试验如同在地球的肌肤上种下了一颗牛痘——它阻止了核战争的到来,那么现在该是让战争走下台阶,让世界走向和平的时候了!”


第4版(要闻)
专栏:特写

北京送戏到平山
江山陈国琦
大地作舞台、青山作布景、蓝天作天幕。中秋节前夕,由北京电视台组织的首都艺术家们,从北京赶到河北省平山县洪涝灾区,为革命老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送来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
为了这次演出,艺术家们有的放下了正在进行的工作,有的谢绝了其它的演出,有的把家中正在生病的亲人托付给别人照料……评剧演员戴月芬的老父亲正病重在床,别人劝她别来了,可她说:“面对山洪暴发,平山人民为了保卫北京和天津的安全,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精神太可贵了!我一定要去看看父老乡亲们!”
今年8月,地处太行山深山区的平山县,遭受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袭击,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北京人民听到这一消息后,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捐钱捐物活动。当中秋节慰问演出团的演员们带着首都人民捐助的一车车衣服、桌椅、被褥来到平山时,老区人民感动得直喊:“共产党万岁!”
这一天,承担报幕工作的老艺术家常宝华,一会儿报幕,一会儿又演出相声,忙得满头大汗。其实,他自己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当他听说平山人民遭了灾,便用自己平时积攒下的钱,购买了100件羽绒服,送给了乡亲们。
“洪水无情人有情,北京平山心连心!”这幅悬挂在平山县城街道上的标语,道出了首都人民对革命老区平山人民的一片心意!它像一股热流,鼓舞着平山人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强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务院原顾问、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6年9月29日18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第4版(要闻)
专栏:

贵州举办纪念长征胜利摄影展
本报贵阳10月2日电记者胡跃平报道: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贵州省中华文化研究会、贵州日报社等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摄影展,今天在省博物馆开幕。
这次展出的200多幅摄影作品,既有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到贵州考察的珍贵镜头,以及老红军张震等重访长征路的照片;也展示了今日贵州长征沿线军民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推进兴黔富民大业的新业绩、新风貌。


第4版(要闻)
专栏:

《大山,悲壮与辉煌》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以反映山东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向贫困宣战、脱贫致富为主旨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山,悲壮与辉煌》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
研讨会由《中流》杂志社和枣庄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有关方面领导和文化界著名人士邓力群、贺敬之、林默涵、魏巍等参加了会议。(刘玉琴)


第4版(要闻)
专栏:

北京国际京剧票友赛闭幕
本报讯由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国戏曲学院协办的第二届北京国际京剧票友电视大赛,日前在京结束。评选出“金龙奖”、“银龙奖”得主各30名。
本届参赛选手来自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反映出中国民族艺术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日趋扩大。(易凯)


第4版(要闻)
专栏:

黄河滩上金秋曲
昔日黄河野滩,今日五业兴旺。
近年来,山西省永济市委、市政府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筹措数千万元,对29.5万亩黄河滩涂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格局。目前,蚕桑、芦笋已成为该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淡水养鱼总产量占山西省的1/4。
金秋时节,这里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王建军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糜鹿返乡十年“添丁”二百余头
糜鹿,也称“四不象”,它头像马、蹄像牛、角像鹿、尾像驴,是世界珍贵动物。1986年英国皇家公园将39头糜鹿送回它们的故里——江苏省大丰县自然保护区。目前,大丰已建成占地4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糜鹿野生保护区。由于大丰滩涂优良的生态环境,加之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努力,十年来,重归故里的“四不象”,顺利闯过了“高温、疫病、冬寒、粗饲、繁殖”五关,真正过上了野外生活。到今年6月初,糜鹿总数已发展到268头,其中今年就增35头,其繁殖率、存活率、野生种群总量均为世界第一。程晓萍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