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现代西方史学》出版
张广智、张广勇合著的《现代西方史学》一书,现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论述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的发展过程,论述了欧美各主要国家史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化的轨迹,以及现当代西方史学研究进程中的各种新问题、新方法和新对象等。该书展示了近百年来西方史学思潮的新陈代谢,史学流派的此消彼长,各派重要的史家、史著以及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全貌。该书还分析了现代西方史学在我国的引进状况。(朱政惠)


第9版(理论)
专栏:

效益财政:振兴财政的新探索
童道友
我国原有的财政运行机制效益低下,难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财政运行机制,争取财政活动的最佳效益,是今后一个时期财税改革的重要课题。
建立效益财政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经济体制决定财政体制,从而决定财政行为。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财政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和方式同经济体制是基本同步的:建国初期到1980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财政体制相应实行“统收统支”的政策,财政行为是“供给型”的。从1980年开始,财政体制由“统收统支”改为“分灶吃饭”,财政行为表现为“包干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出台了分税制、新税制等为主要内容的财税制度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施行,就是要使财政体制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的体制关系,以便实现效益财政机制和行为。事实表明,原有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利益格局的调整,缺乏对财政效益的研究,重投入轻效益。二是事权与财权不统一,预算约束软化,财力分散。三是财政分配机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财政职能被肢解,刚性增长的非生产性支出使各级财政在调控经济结构上的回旋余地狭小;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形成,财力在各级各部门之间分配仍靠“讨价还价”形成。四是财政在下放财权的同时,忽视了确保国家宏观调控必要的财力和手段,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尚未充分实现。
摆脱财政困境必须建立效益财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取得了长足发展,财政收支规模成倍增长,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财政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例如,财政收入的增长落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较多;财政包袱沉重,财政调控余地越来越小,力度越来越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运营效益低下,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加。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财政存在的问题,使我国财政走出困境,必须探索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的财政工作思路、方法和运行机制。
新的财政体制为建立效益财政提供了良好机遇。分税制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公共财政的理论确立的一种新型财政体制。这一财政体制着力于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提高中央政府收入在全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使得地方财力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为建立效益财政提供了良好机遇。第一,新的财政体制客观上要求地方财政调整理财战略和理财思路,闯出一条内涵型效益财政的路子,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现有财源结构,在确保中央利益的前提下,着力发展地方增收项目,革新财税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增收节支水平。第二,新的财政体制按照公平、规范、统一的原则,规范各级政府的分配关系,科学调整过去不合理的财政体制,更好地发挥新财政体制的积极效应。第三,分税制和新税制规范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打好基础。
效益财政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按照效益财政的思路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可以促使国有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按照效益财政的思路建立市场体系,可以按照效益和公平原则,推动资金、劳务、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与重组,提高社会资源运营效益,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形成统一、开放、复合的市场交易和竞争体系;按照效益财政的思路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可以促使财政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凭借资产管理向凭借产权管理转变,并着力通过财税政策调控社会资源的分配,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益和规模效益;按照效益财政的思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等调节手段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按照效益财政的思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按照量入为出和社会效益原则,合理设置公共性预算和经营性预算,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改革工资制度、公费医疗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就业制度等,确保市场竞争公正、公平、开放、有序。
效益财政是一种新型的财政运行机制
效益财政是以财政活动结果最优化、效益最大化为一切财政工作的基本取向,以促进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为根本目的,来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履行和维护财政职能的一种新型财政运行机制。它包括能够激励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积极性的财政体制、财政分配政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体系。效益财政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财政规律来筹集、运用财政资金,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财政职能的积极效应。
效益财政把效益原则作为衡量一切财政活动的基本标准,既注重财政资金的分配过程,又注重财政资金的分配效益;既注重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又注重财政政策对财政经济运行的影响,并把财政资金与财政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二者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益。一方面,通过拓宽理财领域,引导各种财政资金合理流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通过改善财政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使财政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制订和及时调整财税政策,提高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正效应。
效益财政是对原有的财政体制的必要扬弃。与原有的财政体制相比,效益财政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始终以财政效益作为财政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财政运行机制与市场机制接轨。三是以财政职能转变为前提,实现财政的体制效益、政策效益、分配效益、调控效益和监督管理效益。转变财政职能的前提是,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内涵。分配、调控和监督是财政的三大基本职能,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赋予新的内容和明确划分职能界区。总体原则是,以财政与市场渗透的时点和领域为界线,确保财政职能行使的最佳效益。
效益财政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点具有一致性,即以效益为核心,实现运作上的协同。效益财政吸收了市场机制“效益本论”的合理内核,对传统粗放、低效的理财观和理财机制进行深刻变革,从而确立“效益为本”的新型财政运行机制理论。
建立效益财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效益与公平的关系。要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建立效益财政的初始阶段,由于财力所限,要实施梯次推进战略,财政投入在注意照顾老少边穷地区的同时,重点应当是优先支持回报率高的地方、产业和行业,支持和鼓励一部分地方、一些行业和企业先富起来,然后运用这些地方的财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既要防止只讲公平,不顾效益,导致低水平的、贫困的“公平”;又要防止只讲效益,不顾公平,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相背离的倾向。
效益与结构的关系。效益的高低好坏,取决于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建立效益财政,必须注意解决经济结构优化的问题,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促优限劣的作用,加大对“瓶颈”产业、基础产业、朝阳产业、高效益产业的投入,支持产业结构、区域经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效益与效益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财税政策的调整和财政投入的实现,可以产生不同的效益,这就必须注意解决好主次问题。微观效益要服从宏观效益,局部效益要服从全局效益,短期效益要服从长期效益,财政效益要服从经济效益。
建立效益财政的基本措施
逐步建立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财政体制、各级财政管辖范围、税收返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要做到统一、规范、科学。
因时制宜转换思路,继续推进财源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由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需要有更多的财力为后盾。搞好新形势下财源建设,发挥财源建设产业导向作用,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充分发挥财政对经济反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效益财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首先,强化税收杠杆。一是建立一个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考核体系,大体明确不同行业的产值税负率,注意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差距较大的要进行重点解剖,防止收入流失。二是按照收入增长与生产增长大体同步的原则,逐月考核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三是理顺财政与地方税务关系,健全地方税务机构。四是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规范的纳税申报制度,并逐步推行税务代理制度。五是规范税收减免。六是建立独立的税收稽查机构,负责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和税务机关的征管情况进行监督和稽查。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强化公民的纳税守法观念。从税收法律和政策上,研究和制定反避税的策略。加快税收信息、稽查的现代化步伐,建成统一的税收资料网络系统。其次,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行政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要纳入财政统一管理。抓好综合财政建设,发挥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的最佳效益。第三,规范发展财政信用。
改革支出旧模式,建立支出新格局。第一,建立规范的财政支出控制体系。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对支出实施有效控管。讲究财政支出的时序,使支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第二,财政支出要突出重点。要向农业、教育、科技、交通、通信等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部门倾斜。同时,对老少边穷地区给予一定补贴,支持这些地方尽快脱贫致富。第三,建立各级财政供给人员标准,严格控制人头经费支出。第四,加强各项财政专款和补贴管理,提高专款使用效益,缩小和控制财政补贴规模,提高补贴在社会利益关系中的透明度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力度。
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并纳入财政预算范围,由财政部门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二是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责原则,组织社会保障预算收入。三是社会保障预算支出主要用于支付失业、养老、工伤事故、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支出。社会保障预算支出数额不得大于其预算收入,对于社会保障预算执行的结余,应主要用于购买国家债券,以确保这部分资金的安全和增值。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政策制定和调整。
以保值增值为目标,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国家要健全各级专司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制定国有企业财产保值增值指标考核体系,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法律责任;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国有资产股权控持股操作、产权交易、资产评估、产权纠纷处理、国家股产权收益监缴、闲置资产调剂等经营活动统一组织和有序开展起来,将其收入纳入国有资产经营性预算。
建立新型的财政监控体系。建立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建立灵敏的财政信息系统。


第9版(理论)
专栏:

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南
——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
袁贵仁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与学校有密切联系。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又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
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他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但最根本的是依靠教育,“要从教育入手。”他要求“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了全面的论述。他说:“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他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当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认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提出要教育青少年继承和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来。比如,有的学生的个人意识强化了,集体观念淡化了,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明显减弱,个人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要求有所增强。因此,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他坚决反对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他要求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他提出把“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推广到全国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这是因为,集体主义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集体主义,在经济上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内在要求;在政治上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集中反映;在思想上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在文化上是“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国家是一个特殊的集体,爱国主义本质上属于集体主义,或者说是集体主义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理性升华。
社会责任感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反映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内涵。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职责,想到自己对国家、集体、他人所应尽的义务,应承担的责任。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强化对集体、国家,对工作、生活的责任意识,提倡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不顾自己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那就不具备起码的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也就根本谈不上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信仰。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因为能不能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关系到人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去创造新的财富、新的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斗争。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如果说集体主义是人生的价值取向,那么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则是人们的工作、生活态度和工作、生活作风。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贡献。
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科学方法
邓小平同志不仅阐明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容,而且从多方面论述了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为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提供了思想武器。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之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要建立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诸多方面,思想道德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是学校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全校的工作,甚至“不单是学校”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工作。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师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他认为,能否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风和校风,直接影响着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成败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在内。邓小平说得很明确:“各级党委和学校的党组织,应该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帮助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更多的人牢固地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要积极地在优秀的教师中发展党员。”
把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这也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基本思想。他认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学校党组织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地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到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学校的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要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相统一。否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严肃指出的: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
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有纪律”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教育是引导人们自觉地去做,制度、纪律是约束人们必须去做。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需要思想理论上认识,更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实践上的躬行和体验。广大学生要逐步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主动,由他律变自律,最终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从而收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大国方略》评介
季羡林等人编著的《大国方略》一书,现已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季羡林、周光召、任继愈、王蒙、戴逸、厉以宁、刘国光、路甬祥、乌杰、罗荣渠、汤一介、田雪源、顾明远、方立天、张立文、罗国杰、董琨等二十多位学者的访谈录和论文组成。这些学者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归纳,深入探讨了中国与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未来发展的模式、前景,以及所面临的难题,详细阐述了中华民族创造的丰硕文明成果,总结了本世纪带给人类文明进程的经验与教训,预测了下个世纪对中国与世界将产生深刻影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领域的诸多重要问题。(李明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