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广西平果县新更村
修公路通市场
广西平果县旧城乡新更村是“服务万村行动”先期启动村。这里地处大石山区,全村8个自然屯没有一个通公路,群众祖祖辈辈肩挑手提爬山路,年人均收入仅有400多元,一半人口缺衣少食。为了改变新更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状况,团县委把帮助解决交通难题作为突破口,抽调得力干部组成工作队进村蹲点,组织全村青年修建公路。
修建从村里到山外长达15公里的路需资金26万元。为了筹措资金和物资,团县委将村里大部分旱地和邻村抛荒的土地改种甘蔗,为县糖厂开发原料基地1200亩,县糖厂为修路免费提供炸药、汽油和钢筋水泥。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工作队发动村民捐款捐物,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寄回了捐款。团县委干部覃元金担任了修路青年突击队的总指挥,他运用所学的土木工程知识,设计了一套既省钱又省力的修路方案,为工程节约资金5万元。为了保证工程安全,工作队成员自己动手装炮点炮,每天在工地上来回奔波20多公里。在工作队和团员青年行动的感召下,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积极投入到公路建设中来,全村投入5.6万个义务工。
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公路竣工通车了。村民为了感谢工作队,在公路上立了一块石碑,称这条路为“共青团之路”。
公路修通了,为新更村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团县委抓住时机,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甘蔗种植,推广高产良种,兴办公益项目。目前,新更村已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全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年轻人托起的希望
本报记者翟启运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赋予了海南大特区的时代使命后,海南省的领导和600多万海南人民才第一次焦虑地感到拥有自己的航空业,对海南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是多么重要。
谁来圆这个企盼已久的航空梦?当时,年仅37岁的陈峰,作为省长航空事务助理,受命筹建海南航空公司。闻讯而来的是一批志向远大、学有专长的年轻人。他们辞掉了令人羡慕的职业,为了在海南这个大特区的舞台上一试身手,创办一个国内第一流的航空公司而来到海南,聚集在海航的旗帜下。
那时,他们拥有的全部资金,只是省政府拨出的1000万元人民币。这对当时财政收入不过六七个亿的海南省来说,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但对于创办一个航空公司,这数字的确太轻太轻了,轻到连半个波音737飞机的翅膀都买不下来。现实逼着他们必须走一条与国内其他航空公司完全不同的现代企业发展之路。
“利用国际资本,发展中国的民航事业”。陈峰瞄上了美国,他要给躁动于母腹之中的海航插上一根与国际资本对接的输血管。于是,他和精明强干的常务副总裁王健一起十赴美国华尔街。他们以对航空运输、企业管理、金融投资的精辟识见,以创办国际一流航空公司的胆识和自信,终于让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动了心,认购了海航股权的25%,2500万美元即刻汇到了海航的帐户。他们又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在国内募集到2.5亿元股本金。我国首家中外合资股份制航空运输企业就这样问世了。
仅1993年5月一个月,他们就开辟了7条航线,使海航营运当年主营销收入超过1.5亿元,创下当年营运、当年盈利的佳绩。

早在海航启动之初,公司在培养人才的费用上,就投入了大约1000万元人民币。所有的中层管理者都被送到国外学习过,公司采用多渠道立体培训方式,培养了一支技术全面、作风过硬的飞行员队伍和机务维修队伍。目前,全国拥有美国航空局颁发的FAA执照的高级航空专业人才仅28人,海航占了六位,居全国几十家航空公司之首。
海航人明白,公司的一切制度化建设和目标规范化管理,都是为了保障海航向世界一流的航空企业迈进。因此,海航管理上的严,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在一次航班飞行中,两位空姐仅仅因为打瞌睡,就被炒了鱿鱼,乘务长也因此受到严厉的批评。1994年春节,两名在美国训练4个月的飞行员,因延误了行程,没有赶回海口,擅自取道回了北京的家。为此,他们被公司除名。尽管为这两名飞行员在美国已经花掉了10万美元的改装训练费,但海航人认为,为了维护公司的宗旨与形象,即便付出这样的代价,值!在海航,自觉执行和遵守公司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生产运行管理制度,是每个员工约束自己行为规范的准则。海航人有一种共识:作为社会服务性行业,每一个员工都不容置疑地代表着公司的公众形象。
为了保证公司肌体的免疫力和发展朝气,海航实行了优化组合制度、20%的淘汰制和轮换工作制。提倡企业内部的适度竞争,完善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去年,海航8个重要部门的经理互相对调位子,这一重大举措,在海航一夜之间就完成了。陈峰的理论是:“海航需要和培养的是全面型的管理人才,即便当一个部门的经理,不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与甘苦,谈何理解与协作,又怎能培养起公司的集团意识。”

海航以一流的业绩和全新的现代企业风采,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1995年,海航获得了全国民航系统最高荣誉奖“飞马奖”,并荣获“全国民航经营管理优秀企业”称号。陈峰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我们饶有兴致地走进海航的人才档案库,想从海航高级管理层这个特殊的角度,探寻一下海航跳跃发展的奥秘:
陈峰,海航总裁,43岁。毕业于德国汉莎航空运输管理学院,取得过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航空高级管理证书,具有丰富的航空运输管理、实业投资、金融贸易等方面的理论和经验。
王健,常务副总裁,35岁,在日本航空公司获AOTS和日航颁发的证书,在航空运输领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
李清,副总裁兼财务总监,39岁,高级经济师,具有较高的经济管理水平和长期从事民航计划管理工作的经验……
一家拥有20亿元资产的航空公司,由如此年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决策者执掌帅印,运筹帷幄,管理得虎虎有生气。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海航的希望,更看到了中国航空业走向世界的希望!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湖北黄冈市王家店乡
立足养殖作文章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王家店乡拥有养鱼水面8300亩,乡团委围绕养殖作文章,积极开展综合服务,引导青年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针对农民缺乏养鱼技术,全乡水产养殖落后的问题,王家店乡团委动员组织了60余名水产养殖经验比较丰富的青年成立了“王家店乡青年水产养殖技术协会”,下设技术推广组、鱼病防治组、技术培训组和鱼产品购销组,采取定人员、定内容、定时间、定形式、定地点的活动方法,请地区水科所、市水产局的科研人员授课,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培训的第一天有20多名青年养鱼户参加,第二天仅能容纳90人的教室来了180多人。到目前为止,已开办培训班25期,培训农民达2600余人次。
过去,养鱼户购鱼药要到30公里外的黄州市,十分不便,有时由于用药不及时,造成鱼大量死亡。乡团委为解决养鱼户的困难,想办法筹措资金9000元创办了“共青团鱼医院”,为养鱼户防治鱼病提供购药和技术的帮助。去年“出血病”流行季节来临前,鱼医院通过办培训班、出黑板报的形式进行预防技术的宣传并提供有效药物,避免了大的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乡团委还挑选了30名“科技能人”,在全乡每个村建立一个能人示范基地。新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应用,首先由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然后逐步推广。乡团委在扬鹰岭村青年刘金舟家试点养殖美国青蛙,饲养水面0.4亩,一年创纯利1.2万元。通过他的影响和带动,不仅王家店乡的6个村开始大面积养蛙,附近的8个乡镇也加入了养蛙的行列。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

农“痴”罗彩贵
杜茂昌安志刚
罗彩贵说,他这一辈子注定是个农“痴”,无论如何也与农业分不开。
罗彩贵于1966年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徐家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很小时候就父母双亡。农民几千年来形成的“最亲是父母,至厚是土地”的固有观念,使他对土地的感情自小就根深蒂固。所以,尽管他也曾吃过国家粮,甚至还当过乡供销社主任,可当他看到乡亲们终年地辛勤耕作,并没有摆脱贫困的时候,他毅然辞掉职务和工作,决心要为农民兄弟寻一条致富的路子。
从1986年开始,他选择了蘑菇种植这项适宜农民普遍推广的项目,联合八户青年农民,租用三间农房,以500多公斤草料、700元现金和一口三尺铁锅起家兴办食用菌菌种厂。但由于技术落后,市场变化太大,至1989年,企业几经挫折,背上了8万余元的债务。
罗彩贵没有被困难压垮。他发誓,一定要把食用菌搞成功,为家乡父老找出一条致富的门路。这时,地方领导知道了他的困难,主动上门帮助他,为他解决了急需的生产资金8000元,并积极支持他把菌种厂从偏僻的山村迁到了交通相对方便的徐家镇场镇上。
罗彩贵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技术不过关,菌种合格率低,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于是,他高薪聘请了两位多年从事食用菌开发的技术人员,同时建立了一支三十多人的技术员队伍,无偿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对群众实行先赊垫菌种款,收获蘑菇后,赚了钱再付款等办法,很快调动起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几番风雨,数载奋斗,从1990年开始,罗彩贵的菌种生产连年盈利。他的东宣菌种厂已发展成了占地2.53万平方米,拥有试验场地4800平方米,生产厂房1.36万平方米和日产5000吨自来水的“绵阳市游仙区食用菌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现有1500多名员工中,专业技术人才占一半以上,其中20%的专业技术人才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研究生产出了蘑菇、平菇、凤尾菇、猴头菇等十多个大田生产的菌种300万瓶,形成了生产、加工蘑菇5000余吨,年产值6000余万元的生产能力,堪称川西北最大的食用菌研究、生产基地。研究中心生产的食用菌系列产品以其优良的质量全部通过外贸途径出口,远销东南亚和意大利。
到1994年,罗彩贵的企业已发展成了川西北较有名气的“四川绵阳贵隆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食用菌研究中心、贵龙食品厂和华夏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今年1—6月公司已完成产值6000万元,实现税利400万元。
企业大了,效益好了,为罗彩贵实现自己一定要在农业上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梦想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罗彩贵每年都要从总公司中拿出上百万元扶持群众种植食用菌。仅近两年半来,已累计用于支持群众发展食用菌的资金达300多万元。近两年他又采取措施,在发动群众种食用菌时,以合同形式为群众确定了保护产量和收购时的最低保护收购价,解决了菇农的后顾之忧。
去冬今春,由于市场行情的波动,食用菌价格一降再降,其他许多地方的群众受到了严重损失,贵龙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产品也严重积压,可罗彩贵硬是按照去年初与群众签订的合同保护价全部收购了徐家镇菇农手中的产品,没让群众少收入一分钱。仅此一项措施,罗彩贵就直接让利于群众40多万元。今年春菇收购结束后,徐家镇附近乡镇的群众纷纷找到罗彩贵,要求他帮助发展食用菌。他们都说:“跟罗老板签合同,我们放心。”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情系老区
陈勇辉
福建侨乡晋江市青年企业家施文雅积极投身扶贫事业,在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资100万元之后,最近又在河北老区、著名贫困县阜平县投资1000多万元开发山区石材资源,并积极为当地捐资办学、办公益事业,受到老区人民的好评。
年方35岁的福建晋江群英集团公司董事长施文雅,1994年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资100万元,受到社会各界赞誉,也使他与扶贫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对河北老区阜平县的考察中,他发现这里虽然贫困,但资源丰富,便决心通过自己的资金和管理经验,努力帮助老区早日脱贫致富。目前他已投资1300万元开采6个石材矿区。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为当地捐资办学、办公益事业。他为公司所在地河彩村捐资1万元挂钩扶持50个贫困户,捐资3万元支持建希望小学,捐2万元用于村里自来水管铺设。
施文雅告诉笔者:他之所以到河北贫困县来投资创业,是想在扶贫事业上尽一个青年企业家的职责。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
努力优化青年成长环境
本报讯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在重点岗位、重点项目上大胆起用青年技术人员,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取得了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该公司已提前完成全年1500万元利润目标。
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是化工部大型涂料生产骨干企业,具有50多年的涂料生产历史,拥有1800余名职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0余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很大比例。作为高技术产业的涂料行业,没有富有竞争力的先进产品,企业就难以在市场上立足。为此,三峡公司在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同时,把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陈光辉提出要在人才培养上做到培养一批、使用一批、储备一批,力争在企业内部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层次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管理技术干部队伍,以适应公司整体发展的需要。
“八五”以来,他们先后吸收100多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充实公司科技力量,选送了100余名青年员工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还将数十名技术骨干送到国外强化培训,为加快消化引进先进技术奠定了人才基础。此外,公司在工资待遇、住房分配等方面,也努力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青年科技人员则不负众望,采取课题承包等方式,为公司开发出一大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公司近年来有21项新产品进行了成果登记,40项新产品投入生产,新增利税1293万元,使该公司在化工部多数油漆重点企业亏损的情况下,连续四年跨入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之列,并荣获省、市工业50强、化工部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省级文明单位等称号,并率先成为涂料行业的股份制企业。(唐维红靳军滨)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长城之子
——记青年农民摄影家周万萍
李德林
在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镇境内,有一段保存完好的长城遗址。这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指挥修筑过的长城——著名的金山岭长城。
由于它建筑造型秀丽奇特,四季景色变幻莫测,成了诗人、画家、摄影家神往的地方。不少摄影者来到这里常向当地村民打听:周万萍在吗?有时候,村民们也会手拿几本“长城”画册,向游人兜售:你看,这就是我们村周万萍拍的,还获了大奖呢!
周万萍是谁呢?他是距长城不到500米的二道梁村的农民,今年32岁,一个手、腿、脚均严重残疾的青年。8岁那年,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在村边玩耍时,被一条喇叭线绊住了脚,谁知这条线和电灯线串在了一起,周万萍当时就被打得不省人事。当大人把他从地上抱起来的时候,才发现他的手、肚子、脚被电烧焦了,左膝盖裂成两半。虽经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左手和脚严重变形,膝盖骨摘除,从此成了残疾人。
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初中毕业后,他也想和村里其他青年一起外出打工,可招工的嫌他是瘸子,把他拒之门外。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爬上了长城,望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周万萍想到了为游人照像。他向父亲要了40块钱买来一架旧的120型号的海鸥牌照相机。由于游客自带照相机的多,又加上他用的是黑白胶卷,一天也拍不了几张。他左手畸形,端不稳相机,刚开始学照相技术又欠缺,为了保险起见,他往往用不同的光圈给游客多拍几张。他说,人家来一次不容易,又花了钱,留不下影,心里愧得慌。虽说每张照片到头算下来只赚两毛钱,但他毕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988年6月,他拿出用卖饮料和小纪念品收入的187元钱,添置了一架国产虎丘牌照相机。
一天下午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道彩虹,夕阳的余晖又把长城染成红色。周万萍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照片洗出后,这幅题为《气贯长虹》的照片被一名记者推荐到《光与影》杂志,想不到竟在封面上刊出了。专家们说,这幅照片内涵丰富,光影匀称,气度不凡,堪称摄影艺术之佳作。后来照片又在首届残疾人摄影艺术作品大赛中获优秀奖。
虽说处女作得了奖,周万萍还是觉得这次成功多少带些偶然性,自己的思想水平、艺术修养、摄影技术都还欠缺。于是,他又借钱订阅了一些摄影报刊,从中不停地汲取营养。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同时也是瞬间的艺术,把握不住时机就意味着失败和遗憾。这几年,周万萍拖着一条病残之腿,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长年奔波在金山岭之上,只要是天气稍微有点变化,他就立在长城上等待时机,就像几百年前戍边的将士随时准备发起冲击一样。从深夜等到黎明,又从黎明等到傍晚,冬天一件旧大衣,夏天一把破雨伞。虽然更多的时候是失望,但他寻找的是成功。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
脱毒马铃薯获丰收编者的话:
共青团中央去年在全国农村团组织中开展了“共青团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把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与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县以上共青团的领导机关联系上万个村团组织并提供直接服务,辐射和带动百万农村团组织,动员广大农村团员青年为实现党的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战略目标扎实奋斗。
“服务万村行动”实施近两年来,共青团县以上领导机关的联系村已由1万个发展到3.7万个。各级团组织抓住科技推广、项目开发和市场服务三个环节,有效地服务了农村经济发展、扶贫开发。这里介绍的就是他们在活动中创造出的一些成功经验,希望能给农村青年朋友以启迪。
1995年寒冬的一天,共青团云南省楚雄州委会议室内却热气腾腾。经过一番热烈、认真的讨论,团组织配合科委在全州范围推广“八五”科技项目“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以高产优质的马铃薯新品种替代已退化品种的决议终于形成了。这是团州委为了推动全州农村青年在“服务万村行动”中早日脱贫致富而进行的新探索。
面对贫穷,团州委的青年人早就憋足了一股劲,当年12月团州委就开办了“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全州已有4871名团员青年掌握了该项技术,为在全州推广“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做好了人才准备。
为搞好全州33个试点村项目实施,团州委从紧巴巴的经费中挤出近万元资金买进了6吨种薯,赠送给楚雄市东华镇红墙办事处的“高寒冷凉地区马铃薯脱毒制种基地”和大姚县昙华村公所的技术推广基地,并为基地请来了云南师范大学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种植技术、病虫防治、水肥管理等技术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红墙制种基地成功地进行了“云—120”植物生长剂催长管理等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红墙制种基地今年年初开种的35亩新品种脱毒马铃薯喜获丰收,总产量达45吨,实现产值4.5万元。两个基地试种的成功坚定了团干部的信心,同时在山区的团员青年中掀起了一股科技致富的热潮。团州委抓住这一有利形势着手大范围的新技术推广工作,抽调部分基地技术人员给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田间管理。在各级团组织的大力宣传、组织、推动下,全州高寒山区的30个试点村已落实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种植示范户567个,种植面积463亩,初步形成了规模。从此,该州种植马铃薯的农户们告别了薯种自留、自繁、自种的方式,进入了科学选种的阶段。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山西省临县
劳务输出富路通
临县是山西省最大的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劳动力剩余严重。
“服务万村行动”推出后,团县委根据实际,决定把组织青年外出务工作为主攻项目,因为劳务输出,不仅能使青年为家乡赚回钱,更重要的是带回新的观念和本领。
根据青年外出务工的实际,团县委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青年零星的外出打工变成了有组织、有培训、有管理的劳务输出。
他们印制了6万份劳务调查摸底表、劳务输出洽谈表和劳务输出合同,发放到全县38个乡镇团委和与团县委有联系的天津、上海、徐州等地的劳务中介机构,并将劳务人员按专业分类集中,选拔有闯市场经验的青年能人带队,变零星输出为集中输出。
建筑业是临县劳务输出最多的行业,同时,也是劳动力密集行业。为提高输出人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团县委和县城建局配合,举办建筑培训班65期,培训初级技术人员6000余人次,有1200名青年获得了国家承认的技术证书,并组织了50名初级技术人员到省经济管理学院建筑专业进修。
为强化劳务管理,维护输出青年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团县委印制了《劳务输出反馈卡》,由输入单位负责填报每个青年劳务的情况,定期与团县委联系,较好地服务了外出青年,协调了劳务双方的关系。
一年多来,团县委挑选了12名劳务输出中表现突出的青年,作报告400多场,并制作了电视专题,引导青年树立新观念。同时,他们积极号召在劳务输出中起步早、有门路的青年“寻伙伴、带徒弟”,建立全县劳务输出青年档案和通讯录,方便青年互相帮助,引导和帮助在劳务输出中已经富裕起来的青年兴办小项目,创办股份制小型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示范和推动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由团县委组织到外地务工的农村青年达150批,共4.1万人次,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少年军校生
前不久,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在南京军区后勤部通信站和白下区人武部的支持帮助下,举办了第六届少年军校。240名少先队员度过了八天难忘的部队生活。
丁建伟 陶宇银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