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草原牧区行(14)

  山高路长别草原
——《草原牧区行》结束语
本报记者潘承凡彭俊周泓洋王慧敏高云才
站在世界屋脊西藏,回首草原牧区行:2万多公里行程,70个日日夜夜,40%的国土面积,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天山都被我们翻越而过,巴颜喀拉山口、当金山口和念青唐古拉山口都成了我们立此存照的背景……我们经受了草原荒漠的苍凉沉寂,体验了青藏高原的严重缺氧,对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和创造的艰难困苦,有了刻骨铭心的切身感受。1949年以后,尤其是1979年以后,草原上发生的变化,不仅是伟大的,更是艰辛的,那成就和进步,凝聚的心血要超出通常意义的数倍,或十数倍。
草原上的最大变化:从游牧到定居
草原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被问的人几乎都这么回答:从游牧到定居。
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司长贾幼陵,作为知青,他在草原上曾生活了十多年。他回忆说,当年一冬天要转场20—30次,且不说在冰天雪地里无休止地赶羊,就是在蒙古包里睡觉,冷得也让人受不了,游牧的牧民大都有风湿病及心血管疾病。现在,大部分牧民都已定居,内蒙古达到98%以上,条件较差的新疆也达到50%左右。
定居不仅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由于居住的固定,牧民的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从不打草种草的牧民,学会了打储草,学会了种植饲草料,拿羊鞭的手慢慢也使惯了镰把、锄把。露天而卧的牛羊也有了棚圈,天然草场终于围起了网围栏。草原畜牧业抗灾能力大大加强,生产力大幅度提高,1979年到1995年,草原牧区商品肉类产量增加了3.7倍。
牧民从游牧到定居,牲畜从逐水草而牧到冬春舍饲,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所经过的五大牧区,畜牧工作目标数目尽管不等,有“五配套”、有“四配套”,但牧民定居无一不在配套之中。新疆还把牧民定居列为自治区政府工作内容,并定出了时间表。国家和各级政府为此投入了相当数量的资金,草原畜牧业在全国肉类产量中虽只占4%,农业部畜牧兽医司还是将50%的畜牧业基本建设经费投向了草原畜牧业。然而,由于草原畜牧业基础条件较差,草原牧区不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就是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草原上发生的变化,还只是局部的改善,宏观自然环境并没有多大改变。对草原畜牧业的投入和关心,绝对不能稍有松懈,有关草原保护、建设的政策法规须尽快出台。
改革和建设:从不配套到配套
草原牧区承包改革愈来愈深入人心,改革不到位者正在进行补课,改革后来者正在制定改革时间表。
正在草原上普及的草畜双承包,不仅调动了牧民养畜的积极性,同时调动了牧民保护草场、建设草场的责任心。比如草原灭鼠,草场承包前,政府把灭鼠药品交到牧民手中,牧民不是以信仰关系推脱,便是把药品埋了,然后回去交差。承包以后情形大不相同,牧民比政府还要着急,一旦发生鼠害,心急火燎地找政府,搞药品。政府工作人员和牧民组成的灭鼠队来到谁的草场,草场承包者便抢着当临时队长,监督灭鼠人员把每一粒药都投到鼠洞里去。政府再也不用事事操心了,牧民也从一个大锅饭的享受者,逐步成为草原畜牧业中独立自主的经营者和建设者。
草原承包改革正从无偿向有偿推进,有偿承包确定了草场载畜量,多超多罚,从制度上抑制了非常普遍的超载过牧现象;草原建设也在走向完善,由单项到系统,由不配套到配套。青海湖地区是青海省草原畜牧业发达地区,那儿的“四配套”是十多年来逐步形成的,玉树、果洛等地区的草原建设起步稍晚,但起步之始就进行“四配套”,建设速度提前,显效加快。在内蒙古伊克昭盟的“五配套”草库伦里,最近又引进了第六项配套内容——喷灌设备。喷灌设备的引入,标志着草原建设正在从防灾型向效益型转变。
草原改革与建设结合愈来愈紧,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在下放专项建设经费时,常把改革的彻底与否作为尺度,改革保护了建设,建设促进了改革。但也有一些地方改革和建设仍然脱节,青海省贵南县全国劳模切诺,承包草场由于没有确定年限,被接连变动7次,他围了7次网围栏,盖了7次棚圈和定居房屋,这是多大的浪费!草原承包改革和草原建设的结合,似应更加密切。
下一个目标:从头数增加到货币增加
从呼伦贝尔草原到西藏高原,畜产品都是价低卖难。甘肃广河县有着两个西北地区少见的畜产品交易市场,负责人都向我们抱怨,几年前火爆的交易场面再也难见。
对此,有人说是畜产品过剩。草原畜牧业连续12年大丰收,畜产品产量几乎翻了一倍,畜产品无疑是多了;也有人说是草原畜牧业商品率太低,市场拉动不够。不管是牲畜多了,还是市场拉动力不够,至少我们根据采访所知初步判定:畜牧生产确实超前于市场建设。
可以说,草原牧区迄今为止的改革、建设,着眼点都在于提高生产力,流通领域的改革和建设没有多大动作。甚至,由于对市场经济的隔膜,或为了保证畜产品税收,有些地方政府封闭了畜产品市场,堵塞了原本就狭窄脆弱的市场经济通道。青海玉树州曾提出一个口号:把牲畜存到银行里去。可是银行在哪?草原上畜产品交易,主要靠贩子上门收购,眼下价格低落无利可图,贩子们影踪全无。我们采访的玉树县三户牧民,两年来没有交易过一头牲畜。该县下拉秀乡牧民确松,听说牛贩子到村里收牛,赶紧回村,牛贩子却走了,他那肥壮的牦牛不知何时才能卖出去。
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草原牧区下一个改革建设的目标,应当是流通领域。改革建设畜产品流通市场,其意义、其难度都不亚于生产中的改革和建设,而且远远超出了畜牧部门的工作范围。各级政府应当担此重任,把流通环节纳入畜牧生产总系统,下大力气去改革,为牧民成群的牛羊打开通向市场的门路,使增加的头数变成增加的货币。这不仅是经济任务,同时也是紧迫的政治任务。我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本世纪末消灭贫困人口。西部是中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增加牧民收入,加速牧民脱贫,草原才不至于拖全国脱贫的后腿。尾声
草原是美丽的,但在草原上生活、工作却是艰辛的。我们敬佩在草原上工作的同志,为他们饱满的工作热情所感动。在草原上采访是艰苦的,但收获却异常丰硕厚实。如果把艰苦视作付出,我们的收获,远远超出我们的付出。
草原牧区行活动虽然结束,但我们对草原畜牧业的敬重和关注,将一如既往。(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青藏草原风光。王启发摄
《草原牧区行》专栏今天结束。谨向所有支持和关心这个专栏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编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民也要有成本意识
  奚旭初
江苏泗洪县农业银行曾就农田施肥问题在该县农村作了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在土地、收割、管理等条件相同的背景下,积极施用农家肥的农户,其农业收入要比不施农家肥的农户高出57%以上。这个数字还仅是“显性效益”,至于因施用农家肥而带来的土壤改良、地力增高等“隐性效益”就更大了。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种田赚钱少,原因是错综复杂的。除了工农产品长期存在的“剪刀差”和近年来农资产品价格上扬等客观因素外,相当多的农民缺乏成本意识,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种田必须讲成本,农民必须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就等于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潜力甚大,大有可为。比如像前面那个例子,积极施用农家肥,就是措施之一。举一反三,途径还有许多。收割中颗粒归仓,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和灌溉技术,甚至提高田间作业的工作效率,都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至今有不少农民兄弟还没有将自己的劳动当作有价成本,总以为劳力不用花钱买,快干慢干、早干晚干、巧干笨干都是一个样。这是一种误识。劳力就是资源,就是财富。巧干,就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还可以脱出身来从事其他副业生产,这中间蕴藏的潜在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降低成本的方法自然远不止这些。然而最为紧要的是要树立与强化成本意识。千方百计“降耗挖潜”,防止“跑冒滴漏”,降低成本,努力提高农业效益,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便捷的途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小型收割机开进麦田
本报记者尹韵秋
8月下旬,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坝上的张北县,三伏天刚过,一场小雨之后,秋风凉气袭人。这里的小麦刚刚成熟,但由于小麦夹种在尚未成熟的莜麦和胡麻之间,不便收割。这时,一台河北1型22.2千瓦的小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灵活地开进不宽的小麦田里,顿时,麦穗被机器吞进去,后边扬净的麦粒就进入了麻袋。在旁观看的农民高兴地说,咱们虽然还不富裕,但可以几户联合起来买一台收割机,就不用再弯腰费劲割麦了。据介绍,今年7月这种收割机曾开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河北省涿鹿县试验性收割小麦,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这种小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与河北省张北县收获机械厂联合研制的新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它体积小,重量轻(2.5吨),结构紧凑,机动灵活,易操作,还能兼收水稻等作物,而且收割、脱粒、分离、清选一次性完成,生产效率每小时可达4—6亩,有效割幅1.6米,特别适合小块地收割作业;其部件多选用通用件组装,既降低了成本,也便于用户维修,每台售价4万多元,比一般联合收割机低一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如东农民贷款买农机
秋收还没有开始,江苏省如东县农机公司生意却异常火爆起来,四面八方赶来的农民争相购买农机。
9月17日,笔者在县农机公司院内看到一字排列的联合收割机吸引了一大群农民。一位40岁左右的农民围着一台“桂林3号”转了几圈,仔细检查了各个部件,又爬上去试发动机器,然后满脸带笑地跑到收款处,从包内拿出厚厚的一沓人民币对收款员说:“这是6.7万元,请数一下。”他叫冯素忠,是潮桥乡农民。
“贷这么多钱买‘机’,有把握偿还吗?”见笔者提问,另一位从洋口农场赶来购“机”的农民马二红接上了话头,“老哥这你就不知道了,我这购机的钱也是合伙筹借的。这收割机一天割30亩是小意思,就算割一亩收50元服务费,十来天赚个万把元稳当当的。最多三季就可收回投资,而一台‘机’的寿命10年没问题,这叫大投入大收益呢!况且,国家提倡农业走规模化的道路,农业投入回报高、风险小,要比经商稳妥多了。”
据县农机公司经理周华介绍,今年以来,公司销出的30多台中型联合收割机和500多台脱粒机全部是农民个人集资购买的,买小型农机的人则更多。
(蔡守苏厉旭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新洋农场建成高效农业
本报讯江苏新洋农场仅占江苏农垦1/20耕地,而1995年生产的粮食和所创利润却分别占江苏农垦的1/10。“八五”末同“七五”末相比,新洋的农业利润年均递增54%。这里的农业已成为一门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独立高效产业。
新洋农场,曾是全国农垦的三个经济改革的试验区之一。近几年,在推动农业全面走向市场过程中,他们采用“多数人种少数田、少数人种多数田”的经营方式,调活政策,放水养鱼,仅要求家庭农场职工每人承包10亩地,并想方设法减少家庭农场的上交费用。这样不但调动了家庭农场职工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国有农场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为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创造了条件。现在,新洋农场的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到91%,科技进步占农业效益增长份额的70%。去年,新洋208个管理人员,人均种地230亩,劳均产粮202吨,劳均创利15.8万元。(裔兆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淅川农业成为工业“第一车间”
本报讯近年来,河南省淅川县农村支柱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湖桑、龙须草、矿产等,量大质优,而且农村劳力资源也很丰富。根据这些优势,他们决定把发展工业的突破口选在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变农业为工业的“第一车间”。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已形成冶炼、造纸、缫丝织毯、果品加工等7大加工系列54家企业,这些企业年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4%以上。(刘建农石成宝)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丰宁改善交通促经济发展
本报讯地处冀北山区的丰宁满族自治县,1985年制定了“连南北、贯东西、通商旅、拓市场”的振兴交通战略。目前,全县交通状况的根本改观大大促进了丰宁的经济发展速度,“八五”期间,这个县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以23.4%和39%的速度递增。到去年底,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已由“七五”末的400多元增加到1100多元。
(文洋连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舞龙头兴产业富百姓
——宁城县脱贫纪实
刘红星
贫困县内蒙古宁城县,在上报国务院扶贫办的一份报告中作如下承诺:“九五”末彻底摘掉贫困帽子!其做法是:发挥国有企业集聚、带动、辐射作用,扩大“企业+农户”规模,加快农村经济振兴。去年此时,内蒙古曾组织了一次由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对宁城县抓“龙头”、带产业、兴经济、富百姓的经济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将国有企业导入农业领域,使其充当更高层次上的龙头,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牵动力。
位于内蒙古东部丘陵山区的宁城县,近60万人口中90%以上是农业人口。目前尚有10万人未摆脱贫困。改变农业大县贫困落后面貌,始终是宁城县主抓的一件大事。这些年,他们抓住国有企业优势,把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与振兴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子。
宁城县酿造业历史悠久。年需原料粮约5000万公斤。这些年,宁城县在7个贫困乡建起了8个优质红粮基地。他们采取集团+基地(贫困乡镇)+农户(贫困户)的“双加”模式,集中在贫困乡镇扶持11425个贫困户,种植红粮12万亩。“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种子、化肥、农药,投资兴办水利,负责技术指导,并以每公斤高于市价4分钱的价格收购红粮;基地集中组织安排贫困户耕种;农户保证按质按量提供企业原料。“双加”模式的推行,为农户直接面向市场、获取稳定、高效的收入提供了条件。据了解,仅收购价一项,农民年获利达百万元之多。
为高效利用每年产的3.2万吨工业废糟,促进养殖业发展,县里扶持“龙头”企业于去年投资百万元建起了日处理60吨废糟的饲料厂,生产的华东牌全价、混合浓缩饲料已大量被农户用于发展养殖业。宁城县八里罕镇河南村是全县有名的育肥牛专业村,利用废糟发展养殖业使他们大受其益。仅有64户人家的红营子自然村,97%的农户搞育肥牛生产。企业定期按卡给专业户提供饲料和肉牛市场销售信息。育肥牛专业户洪海说,万元户在我们村已是“贫困户”。县畜牧局张局长介绍:全县年出栏的1.2万头育肥牛中,有一半出自八里罕镇。
1993年,“龙头”企业组建起了年产万吨的杏仁饮料厂,使全县10万亩山杏林基地中的农户也有了市场。企业派技术人员免费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这些基地的山杏产量已由过去的亩产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至500公斤。林业专业户耿显江承包的200亩山杏林,产品直销企业,一年收入近万元。
宁城县发挥“龙头”作用,推进种、养、林果业发展,使农业产业化在这一地区雏形已现。目前县里正全力扶持“龙头”进行壮大红粮基地、山杏林基地、育肥牛基地以及饲料加工、肉食品加工建设。农牧业比较效益在“龙头”牵动下明显提高。
宁城县发挥“龙头”作用还有力地推进了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宁城县汐子镇有个镇办企业,冠名赛飞亚集团公司。与公司前身、当初那个仅有18名职工的小纸箱厂相比,前后有天壤之别。1000多名有良好素质的员工(90%以上来自农村)、整洁宽敞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向人们展示着现代企业的风貌。目前该公司已拥有纸箱、彩印、塑印、服装、建筑等几家子公司,去年创产值4000万元,职工年均工资达3000元。镇领导说,过去,我们镇根本谈不上发展工业,自1988年办小纸箱厂搭上“龙头”企业的车便一发不可收。现在公司是镇里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龙头”,在全镇又带起了一大片产业。我们已蹚出了一条“大龙带小龙,小龙带村镇”的致富路。龙头企业所在地八里罕镇可谓近水楼台。镇里围绕大厂办小厂,造纸、印刷、运输、饮食服务,乡镇企业四轮齐转蓬勃发展。在不足两公里的小镇主街上,运输车辆南来北往,还可随处见到美发、歌厅等都市方可见到的招牌。去年镇里做了一个统计,全镇已有一半农户致富达小康。
目前,全县大做“龙头”文章,既有龙头控股的紧密型企业,包括国营、二轻、集体、乡镇企业,又有松散型的配套企业。这种紧密与松散相结合的产业群构成了大带小、小带片、片连片的经济发展网络,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极。10年来,全县有近万人进入“龙头”企业辐射的产业群,有3000多农户脱贫。
宁城县县委书记吴永新感触极深:一个县有这么一个“龙头”就了不得,倘若有这么几个“龙头”,别说是一个县,就是一个地区何愁富不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图片新闻

  盐碱地上的“高秆菠菜”
黑龙江现代农牧业公司的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倾其所有,自投资金,从国外引进一种名为“高秆菠菜”的特异植物。运用这项高科技成果改造重盐碱地、建设植物蛋白生产基地,在黑龙江省已初获成功。目前,已在肇东、安达等5个市县建立了7块实验示范基地,使3000多亩盐碱地迅速披上绿装。(附图片)
图一“高秆菠莱”是高科技培育的特异植物,蛋白质含量达27%以上,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它能逐步将盐碱地改造成可耕地。图为从事了一辈子盐碱地改良的中科院老专家何万云教授,在察看示范田时,情不自禁地撕下一片叶子放入口中。
图二年轻的知识分子们不满足于买来的技术,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高秆菠菜”种子发芽率低、前期生长慢和后期蛋白质提取等一系列难题,在实践中完善和超越了这项技术。图为科研人员一道在研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新华社记者陈凯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