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情系东北虎
王顺成
素有“画坛乳虎”之称的青年画家林剑冲,在20年的画虎生涯中,养就了一身“虎气”。他不但在艺术上勇于探索创新,而且对保护东北虎也倾注了满腔热忱。
林剑冲1977年拜在当代大写意墨虎名家卓然门下学习画虎,并长期到动物园观察、写生,画出了独具一格的墨虎,还推出了一种大写意彩墨虎。林剑冲画虎,笔墨恣肆、简练,追求神韵。已故美术大师刘开渠观其画虎后,欣然挥笔题词:“乳虎啸谷,百兽震惶。”他的画,经常见于报刊、展览,其精品被选入北京美术家协会编选的《当代中国书画家名人宝鉴》。他的画展,在国内获得好评,又被邀请赴日本、韩国布展。
林剑冲由画虎而对虎情有独钟。他得知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中心的东北虎处境艰难的消息,便亲赴黑龙江考察,决心为拯救东北虎尽一个画家的绵薄之力。他决定举办“情系东北虎”大型宣传活动,来引起社会对东北虎保护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情系东北虎”活动以林剑冲的80余件“虎画”为主要展品,配合以虎为题的摄影图片、一些名人的拯救东北虎的题词等。这一活动在北京开幕后,首站在石家庄引起关注。近几个月来,又被山东、广东、黑龙江等地邀请前去展览。林剑冲说,龙象征着中华民族之魂,虎象征着中华民族之气,他要用自己的墨虎为保护神州大地的百兽之王而尽一份中国人的义务。(附图片)
虎林剑冲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独具特色的《军营文化天地》
一九九五年一月创刊的《军营文化天地》是解放军总政治部主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军唯一的大型文化娱乐综合性月刊。它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坚持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娱乐性,寓教于乐为办刊方针,以其“高品位的文化视野,全方位的艺术天地;独特的军营文化风景线,丰富的双休活动娱乐园”,在众多刊物中独树一帜,得到部队基层指战员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厚爱。(文一)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顾偕长诗研讨会举行
《诗探索》编辑部近日召开广东青年诗人顾偕长诗研讨会。与会诗人、诗评家对顾偕坚持长诗探索给予热情鼓励,对中国长诗的现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牛汉、蔡其矫、屠岸、杨匡汉、吴思敬等数十人与会。(白木)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艺海心语

演员追求什么
方掬芬
近年来,在文艺界,在社会上,我常常听见人们呼唤“演员道德”。作为一个老演员,每当听到这样的呼声,我心里就顿生感触。
过去,文艺工作者有一个崇高的称呼——“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就是说,文艺工作者要尽自己毕生的力量,去塑造人类美好的灵魂。这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塑造好自己的灵魂。
令人忧虑的是,现在,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文艺界,道德观念似乎都逐渐淡薄了。在我们文艺界,也常常会发生一些出格的事。例如,某位名演员因为觉得价码不合适,就可以临场撂挑子,置观众于不顾。至于在戏剧团体内部,争角色,争排名,争待遇,争出头露面的机会,AB角关系不协调,排演场秩序混乱,在后台恶语粗言大吵大闹等等情况,则更是时有发生。我常常为发生这种事而感到心里难过。我总觉得,道德水平的低下,是一件非常严重、非常可怕的事情。它将产生毁灭性的后果。对社会如此,对文艺界也如此。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爱艺术中的自己。”我们当演员的人,从踏入表演艺术这个门槛的第一天起,就要立志把自己的青春、才华,甚至生命无保留地献给这个崇高的事业。我们要不停歇地永远追求上进,克服自身的缺点,提高自己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我们的事业有一个特点,就是永远为了别人。我们常常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在我们这个行业里,不光是一句口号,它直接而且具体地指导我们的行动,每日每时都是要兑现的。这是因为,第一,我们演的戏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二,我们的工作是直接面对观众,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在中国,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伟大演员,无论他们的才华多么高,名气多么大,在观众面前,他们都可以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演员的道德修养。不具备这种修养,恐怕也很难成为真正的大演员。
我常常想起一些我们经历过的事情。60年代初,有一次我们剧院在南宁巡回演出。忽然,女演员张斌如接到北京家中拍来的电报,说她母亲患心肌梗塞,正在协和医院抢救。她思母心切,心急火燎,当场就哭了。可当时眼看着戏就要开演了,剧场里坐满了观众。她自觉地抑制住悲伤,擦干了眼泪,喝了一杯水,平静了一下情绪,马上满面春风,笑嘻嘻地上了台。她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喜剧演员,她演的是一个令人捧腹发笑的角色。她像往常一样,以巨大的创作激情,把欢乐带给了全体观众。她没有因为个人的悲伤而丝毫影响表演。
当前,我国的演艺界似乎问题不少,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尽力让“演员道德”深入到同行们的心中,就总会有成效的。实际上,在我们的周围,兢兢业业地对待创作,珍惜劳动成果,爱护艺术家的名誉,崇尚职业道德的中青年演员还是很多的。就拿我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来说,就有一些令人感动的事例。比如,今年我们剧院又重新排演中国古代神话剧《开天辟地人之初》。盛夏时节,全体演员每天刻苦排练。剧中扮演主角女娲的演员王瑶的脚感染,溃烂了。平时连走路都疼得要命,她还要忍着疼痛演戏、跳舞,那滋味是非常难受的。到了这个戏上演的时候,她的脚病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医生建议,她必须休息治疗。我们只有请曾经在这个戏里扮演过女娲的另一位女演员鲁文来顶替。鲁文当时正在外地拍摄电视剧。她接到通知,马上赶回来,回来后立即回忆戏里的动作和台词,第二天就演出了。演出说明书是事先印好了的,上面没有她的名字和照片,她没有吭一声。从这些事情上,我深深感到在年轻一代演员身上正在萌生和培育着良好品德,我们文艺的主流是健康的,我们文艺队伍的主体是优秀的。
我们谈道德,谈人的社会行为准则,离不开“人生的理想”或“理想的人格”这样的内容。现在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很盛行。这不能不影响我们文艺界。有少数人,他们的理想,就是赚更多的钱,有更大的名气,过更阔绰的生活。他们没有想到,心灵的美好,情操的高尚,理想的坚定,精神的充实,这也是一种财富,一种更加宝贵而且永远不会失去的财富。我也主张大家富有一些,日子过得舒服一些,大家都多享受一些人生的快乐。但精神的东西不可丢。一个利己主义者,无论他多么有钱,他的精神都是贫穷的,他的人格都是渺小的。我们的国家要进步,要繁荣,要发展,我们这个社会要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要更加合理,更加和谐,更加有秩序,更加有效率,就一定要重视文化,重视道德。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文艺工作者,更应该增进自身修养,以自己的美好道德和行为,为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金台文谈

总结经验再上台阶
——写在“五个一工程”实施五周年之际
志今
“五个一工程”是在新形势下,由党中央倡导、中宣部组织实施的一项旨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推动优秀精神产品生产与繁荣的带有导向性的“龙头工程”、精品工程。
这一工程实施五年多来,在各级党的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下,广大理论、文艺、出版工作者辛勤劳动,团结奋斗,推出了一批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时回答现实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社会上和人民群众中不断引起积极反响的优秀作品,在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上,进一步唱响了时代精神主旋律,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好评。这一批优秀作品的产生和传播,促进和带动了整个精神产品生产的繁荣和提高,为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任务,找到了有效的途径,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这一工程的实施,还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人才;培育和形成了一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从而在整个宣传思想文化队伍中,树立了一种敬业奉献、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五年来的实践表明,随着这项工程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理论、文艺、出版工作者,对这一工程重要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逐年高涨,组织领导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
1995年度的入选作品,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一是整体创作水平、制作水平比过去有所提高,组织者和创作者的精品意识有所增强。
二是普遍注重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一些优秀作品不仅思想立意高,而且找到了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人格魅力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比过去数量多、方法多,水平有所提高。在银幕、荧屏和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孔繁森、徐洪刚和当代英雄警察等多彩艺术形象,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四是对社会承认的追求更加自觉。电影、舞台剧的上座率,电视剧的收视率等已成为组织者、创作者和评选者的重要参照坐标。社会承认、观众认可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理论、文艺、出版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总之,经过五年的精心组织和实施,经过五年的辛勤努力和奋斗,“五个一工程”已经打下了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一种健康发展的局面,初步登上了一个台阶。但是,同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主要表现在,目前参评作品的数量已经不少,但真正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并能经受历史检验的时代精品还不够多,各地区、各部门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在深层的创作思想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解决。
现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五个一工程”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后,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工程重要意义的认识,要继续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武装广大理论、文艺、出版工作者的头脑,进一步端正创作思想,不断提高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自觉性,要努力增强精品意识。
几年来,参评单位逐年增多,申报作品总量不断扩大,这是一件好事,表明大家参与“五个一工程”的积极性在提高,队伍在壮大。但从精神生产的总体情况看,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仍然是“五个一工程”向前发展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部高质量的作品,其作用和影响,远胜过几部甚至几十部一般的作品。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努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五个一工程”推出的精神产品,在突出时代主旋律,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提高人们精神境界的同时,应格外讲究艺术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要不断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和宏观把握能力,积极探索和掌握精神生产的客观规律。在组织工作中,既要合理布局,又要突出重点。要一项项地落实选题规划,搞好综合协调,把握好比例结构。五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这方面创造了一些好经验,找到了一些好方法。要认真总结,加以推广。在精神产品生产中,电影、长篇小说和少儿作品这三大件,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抓好“三大件”工作以来,“三大件”的创作与生产已取得不少成绩。但总的看,仍然是当前精神产品创作中的薄弱环节。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得力措施,力争拿出高质量的作品,使“三大件”的状况有明显改观。要自觉地把抓“五个一工程”和落实“三大件”有机结合起来。
五年来的实践还告诉我们,能否坚持和贯彻群众观点,是“五个一工程”向前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五个一工程”提供的精神产品,只有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以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赢得群众,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创作者个人而言,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位置,解决好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民群众都是一切精神产品优劣得失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广大理论、文艺、出版工作者,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入群众生活,感受时代脉搏,提炼丰富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表现人民、鼓舞人民的优秀作品。
五年,是一个精彩的总结,又是一个崭新的开端。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抓住有利时机,勤奋工作,努力开拓,力争使“五个一工程”再上新水平,再攀新台阶。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五个一工程”巡礼

用心歌唱
赵冬苓
在本届中宣部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中,我所创作的电视剧和广播剧《孔繁森》双双入选,连同上两届,我已连续三年有四部作品入选了。于是便有记者来访,于是便请谈创作体会,于是便有了这篇小小的文章。
在我心目中,主旋律作品是一个作家、艺术家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的真诚流露。当一个作家、艺术家在严肃地思考时代和人生的重大课题的时候,事实上,他已经在思考主旋律了。这种思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媚俗,而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必定也会是在用一颗真诚的心来歌唱。
我想,一个作家、艺术家应该保持着比一般人更敏感、更容易受感动的心,看待社会和人生时,应该有一种更健康的目光。社会是不完美的,人生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缺憾的,唯其如此,才需要作家、艺术家及时地发现那些生活中美的、真的、善的东西,给人以寄托和希望。记得1994年底,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听说一位山东籍的进藏干部以身殉职的消息。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听说他收养了两个藏族孤儿,这件事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于是便背着一个行囊登上了去拉萨的飞机。我应该永远感谢这次西藏之行。这并不在于它使我写出了有关孔繁森的一系列作品,而在于它使我有幸认识了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以他崇高博大的精神、丰富复杂的内心、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紧紧地吸引住了我,使许多长期以来困扰着我、苦恼着我的问题在他面前茅塞顿开。我一遍遍地对自己说:人应该像这样活着,一个人仅有一次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我急于把我的感觉表达出来,急于把我的感动传达给别人,创作的激情就这样产生了。
从那以后我一直生活在孔繁森的世界里,一直在努力用我的心去揣摩孔繁森的内心。有些事很容易就理解了,有些事却像一个谜。比如孔繁森为什么卖血?孔繁森为什么在西藏的老人和孩子面前这样容易动情?孔繁森为什么有的时候——特别到生命的后期——显得那样脆弱?当我终于把谜底找到的时候,我觉得我也就真正理解了孔繁森。孔繁森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相反,他是那样平凡而生动地站在我面前,以至于我觉得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可以和他进行平等的、无所保留的交谈。生活中每天都涌现大量的英雄模范,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都每天忙着把他们塑造出来,把他们搬进我们的作品,但当我们还没有在心理上和他们真正认同的时候,当我们还只是把他们当成英雄,只想着歌颂他们、使他们成为楷模的时候,作品的虚假和矫情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事实上,一个人成为英雄,首先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只有创作者本人在心理上真正认同了他们,真正理解了他们,并真正被他们感动,笔下的他们才可能具有生命,才可能感动别人。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近年来塑造真实存在过的英雄人物的文艺作品,我们会在其中发现一些大致相同之处:比如这些英雄遇到的都是个人和国家、小我与大我的矛盾,他们大体上都会为了群众和党的、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他们都会在生前遇到家人和朋友的误解和抱怨,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他们差不多都会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死后得到人们的深切怀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在于这些英雄的精神世界都有相同的崇高之处,所以他们才成了英雄;其次是种种原因使我们对他们的发现和宣传总会滞后。要解决这种英雄题材的作品雷同的状况,撇开其他的努力不谈,在艺术上如何深加工至关重要。应该认识到,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一个英雄,那么我们会发现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这不同之处也许就是我们进入创作的切入点(如孔繁森,他的一切痛苦和矛盾,都表现为责任和爱被分割,如果我们把这一点写好了,他就不会和焦裕禄、李润五雷同)。此外,从艺术规律上看,任何生活中得来的东西,对于创作者都只应该具有素材的意义,尽可能地避免自己和外界的干扰,在原型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艺术塑造,也许是我们应该总结的经验教训之一。如果要我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我会大胆地说一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艺术提炼越充分,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一个失去了英雄的时代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一个失去了理想和信念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提出时代的理想和信念,塑造民族的英雄,应该是文学艺术不容推卸的责任。我理想中的文学艺术,应该一手执矛,对社会上一切黑暗龌龊给予毫不容情的揭露和批判;一手举灯,照亮人们心灵的精神家园,指出人类美好的理想和前景。我写“主旋律”,正是希望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上点亮一盏小灯。
但愿这盏灯能照亮我们、你们和他们。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河北省文化厅近年来在全省农村组织实施“小康文化建设工程”,以小康文化建设总揽农村文化建设,用文化工作做好农村工作,推动农村治愚、治穷,优化了人文环境,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图为丰南市“小康艺术节”上,基层文艺工作者在街头演出。战吉摄影报道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神州采风

为兴民乐育幼花
——记中央民族乐团辅导小学生学民乐
贺绍俊
大概是三年以前,位于北京亚运村新建的安慧里中心小学,为了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决定成立民乐团,引导学生学习和热爱民族音乐。学校的李桂云校长和音乐教师李文翔一起来到附近的中央民族乐团,想请民乐团的艺术家们给以支持。他们来的时候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没想到民族乐团的领导马上痛快地答应了。乐团安排了七八位艺术家到安慧里中心小学辅导孩子们学习民族乐器。每当下午学校放学了,这几位艺术家也结束了乐团的排练,他们就会准时来到安慧里中心小学,手把手地辅导一群孩子们学民乐。暑去寒来,几个春秋,他们从未间断过。
再看看这些孩子们吧。他们刚刚学民乐时,小的才六七岁,大的也就十来岁,有的连一些民族乐器都没见过。如今由这些孩子组成的北京市银帆民乐四团在全市的中小学里可是数一数二、赫赫有名啦。他们在今年的北京市“五月的鲜花”歌咏活动中获得了第一名。不久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召开年会的时候,来自全国的民乐专家专程到这所学校听孩子们的演奏。专家们不仅赞叹孩子们的演奏水平,还称道这所学校以民族音乐去陶冶孩子心灵、培育孩子精神素质的成功做法。大家高兴地说,在这里看到了民族音乐的希望!
中央民族乐团为这一希望付出了大量心血。比如,乐团有一条规定,团里的乐谱不准外借,可这条规定在安慧里中心小学的孩子面前却破例了,学校需要的乐谱,乐团都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有时,学校的排练同乐团的排练发生冲突,怎么办?指挥胡炳旭说,我把时间安排紧凑些,提前结束,决不耽误学校的排练。
在安慧里中心小学,你还能听到艺术家们很多动人的故事。
被誉为“笛子王”的王铁锤已经离休了,仍争着来辅导孩子们。当你看到这位在舞台上开创了笛子北派艺术的老艺术家抱着一面鼓,认真地为一位小孩稚嫩的笛声伴奏时,你能不感动吗?
大提琴手张秀丽长年来在社会上做民族音乐的辅导工作,这次辅导安慧里中心小学更是主力。为此她只好把家务事全交给了丈夫。有次丈夫住院做手术,问她能不能请一两次假。她为难地说,教孩子学乐器不像教大人那样,可得一步一步地扶着走,缺一次都不行哪!
年轻的邵泓除了到学校辅导外,还要给五六个学二胡的孩子开小课。每到周末,他就奔波于这几个孩子的家庭。今年暑假,几个孩子都参加了全国乐器演奏考级。考级的那一天,孩子们一大早来到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就发现他们的老师邵泓早已等候在那里了。邵泓为每一个孩子的二胡校音,仔细地叮嘱孩子们要注意的事项。这真比他自己参加乐团的考核还上心!
不要小瞧了这些艺术家所做的工作,难道他们仅仅是教会了一群孩子演奏民族乐器吗?安慧里中心小学的李校长说,学生们在民乐团里集中训练,既使他们受到艺术熏陶,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民族音乐的教育既提高了学生们的鉴赏力,也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咱们学校的学生很少有追歌星、追影星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结果。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他山之石

英国人的人情与礼品
侯晓虹
有机会在英国工作了一段时间,接触了那里的学者、工商界人士和普通百姓,所见所闻,有所启迪。
从整体上看,英国人的文化素养较高,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无论在工作场所还是公共场合,英国人都能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由于英国天气变化无常,时而天晴,时而下雨,在我工作的办公楼和宿舍门厅里均备有许多雨伞,用完后,大家都自动地物归原处。办公室里的文具纸张随便使用,餐厅里的水果随意取食,也没有人顺手牵羊拿回家去的。教室和办公室的桌椅整洁如新,未见到有字迹和刀痕。在地铁、车站、街头、商店等公共场所,未见到有吵骂打斗现象。
英国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在公园里经常看到夫妇俩偎坐在椅子上谈笑,任孩子在草坪上玩耍。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再玩,父母不过问也不搀扶。一天我应邀参加一位英国朋友的家庭晚宴,大人和孩子是分桌用餐的,孩子们吃得比较简单,边吃边玩,大人们则吃得讲究得多,在一起边吃边谈,互不干扰。在几个钟头的用餐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来说东道西,要这要那的,也没有一个父母离桌去看看孩子的。我工作的学院周末有活动时,经常看到本院教职工的子女在做服务生,家长着意让他们参加社会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立能力。
独立后的孩子,要向父母要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一位英国同事的儿子去旅游,用光了钱,向老子求援,老子一脸不高兴地对他说:“你不应该再向我要钱了。”事后他告诉我:钱是借的,以后得还给我。孩子成年了,也就离家自立门户了,老人们常以猫狗为伴,好不孤独,但很多老人却说:他们不喜欢与儿孙们住在一起,而喜欢清静。
在英国,朋友间的礼尚往来与国内迥然不同。中国人的礼品拿到英国,英国人会惊喜地叫起来:“哦!好极了!”一是出于礼貌,二是中国人的礼品确实像模像样。英国人的礼品则是象征性的,一次我的一位英国朋友要我陪她到商店为她的上司买生日礼品,她买了一串气球,我心想她还会再买些别的东西,没想到她径直走到收款台前去付款了,回过头来问我:怎么样,很美吧!咱们走吧!回国后,我跟同事们谈起此事,大家都说我是在说笑话,寒碜英国人。事实上,英国人经常是一枝鲜花,一张卡片,就算是礼到人情到了。在国内,别说是给上司,就是给孩子过生日,买串气球也会觉得拿不出手。
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有自己的馈赠方式和习俗,但目前国内的送礼之风,是否有些离谱,是否需要节制?我以为如果送礼给人们带来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则会失去人际交往的真正意义。
在英国短暂的逗留中,我感到英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