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坚定信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张国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这一战略思想,对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以优化结构、注重效益的有效增长,代替传统的追求数量、忽视效益的无效或低效增长,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直强调经济建设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站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求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要“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并一再要求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更新发展思路,提高经济效益。可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是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个不断变动的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这个过程中,当数量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要求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17年来的迅速发展后,目前已经进入了实行这一战略转变的时期。如果继续承袭传统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由此而带来的效益低下、财力匮乏、结构失衡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将严重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效益没有相应提高,物质消耗大,损失浪费多,集约化程度低。我国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耗能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长期徘徊在65%左右,工业产成品库存每年都新增1000多亿元;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由1986年的20.4%下降到1994年的10.2%。显然,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不仅有限的资源无法承受,而且也必将影响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虽然一再强调,但至今进展仍不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没有到位。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定的经济体制的产物。在微观层次上,受传统的对生产指标负责的运行模式的制约,难以真正形成由企业自主决策的经营机制;负盈不负亏的利益结构没有彻底打破,企业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资产重组机制难以普遍建立起来。在宏观层次上,以压指标、要速度为倾向的直接管理仍然过多,没有根本摒弃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企业评价标准;宏观管理和调控出现“真空”,缺少对企业行为的有效约束;政府部门管投资而又不能对投资效益负责,投资主体与市场主体相分离。这些旧体制条件下形成的问题,尽管在转型期带有一定的过渡性,但仍严重地阻碍着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出路就在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二)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它所拥有的人才、技术、信息、市场和所创造的利税仍然有相当优势和占绝大比重。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又多是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产生的,转变增长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主要存在于这些企业。因此,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性和迫切性集中体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转变这些企业的增长方式,不仅是克服其自身困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约束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资源供给转向市场需求,争夺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这在客观上势必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方面加快企业生产结构的升级。这两个方面内容的统一,就要求我们把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这是搞好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分重要的途径。
第一,加快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往往根植于传统的增长方式,因而调整结构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总结以往的经验,在调整上必须按市场需求确定目标,抓住对结构升级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品和技术装备产品,集中扶持,重点突破,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尤其应借鉴日本等国家依靠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结构升级的作法,逐步改变以引进技术支持最终产品的逆向发展格局,使技术装备产品尽快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力量。同时,围绕优势产品和技术装备产品,扩展产业链,形成有较大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避免齐头并进和资源的分散配置。
第二,加快资产重组,发展规模经济。盘活资产存量,发展规模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目前,在经营困难的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存量资产不能发挥作用。从沈阳看,这类存量资产约占全部存量资产的1/5。与此同时,又有相当一批优势企业因得不到必需的资源,难以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企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组,对庞大的存量资产进行有效的重组。在资产重组中,要以优势产品为中心,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购并企业为基本手段,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引导存量资产向新的生产领域转移,大力促进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前,为了突破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的障碍,可采取先破产后兼并和委托经营、企业托管等措施,推动资产重组加快起步,不断扩展。
第三,加快技改步伐,推进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是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推进技术改造要更新思路,加大力度。要把技术改造寓于企业改组之中,走改组与改造相结合,用较少增量调动较多存量的路子,形成低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要紧紧围绕重大产品、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进行改造,集中力量,内外资并举,坚持高起点、上水平,引进、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促进结构升级,防止分散投入,低水平重复。同时,要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率,增强经济的整体素质。
第四,加快机制转换,增强企业活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内在动力。当前,相当一些企业面临着双重矛盾,一方面机制转换不到位,限制了增长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增长效率不高,又限制了机制的转换。许多企业债务负担和社会包袱沉重,有的资金利润率已大大低于银行利息率,如此低下的增长效率,使机制转换的难度加大。对此,要采取内转机制、外创条件的综合措施,这就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着力优化资本结构,加快实施债权改股权、贷款变投资等轻装减荷政策,尽快形成兼并破产、减人增效机制。企业改革归根到底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把转换机制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更新管理思想,提高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需要从思想、体制、组织、领导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第一,转变思维方式,从思想上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传统增长方式的长期影响下,追求速度、忽视效益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思维定势。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首要的是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更新发展思路,切实做到“六个转变”,即:在指导思想上,由习惯于追求速度、粗放经营、外延扩张向讲求效益、集约经营和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在工作重点上,由偏重于扩大经济总量向注重结构升级、重塑市场竞争优势转变;在发展途径上,由片面追求增量向同时注重搞活存量、加速资产重组、发展规模经济转变;在要素投入上,由偏重物质资源投入向注重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在经营取向上,由习惯生产经营向注重资产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转变;在价值实现上,由浅层次适应市场向深层次开拓占有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转变。
第二,实行政企分开,从体制上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政府部门应把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让渡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通过有效的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目前,投资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要逐步实现投资主体易位,由政府审批为主转变为企业决策为主,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同时,应强化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和服务职能,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对企业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引导和约束。
第三,提高干部素质,从组织上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整体素质,首要的是提高经济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为此,应当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加快选拔一批既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又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科学地考查干部的实绩,尽快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务实导向机制。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居安思危奋发图强
——学习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汪啸风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江泽民同志的这一精辟论述,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国防建设是指一个国家安全防卫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工作的总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其国防实力的基础和后盾,是决定其国防实力的前提条件,客观上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国防水平。必要的国防实力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二者紧密联系、互相依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强大的国防作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6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无处不凝聚着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丰功伟绩。我们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没有须臾放松国防建设。实践证明,没有坚强巩固的国防,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定,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安宁,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的维护,更不会有今天经济建设的丰硕成果和百舸争流的可喜局面。因此,“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这一结论可以说是建国46年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抓经济,不忘巩固国防,应该成为我们长期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我们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国防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战期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很快兵败国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着和平麻痹思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常备不懈,才能有备无患。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因此,越是和平时期,越不能忘记国家安全,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国防建设。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始终是命运与共,息息相关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愈益密切,国防建设力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防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应该引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有雄厚的国民经济作基础。离开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防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农业、科技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早在70年代就强调指出:“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以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只有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防现代化建设才具备了客观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今后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奋发图强,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确保“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江泽民同志在这篇讲话中还为新时期国防建设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完成这一课题,是一项艰巨而宏伟的事业,要做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当前,在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国防科技、国防设施、国防装备、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等国防建设硬件工程的同时,要加强国防建设软件工程的建设。首先,在战略上要把国防建设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轨道,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同时,发挥国防建设在人才、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支持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其次,要认真宣传和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建设的论述,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国防知识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国防意识,把国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创造一个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舆论环境,逐步建立起一个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良好机制。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国防建设的社会环境。要从战略高度认清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关系,积极做好国防建设的各项工作。要继续深入开展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和军民共建活动。“双拥”工作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创新,地方政府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为驻地部队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第四,要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立法工作,使国防现代化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请客吃饭”也要更新观念
杨敏之
(一)
我国的饮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这是国际公认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圣人之言,明载典籍。数千年来,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华礼义之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我国的饮食文化中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糟粕。请客吃饭中的种种不廉洁、不文明的东西与这些糟粕是直接关联着的。分而析之,这些糟粕主要是:
一是“口福”观念。我们中国人很看重吃,并把“吃”跟“福”联系在一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是一种令人钦羡的“口福”,是人们乐意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种观念之下,一些人把吃摆到了人生享受的重要位置。近些年,宾馆、酒家常常有人山吃海喝,弥漫着一种享乐主义的气氛。
二是身份的标志。吃得好、吃得高级,还是一种特权和身份的标志。封建皇帝是各种特权的总代表。御厨、御膳、御酒等,标示的就是他登峰造极的特权。豪门望族、富商巨贾不能享受皇帝那种特权,但他们也热衷于在吃喝上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来炫耀自己的高贵和富有。眼下时有所闻一桌酒菜花上几万、十几万的畸形消费,就是这种遗毒的沉渣泛起。
三是“面子”的载体。一些人把请客吃饭的排场看成一种“面子”,热衷于用排场来表现一种“大家气魄”,生怕被人说成是“小家子气”。只要有可能,即使花成倍的代价,也要“风光”一下。
四是冗繁的礼仪。请客吃饭讲究礼仪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方面的礼仪经过长期的发展,陈陈相因,已经十分驳杂冗繁。请客吃饭的名目之多,礼节之繁,已经有违礼仪的本义了。餐桌上的上下尊卑、落座的座次、盘盏的数字、上菜的顺序,以至于劝酒敬酒的内容都是有讲究的。稍有不慎,就有失礼仪。如此冗繁的礼仪,使请客吃饭成了一桩“沉重的工作”。
五是庸俗的宴请。突出的表现是餐桌上劝酒和敬酒庸俗不堪。主客双方的敬与回敬,开始还彬彬有礼,但很快就进入一种竞争状态。大伙儿甜言蜜语、豪言壮语,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单打”以后又来“双打”,甜言蜜语不行就动手动脚,甚至搬出“三陪小姐”来跟客人喝“交杯酒”。这样的宴请,实在俗不可耐。
六是虚伪和欺诈。我国旧的官场和商场上,与请客吃饭有关的有两个说法,一个叫“礼多必有诈”;一个叫“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前一句讲的是虚伪,后一句讲的是欺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把请客吃饭当成一种不健康的“公关”手段,其中往往就包含着这种欺诈。如果吃请的人对此不保持警惕,就很容易落入请吃者的圈套,陷入虚伪和欺诈的泥沼。
以上种种糟粕,就是近些年请客吃饭中不廉洁、不文明现象得以广泛存在而且久治不愈的文化背景。目前,这些糟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清除,它们还在那里“发酵”,影响着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戕害着国家公职人员的智慧和素质。对此,我们当然不能等闲视之。  (二)
更新请客吃饭观念,既可解决不廉洁的问题,又可解决不文明的问题。
第一,请客吃饭要贯穿一种理性精神。应当说,请客吃饭在原本意义上不失为一种联络和交流感情的方式。但一些人的请客吃饭,感性的比重太大,理性的精神太少。比方说,在请客吃饭中,过分重视口腹之欲,似乎不是山珍海味、水陆杂陈,就不足以表达盛情,这是有违理性的。在请客吃饭中,竞奢比富,暴殄天物,更是一种反理性的行为。
人是理性的动物。饮食习惯是人类对饮食本能的一种高度理性的发展,是人类在饮食上的智慧与创造,它所展示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因此,我们请客吃饭理应贯穿一种理性精神,追求一种理性境界,不能让感情冲击理性,更不能让感情淹没理性。
第二,请客吃饭要体现一种科学态度。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饮食经历了自然饮食和调制饮食两大阶段。不论处在哪个阶段,饮食都是一种生理需要。因此,讲科学是第一位的,其他一切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在请客吃饭中如何体现科学态度?从观念上讲,一要摒弃“口福”观念,确立营养不足是营养不良,营养过剩、营养失衡也是营养不良的观念。不讲科学的大吃大喝,不仅庸俗、粗鲁,而且是一种近乎自我虐待的行为。二要摒弃酒菜名贵就是高营养的观念,树立科学配餐的观念。一般来讲,酒菜的名贵、味美与营养价值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画等号。即使名贵的菜肴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人的吸收也是有限的。吃多了,不是浪费就是积存在体内危害健康。
第三,请客吃饭要坚持节俭的原则。节俭,本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在请客吃饭中,这种美德则被一些人弃之如敝屣,以致出现大宴大浪费、中宴中浪费、小宴小浪费情况,这实在令人痛心。因此,在请客吃饭中坚持节俭的原则,首先就要树立一种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其次,严格规章制度,坚决制止利用公款吃喝玩乐的歪风。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廉洁自律。必要的应酬接待,也要尽可能降低请客吃饭的标准和频率,压缩请客吃饭的规模,减少陪客人数,这样,奢靡之风就会逐步缩小阵地,节俭就会逐步蔚成风气。
我国饮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像精湛的烹调技术、名酒大菜、宫廷菜谱,像“满汉全席”的加工制作等,都可以视为我们的国粹。对于这些精华,我们理应发掘、整理并加以传承,但不能用来普及。比方说,故宫是我们的国粹,中外人士都一睹为快。但如果把它拿来普及,把各级政府机关的办公楼甚至民宅都盖成故宫,岂不荒谬绝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