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五、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朱学范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一月八日电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第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朱学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九六年一月七日十五时三十四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一岁。(附图片)
朱学范同志遗像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召开41次常务会议
李鹏主持原则通过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外汇管理条例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李鹏总理今天下午主持召开国务院第41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是对1980年发布的《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械的规定》的修订。《条例》共5章17条,对保障人民警察更好地依法履行职责,正确使用警械和武器,及时有效地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等具体事项作了明确规定。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暂行条例,是1980年12月发布实施的。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使外汇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是必要的。该条例经进一步修改后,将由国务院发布施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强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必须着重解决八大问题
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接见与会代表
本报北京1月8日讯新华社记者王言彬、本报记者何加正报道:为期三天半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今天在京结束。这次会议结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认真研究了实现“九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思路,重点部署了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求全国上下为实现“九五”农业发展目标,力争今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迈好“九五”农业发展第一步而奋斗。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接见了出席会议的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会议代表时说:“要努力争取今年农业获得大丰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会上作了题为《为实现“九五”农业发展目标,争取今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而奋斗》的重要讲话,国务委员陈俊生进行了会议总结,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主持了会议。李岚清、李铁映、吴邦国、邹家华、钱其琛、尉健行、迟浩田、任建新、宋健、司马义·艾买提、彭珮云、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吉林、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川、陕西等省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党政领导以及中央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提出,199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的要求是: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针对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探索扶持、保护、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今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一定要加倍努力,扎实工作,千方百计夺取农业丰收,为实现“九五”计划奠定良好基础。
会议强调,“九五”期间农业要上新的台阶,今年农业要取得一个好收成,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和得力的措施。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必须着重解决的八个重大问题是:(一)坚决贯彻优先发展农业的方针,真正把农业放在首位。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计划安排和资金投放上首先确保农业发展的需要。(二)切实解决好农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生产资料价格高、定购粮价格低、农民负担重的“一高一低一重”的问题。一要搞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稳住化肥价格;二要适当解决粮食定购价格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做好粮食购销工作;三要下决心减轻农民负担,要重申“约法三章”:坚决把不合理负担压下来,坚决把不符合实际的集资项目停下来,暂停审批一切新的收费项目,禁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达标升级活动,中央已经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任何地方和部门都无权恢复,中央规定的提留统筹5%的限额任何一级都不得突破。(三)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后五年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大的动作: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支农工业发展和科技、储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必须加大农业投入,还要充分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多的优势,增加劳动积累。(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科教兴农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九五”期间,要大做特做科技进步这篇大文章,使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左右提高到50%左右,力争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一成。
(五)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要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路子。我国的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注重经济核算,投入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是相当普遍的问题。一方面是农业投入不足,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另一方面资源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加快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既要增加农业投入,更要注重转变增长方式,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技术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好“八七”扶贫攻坚战。“九五”期间的扶贫工作,实际上是啃剩下来的“硬骨头”,需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要啃“硬骨头”,必须有硬措施。要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国务院决定在“九五”期间每年增加1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有关方面要根据各自的扶贫任务相应增加扶贫投入,管好用好各项扶贫资金,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扶贫。而国家的投入、社会的支援,最终要通过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努力才能取得更大成效。今年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关键年头,也是“国际消除贫困年”,扶贫工作必须迈出新的步伐,力争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有比较大的进展。(八)严格控制人口、保护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务必把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土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统筹兼顾,一并抓好。
会议认为,必须看到,实现“九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奋斗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到本世纪末,粮食年总产达到4900亿—5000亿公斤,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基本解决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难度非常大,对此应当有足够的估计,任何自满、麻痹、松懈情绪都是要不得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有诸多有利因素。首先是,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是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2亿多人口的食物消费和生活改善,二、三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都对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农产品出现“旺销”景象,市场空间广阔,这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第二,历史经验表明,粮食等农产品生产总是波浪式发展。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由1000亿公斤增加到4500亿公斤,上了7个台阶,一般是出现一段徘徊之后,供给偏紧,价格上升,通过采取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往往会出现新的增长高峰。进入90年代,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处于徘徊状态,但各方面的工作都有进展,这也是积蓄能量、孕育新的增长因素的过程。第三,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潜力都很大。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将会得到加强和改善。第四,提高粮棉价格、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等措施,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调动了各级党政抓农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强农业提到新的高度,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为“九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各地各级,各行各业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卓有成效地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努力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
会议提出,搞好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措施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利用春耕大忙前的这段时间,进一步组织和发动群众,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向新高潮;千方百计落实粮棉种植面积,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亿公顷(16.5亿亩),棉花种植面积力争达到600万公顷(9000万亩);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如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技术、地膜玉米、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技术等等;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门力量,确保种子工程顺利实施;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增加农业资金投入;适当解决粮食定购价格偏低问题;完善化肥供销办法;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把供销社改革引向深入;采取果断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要求各级充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力量;硬碰硬地解决农村的难点、热点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抓基层,抓落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动和组织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
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发展机遇良好,责任重大,前景喜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号召全国上下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在普通听众席上
长白
在1月8日李润五同志事迹报告会上,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坐在普通听众席上和群众一起屏息凝神聆听。他们那种专注和激动的神情,给人们以极大的感染。(消息与照片见今日第四版)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这已成为人们共识。联想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多次在政治局会议上听取有关专家所做的现代科技发展、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等讲座,为我们做出表率。在历史重任面前,无论职务多高,都有一个不断接受教育,进行再学习的紧迫任务。领导必须干在前;干在前必须学习在前,方能承担党和人民交给的重担。
中央领导同志不坐主席台而坐听众席,这不是简单的座位转换,而是以实际行动体现了见贤思齐的人民公仆之心。这件事蕴含的意义值得人们深思,特别是它发生在周恩来同志逝世20周年纪念日。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力争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
新年伊始,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实现“九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思路,部署安排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这对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五年看头年,力争今年农业有一个好的开局,取得一个好的收成,不仅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社会稳定,极为重要,而且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信心,积累经验,为实现“九五”农业发展目标打好基础。我们必须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认清夺取今年农业丰收的重大意义,从现在起,就要抓紧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打好“九五”农业第一仗,努力完成今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必须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近几年来,中央每年都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每次会议都强调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不少同志对于农业的特殊重要性和解决农业问题的艰巨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说起加强农业来,都表示赞成,但从实际工作来看,还是口头上讲得多,行动上落实得少。有些地方仍然是什么来钱快、赚钱多就抓什么,并没有把农业放在应有的位置。有的地方不但自己没有增加多少农业投入,上级拨付的支农资金也大量挪作它用。这种做法,是不符合中央要求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思想认识。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农业、看待农业。从工作部署、计划安排、资金投放上,真正把农业放到经济工作的首位。省地(市)党政一把手要用很大的精力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县委书记、县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部署经济工作,首先把农业和支农产业安排好。检查经济工作,首先看农业和农村经济搞得如何。在资金投放上,首先保证农业的需要,财政、基建、信贷资金都要增加用于农业的比重。同时开辟新的稳定的农业投资渠道,集中资金重点加强农业。要坚决遏制土地、资金、物资、人才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农转非”现象,并积极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向农业流动,形成全党全社会支持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必须下大气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必须立足于抗灾夺丰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是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势在必打的一场硬仗。哪里早下决心,动真功夫,锲而不舍地干下去,那里就能取得生产的主动权,否则,就会受制于天,处于被动地位。在加强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多搞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和节水、旱作农业项目,尤其是搞好当年见效的建设项目。坚持抗旱防涝并举,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开源与节流结合,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干一项,成一项,充分发挥效益。
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尤其要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事实证明,无论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无论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只要把现有先进科技成果推开,就能显著提高效益。不少地方推广优良品种、水稻旱育稀植抛秧、玉米地膜覆盖、配方深施肥料等技术,都取得了降低成本、提高单产的良好效果,充分显示了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巨大威力。各地应当从实际出发,抓住当地主要作物和主要产业,选择一批增产效果明显,覆盖面大,投资少、易于应用的技术,一项一项地全面推开。
要认真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
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要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改革。各项工作都要讲求实效,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深入农村,了解实际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要敢于和善于解决农村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对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农用生产资料乱涨价,各种不合理收费、集资和脱离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农民负担反弹等现象,要引起高度重视,下决心加以解决。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农村社会进步,为夺取农业丰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肯定,只要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把中央加强农业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争取今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


第1版(要闻)
专栏:

  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二十周年
各界缅怀伟人业绩
新华社北京一月八日电今天是周恩来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上午九时,曾经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来到位于毛主席纪念堂内的周恩来纪念室,追忆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情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全体成员也来到这里,向周恩来塑像敬献花篮,并与各界人士一起参观周恩来革命业绩展览。
邮电部于今天发行《周恩来故里》特种邮资明信片。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全国三十五家电视台已在近日同时播出由华业电视咨询公司、南京电视台和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十六集大型历史回顾纪实片《伟人周恩来》,该片还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编为广播版播出。与此同时,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以及安徽、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周恩来与电影》、《周恩来的最后岁月》、《周恩来的风格》、《周恩来大字典》、《周恩来外交风云》、《世纪伟人周恩来》、《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早年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采(画册)》等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在京报刊也发表或准备发表一批缅怀周恩来革命业绩和研究周恩来思想的文章。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合作编辑的《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和童小鹏撰写的《风雨四十年》下卷以及由陆军指挥学院课题组撰写的《伟大的军事家周恩来》,近期将分别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军事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中央文献出版社和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视文献专题片《高山流水——周恩来与文艺》也将于近期播出。
据新华社南京一月八日电(记者石永红)今天上午江苏省南京市各界人士三百多人聚集在周总理曾经工作、生活过的梅园新村,纪念这位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伟人。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会见丹瑞
指出两国关系堪称国际间睦邻友好的典范
本报北京1月8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上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缅甸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丹瑞。李瑞环主席对丹瑞主席及其一行作为新年中第一批访华的客人表示热烈欢迎,对他不久前访缅期间受到的隆重、热情的接待表示衷心感谢。
李瑞环说:“中缅两国是近邻,山水相连,道路相通,习俗相近,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近些年来,我们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谅解,关系一直很好,堪称国际间睦邻友好的典范。丹瑞主席此次访问,在中缅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必将揭开两国友好关系新的篇章。”李瑞环说,当前,我们两国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共同任务。缅甸资源丰富,政策得当,领导有力,人民勤劳、富有智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缅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很大,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把交流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丹瑞主席对再次会见李瑞环主席感到高兴。他说,李主席前不久对缅甸的访问很成功,我们两国人民一直是亲戚和“胞波”,两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正如李主席所说,两国目前都正在致力于发展经济,面临着提高人民生活的共同任务,缅中两国的友好合作对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丹瑞表示赞同两国经济有很强互补性的看法。他说,希望通过这次访问能够在促进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方面有新的成果。会见后,李瑞环主席设宴款待丹瑞主席一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病逝
本报巴黎1月8日电记者王芳报道: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因患前列腺癌医治无效,今天上午8时30分(巴黎时间)在巴黎病逝,享年79岁。
法国总统希拉克今天上午前往密特朗灵前吊唁后说,密特朗在法国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密特朗1916年生于法国夏朗德省雅纳克镇,1934年起参加反对德国占领的抵抗运动。1971年他组建新的社会党。
密特朗在1981年5月至1995年5月期间,曾两次当选法国总统,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党总统和唯一连续两届担任总统职务的政治家。在他任总统的14年间,法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治上,密特朗曾两次实行左右翼“共治”;经济上,提倡地方分治和扩大国有化,实行必要的计划化,主张劳动者对企业的“自治管理”,采取了增加社会福利等一系列措施;在对外政策方面,他促进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法国的通过,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与丹瑞举行会谈
相信中缅睦邻友好关系将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报北京1月8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同缅甸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丹瑞会谈。江泽民对丹瑞主席再次访华表示欢迎,相信这次访问必将把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江泽民说,中缅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两国人民情同“胞波”,亲如一家,缅甸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早在50年代,我们两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邻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树立了典范。”
江泽民指出,多年来,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但中缅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双方继续保持高层互访。在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里,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中缅建交46年的实践证明,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中缅睦邻友好关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江泽民对缅甸政府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表示赞赏。
丹瑞主席表示很高兴再次应邀访华。他说,在中国,他就像到了亲友家里,感到十分亲切。自1989年他最后一次访华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缅甸为此感到鼓舞。丹瑞指出,回顾近年来的缅中关系,两国传统的“胞波”友谊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发展。
丹瑞说,在缅甸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缅甸政府和人民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缅甸期待着同中国进一步发展互利友好合作关系。缅甸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这为两国扩大经贸合作创造了条件。他说,缅甸将继续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积极参与本地区的稳定、和平及发展,努力促进同东南亚邻国及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坚定不移地确保缅中“胞波”友谊世代相传下去。
江泽民说:“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在以主席阁下为首的缅甸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的领导下,缅政府和人民在稳定政局、实现民族和解、发展国民经济、宏扬民族文化和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们相信,缅甸政府和人民一定能在发展经济和建设自己国家的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江泽民说,我们愿同缅方共同努力,继续深化两国在各个领域里的友好合作。中方将继续鼓励中国的公司企业同缅甸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充分利用邻国的便利条件,把两国经贸合作推向新的阶段。江泽民表示赞赏缅甸奉行的独立、积极的外交政策。他说,中国政府愿与缅甸政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加强磋商,共同维护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会谈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其间,两位主席还介绍了各自国内的情况,就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在许多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
会谈后,两位领导人出席了双方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两国有关部门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国政府和缅甸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国政府向缅甸政府提供政府贴息贷款的框架协议》和《中国文化部和缅甸文化部文化合作议定书》。
会谈前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缅甸贵宾。
出席今天会谈和欢迎仪式的有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中方陪同团团长、建设部部长侯捷,中国驻缅甸大使陈宝鎏。出席欢迎仪式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锡铭、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金开诚,以及外交部、交通部、外经贸部等部门的负责人。
缅甸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秘书长钦纽、外交部长吴翁觉和国家计划和经济发展部长埃博尔等官员。(附图片)
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缅甸国家元首丹瑞来华访问。
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