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爱人民”与“人民爱”
于宁
今天,一月八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年了。
我永远忘不了,当我刚一听到这一噩耗时,心如刀绞,禁不住痛哭失声。“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当时有这种心情的人,在中国何止千千万万!人们都知道,敬爱的周总理是为国为民累死的。在林彪和“四人帮”肆虐的“文革”年代,周总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日理万机,宵衣旰食,主持政府工作,处理种种难题,领导经济建设,保护党的干部,每天工作长达十七八个小时,有时超过二十小时。诸葛亮有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周总理是千百年来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尊敬。“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这两句诗,是周总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最凝练最恰切的写照。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周总理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形象和崇高品德,永远活在中国亿万人的心里,并成为鼓舞和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以告慰周总理在天之灵的是:二十年来,祖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变化;我们党和政府的广大干部不仅一直深深地尊敬他、热爱他、怀念他,而且以他老人家为榜样,努力当好人民的公仆。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他们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竭忠尽智,努力工作,涌现出许多“爱人民”、“人民爱”的好干部。
人们不会忘记:在抗洪第一线英勇牺牲的原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把生命献给雪域高原的原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原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临终仍然记挂着企业和职工的原保定一棉厂厂长马恩华,等等。这些好书记、好市长、好厂长,对人民群众都有无比深厚的感情,他们认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活一天就要给老百姓干一天事”,“不关心群众的疾苦算什么共产党员?”他们“忧民之溺,犹己之溺;忧民之饥,犹己之饥”,以为人民排忧解难为己任,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以至生命都献给了为人民造福的事业,赢得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信任和热爱。从他们身上,不是分明可以看到周总理伟大精神的再现吗?
我们共产党来到世间,使命只有一个,就是为民造福。正是因为我们党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同人民群众建立了水乳交融的亲密联系,所以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战斗力。如果说我们的政治优势,那么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就是最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从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直到当代的共产党人,几十年来真心实意爱人民、为人民,艰苦奋斗换来的。古人说:“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确实如此,要继续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信赖和拥护,使我们党的优势长盛不衰,决不能吃老本,而要靠我们今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时光如水,物换星移。周总理永远与我们同在,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同在。纪念周总理,就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他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把亿万人民群众更紧密地团结起来,这样,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把周总理和无数革命先辈的遗愿化为壮丽的现实。


第4版(要闻)
专栏:

  绿色长城在加固
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超额完成任务一二期工程共造林二点七亿亩
本报讯一项范围包括我国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自治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42%的跨世纪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日前传来捷报,为期10年的三北二期工程全面完成规划任务,造林1.69亿亩,完成规划任务的139.7%。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根据总体规划,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于1978年动工,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面积5.34亿亩,届时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提高到2050年的14.95%。
经过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18年的艰苦奋斗,目前三北一、二期工程均已圆满完成。一期工程八年累计造林1亿多亩。为期10年的二期工程造林1.69亿亩,森林覆盖率由二期工程前的6.25%提高到目前的8.26%。三北一、二期工程共造林2.7亿亩,完成总体规划造林任务的50%,时间只用了总体规划时间72年的1/4。
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18年建设,使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据测定,已有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黄土高原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10%以上。有2.4亿亩农田得到林网的保护。50%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年净增粮食800多万吨。昔日大片的不毛之地,如今已被万顷农田、牧场、果园所代替,出现了林茂粮丰、花果飘香、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一些风沙前沿地带建起了大型骨干防风固沙林带,阻止了风沙的侵袭,稳定并扩大了人们的生存空间。目前三北地区已在沙漠中开辟农田、牧场、果园133万公顷,恢复和保护草牧场1000万公顷,使数以百万计的农牧民在沙漠中安家落户。(赵连庆张连友)


第4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

  新年第一课
本报记者罗昌爱
1月5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自治区政府主席成克杰等听了一场精彩的“农业、农业科技和产业化”讲座。
新年伊始,恰逢一年一度的自治区“科技活动周”。听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农学家石元春教授来桂,赵富林特别高兴,特地邀请他给自治区党政领导上这新年“第一课”。
近几年,广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精神,连年夺得农业丰收。今年如何再上新台阶?农业当中还有哪些可开发、挖潜的领域?听我国著名的农学家释疑解惑,自治区在家的副省级以上干部和45家厅局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把自治区党委礼堂挤得满满的。主持讲课的副书记丁廷模把教授请上主席台,然后和赵富林等自治区领导恭恭敬敬地坐在台下聆听。
石教授也不谦让,像往常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他从我国的农业问题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内问题也是国际问题讲起,讲到农业与农业科技的关系、农业科技转化以及农业科技的产业化等问题。从国内到国外,从历史到现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教授讲得精辟独到。
领导同志聚精会神地听着,整个课堂静悄悄的。这堂课,从下午3点一直讲到5点。“学生”们说:这堂课真解渴!


第4版(要闻)
专栏:

  围绕生产经营探讨思想政治工作
武钢获得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本报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围绕党的经济工作中心,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经验,曾受到国务院的肯定和推广,武钢新班子从1993年上任后,就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如何深化这一经验。武钢是我国第一家特大型企业整体通过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的企业。总经理刘本仁联系武钢实际,从理论上阐述了贯彻这一标准的意义。
武钢每年都要制订理论研究计划,拟定重点课题,公司两级党委主要领导担任课题负责人。去年针对资金、市场两大困难,武钢开展了“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公司党委书记赵文源撰写《重视抓好价值形态质量管理》的文章,对降成本活动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目前,武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已拥有研究分会78个、研究小组702个、会员达3398人。“八五”以来,公司有512篇文章在外获奖,有5篇获国家级奖,5篇理论文章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武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叶国成)


第4版(要闻)
专栏: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接受印度群众敬献花环。
——采自大型画册《周恩来外交风采》)


第4版(要闻)
专栏:

  国际台拥有世界听众两亿多
去年收到听众来信逾60万封
据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95年从五大洲165个国家和地区收到听众来信61.98万多封,再创历史新纪录。
国际广播电台现在世界各地拥有两亿多听众,是世界上听众最多的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据国际台台长张振华介绍,1995年国际台在改进节目和拓展渠道上做出努力并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为了加强全国各省、市、区的对外报道,国际台从去年5月1日起,同全国31家省、市、区电台联办了《中国之窗》节目,每天固定对全球播出由各地电台采录的介绍当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节目。
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语种、播音时间和听众来信在世界同业中居第三位。


第4版(要闻)
专栏:

  陈云中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1995年11月13日电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原副院长陈云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陈云中同志1917年6月1日生于江西省井冈山市厦坪镇(原永新县)。他1932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红军时期,陈云中同志历任红三军团五军四师通讯员、红二十八军作战参谋,参加过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一二○师七一六团参谋,平西挺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冀东军区十三团参谋长、团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热河军区独立二旅、十三旅副旅长,冀东军区十五军分区司令员兼冀东军区教导一师师长、党委书记,第二野战军教导第一师师长兼党委书记等职。
全国解放后,陈云中同志曾任军委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1965年任六机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他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陈云中同志把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对军队建设和国防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4版(要闻)
专栏:

  今晚报与某部共建精神文明
本报讯1995年12月28日下午,天津警备区某团与天津今晚报社签订了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协议书。双方商定:报社以部队为教育基地,将经常组织采编人员到部队参观、学习、训练并体验生活,以树立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国防观念,同时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双方将定期交流经验,互帮互学。
(杜卫斌马魁军)


第4版(要闻)
专栏:

  人民日报新闻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由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主办的新闻研讨会7日在北京举行。28个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2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保育钧、张虎生出席开幕式。研讨会将于13日结束。(申咏瑛)


第4版(要闻)
专栏:

  王文兴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1995年11月13日电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届经费审查委员会主席、第八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王文兴同志因病于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王文兴同志1915年2月17日生于四川省通江县王家湾村,1934年到红四方面军所属刘华工厂当工人,不久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参加过红军长征。1937年他到晋察冀边区工会筹备会工作,先后任边区总工会副主任、主任、抗联会工人部部长、抗联会主任。他1952年后先后任全总华北工作委员会劳保部长、副主任等职。
在中国工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分别被选为全总经费审查委员会主席、全总执行委员会委员。在主持全总经审会工作期间,他主持制订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暂行工作条例》和《工会各地经费审查委员会组织通则》,为我国工会经审监督工作的开展,作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文兴同志立场坚定,坚持原则。他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


第4版(要闻)
专栏:

  周恩来纪念馆的留言
本报记者陈杰
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天津度过的周恩来亲切地称这里是“第二故乡”。他在南开中学读书的东楼,自1978年辟为纪念馆以来,已接待中外人士近200万人次。
小心地翻阅纪念馆的留言簿,在上面签名留言的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的华裔人士和外国的政要,更多的是老干部、学者、各族各界群众以及青年学生。语言、笔体各异,缅怀的心绪相通。
“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汲取的泉水。”黄华同志留言。
一位外国友人用英文述说来这里参观时难忘的心情:“因为这一天,我了解了周恩来的早期生活,他拥护有助于解放他可爱的中国的最崇高、最清晰和最全面的思想,所以,他终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共同成长。”
“世界上最伟大的总理,也是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者。”新加坡建筑房地产业考察团的先生们这样说。
“敬爱的周总理的事业是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的事业,以周总理的伟大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署名“后辈”。
读这些留言,宛若与众多的中外人士倾心交谈,从中可以感受到人们与这位伟人绵绵不绝的精神交流。


第4版(要闻)
专栏:

农家别墅
在江苏省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戴南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富裕起来的农民购买别墅式住宅热。该镇统一规划兴建的首批几十座别墅已被当地农民订购一空。 李士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