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开场白
今天这块版是一九九六年第一个与读者见面的《农村经济》版,在这里,我们全体编辑先向各位读者朋友真诚地道一声:新年好!
时光飞逝,《农村经济》版转瞬间陪伴读者朋友走过了一年。当回头翻检着那八十七个凝结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的《农村经济》专版时,既有成功的欣慰,也有不尽人意的疏漏和遗憾……
《农村经济》姓“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迈向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举足轻重。在新的一年里,为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鼓与呼,为广大读者服务,《农村经济》版责无旁贷。
一九九六年,我们将努力把《农村经济》版办得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读者,更具可读性。专栏设置上,除保留《农村经济观察》、《农村杂谈》、《神农之子》、《村里人·村中事》、《四面八方》、《来信》、《服务台》外,还将开辟《农经时评》、《记者手记》、《理论窗》、《田野风》等新专栏。加强对农村经济热点问题的报道,将是我们努力的重点。读者是“上帝”,欢迎“上帝”们在新的一年里一如既往,对我们多提宝贵意见。
今天《农村经济》版的内容,是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和农民日报等八家新闻单位和三十家省级党委机关报,联合评选出的“一九九五中国农村经济十大新闻”、背景介绍和有关评论。同时评出的提名“十大新闻”也一并刊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回眸应笑慰九六再登攀
一、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定,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等一系
列政策措施
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省一级政府要把当地粮食平衡的责任担起来,把自己吃饭的责任担起来,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前两年,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农业却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由于农业发展的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根本的提高,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以粮棉为代表的主要农副产品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有些地方领导不重视粮食生产,不增加农业投入,对滥占耕地制止不力,粮田面积大量减少,单产下降,坐等国家调拨或靠从外地采购大量粮食过日子,更加剧了这种紧张状况。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必须立足自给,供求必须基本平衡。我们必须从政治上、战略上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中央领导同志还在不同场合强调,粮食省长负责制不是让各省搞自给自足,地区封锁,而是督促各省在增加本地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按照经济规律,开辟多条渠道,与主产区建立各种形式的联系,平衡本省的粮食供需。
二、国务院决定较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价格,粮食议购价格继续放开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棉花和粮食价格同工业产品的剪刀差拉大,影响了农民种粮种棉的积极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粮棉供求不平衡,由此也产生了流通领域里的“棉花大战”、“粮食大战”现象。
国务院于3月10日至12日专门召开全国粮食棉花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粮食棉花购销体制,要处理好粮食、棉花同工业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处理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为了调动农民种棉积极性,使棉花收购价格逐步接近市场价格,国务院决定从1995年9月1日新棉上市起,提高棉花收购价格,由每担544元提高到每担700元,提价幅度达29%,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经营。
据统计,1995年全国落实棉田面积7500万亩左右。提高棉花收购价格,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国务院要求精心组织粮食部门实行两线运行,粮食议购价格继续放开。定购粮数量的稳定,意味着粮食市场化的程度已相当高。三、农民负担问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姜春云代表国务院宣布“约法三章”,以坚决制止农民负担反弹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的农民负担又出现了反弹。
为此,在8月31日召开的全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约法三章”,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姜春云同志宣布约法三章:第一,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不变,已经明令取消的项目不准恢复。凡与党中央、国务院减轻农民负担方针政策相抵触的规定和做法一律废止。第二,从现在起,暂停一切涉及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审批。对擅自出台的项目,要立即停止执行;已经向农民非法收取的款物,要在年内清退完毕;对乱开口子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第三,从今年开始,各地区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不允许有突破5%的乡镇出现。特别是受灾严重地区的农民负担绝对值必须控制在上年额度之内,不得突破。以求进一步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四、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时隔40年后,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成立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陈俊生当选为理事会主任
解放初期,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尽快发展,同时也为了形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民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参加到供销合作社中来。供销合作社自50年代诞生以来,逐步发展壮大成农民不可缺少的流通组织,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和农民生产资料的供应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最近一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供销合作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有的基层供销社已发挥不了流通主渠道的作用,有的地方的基层供销社甚至名存实亡。
5月15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大会是供销合作社组建40多年以来的第二次盛会,提出了“供销社的天职是为农民服务”的思路,并明确了要把供销合作社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目标。这次大会宣布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修改并原则通过了《章程》,并根据章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陈俊生当选为理事会主任。
五、粮食生产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仍增产100多亿公斤。预计全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500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5%。农村储蓄突破10000亿元
去年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年份,东北洪涝,西北、中南、华北大面积干旱。尽管如此,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仍然获得了丰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可以达到4550亿公斤以上,突破历史纪录,比上年增产100多亿公斤。
农民收入在经历了7年缓慢增长的历程后,今年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9年至1991年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慢的时期,农民人均所得虽然由1989年的602元提高到1991年的709元,但3年中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实际上仅为0.7%。有的年份甚至是负增长。1991年至1994年间,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回升,但幅度不大。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突破1500元,较上一年增长了近40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幅超过了5%。无论是增加的绝对额,还是实际增长速度都是90年代以来的最高点。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自1987年以来,连续8年农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的局面今年被打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以较大的优势首次超过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民收入区域性的差距也有了一定的改观。由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储蓄迅速增长,全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但农民收入增幅还未达到2000年达小康目标的要求。
六、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水利被摆在基础设施的首位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对水利的认识产生了几次重大飞跃;从人们熟知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再到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再次充分强调了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引人注目地把水利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这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水利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据统计,全国每年因缺水损失工业产值上千亿元,农业每年因水旱灾害减产达几百亿斤,同时水质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仍在扩大,水利已经确确实实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两年每年仅洪涝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远远超过大灾的1991年。水利被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必将唤起全社会对水利事业的重视、参与和支持。
水利建设和水利设施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的丰歉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前些年我们很少组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些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行,连年洪涝灾害又造成大量的水毁工程,这些都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上新台阶。1995年9月,国务院在山西召开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动员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扎实实,讲求效益,开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新局面。目前,一个继1958年和1970年之后的第三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已在全国各地兴起。
七、我国培育出首株抗病毒转基因小麦,为小麦抗病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小麦是我国粮食作物的当家品种之一,而小麦最重要的病毒病害,就是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在这种病害流行的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2—3成。
1990年,我国将小麦抗黄矮病生物技术育种列入“863”高科技计划项目,由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等承担。经过几年努力,由成卓敏率领的课题组终于在不久前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黄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
课题组测出了黄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破译了其遗传密码,并进行人工合成。随后,他们应用花粉管通道法和基因枪法等转化途径,将人工合成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中。经过3种方法检测,证明外源基因确已存在于转基因小麦中,并稳定遗传到第三代。对其后代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麦能明显地推迟发病和减轻症状,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和丰产性。
专家们认为,这次在世界上首次获得的抗病毒转基因小麦,为小麦抗病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期困扰我国小麦生产的小麦黄矮病有望彻底解决。
八、安徽等六省发生重大假稻种坑农事件
1995年8月23日,本报从来信中得悉安徽岳西县发生上万亩水稻绝收事件,原因是当地农民购买的湖南汝城县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农林牧种源公司的假“汕优63”和“协优63”所致。经农业部与本报联合调查组调查发现,这批假冒“汕优63”和“协优63”真实身份是江西宜春湖田乡农技站为广东茂名代制的“3550系列”,该种的弱感光性决定了它的种植范围只能在广东、广西南部、海南岛种植。纬度稍高,就难以适时抽穗而致绝收。
这批“3550系列”稻种共66060公斤,被“种源公司”祝和孝、何学文等人“狸猫换太子”,更改了种子的标签,冒市场旺销的“汕优63”和“协优63”倒卖到安徽、福建、浙江、贵州、广西、江苏等六省区,造成5万亩水稻绝收,损失稻谷2500万公斤,10万农户受害。目前,假稻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过程中,主要肇事者已经被逮捕。
造成如此大范围的假稻种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我国种子市场的混乱,这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种子管理工作滞后的一个突出反映。农业部、监察部、国家工商局正在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我国种子市场的管理、监督、检查。
九、全国乡镇企业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1995年,我国乡镇企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产销势头良好。预计全年可实现营业收入5万亿元,比上年增28%,产销率达92%。
二、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基本同步增长。上缴国家税金1280亿元,比上年增28.33%;实现利润总额3000亿元,增20.37%。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部首次推出100个乡镇企业名牌产品。
三、外向型经济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4400亿元,比上年增30%。
四、从业人员继续增加。职工总数达1.25亿人,比上年增加500万人,增长4.8%。
五、企业规模化经营趋势明显。农业部公布首批327家全国性乡镇企业集团。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达4000多家。
六、东西合作工程全面启动。农业部批准124个“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其示范、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十、畜禽养殖业发生较大波动,饲料涨价和畜产品跌价同时发生,使养殖业一度受挫。蚕茧价格暴跌,南方许多地区出现农民大面积毁桑
1995年是畜牧业及蚕茧养殖起伏跌宕的一年。进入1995年,畜禽产品收购在持续了半年旺销后转为滞销,收购价格急剧下跌,到春节前,生猪收购价已由上年每公斤9元跌到7元,元旦、春节以往恰恰是生猪收购的旺季,这种反常情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专家认为,上年6月份开始的猪肉价格上涨波峰,引起了全社会对畜禽产品供给,尤其是猪肉供给能力的担忧,各地政府纷纷补贴食品公司,到生猪主产区抢调猪肉,加大库存,保证春节供应。超常规的抢调,使不少大城市猪肉涨库,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消化,影响了春节前生猪出栏旺季的正常收购,造成了“卖猪难”,引起收购价格溃跌。
在生猪滞销、生猪价格下跌的同时,由于北方玉米产地错误理解有关政策,关闭封锁粮食市场,导致各地饲料粮严重短缺,价格飞速上扬。进入1995年后,不少大型饲料厂已到了等米下锅的地步。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紧急干预,调运200万吨玉米入关,动用副食品风险基金,增加猪肉储备。到8月份,畜禽产品价格开始爬升,畜禽生产复苏。
畜禽生产刚有转机,蚕茧养殖又爆发危机。由于国际市场定货减少,国内厂家开工不足,茧丝库存较多,无力收购,有些地方一斤茧子还抵不上一斤萝卜。不少茧农泼蚕拔桑,蚕茧养殖大伤元气。(附图片)
河南新蔡县5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收购政策兑现,资金到位不拖、不欠,服务热情,不压级压价,广大棉农积极喜售新棉。李新摄
养蚕本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门路。但一哄而上引起蚕茧过剩,价格暴跌。去年以来,河南省南阳市蚕农积压大批蚕茧。崔培林克立摄
入冬以来,湖南省洞口县农民掀起兴修水利工程的热潮,他们以自筹资金为主,自己组织劳力持续施工,各项工程进度快,质量好。图为该县洞口乡正在新建一条灌溉水渠。柳志平摄
老农张海阳夫妻二人种了二点二亩芋头,纯收入数千元,他高兴地说:“种田一辈子不如这一季子”。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一九九五中国农村经济十大新闻(提名)
一、国家加大扶贫力度,1994、1995两年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
二、第三届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西部空缺,中部3个,其余98个全在东部。
三、全国出现新的“农机热”,联合收割机大显身手。
四、河南新郑市越权批地事件披露。该省前几年下放的土地审批权全部收回。
五、国务院决定粮食部门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经营分开,两线运行。
六、一批大中型企业关注农业开发,我国农业投入主体进一步多元化。
七、我国第一部农业白皮书问世。
八、江西省余江县出现46名“农业科技流浪汉”。经国务院有关领导、江西省委和媒介关注,圆满解决。
九、林业部启动“富山计划”,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十、我国地力下降情况堪忧,农业部推出“沃土计划”。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经时评

  温故而知新
——读1995中国农村经济十大新闻
天流
1995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再显光彩。众多专家年终回顾,用的是“平稳坚实”四个字。这是一个不低的评价。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所以能够在宏观环境不大宽松的背景下,获得如此实绩,根本性的原因,得益于农业和农村在十几年前率先改革以后,逐步形成的体制优势。规范地讲,就是市场在相关的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我们读到“1995中国农村经济十大新闻”时,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
农村改革中,最早的突破是实行“大包干”,农民实际上成了土地的主人。这一变革最直接的连锁反应之一,便是农民要求种植自由权。绝大多数农产品自此走向市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粮食和棉花却成为两个众说纷纭并且麻烦不断的特例。
1995年显然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二是继续放开粮食议购价格,同时较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前者不仅意味着把各地粮食供求平衡的重担,加在了省长们身上,也由于允许各省之间可以自由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标志着久久被分割的全国统一粮食大市场开始形成,后者则意味着粮食和棉花这两个最大宗的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体制终于在最艰苦的地带扩大了地盘。
过去一年里,人们对新体制的渴求,还表现在对流通体制和机构的再造上。供销社在时隔40年以后,重整旗鼓。其背后的深层次动因,是人们对旧的流通体制下,农产品屡屡大起大落、“大战”不断的焦虑。这是一条艰难之途,但毕竟启动了车轮。
在农民负担上“约法三章”,是一面鲜亮的旗帜。这当中既有社会安定、保护农民积极性的考虑,也有对整个全国大市场的顾及。有这样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去年农民人均收入约1500元,如果每个中国农民的负担降低一个百分点,便可生出130亿元的农村购买力。这对目前不大振作的消费品市场来讲,绝对是一个福音。
十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每当决心向市场迈开大步时,政府所获得的“红利”总是丰厚的。1995年旱涝交作,全国却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年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变缓,农民的收入却比上年净增5%。这是198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首次高于城市居民增长速度。
市场的伟力,新体制的伟力,还理所当然地显示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上。去年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没有像以前那样出现天文般的数字。但是,示范小区的确立,名牌产品的涌现,大批全国性的企业集团产生,以及他们在新增税额中的主角地位,表明他们已经成为能够左右和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方面军。
还有市场以外的事件。水利被首次摆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现建国以来第三次高潮,各种有关粮食种子的重大科研紧锣密鼓。但是,倘若这一切没有供求关系的扯动,没有粮食市场的巨大压力,人们也许看到的是另外一种局面。
冬去春归,温故知新。经过1995,人们对在中国农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从来没有这样多的共识;新体制的确立,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不可逆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年里,这种共识将更为扩大,这一进程将继续延伸。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博士夫妻自愿到乡镇企业建功立业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吸引着大批的人才,工学博士夫妻海涛(右)与陈勇,自愿到乡镇企业——西安前进电器技术研究所工作。方明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何日减负” 潘承凡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