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再说长江》上屏幕
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在《神州风采》栏目中推出系列片《再说长江》。该片是中央电视台联合长江沿河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省市电视台,共同策划、摄制的,共31集。各集独立成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长江流域十几年来所发生的变化。
《再说长江》系列节目考虑并利用了当年《话说长江》的影响,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突破。在创作中,力求用全新的观点,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上和整体上把握长江。该系列片的主持人仍由原《话说长江》的主持人陈铎、虹云担任。 (晓雅)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华诚”斥资二千万投拍《隋唐演义》
又一部被搬上荧屏的古典文学名著——《隋唐演义》已在京开机。中国华诚集团独资为这部长达六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投资二千万人民币。
电视连续剧《隋唐演义》将再现中国历史上一段分崩离析,群雄并起的动荡岁月,包罗了许多曲折离奇、耐人寻味的故事。《隋》剧将表现轻歌曼舞的隋宫风貌,描绘惊心动魄的种种阴谋,歌颂感人肺腑的英雄义气,刻画回肠荡气的生离死别,草莽英雄、乱世豪杰、明主昏君、忠臣良将,都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编剧柯章和与导演张华勋正努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演绎这部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历史故事。 (王颍水)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剧照说明:营口市戏曲学校辽南戏班十四岁的学员朱晓霞武艺超群。在《梁山除霸》中编导者为这个小武旦设计的一整套高、精、难动作,她都完成得干净、利落、准确、漂亮,出色的功力使满堂观众为她叫好叫绝,惊叹人才难得! 申溪文并摄影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沿着孔繁森走过的路
——电视连续剧《孔繁森》剧组在西藏拍摄纪实
纪文
1995年4月16日,电视连续剧《孔繁森》剧组一行40余人踏上了西藏高原。在两个半月紧张艰苦的拍摄工作中,剧组的全体同志发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风餐露宿,连续作战,几度涉险,勇闯世界屋脊,行程一万多公里,转战拉萨、那曲、阿里等地区,以孔繁森精神拍摄《孔繁森》,高质量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风餐露宿转战高原
剧组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强烈的高原反应。导演王文杰过去曾几次进藏,在剧组中是对高原气候最为适应的一个。这一次,他感冒未愈就踏上了西藏高原。刚到拉萨,感冒便迅速加重,咳嗽,气喘,随即转为肺炎,但他没有躺下,白天坚持工作,晚上边谈剧本边输液。剧组其他同志进藏第一天就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头疼、气闷、呕吐、面部浮肿、吃不下饭。为了争抢时机,他们毅然放弃了休养和适应阶段,一下飞机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抗雪灾”是《孔》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部分拍摄需要雪景,但剧组4月中旬进藏时,西藏的雪已经大面积融化。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五月初那曲还会下大雪。剧组在海拔3700米的拉萨尚且反应逐渐加重,还能再上海拔4500米的那曲吗?面对这种困难局面,大家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尽快去那曲,要高标准完成拍摄抗雪灾的镜头。
到了那曲镇,又听说只有海拔5000米的冷底乡才可能下大雪,剧组又立即开赴冷底乡。此时剧组所带的,除了几顶临时借来的帐篷,只有几张垫子、几床借来的薄褥子和很少一点食物。当地的居民看到剧组带着这么简陋的行装来到这里时,被深深感动了。当地小学当即决定把学生集中到两间教室上课,腾出两间房子给剧组当宿舍。剧组的40多位同志就挤在这两间教室里过夜。
以孔繁森精神拍摄《孔繁森》
“以孔繁森精神拍摄《孔繁森》”。这是剧组在藏工作期间的座右铭。
《孔》剧中孔繁森的扮演者高惠彬进藏后被孔繁森的精神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演好这个角色。有一次剧组在冷底乡拍摄孔繁森坠马下河的镜头。当时气温降到零下二三摄氏度,高惠彬从马上跌入河中,全身立刻被冰水湿透,冻得面孔发青,全身僵直。拍摄间隙里,同志们七手八脚地把他拖上来,用一切可以挡风的东西把他包住。为了追求更好的拍摄效果,高惠彬又一次下水时,把头插进冰水里。这回全身都湿透了,但天却下起了雨,高惠彬只好穿着一身湿衣服等着。同志们实在看不下去,都劝他说:先换上干衣服暖和一下吧。高惠彬却坚持说:湿衣服一脱马上就会结冰,就再也没办法穿了,还是穿在身上用身体温暖着吧。好不容易等雨停了,高惠彬又重新入水拍摄,但效果仍不理想,需要再次拍摄。对此,高惠彬毫无怨言,又准备第三次下水。就这样,一个镜头拍了两个多小时,而高惠彬也穿了两个多小时冰水浸泡的衣服。他三次下水,终于拍完了这个只有几秒钟的镜头。回到驻地,高惠彬就患了肺炎,发烧,咳嗽,但他依然坚持工作。
孔繁森的精神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剧组每一个人。他们长期生活在大都市里,现在突然被抛进了距现代文明遥远的荒原,生活和工作上的巨大落差可想而知。有时候,一连几天洗不上脸,漱不上口;有时候,制片部门费尽力气,能给大家提供的饮食只是一筐半生不熟的馒头,大家硬是一边往下塞,一边工作;在去阿里的路上,路途险恶,几次险些翻车,大家却总是互相鼓励着继续向前挺进。在极端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没有人抱怨,人人都和孔繁森比,和在藏长期坚持工作的同志们比。越比,越觉得眼前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越比,越坚定了无论自己吃多少苦也要把这部戏拍好的决心。
在一次拍摄中,场务刘宝生突然患了急性阑尾炎,但他为了不影响拍摄,硬是瞒着病情不说,直到拍摄结束,大家才发现这一严重情况。此地距离医疗条件较好的狮泉河,要赶好几天的路程。怎么办?面对着疼得死去活来的病人,剧组不得已做出在当时几乎是唯一可能的选择:把全剧组的消炎药集中起来,超大剂量地给他服下。就这样,剧组一边驱车往狮泉河赶,一边眼睁睁地看着他在车上滚。幸运的是,刘宝生同志终于挺过了一路的奔波,到达了狮泉河,得到了救治,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生命。
精益求精争创佳作
为塑造出孔繁森同志生动感人、真实性和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形象,剧组从剧本创作到每一个镜头的拍摄,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剧本曾五易其稿,每一稿都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每场戏都经过仔细推敲。其间还采访了百余名熟悉孔繁森的同志。投入拍摄以后,他们更是精益求精,兢兢业业,总是千方百计拍得再好些,再好些。大家争着出主意,想办法,争取把每一场戏都拍得不留一点遗憾。
一次为了拍到古格王朝遗址优美完善的画面,摄像孔笙、录音师杨青青和两位摄像助理主动要求留在古格过夜,等天明在光线最适宜的时候拍摄。但是古格只是一片废墟,能容身的只有几个古老的山洞,周围有野兽出没,夜间气温在零下七八摄氏度,而剧组所能给他们留下的,只有三件大衣和几包方便面。夜里,他们4个人就围坐在一个山洞里,忍着寒冷和饥饿,忍着孤独和困倦等待着天明。第二天,他们不顾一夜的冻饿劳累,抓取最佳时刻,突击拍摄,终于把古格神奇的美景尽收镜底。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心香一瓣

  怀想阿甲
张庚
1994年底,阿甲离我们而去了,就在那悲痛的日子里,我曾经发表过怀念他的讲话。
时光如流水,春去冬来,又到了他一周年的祭日。想想他的音容笑貌,似乎他并没有去,他永远活在朋友们心中。
我认识他很早很早,那是在延安的时候。当时听说他酷爱美术,还喜欢戏剧,在老家江苏宜兴就票过戏,登过台,是唱生行的。那时的延安鲁艺里面有个戏剧系,不少爱好京剧的人很想单独成立一个京剧团,在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下,京剧团顺利地诞生了。京剧团演了许多戏,阿甲演得很不错,颇受大家的赞赏,他和方华演过《打渔杀家》。
后来,这个京剧团又独立出去,成立了延安平剧院,把晋西北120师的一个文工团合并进来,把鲁艺能演京戏的人吸收进来,平剧院就很具备了一些规模。
对于京剧,当时延安从上到下有些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京剧要演现代戏,要为抗日服务,演传统戏没意思。也有人认为京剧根本不能演现代戏。我当时和一些年轻人是不赞成京剧演传统戏的。毛主席和党的不少领导人喜欢京剧,认为京剧是很美的艺术,可以演传统戏。
于是,在延安就发生过一场京剧该怎么办的争论。有人主张京剧应当改造,应当取消旧程式,取消基本功。记得阿甲是反对这种取消观点的,他说程式是京剧必有的表现手段,没有程式便不成其为京剧,他认为用程式也可以演现代戏。不过,那时候他不能自圆其说,讲不清自己的道理,便受到大家的批评,要他检讨,他好像没有检讨,仍旧坚持着。同时他自己又编演了《钱守常》、《松花江上》等几个现代戏,可惜不太成功。以后,延安平剧院基本上仍是演传统戏。文艺整风时,秧歌剧非常盛行,秧歌剧反映当时生活又快又好,京剧就比不了。于是,不喜欢京剧的一般中下层干部和知识分子又纷纷议论,好像是不搞现代戏,就可以不要京剧。但由于许多领导同志还是喜欢京剧,剧院在延安还是很有地位,继《逼上梁山》之后,延安平剧院创作演出了自己的《三打祝家庄》,进行了改革性的实验。在这段日子里,阿甲积极工作,对于京剧可以演现代戏从未灰心。
离开延安以后,大家对戏剧的看法眼界宽了,特别是到北京,看了一些名演员的演出,觉得京剧真不错。党中央提出了戏曲改革的方针,戏曲便繁荣起来,50年代京剧相当蓬勃,出现了许多名演员,演出了许多很好的戏剧。60年代前一半京剧也还是很好的,后来有些左倾的东西,主张戏曲都要演现代戏。毛主席等许多懂戏的领导同志认为京剧应当以历史剧为主。后来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并举的方针,即现代戏、历史剧、传统剧三者都要,可以进行改革。这些就是京剧从延安到60年代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阿甲始终从事京剧工作,他对于京剧可以现代化,可以演现代生活的看法仍然是执著的。我个人认为他的这种看法是对的,但那些程式,如何同表现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连阿甲在内,都不大能够讲清楚。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阿甲便下决心研究理论,当时他写过两篇很重要的文章,意思是京剧程式也是来源于生活的。那时,我们常给演员讲课,阿甲也讲,久而久之,他的实践经验日益丰富,也就能讲出些道理了,他写出了《戏曲表演论集》,还排了《红灯记》,剧中那些人物的动作既是京剧的,又很有现实感。于是,大家相信了阿甲多年坚持的道理———京剧可以演现代戏。
遗憾的是阿甲这位同志做工作没有太大的计划性。他一直想搞自己的戏曲表演体系,可没搞完就去世了。他写了很多文字,他儿子保存着,可惜无人整理。他原来在北京住习惯了,一下子去南方过冬,室内没有暖气,受不了,一病不起。他的死太令人遗憾,他应当活到今天,他如果多活两年,他的那个愿望——研究和整理戏曲表演体系,一定会做起来,做成功。
他的死,是一个永远的遗憾,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

  音乐电视要提倡精品
王尹
艺术贵在创新,贵在言情状志入情入理。古今中外,凡优秀传世的音乐作品都能历千百年而不衰。时至今日每每触及,仍不乏动情动容动心动人之魅力。作品主要是靠自身的深度和精度去征服听众,而不是靠它的包装或别的什么。
艺术最忌贴标签追时髦赶浪潮,而那些急功近利并不高明的没出息的人恰恰正是喜欢靠这些浮光掠影的东西去追求什么所谓的轰动。
近来,音乐电视(MTV)行情看好,官方私人都不惜一试。辟专栏、搞大赛,火得很。一旦有幸MTV一番便顿觉风光得不行。有的实在新潮得出奇,别致得开心,似乎这样就能拥有了观众,身价百倍。其实不尽然。
一首好歌,凭借的是情感的真挚,人生的感悟,饱满的情绪,深刻的哲理,动听的旋律,加之歌者尽兴投入出神入化传情会神的表达。常有这样的情形,一首歌就是一部历史,一段曲就是一个时代,至少可以让人们记起那段历史想起那个时代。
音乐电视要提倡精品意识,要筛选一些有价值的精品,通过电视手段,配以情节画面作进一步的渲染烘托诠释,融视听为一体,神情并茂,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正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杯因酒益名,酒因杯益醇。关键是MTV的制作者必须识得清,选得准,对原作要有深刻精到精辟入微的理解,而不是胡乱立意随心所欲。不管作品的水平如何便MTV一番是不可取的。有的电视画面场景格调节奏与音乐风马牛不相及,给人一种肢解割裂造作牵强附会的感觉。不是只要有钱什么事情都能办成,钞票毕竟不是艺术。
《曲苑杂谈》中的相声TV不少则是成功的范例。首先在于选用制作的原声大多是大师们的成名作、代表作,原作品本身就是不朽的。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配以电视画面,那才叫相映生辉锦上添花。
我们希望更多更好的精品音乐电视问世。音乐电视是音乐诸多表现形式的一种,而不是它的全部。不管科学发展到什么地步,音乐还必须靠音乐本身来发展壮大,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盟艺术学校)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千姿百态的小英雄
——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观后
汪天云
曾几何时,我们的荧屏上轰响着“变形金刚”们的嘶吼,撞击着“奥特曼”们的蛮力,无形之中,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国产动画挤压到岌岌可危的境地。在许多孩子的心灵中,最初的英雄崇拜名单镌刻着:“聪明的一休”、“百战百胜的特种部队”、“超凡的圣斗士”等荒诞古怪的舶来品,却把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淡忘了。这,不能不让人忧虑与激愤!
正因此故,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华侨文化交流公司等单位的文教工作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拍摄百集动画片《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历史使命,作为跨世纪的“少年兵团”的精神食粮。这部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新”,为了使这部作品能吸引广大少年儿童,该摄制委员会的主创人员调集、研究和创意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感和适应少儿情趣的人物形象,老中青几代艺术家济济一堂,反复探索,大胆创新。譬如在“周处闻过除三害”这一集中,作者吸取了优秀美术片“金猴降妖”中的笔触特色,把蛟龙、猛虎作了人格化的艺术夸张,对周处的脸部表情也作了稚气的戏剧化处理,再加上仿古性的画面整合,使得这个古老的历史故事既有传统美学的体现,又有现代意识的提示,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且又赏心悦目、隽永耐味。又譬如在“识‘鬼’少年”这一集中,作者把基调定在“智慧与幽默”的坐标上,从语言编排到人物造型,从气氛营造到音乐创作,都显得新颖有趣,删除了“鬼戏”的阴森恐怖,增添了少年英才的豁达远见和逗乐情趣,让人忍俊不禁,寓教于乐。这样的艺术处理,既保持了故事的原意本题,又照顾到童心童趣,更有利于培养少年豪情,乐观正直。
其二是“精”:《自古英雄出少年》每集选取了古今中外一位著名少年英雄的典型事迹,来歌颂他们的大智大勇,卓越才能,而每集的篇幅时限不超过6分钟。该片的主创人员采用了大量蒙太奇手法来提高作品的张力和容量,只叙去脉不赘来龙。简化娓娓道来的“故事腔”,凸现声色情趣熔于一炉的“电视语”,在“打虎救母”“缇萦救父”、“银锤小将岳云”、“王羲之练字”、“机智的曹冲”、“少年成吉思汗”、“革命小侠欧阳立安”、“红色小歌仙”等许多集作品中,都借用了日月星辰、花木山河的运动和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命运和心灵嬗变,一方面,使故事显得精练而有层次,另一方面,也教会了小观众以联想、移情等艺术修辞的方法来读解影视作品,增强形象思维,把握内在逻辑。
其三是“群”:《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创新和深度的同时,富有极大的广度和涵盖面。并非仅指百集百人之数量,其中包括了海内外,古与今,既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样的伟人,也有世居山林王海日这样的年青人,林林总总,洋洋洒洒,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少年英雄群像图,既可精巧简明地独立成篇,又能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地切入博大主题,天天观看,日积月累,让“英雄情结”深入当代少年心灵,使凌云壮志伴随民族未来成长,在跨世纪的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建构起民族英雄的主旋律,其意义不言而喻。《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魅力,不是单一的说教感迎合,而是以生动直观、丰富有趣的群像作为楷模与朋友,与广大少年儿童欢庆融会成继往开来的大趋势,去共同迎接崭新的21世纪。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1995年全国现代戏演出剪影

《金银花·竹篱笆》有新意
云南玉溪地区花灯剧团演出的《金银花·竹篱笆》(见下图),塑造了银妹和“壳壳虫”两个形象鲜明的人物。银妹靠栽花致富,还未脱贫的邻居“壳壳虫”心态不平衡,于是相处多年的老邻居开始争吵打架。吵归吵,骂归骂,善良的农民最终还是手牵手地笑着告别了过去,共同走向致富之路。该剧情节生动,生活情趣浓烈,演员表演情真意切。
(冯文)(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1995年全国现代戏演出剪影

《东方税官》写崇高
税务所长东方明上任伊始遇麻烦,面对苦恋八年的未婚妻,未婚妻的姨妈,自己的亲叔叔兼养父,顶头上司的各方面的压力,他陷入了一场法与情、理与爱的尖锐矛盾冲突的漩涡里由湖北省楚剧团演出的现代戏《东方税官》(见右图)热情歌颂了东方明把国家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那种崇高的爱、博大的爱。它告诉人们生活中“爱”与“害”的辩证法:有时的“爱”就是“害”,而有时的“害”却蕴含着深深的爱。(流文)(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1995年全国现代戏演出剪影

妙趣横生《木乡长》
江西省宜春地区采茶剧团演出的大型喜剧采茶戏《木乡长》(见右图)曾荣获第四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大奖。该剧问世后,在赣中城乡巡回演出50多场,深受观众喜爱。
采茶戏擅长表演凡人小事。《木》剧继承了剧种的优势,用轻松活泼的喜剧形式展现了反腐倡廉的严肃主题,在笑声中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赣文)(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世界名著影视系列》开播
1996年度,中央电视台在《国际影院》栏目中开始陆续播出根据世界文学名著改编的《世界名著影视系列》作品。
文学与电影,这一对同胞兄弟,正由于它们之间那一脉相承的血缘,使多少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成为传世精品,又有多少文学作品经电影的演绎而变得家喻户晓。首批和观众见面的有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雨果、狄更斯等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改编的影视片,其中既有库存的精品,也有刚引进的新版。 (晓力)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生命的呐喊
——《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观后
顾乐真
“哪嗬咿嗬嗨”是广西地方戏曲彩调剧常用唱腔中一句习用的衬词。广西老乡说,“一听‘哪嗬咿嗬嗨’,耳朵里就流油。”
彩调旧称调子,以区别于湖南的花鼓戏,但事实上它源于花鼓,在近一二百年经由农村的泥水、土、瓦、铁匠及大量的移民流播于广西全境,有着深厚的乡土基础。过去桂系军阀陆荣廷主宰广西时,军中曾蓄有调子班。以后也曾有过为数不少的调子艺人因农村的破产而渗入军界。随着桂系军队的南征北战,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多变的政局中一首悲壮的调子曲。
调子,原是农民的艺术。调子艺人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群普通的农民——充其量加上一些乡村圩镇上的贫民。尽管他们因多种原因穿上了“三尺半”,拿着“七斤半”,但仍然是一群拿枪的平民。彩调剧《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正是从这个切入点,截取一群平民在政局的浮沉中,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写出了他们的期望,他们的无奈,他们的爱与他们的恨。尽管他们的人生追求,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单纯得不能再单纯,只是要求能唱他们爱唱的调子,要爱他们想要爱着的女人。但在一个毫无人权,又无人性的社会里,这竟成了一种过分的奢求。走过了20余年的人生苦旅,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亡与腐刑,但仍然不可能实现他们作为人的起码要求。他们终于在生死挣扎中吼出了“比官大的是命,比命大的是调子!”这一朴实而有力量的语言,让人重温了历史上“官逼民反”的过去。《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正是以这凝重的笔调吼出了生命的呐喊。本来,欢乐的人生,理应得到的劳动和爱情……,却为这可诅咒的战争毁坏了——但人的精神是永恒的,是不可能被毁坏的。
彩调向来以反映农村生活中的喜剧及轻歌曼舞见长。但《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却以如此庄严、如此凝重的笔触,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惨,让人在观看之后,投入一种深沉的人生思考,这正是它取得成功的主要方面。
《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的结构,类似《茶馆》式的时代葫芦串,串起一个完整的故事。它以飞彩班调子艺人李阿三的爱情与人生经历为代表的一群民间艺人,虽以鼓哥、大筒(弦子)、小白脸(当场小生)为名,有些“符号”的嫌疑,但人物性格十分突出,尤其是桂姑和莲妹,虽是同一时代、不同身份的两个农(渔)村姑娘,但性格迥然不同,戏虽不多,却光彩照人。全剧经历了北伐、新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桂林保卫战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一曲沁人肺腑的传统剧目《王三打鸟》贯穿其间,成为这出戏和这群艺人的精神支柱。显而不露,隐而不晦,自然流畅,让人始终在“哪嗬咿嗬嗨”调子的伴随中,和人物共同经历了这段历史的苦难。剧中人物也正是在这《王三打鸟》的最终结局中,完成了性格的塑造。
彩调音乐原本是欢快的、明朗的。但在《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中有了很大、亦很成功的发展与创造。仅仅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衬词“哪嗬咿嗬嗨”,却翻出了人生百味中的各种情绪与心态,显示了作者的造诣与功力。舞台上一截带着年轮的树桩转台,也变化多端,似乎也有了生命,与人物一起在欢乐、在哀叹、在呼喊……
《哪嗬咿嗬嗨——阿三哥情泪》的演出,使彩调在《刘三姐》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旅程,在新的探索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神话片《大闹天宫》投拍
由北京珠达电脑动画公司投资1亿元人民币与北影厂联合摄制的大型神话片《大闹天宫》日前在京开机。该片以《西游记》前七回的故事为蓝本,将以实景拍摄、传统特技和电脑数码特技相结合的方式拍摄制作,不仅将开创中国国产片最大投资的历史纪录,而且将开创中国影片大面积运用电脑数码特技之先河。该片总导演为张建亚,孙悟空的扮演者为猴戏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 (李尔葳)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大型画册《当代中国电影》问世
为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以展现一九九○年以来中国电影走向繁荣的辉煌历程,大型彩色画册《当代中国电影》即将问世。该画册以七十多部具有深邃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较强的观赏性的故事影片为主线,采用新视角,立体式地将影片与近年来在国内外影坛颇有影响的近百名电影人的艺术创作、个人风采及各电影厂家的独特风貌融于一体。该画册由滕进贤任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何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