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又见书苑绽奇葩
——《帅星升起丛书》读后
杨子才
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题写书名、魏巍主编、范硕与汤中光策划的《帅星升起丛书》,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
这套由《青年朱德》、《青年彭德怀》、《青年刘伯承》、《青年贺龙》、《青年陈毅》、《青年罗荣桓》、《青年徐向前》、《青年聂荣臻》、《青年叶剑英》九个分册组成的丛书,近180万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为我国亿万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读物。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教育青少年,为他们提供何等品位的精神食粮,是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却又并非都已圆满解决了的问题。我国的先哲曾从实践中总结出一条极富哲理的经验:“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做其他事情如此,培养教育青少年尤其是这样。列入丛书的九大元帅,是现代中国天空中闪耀的巨星。“万里风涛接云海,千年豪杰壮山丘”。他们在共产党、毛泽东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率领数十百万大军,长期浴血奋战,在神州大地上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罪恶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都是我国历史上改天换地的伟人,治国安邦的贤哲。把他们青少年时期的事迹编著成书,供广大青少年阅读并引为人生的榜样,无疑是符合“取法于上”的哲理的。翻阅此书,笔者一面从元帅们的事迹中深受教育,一面也为这套丛书的构建深感高兴。可以说,这是一项深谋远虑并于社会大有裨益的编著出版构想。
培养教育青少年,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理其大端,是使他们志向高远、情怀无私、意志坚强、富有知识。而在这四个方面,九位元帅都是值得我国青少年毕生学习的师表。在元帅们的青少年时期,旧中国黑暗已极,哀鸿遍野,“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工农苦不堪言。为了寻求救国拯民的真理,帅星们以开拓万古之心胸,立下大志,求索上下古今,有的还远渡重洋,寻遍天涯,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掌握了进行革命斗争的“金钥匙”。元帅们又个个都是那样情怀无私,“身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他们或鄙弃国民党的高官厚禄,或毁家纾难,投身革命,在长期斗争中,与工农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过艰苦卓绝的生活,永葆青松之操,白璧之姿。此种情怀,此种品格,正是他们完成革命伟业所须臾不可或缺的。九位元帅在他们的一生中,个个长期征战疆场,经历了数不清危难和艰险,经受了九死一生的考验。但由于他们都有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视死如归,苦斗不息,因而最终赢得了胜利。元帅们又个个具有极为丰富的知识,超越群伦的智慧,“天下英雄无敌手”,“指挥壮士挽天河”,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他们的知识与智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刻苦学习、实践获得的。无疑,青少年们以各位元帅为楷模,必能使自己加快成长,以期为中华腾飞、民族振兴谱写新的篇章。
《帅星升起丛书》各个分册的作者,要么是各位元帅传记组的成员(这占大多数),要么是十分熟悉情况的里手。在长时间里,他们对各位元帅的生平事迹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各位作者又都训练有素,才力不薄,并有相当的文学修养。由他们来撰写这套丛书,可谓寻到了极佳人选。翻阅这套丛书,给人以材料翔实可信、细节描述感人、文笔生动流畅的感觉。在这方面,广大青少年读者当会作出公正评价,无须笔者多费言辞。
清代诗人袁枚在自编诗集后写了这样一首七绝:“编得新诗十卷成,自招黄鸟听歌声。临池照影私心语,不信吾无后世名。”《帅星升起丛书》的编著者们,成书之后并没有“临池照影”沾沾自喜,也没有“自招黄鸟听歌声”炫耀于人,更没有奢望因此书而在身后获得盛名。然而,是璞玉总不会被埋没。笔者相信,尽管如今的世界书海泛滥,良莠杂陈,但这部丛书将以其独特的价值,在我国广大青少年读者中赢得声誉,并且流传后世,泽及子孙。


第9版(理论)
专栏:

  大力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王开忠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和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重提了40年前毛泽东同志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这对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更好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胜利实现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命线”的论断,是党在革命战争和建设事业中长期实践的科学结晶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的主要领导同志就多次阐述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把它视为军队工作的生命线。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明确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这是我们党执政后,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理论概括。正是由于我们党一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才取得了不断的胜利和巨大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摆脱了“左”和右的干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在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1985年,邓小平同志又一次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这一思想。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会见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10周年座谈会代表时指出,愈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愈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全党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他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他又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形势很好,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以解决。”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生命线”论断的充分肯定,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生命线”的论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迫切需要引导人们正确把握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益作法的同时,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些思想观念,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就需要帮助人们消除理论上的困惑、思想上的疑虑,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意识,树立新观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必要的思想前提。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去化解矛盾,理顺人际关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广泛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产生大量的新旧观念的冲撞和摩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单靠物质手段和行政干预是不行的,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予以妥善地克服和处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教育人们自觉抵御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现象和犯罪活动的思想根源,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良好秩序下顺利发展。
正确认识和坚持“生命线”的地位,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正确认识和坚持“生命线”的地位,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必须纠正以下几种思想理论上的偏见:
一是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就应放在次要位置。”这种观点失之偏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两者是从不同范畴来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指在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党和国家要把主要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从事经济建设;而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指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能把不同范畴的问题加以类比。其次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发展和干好其他一切工作提供精神动力;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其他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增强说服力。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认为,“我国搞市场经济,没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国外企业不做思想工作,但经济效益很好。”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观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搬别人那一套,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持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那种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认识是错误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政治优势。近几年来,一些国外企业向我们学习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自己当然不能把这个优势丢掉。
三是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以谋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一切为‘钱’转,大道理一筐,不如‘大团结’一张。”这是一种用钱代替思想政治工作的糊涂观念。不可否认,钱在一定条件下一段时间内可以激发一些人的积极性。但是,单靠钱是不行的,离开思想政治工作,最终会把人们的思想引到“钱眼”里去,会动摇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导致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思想的滋长。因此,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要应该靠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倡导敬业创业精神;加强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动员和激励广大群众无私奉献,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
四是认为“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其它一切工作都会自然而然地搞好。”这种片面夸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也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忘记以前的教训,由于“左”的思想指导,一些人错误认为“精神万能”,提出“经济要为政治让路”等,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现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有极少数同志没有摆脱“左”的思想影响。因此,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注意防止两种倾向,既不能贬低、忽视、淡化以至取消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神化、夸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学习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王珏鲁江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放在首要地位,强调指出:“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之所以具有这种全局性、决定性的意义,是由于我们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也是由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及工作方法,也是理论上和认识上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改革是动力,是为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提供制度性保证
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经济体制的转变本身就是改革,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必然行为,要从根本上扭转它、改变它,也需要经济体制的改革。因此,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核心在于深化改革。
改革首先是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这是举世公认的。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的严重束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二是改革在解放人们思想,转变人们观念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三是通过改革,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塑造了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主体和多元化的经济增长动力源。在充分肯定改革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惯性和影响,由于在新旧体制转轨期间,我国经济利益关系和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的矛盾,正在更广阔更深刻的层面上暴露和触及。通过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继续创造条件,改革任重道远。
改革还为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提供制度保证。发展与稳定都需要良好的制度条件,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和建立发展与稳定所需要的制度条件。企业制度的创新,市场体系的培育建设,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加强,分配方式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等,都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制度条件。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在日常的经济运行中实现的,只有切实提高日常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最终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才能真正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对日常经济运行的约束控制,则需要建立合理的经济运行体制,需要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因此,改革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而且也是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保证条件。
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应当说这是一项具有宏大抱负,需要发挥巨大创造力的前无古人的伟业。因此,要充分调动最为广大的社会成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改革,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这不但推动了改革,促进了发展,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在充满活力基础上的稳定。
发展是目的,是对改革、稳定效果的根本检验标准
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再次重申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指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对改革工作、稳定工作效果的根本的检验评判标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沉痛的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依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居优势的压力,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富裕,成为百余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渴望。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真正形成了举国一致为发展而奋斗的大好局面,形成了实现现代化的良好机遇;强调深化改革,维持稳定,根本目的就在于珍视、维护、保持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抓住和用好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发展自己。
发展既是检验改革成效和稳定成果的根本标准,是推进改革和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是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及合理协调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发展首先意味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这为改革和稳定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为我们解决改革所触及的各种深层次矛盾,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稳定大局,完成经济体制转轨任务,以及为我们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发展还意味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发展是一个需要人民不断奋斗的过程,是与改革和稳定互动的良性循环过程。
应该看到,发展本身也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以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低下,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之外,一味追求外延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被全面突破,那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局面,大量的高投入却不能带来相应的有效供给,造成资源的虚耗浪费和严重的低效率,并给国民经济带来破坏性冲击,使经济发展陷入走走停停、低水平重复的状态之中。这种经济发展道路,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无法为解决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找到较为有效合理的出路,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威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深刻地阐述了一个带有总结历史规律的指导思想: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两个“关键”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
稳定是保障,稳定的本质在于不能丧失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机遇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利用冷战结束后的和平局面,力争加速发展自己。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都为我们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开创了较为良好的环境,使我国赢得了发展的机遇;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压力和一些后起国家的竞争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要把握住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有力地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自己不能乱,改革和发展必须有整个社会的稳定作为保障。稳定的本质就在于不能丧失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们所说的稳定,是在充分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保持改革和发展活力基础上的稳定。我们不是回避和掩盖问题与矛盾,而恰恰是积极发现问题与矛盾,通过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来有效地克服矛盾、解决问题。只有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充满活力基础上形成的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才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带来长治久安。因此,应该把维护稳定与坚持改革和促进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改革和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大调整,社会分工格局的大调整,在总体上增进社会成员利益的前提下,也会不断产生一些不协调的情况。维护稳定,就不仅在于正面的支持改革和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则在于积极地消除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暂时的负面影响。总之,维护稳定,既要有效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和要求,也要同妨害改革发展大局的现象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稳定的再一层重要含义是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包括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建设,促进社会生活方式的合理化,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等等。可以说,任何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使社会成员生活更为合理化的举措,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今后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对于我们做好这一时期各方面的工作,抓住用好两个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有着至关重要的全局性意义,这需要我们不断深化这方面的科学认识,总结经验,积累方法,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加强有关制度的培育和建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