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体育)
专栏:

  冰刀磨得雪亮
——中国速滑队赛前训练见闻
达勇
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速滑馆灯火通明,在明快的《溜冰圆舞曲》乐曲声中,参加亚冬会的中国速滑队的15名战将正在紧张备战。
冯庆波正在做1500米测验,可他的教练陈光磊比他还累,站在场外不停地大声呼喝着:“注意节奏、用力蹬、往前冲……”
王曼丽、胥艳丽等几个队员时而抬起腿做外转,时而轻松地蹦跳……
“啪”的一声,教练杨忠杰手中的发令枪响,刘洪波、刘辉两人同时起动,大力蹬冰,箭一般地在冰道上滑行着,他们正在参加500米测验……
薛瑞红则独自一个人绕着冰场在跑步,一圈又一圈……
训练间歇时,陈光磊对记者说:“亚冬会就要开战了,我们现在主要是在做身体机能恢复和项目速度训练,争取在比赛时把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
领队张可盛介绍说,教练员研讨了根据每一个运动员的特点制定的训练计划,制定了力争取得1至2枚金牌的指标。去年世界杯速滑赛时,我们发现与外国选手在弯道技术上有挺大差距,这也是我们要加强的训练内容之一,同时我们也增加了电化教学,加强队员的理性认识,录下运动员技术动作反复研究并观看国外优秀选手比赛实况来寻找差距,这方面已收到初步效果。在思想上,我们领队、教练、队员成立了党团支部,发挥党团员的优势,使全队上下团结一致。在休息时间,队员们除放松按摩外,队里还安排了棋类比赛、打扑克等娱乐活动。(本报哈尔滨电)


第8版(体育)
专栏:

  又见王秀丽
新华社记者韩世峰
去年12月17日上午9时许,一位“白衣少女”站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前的圜丘,利用太阳光通过冰制的凸镜点燃第三届亚冬会圣火时,“销声匿迹”5年的世界冠军、我国著名速滑运动员王秀丽又与人们见面了。
王秀丽先后16次刷新女子速滑全国纪录,在国内外比赛中夺得54枚金牌。其中,她在1990年举行的世界全能速滑锦标赛上获得的1500米金牌是中国人第一次荣膺女子速滑世界冠军。
王秀丽1965年生于哈尔滨,9岁时便开始了冰上运动生涯。初中毕业后,她离开了她同样喜爱的书桌和课本,与冰为伴了。
“每当看到别人在安静的教室里学习,我心里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渴望——有朝一日,也要痛痛快快地读书。”王秀丽说。
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1991年退役后,她进入黑龙江大学外语系。“我当了一名大学生,竟然一下子念了4年书。”她说。
从体育明星到普通大学生,她形容说这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的转变,前者拥有鲜花和喝彩,而后者有的只是紧张、平淡的校园生活。
她颇有些自得地说:“现在用英语与人交谈没问题。”也许正是看中她的外语优势,在她去年7月刚毕业时就被调到亚冬会组委会工作了。


第8版(体育)
专栏:

  率先进住运动员村
中国代表团举行升旗仪式
新华社哈尔滨1月29日电(记者姬云程、韩世峰)参加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入村升旗仪式,今天在亚冬会运动员村举行。上午9时整,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第一个进入运动员村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由186人组成,是本届亚冬会16个参赛国家和地区代表团中人数最多的,该代表团的126名男、女运动员将参加全部正式比赛项目和一个表演项目的比赛,并在某些项目上有望夺取较好的成绩。
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张发强在升旗仪式上说:“第三届亚冬会是本世纪末亚洲冰雪健儿的盛大节日,是亚洲各国、各地区人民和运动员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重要聚会,也是中国运动员为祖国争取荣誉的大好机会。”他说,中国运动员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将全力以赴在亚冬会上接受锻炼和考验;并与亚洲各地的朋友一道,为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发展冬季运动做出积极的贡献。亚冬会运动员村主村村长王人生在升旗仪式上致辞,对中国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中国代表团在亚冬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第8版(体育)
专栏:

  参加第三届亚冬会中国运动员名单
短道速度滑冰
男子:李佳军、张洪波、冯凯、马延军、蔡海峰;
女子:王春露、杨扬、孙丹、杨阳、张冬香。
速度滑冰
男子:刘洪波、刘辉、吴凤龙、吴光录、刘?飞、冯庆波、万春波;
女子:王曼丽、金花、薛瑞红、胥艳丽、郤从容、何晓丽、杨旭、刘艳梅。
花样滑冰
男子:李侠、郭正新、张民、赵洪博、曹宪明、刘冰洋、王晓东;
女子:陈露、芦美佳、刘颖、申雪、孙宝、张维娜、张天一。
男子冰球
张立群、刘学、唐永军、关小方、刘峰、齐忠、高洪群、王占勇、陈广华、关小波、刘久明、翟梦元、张宇胜、潘玉强、黄勐、孙洪雷、骆雷、谭柯、于雷、吴国峰、于学仁、李兴洲、耿华。
女子冰球
霍丽娜、宫明、刘红梅、李宣、党红、吕岩、张岚、杨秀清、桑宏、陈晶、刘虹姣、刁莹、张晶、国伟、徐蕾、马晓君、王微、宋坤凤、马金平、郭宏、胡玉琴、张海燕、郑建华。
冬季两项
男子:谭洪斌、宋立斌、吕亮、苏培山、孙财有;女子:宋爱琴、王锦芬、刘金凤、于淑梅、孙日波。
自由滑雪
男子:纪冬、欧晓涛、潘利权、弗东鹏;女子:郭丹丹、季晓鸥、尹红、徐囡囡。
越野滑雪
男子:吴金涛、曲东海、秦江旭、徐忠诚、江涛;女子:郭东玲、栾正荣、刘洪霞、王锦芬、杨索艳。
高山滑雪
男子:杨辉、侯健、金光斌、任力刚;女子:李雪玲、王春艳、李雪芹、董金芝。
跳台滑雪
男子:朴雪峰、刘树明、王双龙、徐兴旺、董继洲。


第8版(体育)
专栏:

  哈尔滨已做好准备
——访哈尔滨市市长汪光焘
本报记者董伟
哈尔滨作为本届亚冬会主办城市,将以怎样的风貌展现在亚洲人民面前?为此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市长汪光焘。
汪光焘说:“我到过慕尼黑、东京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无不得益于举办奥运会的巨大推动。我相信,亚冬会也必将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汪光焘介绍,哈尔滨素有“天鹅项下珍珠城”的美誉。为了办好这届亚冬会,在硬件方面,哈尔滨1993年以来,加快了以路桥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了19路、16桥,大大提高了城市载体功能,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美丽的哈尔滨一定会给中外运动员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在软件方面,广大青年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为亚冬会献爱心、做贡献。全市15万名窗口单位职工接受了文明礼仪和亚冬会应知应会常识培训,有192家参加规范服务竞赛活动的窗口单位通过验收,全面达标。颁布了规范市民文明行为的“七不准”通告。全市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各种形式广泛参与、支持筹备亚冬会。届时,哈尔滨人民将会把团结、奋斗、务实的创业精神,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平等、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洁净、优美、安全的环境质量,展现给亚洲大家庭。
为了亚冬会,哈尔滨已作好了准备。(本报哈尔滨电)(附图片)
题图为黑龙江速滑馆外景。


第8版(体育)
专栏:

  力保总分第三
——访韩国代表团团长朴甲哲
本报记者徐宝康
隆冬时节,汉城寒风凛凛。秣马厉兵备战亚冬会的韩国代表团正在抓紧时间训练。经验丰富的朴甲哲团长,在代表团出征哈尔滨前夕,来了个“兵马未动,报道先行”。今天,他邀请了十几家新闻单位“通报军情”。
“我曾5次访问过中国,不久前还到哈尔滨参加了亚冬会团长会议,我认为中国为举办这届亚冬会做出了出色的努力。”朴甲哲告诉记者,韩国对这届亚冬会十分重视,不仅派90人组成的代表团,而且还将派出一个由各部门专家组成的大型考察组,现场考察和学习中国举办亚冬会的经验。“因为,第四届亚冬会将在韩国举行,中国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把下届亚冬会办好”,他说。
对哈尔滨亚冬会比赛场所和设施,朴甲哲团长称赞说,比赛设施可以说是尖端的、一流的。各个场所的距离也安排得合理,新闻中心等也很先进。不夸张地说,万事俱备,只欠“大雪”了。如果比赛前下几场大雪,那真是“老天开眼”了。
谈起亚冬会,朴甲哲团长说,“我们代表团的目标是确保总分第三,拿7至8块金牌。中国是体育强国之一,在花样滑冰和短跑道速滑等项目上有很强的实力,又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可能有“上乘表现”。日本短距离速滑历来水平颇佳,估计是金牌最大得主。韩国在速滑、短跑道速滑等项目上也具有相当实力,决心奋力一搏。
为出好成绩,韩国在强化科学训练的同时,还到欧洲的奥地利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和比赛。韩国的另一个目标是力争在冰球上有所突破,希望拿个铜牌。不过要越过中国这道难关,并非易事。朴甲哲团长一边介绍,一边分析说,这届亚冬会将打破过去“日、中、韩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亚三国的实力不可低估。亚冬会的发展将把亚洲体育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朴甲哲团长告诉记者,韩国代表团将于2月2日乘韩国亚航包机前往哈尔滨。500名韩国游客也将云集“冰城”,一饱眼福,呐喊助威。
(本报汉城1月30日电)


第8版(体育)
专栏:

争先
新华社记者程至善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