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八五”攻关“重中之重”
——激光毛化技术进军汽车工业
杨明江
1994年10月,天津市冷轧薄板厂成功轧制出我国首批优质激光毛化冷轧薄板,使我国继比利时、日本、德国之后,在世界上成为第4个掌握这项高新技术并用于冷轧薄板生产的国家。到1995年底,9万吨中国激光毛化板已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我国优质冷轧薄板从大量进口到出口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发展的有我国特色的YAG激光毛化冷轧辊技术和装备起了关键性作用。
激光毛化冷轧辊技术是80年代末在世界上才开始用于生产优质冷轧薄板的新技术。它首先使用在奔驰、尼桑、沃尔沃高级豪华轿车上,汽车表面质量优良,被称为“镜面钢板”。使用激光毛化板已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方向。
在我国,优质冷轧薄板一直是钢铁工业的短缺产品。为了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冷轧薄板生产和汽车工业的落后面貌,1990年1月,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在中国大恒公司、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和首钢钢研所协助下,开展了“YAG激光毛化冷轧辊技术和装备”的科技攻关。该项目被列入中国科学院“重中之重”项目和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
1992年8月,激光毛化辊在秦皇岛龙腾精密带钢公司用于生产,填补了我国精密带钢多项空白。此后,中科院力学所领导和项目组全体同志又完成了天津大型轧辊YAG激光毛化成套装备的设计、加工、调试投产,一次成功轧出了我国第一卷1.25米宽激光毛化薄板,创造了高新技术应用的高速度、高效率。
目前,激光毛化冷轧辊技术已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第一批项目,并在国家经贸委支持下,列入国家产学研计划,它将在我国钢铁工业中发挥巨大潜力。(附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到地方进行咨询活动
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开发的工业机器人
同步辐射国家重点实验室储存环大厅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曙光1000
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是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于去年通过国家鉴定,目前正在全面推广应用。它是目前国内研制的最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它突破了一大批大规模并行处理(MPP)的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和生产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的国家之一。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院士卢嘉锡教授指导物质结构研究所的博士后工作。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实现两个转变建好三大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
进入“九五”的前夕,中央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及时提出了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这对促进经济建设及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今后五年,科学院也要把实现两个转变作为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快速增长,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种快速的增长并没有脱开传统的外延、粗放型的框架。靠扩大投资、消耗资源换取的增长,能维持多久?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上,不见硝烟的激烈经济战争已日益升级。我们靠什么去赢得下一个世纪?答案是清楚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把科学技术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当前,科技界应当在科技前沿领域努力拚搏,获取知识产权,加快成果转化速度,促进有自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的成长。自主创新要成为国家兴旺的不衰动力,成为民族自立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支柱。
面临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地上,深化改革焕发出来的空前活力,正推动着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还是在世界科技前沿争一席之地的民族抱负,对中国科技界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和机会。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推进两个战略转变,更新观念,转换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
江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科学院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在顺利完成“八五”计划之后,中国科学院党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中科院在“九五”期间也要实施两个战略转变。一个是要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和要求,按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设好三个基地,进一步向开放的、流动的、综合的、全国科学家的科学院转变;一个是要以国际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为目标,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为目的,使科研工作向精干、高效、前沿性、创新性、系统性和交叉、综合的方向转变,使开发工作与企业和市场密切结合,向高效益、高质量、高附加值及规模化、规范化、国际化转变。实现了这两个战略转变,中科院在下一世纪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高能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成果丰硕
世界第一流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于1988年实现对撞,近年来成果迭出,好戏连台。北京谱仪的各项指标在同类探测器中领先,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在3—5Gev能区稳定运行,产生最大数据量的加速器和探测器。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获得最新结果,这个成果被国际上评价为当前最重要的高能物理实验成果之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以来把我国原子核物理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共同承担了“重(轻)离子合成新核素及衰变性质、核结构和生成机”“八五”重大专项。在重质量丰中子区首次合成了六个新核素,实现了我国在新核素合成领域零的突破。(李铁儒)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连创佳绩
在农业发酵行业增产的诸因素中,高产、高效新品(菌)种的诱惑力,导致各国育种领域高技术的激烈竞争。我国开创的离子束生物工程应用技术在农作物育种和工业微生物改良方面连创佳绩,展示出这一高技术的巨大适用潜力。
离子束生物工程应用技术是“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其基础研究又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联合安徽农科院等14个单位,开辟了离子束在生物技术中应用这一新领域。(许寿)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超晶格实验室研究立足创新
依托在半导体研究所的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倡导创新意识强、物理构思新颖的主动式研究,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八五”期间黄昆院士等在低维半导体体系的声子模、电子态理论及介观量子输运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在声子方面最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性地利用一个微观模型,彻底澄清和解决了连续介电模理论与Raman散射实验结果完全相反的疑难点,把超晶格光学声子模置于全新的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四十年黄淮海三代人献青春
——记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试验基地
若冰
不久前,中共河南省封丘县委、县政府为10年前故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毅先生敬立纪念碑。同时授予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等25位科学家“人民功臣”的光荣称号,给予中国科学院封丘试验站10万元奖励。中国科学院封丘试验站是设在河南省封丘县境内的农业生态综合试验基地。该站结合国家“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关任务,率先开创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试区,老、中、青三代科学家扎根荒滩40年,为本地区农业生产上台阶,解决当地农民温饱问题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
早在50年代中期,在著名土壤学家熊毅教授和席承藩教授的领导下,科技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华北平原土壤调查,为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揭开了序幕。6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的组织领导下,以土壤学家熊毅为首,组织院内多学科科技人员,在河南封丘县进行黄淮海平原及其综合治理研究,并在全国第一次推行井灌井排技术和开展试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80年代以后,又相继承担了“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任务。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10多个单位、20多个专业的20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了天然文岩渠流域农业发展战略和综合治理研究,以及封丘试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等,建立了潘店旱薄地改土培肥示范区,应举盐碱地示范区等。示范区面积达32万亩,扩散面积64万亩,同时还在水产、果菜、种子、肥料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和高效开发,以及农、林、牧、渔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作出可行性示范。同时,也为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研究提供长期监测依据。
王遵亲、傅积平、俞仁培等一大批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知识分子,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著名科学家了。他们远离亲人,把封丘视为第二故乡,为黄淮海平原的开发和综合治理贡献出了一切,被授予“人民功臣”荣誉称号,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林、牧、副、渔的各个方面。封丘试验站有一支稳定的科研骨干队伍。先后在该站参加科研工作的100多位科技人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遗传所、植物所等10多个单位。黄淮海,是他们三代人40年共同奋斗的结晶!
80年代以来,中科院共有40多个研究所、5000多名科技人员投入国家区域综合治理的攻关任务和有关农业科研项目。黄淮海只是一个缩影。在黄土高原、南方红黄壤丘陵区、松嫩——三江平原等地区,科技人员同样洒下了汗水,献出了智慧,为我国不同类型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洪涝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
去年6月下旬,鄱阳湖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应江西省人民政府的邀请,中国科学院组织的85—724项目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高新技术,对鄱阳湖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进行监测与评估,在获得雷达数据的42小时内完成了这次洪涝灾害的初步评估,为国家和江西省的防洪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湖南省洞庭湖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期间,国家遥感中心9104工程项目于7月6日及时获得了汛情的雷达图像,724项目接受国家科委指示,利用了这些数据,也在两天内完成了洞庭湖地区洪涝灾害的初步评估。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面向未来培育英才
中国科学院作为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八五”期间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年轻学术带头人为重点,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现有科技人员5.5万人,其中45岁以下的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6%。现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6680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0人。“八五”期间新建博士后流动站31个,培养博士、硕士12800名,有126人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34人入选“百人计划”。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统计资料
现有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所、开放台站 126个
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5个
“八五”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59项
“八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 146项
“八五”获国家专利授权 800项
“八五”新增中科院院士 328名
“八五”国际合作项目 6000项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奋战“九五”迎接新世纪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路甬祥
人类正满怀思虑和希望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腾飞的中国正处在能否迎头赶上、再创辉煌的关键历史时期。集中民族智慧的中国科技界,必须仔细审视世界,审视自我,“目光远大,筹划未来”。
我们必须冷静审视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
经济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国家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依靠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我们要从体制角度仔细分析世界先进国家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实践,认真加以借鉴,完成“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自我,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和中国的国情。我们是后发国家,要善于利用后发优势。总结后发国家赶超的经验,必须是采取一条与先进国家不同的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依靠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带动经济赶超。我国又是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要求中国科技界既要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带动性的创新源泉,又要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科技支撑。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根本任务和历史责任。
中国科学院应该从中国科技界的根本任务和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用我们自己的奋斗和发展,来明确我们的战略定位、发展定位。
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应该瞄准国家目标,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创新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第一生产力中心,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定位。这个战略定位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顶天立地”。具体来讲,至少应有以下方面:首先优选有基础和优势,国力可以保证,一旦突破就能带动我国产业技术快速和跨越发展的高技术前沿问题,集中力量予以突破;在重要的国际科学前沿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长远影响的基础性研究方面,精干力量,开拓创新,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和成果储备,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贡献;利用市场机制,联合社会生产要素,形成一批高技术企业,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作出贡献等等。
我们必须“目光远大,筹划未来”。要放眼21世纪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发展,按照江泽民主席的要求,“针对下世纪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要善于筹划未来,把中国科学院建成我国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中心。为此,我们要在本世纪最后一个五年计划到来之际,明确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一个奋进的目标,以成为全院职工发扬拚搏精神,艰苦奋斗,加快发展的动力,成为组织科技队伍进行登攀和开拓的行动纲领。
中国科学院“九五”奋斗目标形象地说,就是“三大抓”,即抓贡献、抓基地、抓队伍。
从更远的未来看,中国科学院的组织结构模式大致是:以科学和高技术前沿创新的研究所为核心,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跨所、跨学科的新的结构。在基础研究方面,以大科学装置为主的国家实验室、在前沿交叉领域的科学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研究所)等为基地,开展或联合国内外科学家共同开展一流的基础研究或重大基础性工作;在与国民经济相关的重大科技领域,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指挥部、重大项目组等形式,组织或联合国内外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在资源、生态、环境等社会持续发展领域,以有特色的精干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若干网络中心、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等形式,与社会科技力量一起,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高技术领域,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司等形式,联合各方力量,力求有所突破,形成产品并推向市场。
所有这些结构形式,都要积极争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及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共同建设,使中国科学院深深植根于社会,成为全国科学家和全国人民的科学院,成为国际科技界不容忽视的一流科技团体。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学部纤尘不染院士不负重托
中国科学院学部是由全国公认的优秀科学家组成,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以1990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增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请示”报告为起点,学部工作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八五”期间,制定了指导学部工作的第一个基本文件——“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建立了院士制度。通过四次选举,壮大了院士队伍,共选出新院士328名、外籍院士14名,1995年12月院士人数为578名;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当选为新院士,一名香港地区的科学家首次当选,院士增选工作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1995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加强学部主席团对咨询、评议工作的领导;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暂行规定”,使其走向规范化,提高咨询、评议的质量。
学部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院士学术报告会、为中央党校培训班学员开办科技必修课。学部在筹建中国工程院过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科学无国界合作有新篇
“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合作渠道,促进了科技外事与科研相结合,国际合作从纯学术领域逐步进入到了经济领域。据不完全统计,5年间,共与18个国家和地区新签了29个院级合作协议,执行合作项目6000多项,交流量约为3万余人次。
首先,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加强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合作。中科院先后与美国孟山都公司、NTT数据公司、NEC公司、美国纽约市立学院CTC公司、日本大阪煤气公司、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
其次院级合作协议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一批重要合作取得进展。如,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已进行了16年,合作成果受到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高度评价,与美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洛氏基金会等的合作也取得进展;中科院与日本的合作项目,如“沙漠化机制研究”、“中国矿产资源研究中心”等都取得可喜成果。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数学领域“八五”期间再攀高峰
“八五”期间中科院的数学研究队伍在攀登科学高峰中又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青年数学家马志明院士,在狄氏型与马氏过程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创建了拟正则狄氏型这个新的数学框架。吴文俊院士开展的机器证明研究,在数学科学与计算科学的交叉上创建了MM方法,被誉为“吴方法”。堵丁柱的“斯坦纳比猜想的证明”的工作解决了美国贝尔实验室长期研究未果,具有实用背景的数学难题,为通讯收费的合理性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科技企业长足发展
佳穆
“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科技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下,焕发了新的生机,向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规范化又迈进了一步。五年来中科院科技企业,从业人员从1·4万多人增至两万多人,利润总额五年增长近100%,“八五”期间,科技企业向国家缴税超过6亿元。
“八五”期间,中科院高技术企业的科技产品在市场中地位也有新发展。一些在“七五”期间已经崭露头角的科技产品,增加了市场份额。如联想集团微机的生产量居国产的首位。上海尼赛拉的红外传感器年产量为1800万套,销售量在世界市场上达到了第一位,占40%;地奥心血康风靡全国,1994年销售总额已逾两亿元。
又有一些新的产品在市场中站住了脚跟。如长春应化所的辐射交联热缩材料,沈阳腐蚀所的发泡镍,成都有机所的皮革化工助剂,中科集团希望电脑公司的软件UCDOS等等。
中科院直属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初步形成了高技术企业集团。中科集团已开始陆续进行所属企业的清产核资和股份制改造工作,为企业向规范化管理过渡创造了条件。深圳科健集团以其核心企业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所属10家成员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深圳科健集团有限公司为投资中心和管理中心的产业集团,目前在发展VCD影碟机和光纤同轴数据网的产业化工作。截至“八五”末期,联想集团已形成了跨国横向经营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之一,被电子工业部选为全国电子行业六大重点支持的企业之一。(附图片)
联想集团大亚湾板卡基地生产车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