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弘扬北大荒精神
张雅文崔成龙
北大荒精神,是我国农垦战线的一面旗帜,是与新中国农垦事业同生、同育、同发展起来的艰苦创业精神。北大荒开发建设40多年来的实践和成就证明,没有艰苦创业的北大荒精神,就不可能有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北大荒精神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时代精神,实质上是江泽民同志倡导的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创业精神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北大荒精神是振兴农垦事业的强大动力
北大荒原来泛指我国东北的亘古荒原,现在几乎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昔日的漠漠大荒,如今已成为一个拥有104个大型机械化国有农场、经营面积5.6万平方公里、3000万亩耕地的全国最大的垦区。北大荒人在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和建设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的思想和历史渊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继承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从1947年创办第一个荣军农场,到50年代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来到黑龙江垦区。他们在“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创业实践中,使北大荒精神凝结了人民军队的精神成果。二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北大荒汇集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36个民族的拓荒者。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深深根植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物化在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的成果中,成为北大荒精神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三是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不同时期来到北大荒的10多万科技人员身上的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构成了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内容。四是继承了新中国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从50年代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到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多万城市知识青年给北大荒带来了新中国青年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优秀的思想、品德、精神和作风,经过长期的互相熏染、不断融合和锤炼升华,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北大荒精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北大荒精神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更加发扬光大。北大荒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的导向作用。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人共同持有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称。这一精神将农垦干部、群众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同社会主义农垦事业的发展,同祖国的繁荣昌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了北大荒人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北大荒精神引导北大荒人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严格的规范作用。北大荒精神是适应现代文明发展和现代管理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观念形态,必然渗透到黑龙江垦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成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无形力量。北大荒人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中,始终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行动准则和价值取向,始终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以优秀的局部工作支援了全省和全国的工作大局。改革开放以来,北大荒职工承包不忘国家,富了不忘集体,自主经营不忘团结互助,体现了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较高的道德水准。
强烈的凝聚作用。北大荒精神是150万北大荒人的强大精神支柱,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来自祖国各地的广大复转官兵、知识分子、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吸引到北大荒,并把他们凝聚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他们团结奋斗、同甘共苦,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开拓前进。
巨大的激励作用。在五六十年代北大荒开发初期,北大荒精神主要体现为拓荒者顾全大局,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热情,以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和驱动下,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者们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进入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北大荒精神又融入了北大荒人的开拓进取意识、求实创新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这是保证黑龙江垦区如期实现翻两番、奔小康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北大荒精神是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北大荒精神是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纪律、作风为一体的科学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反映农垦建设者精神风貌和历史发展要求的时代精神。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北大荒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需要发扬光大。
艰苦奋斗是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它鼓励先进者而淘汰落后者。所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需要勇于面对千难万险,敢吃千辛万苦;需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需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艰苦创业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而奢侈淫逸、铺张浪费作风则是衰败堕落的象征,是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背道而驰的。
勇于开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在市场经济舞台上机会难得而易逝,这就要求人们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冲破思想禁锢和打破陈规陋习。市场经济充满竞争和风险,这要求人们敢闯敢冒,勇于拚搏。市场经济把省内外、国内外市场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很强的开拓开放意识。可见,增强开拓进取意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只有勇于开拓进取,才能把握机遇,承受风险,不断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顾全大局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不顾全大局,就不可能深化改革;不顾全大局,就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何部门和局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翻两番、奔小康,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自己的大局和行为准则。在局部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无条件服从全局工作,不讲价钱,不怕吃亏,不自行其是。
无私奉献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正确结合的必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分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但在改革的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特别是在调整各方面利益关系时,要影响一些人、一些部门的利益。他们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可见,改革越深入,经济越发展,越是需要人们有自我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倡导北大荒精神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虽然我国农垦企业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况且还有一大批国有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因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虽然党的政策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同富裕的方向没有变,因此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传统不能丢;虽然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北大仓,但黑龙江垦区仍处于经济效益低、发展速度慢的状况,因此勇于开拓的传统不能丢。为了促进我国农垦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弘扬北大荒精神,使北大荒精神代代相传,这是农垦事业兴旺发达的基本前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倡导北大荒精神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艰苦奋斗与不断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关系。既要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防止盲目追求高消费的倾向,又要倡导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拚搏精神,更要重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改善生产条件。
二是正确处理好开拓创新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要引导人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开拓创新并非要否定原先所有的一切。北大荒精神大力提倡的讲政治、讲风格、讲贡献等优良品质,正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并赋予时代的新内涵。
三是正确处理好服从大局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既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为顾全大局需要作出局部牺牲时能够放弃局部利益,又要树立“以发展求贡献”的思想,要从全局的高度安排好局部工作,以优秀的局部工作来支持全局工作、推动全局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
四是正确处理好无私奉献与富场富民的关系。要把无私奉献作为每个职工的行为准则,引导人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但不能把无私奉献理解为不要局部利益,不讲个人利益,不求眼前利益。北大荒人昨天把荒原变成粮仓是对全省、全国的贡献;今天通过二次创业,将北大仓变成经济实力强、富裕程度高的国家重要的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就是对全国、全省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新的历史贡献。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训练
刘启林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职业道德建设的繁重任务。搞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训练,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它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通常所说的职业道德,是指各种不同行业的人,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特殊的道德。职业道德是基于一定职业与社会联系的特定方式所产生的对本行业的道德要求。由于各种职业本身的性质、任务是不相同的,所以,在不同的行业之间,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也是不同的。像商业道德、教育道德、科学道德、艺术道德、医学道德、体育道德、新闻道德、出版道德乃至公务员道德等,其内容都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它们都反映了这些行业在社会生活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人们的职业道德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参加某种行业的工作就自发具备了该行业的职业道德。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必须经过严格的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渐地形成。
不管在任何行业中,职前培训都应包括本职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比如:商业工作者的职前培训,就应包括在处理与顾客关系时,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医务工作者的职前培训,则应包括医务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的社会责任,他与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其他医务人员相处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原则,等等。应该说,许多行业的领导者对职业道德培训是重视的,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抓好这项工作。但现在的问题是,也有很多行业对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在新职工上岗以前,它们只重视职业技能的教育而缺少职业道德教育。因此,在他们管理或服务的领域,或者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无所不用其极;或者坑骗服务对象,侵害他人利益,造成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不仅损害了这些部门或单位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也严重地毒害了社会风气。
职业道德培训,并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说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列入终生教育的范围。只要一个人还在从事某种职业,他就应该不断接受本职工作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否遵守职业道德,也应列入对职工的考核内容之中。
在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中,领导者的道德榜样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不管哪个部门和单位的领导者,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抓好职工职业道德培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用自身所体现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来教育和感染职工,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在我们国家里,每一个部门或企业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观念,不仅要直接影响本单位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而且,通常也会对职工的职业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重视领导者的道德榜样作用,就会在本部门树立正气,有效地抵制各种拉关系、走后门、弄虚作假、欺骗群众、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不正之风。这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因此,为了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训练工作真正做好,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既要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地位,认真抓好本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更要把自己放在受教育者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觉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推动本单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训练工作,以利于增强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
有些人认为,对企业来说,遵守职业道德,就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事实恰恰相反,遵守职业道德不仅是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会给企业赢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本世纪初,由于日本许多产品的质量低劣,被世人广泛地讥讽为“东洋货”受到抵制,经济效益也就微乎其微。60年代以后,日本各大企业普遍以其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服务赢得了信誉,其产品稳步地占领了世界市场的很大份额。人们在汽车、家用电器等许多领域,认识了日本产品的可靠性,纷纷购买日本货,从而使日本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我国有些像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商店,也极其重视自己的信誉,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千方百计地保持药品的质量。这些企业之所以经久不衰,不断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以其严格的职业道德赢得了公众的信任。人们购买同仁堂的药品,药店当然就有了经济效益。相反,那些制造、销售伪劣假冒商品的经营者,尽管有些也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他们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搞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持久反腐败
侯宗宾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面体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展示了今后15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前景,是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胜利跨入21世纪的宏伟纲领。全会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论述和要求,对指导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要把握好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保证
五中全会把反腐败问题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衰成败,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又一次郑重地提到了全党面前,深刻地揭示了反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联系。我们应当遵循全会的精神,深刻认识反腐败对于保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
反腐败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7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的;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依然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确认这一基本事实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腐败是改革开放的严重障碍,要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向全党指出,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今天重温这段告诫,联系现实,不能不唤起我们的高度警觉。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振兴民族、造福人民的壮举。但有的人却在改革的大潮中,不择手段地谋取非法利益,侵占国家和集体的财富,损害群众的利益;有的人还借改革之名,中饱私囊,玷污改革声誉。应当看到,在改革的年代,新事物总是与腐朽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而且腐朽的东西往往寄生并依附于新事物而滋生蔓延。所以,不铲除腐朽的东西,新事物就可能被腐朽的东西所窒息,改革的成果就可能被腐朽的东西所吞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坚决克服腐败现象,对保证和促进改革的进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点,可以说今天人们看得更清楚了。
反腐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靠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靠发展;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强国之林,也要靠发展。腐败不仅干扰和阻碍改革开放顺利进行,而且对经济发展也带来直接的破坏。据统计,1982年到1993年,全国查处的党内违纪案件中,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经济类案件占29.4%,居各类案件之首;1994年上升为42.6%;1995年上半年又上升为44.3%。那些违法犯罪分子在极度贪欲的驱使下,挖空心思地侵吞社会财富,数十万、上百万元的案子时有发生,甚至上千万元、成亿元的案子也出现了。腐败不仅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破坏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而且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秩序,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还毒化社会风气,挫伤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大量事实表明,腐败是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力量。不坚决惩治腐败,让贪污贿赂横行于世,经济就难以搞上去;即使搞上去了,也会垮下来。坚决惩治腐败,对蚕食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是打击、是震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维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可以说,反腐败就是对社会生产力的保护和促进。最近查处的无锡新兴公司特大投机倒把案,严惩了一批经济犯罪分子,为国家直接挽回巨额经济损失,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秩序。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那种反腐败会妨碍经济发展的担心是没有根据的。
反腐败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办不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一些矛盾比较突出,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因素中,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是一个重要方面。据有关研究机构的民意调查,近几年腐败现象一直是各界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我们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腐败现象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不相容的,我们党从来都是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近几年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就查办案件工作的情况看,从1993年9月到1995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法违纪案件244913件,受党纪政纪处分的有237627人,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35人,地厅级干部546人,县处级干部6582人。全党加大力度惩治腐败的举措深得党心民心。民心顺了,社会稳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以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
《建议》指出,今后的15年,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转变,即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这样一个时期开展反腐败斗争,要立足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更大的成效适应转变时期的更高要求。
五中全会指出,要在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这是我们开展工作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反腐败斗争要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要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改革措施和重大经济行政决策的实施相结合,同监督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相结合,使反腐败斗争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及时为改革和发展排除干扰和障碍,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同时,应当明确,越是发展经济、深化改革,越要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任务依然艰巨,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反腐败斗争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近几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各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格局。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建立和落实反腐败斗争的责任制。反腐败斗争是各级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反腐败斗争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各个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形成总体合力,就能有效地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些成功的做法,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所必须坚持的。在这里领导是关键。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除了要负总责,还要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明确,哪里有严重问题不查处,就要追究那里领导的责任。
腐败是复杂的社会现象,牵涉到的方面非常广泛,要按照五中全会的精神,反腐败坚定不移,长抓不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治理腐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坚持长期作战;同时,还要树立信心和紧迫感,态度坚决,扎扎实实地抓好当前工作。在这方面,各地已经摸索和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做法。比如,把反腐败总体要求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形成声势,集中解决几个突出的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果,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地看到反腐败的成效,增强信心,以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步地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又如,下大力气治标,以遏制住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势头,取得深入开展工作的基础。同时,重视治本,注意从宏观上、源头上研究和解决治理腐败的问题,在体制、机制、法制方面提出对策,把思想教育、制度建设与查案纠风紧密结合起来,治标治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五中全会提出开展反腐败斗争要建立健全防范干部滥用职权的监督机制,这是对标本兼治方针重要而又具体的体现。在新形势下,腐败的要害是滥用权力,要消除腐败,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权力运作程序和规则,进一步规范领导行为和行政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制止以权谋私行为。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建立健全防范滥用职权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一个严峻、重大的课题,需要花气力做艰苦、深入的工作。
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抓好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要继续保持反腐败三项工作的总格局,全面安排,突出重点。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重点抓好制止公款“吃喝玩乐”问题,采取得力措施,搞好专项检查。在元旦、春节期间,更要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防止回潮。同时要继续抓好对超标准小汽车的处理,对那些搞变换手法、花样翻新和违反规定继续购买、乘坐进口豪华车的要严肃查处。在查办案件方面,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大案要案,严惩腐败分子。要注重对发案率高、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的查处,对已经发现的重要线索,要紧抓不放,抓住时机,主动出击,穷追不舍,查一个水落石出。要搞好办案的组织协调,发挥联合办案的整体效能,提高办案质量。在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方面,要切实抓好治理公路“三乱”、中小学乱收费和有关部门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等歪风,重点遏制公路“三乱”问题。要搞好明察暗访,对令不行、禁不止的,要坚决查处。
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加强党性锻炼,严以律己
五中全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严以律己,防微杜渐。这体现了我们党历来严格要求领导干部的精神,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是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党性如何,行为如何,不仅关系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和公众评价,而且直接关系党的任务的实现,关系党的形象。以领导反腐败工作来说,领导干部党性强,能够正确对待权力、地位、金钱等问题,处处严以律己,为人表率,就能取得群众信任,领导反腐败就具备了基本条件。不然,如果放松自己的思想改造,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权谋私,贪图享受,破坏纪律,那就不可能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反腐败斗争,不可能在实践中认真抓这项工作,也难以取得群众信任,有效地开展工作。孔繁森、张鸣岐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党的干部的良好形象,但有的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却对党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这是必须认真解决的。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在加强党性锻炼、改造世界观等方面下功夫,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为国家和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要坚持学习理论,讲政治,守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以律己,防微杜渐,为人表率。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古人说,“政者正也”。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去做,我们的党就更有力量,我们的事业就更有希望。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匡亚明《求索集》出版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撰著的《求索集》,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匡亚明给本书命名时,执意不用“文集”二字。经多方征求意见和再三斟酌,他决定以《求索集》为书名。这是取《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匡亚明七十余年来始终以这两句话自励、自警。本书反映了他大半个世纪“上下求索”、曲折漫长的历程和辉煌成果。
《求索集》共五十余万字。收入一九二五年以来所撰的近一百篇文章。匡亚明勤于笔耕,著述极丰,这数十篇文章远不是他著作的全部。他一再强调,编选本书时,要从严掌握,把经不起推敲的东西删除。本书涉及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有很多独到见解。如《孔孟仁的哲理之厘定》一文,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那时匡亚明才十九岁,还是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今江苏省苏州中学)的学生。这篇一点三万余字的长文,提出要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包括孔孟儒学思想)“推陈出新”。这类真知卓识,书中随处可见。本书不仅是研究匡亚明之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化学术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中国革命史、中国教育史、中国学术文化史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王春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