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新年的祝福与期望
——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
新华社记者冯秀菊
在新年到来之际,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通过新闻传媒向600万香港同胞表示良好的祝福和殷切的期望,祝愿1996年的香港将是欣欣向荣、市民安居乐业、经济蒸蒸日上的一年,并期待中英在香港问题上的合作将出现新的曙光。
争分夺秒做好交接工作
鲁平说,现在距香港政权交接只有一年半时间了。他指出,“1996年将是香港过渡时期关键性的一年”,“我们要争分夺秒地做好香港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
他说,将于本月成立的香港特区筹委会将面临着大量紧张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和全国人大的决定,筹组第一届特区政府、立法和司法机构。首先要产生由400名港人组成的推选委员会,并由这个委员会推选出第一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和选举产生临时立法会。此外,还要在1997年7月1日成立终审法院,下设高等法院和各级法院。
他说,按照原来预委会的建议,要争取在今年下半年产生候任行政长官,然后由候任行政长官物色特区政府主要官员,最后再由中央政府任命。这样特区政府的候任班子将于今年下半年产生。
鲁平说,候任班子将考虑如何接收目前香港政府的工作,也要考虑1997年后各方面的规划问题。他认为,候任班子本身不是权力中心,不会在1997年7月1日前对香港行使职权,筹委会也不是权力中心。这是因为中英联合声明讲得很清楚,1997年7月1日以前,香港还是由英国负责管治。
鲁平说,“我们希望英方在这个问题上予以配合,采取合作的态度,向候任班子提供各种方便,希望英方能继续有效地对香港实行管治,不希望在今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港英政府变成一个所谓的‘跛脚鸭’。”
当记者问及有关筹委会的性质和它在香港政权交接过程中将起何作用的问题时,鲁平说,筹委会与预委会是不同的。预委会只是为香港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为筹委会作好前期准备,筹委会是一个工作机构,也是全国人大授权设立的权力机构。它将为第一届香港特区政府的成立做各方面的筹备工作,但决不会在1997年7月1日前干预港英政府的日常行政管理。
鲁平说,筹委会和预委会在工作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预委会是大家坐在一起开会提建议和意见,筹委会则在预委会工作的基础上,对意见和建议加以研究,作出决定。有些决定将提请特区政府考虑,有些决定将由筹委会执行。
“以我为主”争取英方合作
在谈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合作时,鲁平说,江泽民主席一再强调在香港问题上要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但不排除同英方的合作,而且要在中英联合声明的基础上争取英方合作。
鲁平说,中英于1984年签署联合声明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双方在香港问题上的合作基本上是好的。虽然双方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矛盾、有分歧,但总的来说,还是能通过协商使矛盾和分歧得到妥善解决的。
但他指出,自1989年以来,英国政府改变了对香港问题的政策,在香港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问题上制造不少障碍。
他说,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是双方具体磋商香港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有关事务的机构,但由于英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在众多问题上遇到不少困难。这当然是中方所不愿意看到的。
鲁平说,“我们多年同英方打交道,深深感到英方在香港问题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仅不利于香港的平稳过渡,而且对英国本身也不利。我们希望英方能真正回到联合声明的轨道上来,这不仅有利于香港的平稳过渡,也符合英国本身的根本利益。如果英方仍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的话,我们相信,香港的平稳过渡也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对此,我是完全有信心的。”
当问及英国外交大臣里夫金德将于本月访华是否表明这是两国关系改善的一种迹象的问题时,鲁平说,最近一个时期,特别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访问英国后,英方表示了在香港问题上同中方合作的意愿。这是好的迹象,我们对此表示欢迎,希望这种表态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他希望里夫金德的来访能在钱其琛外长访英的基础上,使中英在香港问题上的合作能有新的进展。
同心协力共创香港明天
谈到香港的前景时,鲁平说:“我们对香港的发展抱有希望,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衷心期望600万香港市民都能广泛地参与到平稳过渡和政权交接工作中来,共同创造香港的美好明天。”
鲁平说,最近一年来,香港的经济发展放缓,但我们认为,这是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从长远看,香港经济经过调整后一定会很快向前发展。有人估计,今年香港经济将会以5%的速度增长,“我看这种预计是可能的。”
他说,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香港经济必然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因为香港背靠内地,这个优越条件是任何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对香港经济的发展有充分的信心。
鲁平说,“有人担心有些地方将来是否会取代香港,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许多外国企业家到香港来投资,他们的眼光不只是看到香港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600万市民,而且看到有12亿人民的中国内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以后,我们相信内地和香港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香港将会继续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吸引更多的外资。对此,我们是充满信心的。
他强调,中国政府对香港的政策始终没有改变,这些政策已经在基本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大家必须遵守这一由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他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在筹委会成立后,有更多的港人参与香港特区的各项准备工作。
他说,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过渡时期后半期要有更多的港人参与的指示,筹委会已吸收了更多的港人。当然要实现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光靠筹委会150名委员是不够的。我们希望600万香港市民都来广泛参与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工作,使1997年7月1日后,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真正实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600万香港市民现有的生活方式保持不变。
鲁平说,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十分紧张而又繁重。港澳办全体工作人员深感到这是一项十分光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历史任务。我们决不会辜负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也不会辜负香港600万市民对我们的期望。我们的任务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茶岭村:烟酒连着兴衰
钱水清张雷
前不久,江西省九江县港口街镇茶岭村委会贴出一张十分风趣的“广而告之”,规定村干部招待来客不用烟酒,来村里检查、参观的同志一律进厨房吃“大灶”,不备酒席。
茶岭村因得交通之便,村级经济一度繁荣,80年曾受到中组部表彰,是远近闻名的“红旗村”。随之而来的参观、访问使村里接待费用成倍增长,村里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唱出四句顺口溜:“来客进饭店,提留年年欠,上缴缴不清,贷款来决分。”昔日的“红旗村”落后了。
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失之烟酒”的茶岭村决心在烟酒上找回自我,重塑群体新形象。他们针对以往财经管理混乱等不良现象,村委会实行集体理财,并规定30元以下的开支由村长审批,50元以下的由书记、村长共同审批,50元以上的由村委会集体研究审批。同时积极打涝沉淀资金,抓紧提留陈欠回收。一年中除还清陈年老帐20万元外,还净增10万元。村里将有限的资金放在为民办实事上,拿出3700元为村民设立棉花生产奖;垫资1700元为农户购买小麦良种;投资1000元建起计划生育服务室和扫盲夜校;投入2000元为村小学建起厕所、食堂;投资1万元架设广播;投入3000元平整出一条3公里长的机耕路面……
茶岭村用“酒肉钱”为村民办成了一件件实事。茶岭村支书邓安能感慨地说,若铺张浪费,再富的村也会垮下来;若勤俭创业,再穷的村也有希望。真可谓烟酒连兴衰啊!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杭州千名青年向全国青年发出倡议
爱国敬业岗位成才
本报杭州1月1日电记者傅昌波报道:1996年的第一个早晨,杭州市1000名各界青年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隆重的元旦升旗仪式,并向全国青年朋友发出了题为《做一个爱国敬业的青年的倡议书》。身染沉疴仍心系国旗的原国旗班战士陶维革也专程到杭州参加升旗。
倡议书说,陶维革同志是我们千千万万普通青年中的一员,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和敬业的和谐统一。对祖国忠诚和为国家奉献一切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而爱岗尽责的敬业品德也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动体现。
倡议书要求全体青年在新的一年里要努力让爱国主义成为自己内化于心的一种观念,真正把“祖国至上、国旗至上”的信仰作为一种美德加以彰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岗位,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都应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发扬助人不图报、奉献不索求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正气,鞭挞丑恶,为改良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杭州市团委书记王海超在谈到这次发倡议的目的时说,一段时间以来,在部分青年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有所抬头,个别青年精神空虚,不思进取,纪律松弛,作风散漫。这些现象让每一个正直的青年感到忧虑。他说:“杭州市各界青年要与全国青年朋友一道,在新年中心存祖国之‘大我’,岗位学习、岗位成才、岗位奉献,在我国‘九五’规划第一年中建功立业。”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台港澳之窗

  港澳报纸发表新年评论
对港澳前途充满信心
本报香港1月1日电今天是1996年元旦,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都发表了社评和社论,指出1996年是香港后过渡期最关键的一年,筹建特区政府的各项工作将全面推进,希望广大港人更积极、深入地参与,群策群力地做好筹建特区政府的工作,为平稳过渡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香港《大公报》社评指出,过去一段时间,港人注意的焦点已逐渐转向未来、转向祖国、转向回归的前景和有关准备情况,这个趋势在今年肯定会进一步发展;因为筹建特区的工作进展,关乎香港每个人的福祉。现在,筹建特区已有基本蓝图,有原则方针,有组织人事,条件俱备,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有把握的,港人也因而可以满怀信心地面对新一年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把各项考虑的出发点置于整个社会可以维持繁荣安定和实现平稳过渡的基础上。
《文汇报》发表的社论指出,在新的一年里,香港同胞将会大力支持筹委会工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参加筹组特区的事务,出主意,举贤能,为港人治港准备人才。一切以香港为家的港人,都应该向前看,不要受外国人挑拨,不要纠缠于旧事,不要制造两制矛盾,按照基本法蓝图,为筹组特区、创造香港美好明天而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本报澳门1月1日电记者张玉书报道:1996年元旦,澳门各报纷纷发表评论,欢送旧岁,喜迎新年,祝福未来,期望明天更美好!
《澳门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为创跨世纪业绩作贡献》的社论说,对中国人民来说,1996年更具有特殊的继往开来的意义,就是在去年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八五”计划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举世瞩目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规划。这是中国现代化大业至为关键的时期和工程。香港、澳门、台湾都将深受其惠。
《大众报》评论指出,江泽民主席在新年讲话中特别说到港澳回归的问题,给港澳同胞很大的信心。
《市民日报》、《华澳日报》、《正报》也分别发表评论,期望澳门在新的一年中持续稳定繁荣,两岸关系有好的进展。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文明新风

  四十四年人间情
范保顺朱富有
1995年11月26日,当96岁的孤寡老人王世云在湖北省郧县人民医院走完人生最后旅程时,一个延续了44年的故事,才被人们知晓、称颂、传扬。
王世云老太太的独生子叫陈德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现在孙女陈泽华是她儿子生前的战友李党义的大女儿,这三代亲情的缘由来自44年前一个“生死缔约”而引起。
1951年春,陈德昌、李党义两位郧县老城区东城门街热血青年,双双参加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他俩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并在“三八线”争夺战前结下了生死缔约:
“我两个假如谁牺牲了,活着的就要到死者家尽一个儿子的义务……”
1953年冬,陈德昌壮烈牺牲。
噩耗传来,刚刚失去丈夫的王世云更是悲痛欲绝。正在这时,李党义给老人寄来一封充满深情的信,认王世云为母。
1955年初,李党义回乡后,就将生母托付给弟弟,直奔同街的王世云家。一进门,便跪在老人面前哭道:“妈,儿回来替德昌尽孝来了……”。从此,李党义住在王世云家里,待老人如亲娘。40多年的漫长岁月,他不论在不在老人身边,也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从来都没忘记孝敬老人。李党义的妻子李传英没有工作,生养5个孩子,一家9口分居三地,靠他一人负担。他既要赡养一位又瘫又瞎的岳母,还要关照生母。但是,他宁愿让自己和妻子儿女吃糠咽菜,也不让王世云老人吃苦。
1991年3月李党义因患病先母而去了。他的妻子李传英和几个女儿接过赡养王世云老人的义务。
去年4月的一天,王世云老人患重感冒,高烧卧床,李传英和孩子们纷纷前去问候。在县科委工作的大女儿陈泽华专门请了事假,侍奉床前,直至病情好转。因为泽华8岁时,便被父亲改姓送进城,与王世云老人做伴。20多年共同生活和父亲谆谆教诲,使陈泽华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祖孙情意。
10月8日,是王世云的96岁生日,这天,陈泽华、李勇特意请了事假,上街买回老人最爱吃的食品和大寿糕,摆满了一大桌子,他们准备再为老人过一个最快乐的生日。中午,外重孙君君点着生日蜡烛,一曲“祝您生日快乐”还未唱完,突然,老太太感到胸闷、憋气,随之就从椅子上倒在地上。陈泽华夫妻俩看情况不妙,速将王世云送到县医院。经过日夜治疗,老人终因年迈而病逝。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每逢周末晚上,济南钢铁集团机制公司青工王京光(中)便准时按约上门为两名家庭有困难的初中生辅导外语、代数课程。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的王京光与104名大中专毕业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向社会献爱心活动,受到社会的好评。
游建平摄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1995年12月29日,被誉为“天堂守护神”的杭州火车站派出所举行干警家属庆功会,向默默支持公安干警工作的干警家属们表示感谢。1995年,承担杭州铁路大门守护任务的该派出所共破获193起刑事案件,缴获赃款赃物价值30多万元。这是派出所领导为“警嫂”佩带“庆功花”。
谭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