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愿您有一双救助的手
——写在“家庭医疗急救”专栏开篇前的话
本报记者张善菊
幸福的家庭充满欢乐。然而,一旦家庭中某一成员发生了意外,急需医疗救助时,那欢乐便会变成焦急的呼救。
虽然人们在生活中很难预料何时需要紧急医疗救助,但医疗救助却不能因此变得可有可无。正是这种社会需求,使得北京市急救中心7年前就挂牌成立了。北京市急救中心有一支由医务人员组成的全天候医疗急救队伍,7年来,他们以“120”为生命寻呼急救热线,受理呼救电话24万多次,完成出车救治任务21万人次。目前,北京市急救中心与市内6个区的急救站,以及机场、铁路的急救部门联合,形成一个遍布地上和空中的立体交叉急救网。这张网像恪尽职守的卫士,随时准备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出击。除北京市外,还有许多大中城市也陆续设立了“急救中心”。
由于很多意外和急症必须立即接受治疗,而救护人员总相隔一段距离,所以,先由亲友实施急救是非常必要的。遗憾的是,由于很多人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往往弄得手足无措。
曾有一位老大姐向我泣诉,是她缺乏急救知识,贻误了救治老伴的时机。她说:“我老伴有高血压病史。去年冬季,他得了支气管炎,一天夜里,他在熟睡中被憋醒,频频咳嗽,带出粉红色泡沫痰液。我被咳嗽声惊醒,见他坐在那里,以为他做了个恶梦,就扶他躺下,重新入睡。过了一会儿,我又被急促的呼吸声惊醒。我见他呼吸困难,休克昏迷,才觉大事不好,急忙打电话呼救。可惜已经晚了。后经医生查明,我老伴发生了急性左心衰。当时,我应该扶他坐起来,让他两腿下垂,使他身上流回心脏的血量减少,减轻他的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增加他的肺活量,使他呼吸顺畅,然后再让他舌下含消心痛或速效硝酸甘油,而不是让他躺下,还给他盖上那么厚重的被子……”
还有一对年轻夫妻,在他们3岁的儿子发烧出现痉挛时,竟把一只汤匙放进孩子嘴里,以为这样可以使孩子的上下牙之间有点缝隙,不致憋死。等医护人员赶来时,汤匙已碰碎了孩子的几颗牙齿。后来医生告诉他们:“孩子高烧痉挛是不会被自己的舌头窒息的。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先让孩子侧卧,以便他口中排出分泌物。你们给孩子嘴里放汤匙,让孩子平躺着,不但会碰碎孩子的牙齿,孩子还有可能被口中的呕吐物窒息。”孩子病好后,这对夫妻说,过去疼爱孩子,就知道让孩子营养足,却不知学点急救知识,差点坏了大事。
生活中,类似的由于不懂急救知识、差点造成或者已经造成不良后果的事还有不少。那些掌握了急救知识的家庭,遇有亲人遭难时,就能够忙而不乱,化险为夷。于是,好多人就有了这样一种羡慕:某某家有个懂医的,真福气。而记者在解放军总医院采访时,护理专家王雅屏女士却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一般的家庭医疗急救知识,并非高深得让人难以掌握。只要我们把看电视、聊天,或者逛商店的时间挤出一点,用来学习掌握急救知识,就不会在急症病人面前手忙脚乱了。
比如说,你的朋友在帮你抬重物时突然手抓后背,跪倒在地,站不起来。这时,你只要懂得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让你朋友原地不动这样的简单知识,你的朋友就会得到正确的救治。假如你不懂这一点,忙乱地把他扶起来,放置到你认为合适的位置,然后对他的伤处进行热敷或者冷敷。结果是,轻则使你朋友的伤势难诊断,重则使他骨关节遭损伤。
比如你上小学的儿子被足球击中头部,失去了知觉,虽然他很快苏醒过来,但看上去有些呆滞。这种情况说明,你的儿子的头部可能受了重伤,千万别让他站立,别给他喝任何东西,立刻打电话要求医疗急救。如果你不懂这点,先给儿子喝点水,然后扶他站起来,带他去医院,其后果很难设想。 当然,生活中不光只有这么简单的救助,人们还会遇到生死攸关的紧急救助,比如猝死的急救。医学上把一个表面看上去健康的人突然死亡叫猝死。猝死原因以心脏病居多。医学认为,人的心脏停止跳动6分钟之后,就很难救活。可是,在家人发病的6分钟之内,医护人员很难赶到现场。这时,你应该立即用拳头击病人的心脏前区三至五次,使病人心脏恢复跳动。若拳击无效,要立即让病人仰卧在硬板床或地面上,你站在病人的一侧,一只手掌放在病人胸骨中下部,另一只手压在这只手的手背上,适度、有节奏地向病人的脊柱方向压迫胸骨下段,同时做人工呼吸。这样,在医护人员赶到前,可能会使病人生命复苏。
可见,许多听起来很棘手的病症的急救,掌握起来也不费力。居家度日,平平安安,是我们每个家庭的祈盼。然而,谁家也不敢挂“无事牌”,从孩子撞破了头,到老人跌成骨折,或者中老年人心血管类疾病的发作,许许多多的人都曾遇到亲友需要急救的情况。现代家庭讲究生活质量,亲友之间的关怀已超越了衣食温饱的层面,如果我们能在亲友危急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才是对亲友更深的关怀,更好的保护。
要想提供保护,必须先具备保护能力。这种能力便是家庭常用的医疗急救知识。如今,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已成为发达国家每个家庭的必需,而在我国还基本上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以北京市为例,尽管北京市急救中心几年来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急救知识培训班,受训人员达9000多人次,但相对上千万市民来说,这只是个很小的数字。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与一些医学专家协商后,决定开辟这个新栏目。今后,我们将陆续邀请一些医务人员在本栏目中为读者朋友们介绍常见的、易学易用的家庭医疗急救知识。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事中有法

  自家院里挖沟犯法吗?
吴奇伟
黄家和李家是前后邻居。黄家出来进去必须从李家院子里经过。
今年7月份,两家闹了点矛盾。李家就在自家院里黄家每天要经过的地方挖了一条沟。这样一来,给黄家进出带来了很大不便。黄家想给填上,又怕再引起争吵,于是就告到河南开封市龙亭区人民法院。
法院经过审理,作出判决:限李家在判决生效后3天内自行将沟填平。
事情传开后,附近的住户议论纷纷,人们不解:李家在自家院里挖沟,法院管得着么?
其实,根据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本案李、黄两家的住房系不动产相邻关系,李家的地域是黄家出入的必经之路,黄家具有从李家地域通行的权利。现在李家擅自在黄家出入的道路上挖沟,妨碍了黄家通行,就侵犯了黄家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的民事责任。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事中有法

  子卖父房为何无效?
徐爱民肖素珍
老王与老张原来是同事。老王有住宅一处,暂时由他的儿子居住,房屋的产权仍归老王。
去年9月,老张在老王未到场的情况下与老王的儿子签订了房屋买卖协议。老张交给老王的儿子房款12500元。老王得知后,不同意将此房交老张使用。老张遂向河南淇县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房屋买卖协议有效,判老王腾出房屋。
法院认为,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老王的儿子不是房屋所有人,他与老张达成的房屋买卖协议无效;老张明知老王的儿子不是房屋所有人,却与其签订房屋买卖协议并预付房款,也应负一定责任。
在分清是非责任的基础上,法院主持双方当事人调解达成协议:该房屋买卖协议无效;老王的儿子将收到的房款12500元退还给老张,老张因买房在房款利息上的损失自负。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我当家庭“内务部长”
亲友同事相聚时,常常风趣地称我是家庭的“内务部长”。我家四口人,三代同堂。女儿、女婿在医院工作,经常上夜班或者去外地出差。外孙女从出生到现在上初中二年级,都和我在一起生活。我这个“内务部长”,主持了这个家庭的大小事务。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人喜好,我都了如指掌。外孙女喜爱肉食,我早上6点为她做好美味早餐,让她上午能精力充沛地听课。我和女婿偏爱素食,女儿有习惯性便秘,我就在饮食上加以调整,使全家皆大欢喜。
几十年的从医经历,使我养成了爱整洁的习惯。每天家里的卫生工作可不少,如卧室、客厅、阳台、过道、厨房、厕所的擦洗和打扫。我还每天随手整理房间,物归原处,有条不紊,整洁舒适。亲友登门,常常称羡不已。
为使孩子们工作、学习没有后顾之忧,我承揽了买菜、做饭、收拾屋子等家务活。同时我还有意识地织点毛活,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我在生活中摸索出来的小窍门,如储粮过夏防虫法等,不仅告诉邻里,大家试用,而且,北京电视台《温馨的家》剧组还来我家,给我拍摄了几个片断呢。孩子们下班回来,除带回我喜爱的食品外,还抢着做饭,经常按外面饭店的食谱摆一桌“家宴”,全家分享美食,其乐融融。
晚饭后,是全家团聚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某个家庭成员机智的话语或幽默的谈吐,使全家笑口常开。周末的夜晚,兴之所至,就来个“家庭卡拉OK”,每人唱上几曲,家中充满欢歌笑语。
家庭生活难免出现磕碰,发生矛盾。我提倡在气头上有人让一步,暴风雨后便是春光明媚,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和体谅。
我的辛勤劳作,使女儿、女婿有时间攻读,补上“文革”中耽误的学业,取得大学学历,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骨干。孩子们学有所成,是我最大的欣慰。
1987年女婿首次出国,节省零用钱为我买回一台录像机,让我录放自己喜爱的电视剧,供白天消遣。家里最好的房间和彩电,孩子们都让给我享用。今年夏天,又给我安装了空调机。
有人说,家庭生活平淡如水,可我说在平淡之中,我拥有一个温馨的家。             
  北京友谊医院离休干部刘德丽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生活话题

  家庭理财新景象
本报记者闻佳平
7月7日,本版“生活话题”栏目推出《怎样“算计到家”》的话题,截止到8月底,共收到全国各地108位读者寄来的“当家手记”和填答问卷。记者在对读者反馈回的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感觉到我国家庭的理财观念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
理财意识逐渐增强
理财是家庭生活亘古不变的内容,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会有不同的“理”法。正如不少读者在来稿中所说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工资定死,粮食定量,衣服定尺……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凭票供应,那时候的理财就是盘算着如何把这有限的票证使用好,而且东家西家差异不大,谁家的日子也过不出“花”来;再者,那时物价稳定,商品有限,人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理财的艺术没有激发出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收入档次的逐步拉开,生活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不少家庭开始掂量着过日子。参加本次话题讨论的,工薪阶层占大多数,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86.5%,其中普通工人、农民、教师和机关干部又占79.3%。对工薪阶层来说,家庭理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天津市第五十九中学亓秀芳说:“现在的家庭生活与五六十年代大不一样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已经反映到家庭生活中来了。不仅要让家庭每个成员吃好、穿好,而且还要有文化娱乐、精神享受;不仅要有必要的人际交往、对外活动,而且也要有一定的积蓄和投资。这理财之事确有许多学问。”
与亓秀芳持相似观念的并不在少数。参加本次生活话题讨论的读者中,40岁以下的占57.7%,40岁以上的占42.3%。虽然他们成家的时间有长有短、经济收入有多有少,但在家庭生活离不开理财这一点上却有着深深的共识。正如湖南郴州市北湖区张聪蓉所说:“一个家庭的‘当家理财’也和一个国家、一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一样,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把钱用在刀刃上。如果一个家庭的开支不分主次、不善安排,收入低的,吃饭穿衣也成问题;收入高的,全是一笔糊涂帐,不知钱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样的家庭十有八九会出现麻烦。”
理财方法日益多样
家庭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而对于一年365天的过法,不同的家庭更是各有千秋。仅从参加本次讨论的108个家庭来看,70%的家庭实行“计划经济”,20%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只有10%实行纯粹的“市场经济”。在这里,不仅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就是在“计划”编制的方法和“市场”调节的程度上,不同的家庭也都有一本自己的“经”。
山西大同铁路公安处的彭贵平是这样筹划自己的家庭支出的:(1)留足固定支出。每月从工资中将粮油、水电、房租、煤气及抚养孩子等基本生活费留足。(2)控制机动支出。平日购衣买物有计划性、选择性,既不一味赶时髦,也不盲目抢购降价物品,零用钱按定额每月包干到个人。(3)增加必要支出。家庭的智力开发对每个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影响很大,在这方面不可吝啬,每月的教育费、买书订报费应有增无减。(4)计划大项支出。购买家用电器等大件耐用消费品,要有长计划、短安排,不搞突击购买,更不借债购买。(5)保证储蓄上长。每月的奖金等其他收入节省下来,存入银行,作为家庭积累。
河南省周口地区电业局任德新夫妻俩都是从校门走出来的大学生,吃的是技术饭,因而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在家庭投资上,他们一直把掌握新知识放在首位,除了正常的购书学习外,还鼓励孩子多用功,争取上大学。剩余的钱则切割成若干份:一是存入银行保值生息;二是买国库券升值;三是购买企业股票,进行风险投资;四是应付一些杂项开支;五是为社会公益活动捐款。
理财方式趋向民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庭管理尤其经济的管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能。家长制作为中国家庭的管理模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但是,随着男女地位的平等、经济收入的平衡,家庭理财方式也日渐民主。从本次调查结果看,96.2%的人不同意“谁挣的钱多谁当家”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丈夫当家的占30.8%,妻子当家的占34.6%,共同当家的占21.2%,而由老人当家的越来越少,只占13.4%;丈夫理财的占19.2%,妻子理财的占48.1%,共同理财的占19.2%,而由老人理财的只占13.5%;丈夫中,既当家又理财的占43.8%,当家而不理财的占56.2%;妻子中,既当家又理财的占83.3%,当家而不理财的占11.1%,也有少数既不当家也不理财的情况;夫妻双方共同当家共同理财的均为9.1%。尽管男女双方在各自角色的认定上略有差异,但民主的理财方式已经显现。
安徽黄山市黟县县委组织部吴寿宜来信说:“我和妻子除每月各自拿出一部分工资作为日常开支外,其余部分留归个人掌握。若需购买大件或其他大笔支出时,先经双方协商同意,再从各自留存的收入中按‘对半’、‘三七’、‘四六’的比例分摊承担。这样,夫妻都有当家理财权,都能精打细算,日子自然过得不错。”
而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务本乡倪国艳家的理财之道更有意思:“我和丈夫在一个单位工作,但工资却是各领各的。扣除零头,主体部分合二为一,留下当月生活费及计划内开支,其余部分存入银行。假如个人开支超标,必须打借条到计划内开支中借取,等下个月再还上。我们这种做法既不像‘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那种传统的理财方式,也不像‘婚前财产公证’或‘AA制’理财那样新潮,而是充分发扬民主,使双方都感到自由自在、轻松愉快。”
为期两个月的“生活话题”——《怎样“算计到家”》到今天全部结束了,我们非常感谢读者朋友们的关心与参与。“生活话题”源于生活,而生活之树常青,希望读者朋友们经常就自己关心的、想与别人沟通的、愿与别人切磋的问题不断给我们出题,我们将在以后的“生活话题”栏目中展开讨论。——编者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三星”杯世相百态图片比赛

“老外”在中国
兴之所至北京市天桥中华电影娱乐宫孙善明摄于长城
不忘历史石家庄日报赵力军摄于“河北人民抗日纪实展览”
入境问路广西友谊关边检查站梁海摄于广西友谊关
体验生活北京石景山区杜建坡摄于故宫宫墙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