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国际战略研究所年会在维也纳举行
据新华社维也纳9月6日电(记者郭勇)国际战略研究所年会6日在维也纳开幕。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军事干预与解决国际冲突的方法。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出席了开幕会议并致辞。本次年会将重点讨论有关解决冲突和干预政策方面的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驻阿富汗使馆遭攻击
巴基斯坦撤回全部人员
本报伊斯兰堡9月7日电记者吴迎春报道:巴基斯坦今天用专机撤回其驻喀布尔使馆的全体外交人员。专机是今天凌晨紧急前往阿富汗接运巴方人员的。
在伊斯兰堡机场上,扎着绷带的使馆受伤人员被抬下飞机。
巴外交部官员对本报记者说,撤回的32人中,有25人受伤,还有1名被殴打致死的使馆门卫的尸体,其中大使卡基·赫马云等10多人受重伤,他们已被送往当地医院治疗。
6日,巴驻喀布尔使馆遭到当地大批示威者的攻击和焚烧。该事件发生前,阿富汗总统拉巴尼指责巴基斯坦支持训练学生武装“塔利班”。巴基斯坦已否认了这一指责并谴责事件的制造者。


第6版(国际)
专栏:

  白宫发言人表示
美巴将讨论美军留驻运河区问题
新华社华盛顿9月6日电(记者周锡生)美国和巴拿马两国6日一致同意举行“非正式和探索性会谈”,讨论本世纪末美将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正式移交巴方后,美继续在运河区保留有限驻军的问题。
白宫发言人麦柯里透露,美国总统克林顿6日同来访的巴拿马总统佩雷斯·巴利亚达雷斯进行了两小时的会谈,并在此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麦柯里表示,美国希望在1999年12月31日向巴方全部移交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后,能继续在这一地区驻扎部分美军,其主要任务是帮助打击中美洲地区猖獗的毒品走私活动,并在必要时进行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佩雷斯·巴利亚达雷斯在会晤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巴拿马认为,美在正式移交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后,从安全角度讲已没有必要继续在运河区驻扎军队。但从其他方面考虑,巴拿马同意与美国就此问题举行“非正式和探索性会谈”。
自1903年巴美两国签订《巴美条约》以来,总面积为7.75万英亩的巴拿马运河区事实上一直是美国的“殖民飞地”。美在该地区建立了大批军事基地。根据巴美两国在1977年签署的新巴拿马运河条约,美国必须在本世纪末将巴拿马运河管理权移交巴方,并从巴拿马运河区撤走一切驻军和军事基地。但美国国会和国防部一直试图继续在该地区保留一部分美国驻军和军事设施。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该拆的围墙
仓吉
美国工商界人士近来公开要求政府解除对古巴的禁运。一些大公司经理或发表讲话,或前往国会作证,敦促政府重新考虑对古巴采取的经济封锁政策。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禁运“一无所成”,抱怨“生意全被外国竞争对手抢走了”,要求政府给他们“尽其所能在古巴做生意”的机会。美国官员承认,“政府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60年代初开始,美国对古巴实行封锁和禁运,给古巴造成了4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冷战结束后,美国非但没有改变孤立和封锁古巴的政策,反而进一步施压,使古巴陷入更加艰难的困境。然而,古巴临危不惧,及时调整内外政策,经济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在连续5年滑坡之后,古巴经济去年开始复苏,今年上半年增长2.1%。与此同时,古巴加大对外开放步伐,许多生产部门开始引进外资。不少国家的商家纷纷到古巴投资,“抢滩占地”。仅今年上半年,古巴就吸收外资4.21亿美元。而美国公司却因受政府限制,坐失良机。美国经贸界估算,封锁古巴使美国丢掉了300亿美元的生意。难怪美国商人对此啧有烦言。
美国敌视古巴的政策,本是冷战时代的产物。随着国际形势及古巴自身的变化,欧盟和加拿大等许多国家都对美国的顽固态度提出批评,呼吁早日取消对古巴的封锁。再则,美国的做法不仅违反国际法,而且也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相悖。自1992年起,联合国大会已连续3届通过了反对美国封锁古巴的提案,这表明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径显然已越来越不得人心。
实际上,许多国家根本不理睬美国孤立古巴的政策,积极发展与古巴的经济与外交关系,美国长期构筑起来的那堵孤立古巴的围墙已经在坍塌。美国舆论和工商界人士也普遍认为,禁运政策应该改一改了。去年,500多名美国工商界代表访问了古巴,今年上半年,访古的美国企业家人数超过去年全年的人数。其中100多家公司与古巴签署了合同意向书,以期一旦禁运解除能在古巴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9月5日,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外国投资法,批准建立自由贸易区、工业园区和外国独资企业,这表明古巴的开放正在不断扩大。美国与古巴近在咫尺,发展两国经贸关系易如反掌。古巴从来不反对实现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美国企业至今仍被置于古巴市场之外,是美国政府一手造成的。无论是出于自愿或是形势所迫,解除对古巴的封锁和禁运,是美国早晚要走的一步。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和佩雷斯会谈
集中讨论希伯伦市以军部署问题
拉宾说以军将撤出希市部分地区
本报开罗9月7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为消除阻碍巴以达成巴自治第二阶段协议的分歧,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长佩雷斯昨晚在埃及西奈半岛东部的旅游城市塔巴举行会谈。
据悉,这次会谈集中讨论希伯伦市以军的重新部署问题。会谈结束后,佩雷斯说,双方交换了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但没有取得进展。
阿拉法特的顾问马拉旺·卡奈法尼说,双方同意成立一个联合委员会,以研究恢复希伯伦市的生活秩序问题。卡奈法尼强调,巴方坚持扩大自治范围的决议应包括希伯伦市。
据以方宣布,佩雷斯向阿拉法特提出了将希伯伦划成两部分的建议,其中一部分归巴勒斯坦管辖,另一部分归以色列管辖。巴方则要求以军全部撤出希伯伦市。
另外,以方要求控制约旦河西岸的电网,在犹太人定居点和以军据点附近新建房屋需以方准许。为“保护巴勒斯坦人”,以方将从巴勒斯坦人的劳务税中扣除7%,作为“安全费用”。关于水资源问题,巴方要求在现有供水份额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3亿立方米,其中约旦河西岸1亿立方米,加沙地带3000万立方米。以方则拒绝巴方这一建议,它要求在约旦河西岸东部地区打井,以开发新的水资源。
阿拉法特于今天上午飞抵亚历山大,向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通报他同佩雷斯会谈的情况,为敦促以色列执行巴以签署的协议寻求埃及的支持。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9月7日电以色列总理拉宾6日晚说,以色列的军队将从希伯伦市的一些地区撤出,但安全部队将保留在全城自由行动的权利。拉宾是在接受以色列电视台采访时发表这一讲话的。这是拉宾第一次公开表明以色列将从希伯伦市的部分地区撤军。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法为何坚持恢复核试验
本报记者王芳
自法国6月13日宣布恢复核试验以来,国内外不少人表示反对,但法国的立场始终坚定,按计划于9月1日进入了地下核试验最后阶段,并在9月5日首次恢复核试爆。
法国何以坚持恢复核试验?据分析,首先是基于对国际局势的一种基本认识和战略考虑,即冷战结束后,世界上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核威胁尚未消除,核威慑政策依旧支配着当今的国际关系。法国总理朱佩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解释说,“自1989年以来,和平与稳定在欧洲和世界上并没有进展,冷战秩序至今未被任何国际新秩序所取代,新的威胁即将或已经替代了旧的威胁,国际安全与和平的基础仍是核威慑。”希拉克总统也在8月底的一次讲话中强调,在这“不稳定的世界”上,“只有威慑能确保法国有效地对付任何性质的大规模杀伤武器。面对各种各样的威胁,威慑思想现在以及将来都会长期保留其全部意义”。
其次,就法国的利益来说,戴高乐将军在60年代初创建法国核打击力量时,不仅为应付潜在的威胁,更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核保护”,维护法国独立。作为戴高乐派领导人的希拉克总统,保留了戴高乐主义的传统,确信核威慑是法国防务政策的支柱,在未来的“多极世界”中,拥有可靠的核武器,才有可能保证法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其大国地位。法国前国防部长莱奥塔尔则更为明确地指出,放弃核威慑,法国“将沦为美国的附庸”。
目前,美国和俄国是世界上拥有核武器最多的国家,数量各为2.5万枚。在战略核弹头方面,全世界总共约两万枚,其中90%以上掌握在美俄两家手中。数量上,法国仅次于美、俄,但去年秋季,美国一专家小组在考察时对法国核武器的安全性和可信性提出了质疑,促使法国重新审视其核实力。在模拟核试验方面,法国起步除晚于美俄外,也落在了英国的后面。技术上的落后难以实现核武器的威慑性和独立性,国防部长米永表示,要维持法国核威慑力量的“可信性和可靠性”,“核试验势在必行”。在公共开支高额赤字和大力压缩国防预算的情况下,法国今年仍拨出20亿法郎用于核试验。预计于明年5月31日结束的最后阶段核试验,旨在加强法国核武器的精密度,主要侧重于测试将在今后20年间作为法国核威慑主力的新一代TN75型核弹头的质量、检验现有核武器引爆装置的老化程度和为激光模拟核试验积累数据资料。
长期以来,法国极少向外发布涉及其核试验的消息。然而此次在国际、国内舆论的抗议声中,法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透明度”的措施:邀请科学家和记者前往法国设在南太平洋穆鲁罗瓦岛和方阿陶法岛的核基地参观考察;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介绍世界核武器和核试验的现状,就此问题展开辩论;向欧洲委员会提交有关报告。与此同时,希拉克总统又提出了“零门槛”建议,宣布法国在完成预定的7至8次核试验后,将停止一切核试验,关闭南太平洋核设施,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           (本报巴黎9月7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小资料

五国核试验统计
1945.7.16—1993.12.31
国家 试验次数
美国 1029
苏联(俄罗斯)715
法国 191
英国 45
中国 39
资料来源: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994年年鉴


第6版(国际)
专栏:

  北约继续轰炸波黑塞控区
卡拉季奇呼吁北约停止空袭
北约断然拒绝塞族谈判要求
本报贝尔格莱德9月7日电北约对波黑塞族的全面空袭今天进入第9天。到目前为止,北约已出动1900架次飞机实施空袭。今天上午,紧靠塞控区中心帕莱的目标再次遭轰炸,来自当地的报道说,帕莱镇在剧烈的爆炸声中震动,镇四周浓烟滚滚。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9月6日电(记者王森)波黑塞族军队总司令部6日发表公报说,6日凌晨北约飞机又对奥兹伦、奈韦西涅、斯尔比涅和查伊尼察等5个地区的塞族军用和民用目标进行了轰炸,向这些地区发射了数十枚导弹和重型炸弹,造成巨大物质损失。
北约总部同日在布鲁塞尔宣布,北约飞机轰炸塞族阵地的原因是塞族军队没有完全撤出他们在萨拉热窝周围的大约300门大炮,而只是象征性地撤退了30门。据北约称,迄今为止对塞族的轰炸完全是针对军事目标,没有造成平民伤亡。
然而,波黑塞族军方6日晚宣布,在北约对塞族的轰炸中,已有100多人被炸死,数百人受伤。从8月30日北约开始轰炸以来,北约飞机向波黑各地的塞族控制区投掷了数百吨炸弹。北约飞机轰炸的目标包括医院、学校、变电站、餐厅、邮局、电台、供水站、救济物资仓库、电视通讯发射台等民用目标。
据新华社华盛顿9月6日电(记者周锡生)波黑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6日呼吁北约立即停止对波黑塞族目标的空袭。
卡拉季奇在波黑塞族总部帕莱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广播公司记者的采访时说,北约的大规模空袭不仅沉重打击了波黑塞族的军事目标,也给塞族平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他说,这是西方军事联盟“对一个小小的塞尔维亚民族的可怕侵略”,这种行径是“无法用任何理由来解释的”。
卡拉季奇说,波黑塞军已经解除了对萨拉热窝的封锁,塞军还准备解除对萨拉热窝机场的包围,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北约还在对塞族目标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打击。
他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波黑塞族武装不能再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重武器。他希望国际社会能认识到塞族“实际上是在保卫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家园”。
据新华社华盛顿9月6日电(记者周锡生)北约秘书长克拉斯5日在接受美国公共电视台采访时,断然拒绝了波黑塞族武装部队总司令姆拉迪奇提出的塞族武装同北约和联合国部队举行政治谈判的要求。
克拉斯称,北约认为姆拉迪奇的要求没有意义。他同时还拒绝了姆拉迪奇对北约在波黑冲突中采取偏袒穆族立场所提出的指责。(附图片)
北约继续空袭塞族(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叶利钦强烈要求北约停止打击塞族
冈萨雷斯和桑特同意举行国际首脑会议
本报莫斯科9月7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叶利钦总统今天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北约停止轰炸波黑塞族阵地。
叶利钦总统的声明说,北约不断轰炸和炮击波黑塞族阵地,这破坏了政治解决波黑问题的努力,北约的这些行动超出了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范围,使国际社会卷入了波黑冲突,并打击冲突的一方。
叶利钦总统在声明中强调指出,如果北约继续打击波黑塞族阵地,俄罗斯将不得不仔细考虑自己的战略,其中包括俄罗斯同北约的相互关系问题。
叶利钦总统在声明中表示俄罗斯将积极促使国际联络小组主持召开的前南地区外长日内瓦会议取得成功,并表示他本人打算继续促进寻求政治解决波黑危机的途径。
本报莫斯科9月7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叶利钦总统今天在此间同来访的西班牙首相、欧盟理事会主席冈萨雷斯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会晤后说,冈萨雷斯和桑特同意召开国际首脑会议解决前南地区危机,这次会议可能10月中在莫斯科或某个欧洲国家的首都召开。
与此同时,叶利钦总统说,冈萨雷斯和桑特主张北约轰炸波黑塞族阵地,在这一问题上俄罗斯同他们有意见分歧。他说,轰炸从来就没有取得过预期的结果,波黑冲突不可能通过武力解决。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文化认同和未来走向
——今日吉卜赛(罗姆)人
本报记者胡锡进
在马其顿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有一位闻名遐迩的罗姆女人,她就是50岁的罗姆语歌唱家、慈善家埃斯玛。
埃斯玛的丈夫斯特沃是马其顿人,比埃斯玛大整整20岁,精神依然矍铄。他一生致力于罗姆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创作,是将埃斯玛带出贫困的恩师,也是埃斯玛民族音乐成就的设计者。埃斯玛13岁进斯特沃所在的乐队学艺,并由斯特沃资助,以最优异的成绩在贝尔格莱德完成音乐学校的学业,稳步成名。以往的罗姆人歌唱家只能靠唱当地主体民族歌曲走红,埃斯玛却开了用罗姆语唱歌问鼎明星宝座的先河。她灌制了全世界第一张罗姆语音乐唱片,与丈夫携乐队走遍世界成为全世界罗姆人的歌后。埃斯玛终身不育,她说,“如果能生,我一定要生一个乐队。”
罗姆人善长歌乐,被看成这个民族与“流浪”并列的重要特征。罗姆人小乐队在前南地区的饭店、酒吧里十分常见。罗姆歌乐手有个普遍特点,即大多不懂乐谱,但对乐律有特殊的记忆力,往往听一遍便能摹仿演奏。他们最经常使用的乐器是手风琴和小提琴。但提琴一般不是拉,而是弹。
关于什么是“茨冈民族音乐”,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南斯拉夫的罗姆学者都认为,他们的民族音乐依然一代代保存着。都有一种独特的“茨冈音节”。但一些其他民族学者认为,罗姆人自己的民族音乐已经失传,他们接受了当地音乐,但由于不能准确演奏,将当地音乐“异化”,今天的罗姆音乐实际上是对各种民族音乐及现代流行音乐“异化”的总和。
斯特沃是世界罗姆人音乐协会主席。他并非罗姆人,却接触了世界各地的罗姆人。他向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全世界没有同一的罗姆音乐,古代罗姆人没有留下一张乐谱,一本书。前南斯拉夫、俄罗斯、西欧或是南美罗姆人的歌乐之间有很大差异。但是,各地罗姆人的歌乐透出一种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他们独特的流浪生活、风俗习惯和对自由的崇仰。
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市电台有专门的罗姆语广播,主持人叫尼科里奇。他在大篷车中度过了自己的幼年。他给记者展示了世界罗姆人认同的旗帜:上半边的蓝色象征天空,下半边的绿色象征大地。中间一个车轮子的12根轮条象征罗姆人流浪的12个世纪(注:罗姆人离开印度的时间学术上有不同看法)。尼科里奇说,这个轮子上的每一根轮条都是悲壮的,它划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一次旅程。现在的问题是:哪里是这漫长旅程的终点。
南联盟罗姆人协会主席阿兹科维奇认为,罗姆文化不可能消亡。因为第一,世界各地罗姆人的情况虽然参差不齐,他们却保持着普遍的民族认同感。地区级、国家级及国际罗姆人协会的建立,各国罗姆学者的广泛交流就是佐证之一。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罗姆人的人毕竟是少数。第二,罗姆文化已从民间的自然流传步入现代媒介的传播。以前南地区来说,1803年塞尔维亚出版了第一本包含罗姆语内容的书,时至今日,大量罗姆语民间文学得到整理出版,新的罗姆语文学创作规模在扩大,罗姆民族的绘画艺术、音乐创作也正随着罗姆现代艺术家的增多而逐步获得自己的地位。第三,罗姆语教育正在许多国家被逐步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跻身于世界各国民族之林,是罗姆学者的共同夙愿。他们一致的观点是,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将决定罗姆民族的未来。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总体上看,巴尔干罗姆人受教育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阿兹科维奇十分动情地对记者说,“茨冈”、“吉卜赛”这些称谓的古词根都含有“脏”、“不能接触”的意思。“脏”使罗姆人与外界隔绝,使他们分散流浪,却能作为一个民族保留下来。阿兹科维奇说:“把罗姆民族的落后归结于罗姆人自身,或者归结于周围环境,都是不公正的。历史的真实情形是,罗姆人的蒙昧和欧洲其他民族的歧视,共同造就了罗姆人的大篷车。但罗姆人不喜欢埋怨环境,相反,他们感谢养育他们的每一块土地。今后要做的是:正视并告别自己的过去,投身于现代文明的大海,而不被淹没。”(全文完)
(本报贝尔格莱德电)(附图片)
罗姆人的大篷车胡锡进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兰决定十一月进行大选
本报华沙9月6日电记者朱富贤报道:波兰众议院议长约瑟夫·齐赫今晚宣布:波兰总统大选将在今年11月5日举行第一轮选举。
齐赫说,在第一轮选举中如果无人得票超过半数直接当选,则由获得票数最多的两人参加第二轮竞选,获得相对多数票者当选。第二轮总统选举安排在11月19日。
最近的波兰社会民意调查情况表明,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超过30%。现任总统瓦文萨已宣布参加总统竞选。


第6版(国际)
专栏:

  塔利班又攻占一省
新华社伊斯兰堡9月7日电(记者胡晓明)在夺取了赫尔曼德、尼姆鲁兹、法拉和赫拉特4省后,阿富汗伊斯兰学生运动武装“塔利班”6日又攻占了与赫拉特毗邻的戈尔省。此间《新闻报》今天援引“塔利班”人士的话说,“塔利班”未遇任何抵抗就轻取戈尔省省会查赫查兰,并控制了该省的大部地区。
戈尔省的沦陷使拉巴尼政府及其盟友伊斯梅尔·汗彻底丧失了阿西部地盘。
据报道,目前战场形势发展对拉巴尼政府军殊为不利。“塔利班”占据了阿32个省中的14个,杜斯塔姆领导的乌兹别克民兵占领了7个省,而政府军控制的省份只剩5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