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副刊)
专栏:

  阿妈银碗里的青稞酒
宁宇
阿妈,我忘不了银碗里的青稞酒
那天
我踏进土屋低矮的小门
您取出珍藏的镂花银碗
清水洗刷三遍
围裙擦拭三遍
雪水酿制的酒,滚烫滚烫
青稞发酵的酒,津甜津甜
您挥袖踏步起舞:
远方来的亲人哟 雪山欢迎你,请饮三碗酒……
阿妈,我忘不了银碗里的青稞酒
醉了醉了
我满头银丝的藏族母亲
您唱到过去,雨云挂上眼睫
您舞到现在,瞳仁闪亮光彩
您舞得雪山团团转
您唱得江山哗哗流
太阳的哈达是白亮白亮的公路
羊卓雍湖水变成星星悬在窗口
吉祥的云彩飘高原
您说菩萨保佑!
阿妈,我忘不了银碗里的青稞酒
您在雪山巅,我住长江头
梦中格拉丹冬山降雪
吴淞口的流水涨一寸
我饮的自来水
仿佛来自银碗里的青稞酒……
阿妈哟您可住进了新盖的楼
推开彩绘的漂亮门窗
探出您的银发、您慈祥的眼睛
向东遥望、向我挥手……
阿妈,我忘不了银碗里的青稞酒


第10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不老宣言
符加雷
幼、少、青、壮、老,哪个是最佳年龄段,或曰年龄黄金段?
如果把幼年少年比作初春,青年便是仲春,壮年便是盛夏;不言而喻,老年该是隆冬了。非也!我偏要说,老年是人生的金秋——大好的丰收季节。这么说,绝非有意抬杠,而是有理好讲。
一、老有老的主意。不少科学家说,人本该活150岁上下,只为天灾人祸、环境污染、不善养生等原因而早逝。“人生七十古来稀”,但这还未活到该活年头的一半,说是“夭折”也可以的。盛世人长寿,如今百岁老人多起来了。我虽年逾古稀,离休将近10年,如果不出意外,也许还有30年好活,岂能早早进入“冬眠”状态?何况,生命的活力,智慧的潜力,伸缩性很大,不在年龄高低:17岁而暮气沉沉,70岁而朝气勃勃者,大有人在。“年纪不饶人”吗?较量较量看,岂能不战而屈?
二、老有老的优势。优势之一是阅历。民族的灾难和崛起,个人的遭遇和奋斗,沟沟坎坎,漫漫长夜,总算闯过来了。不敢说走的路比年轻人过的桥多,毕竟大半辈子没有白活:忧国忧民的探索,惊心动魄的拚搏,失败的创伤,成功的喜悦,意志的磨练,感情的波折,正面的经验,反面的教训,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党和人民之所以视我们为财富而不是包袱,其原因正在于此。组织上越是关心我们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们越该强调力所能及的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优势之二是成熟。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够征服自己,自律自爱自强自重,脱离低级趣味,情操渐入佳境;并能克服惰性,避免僵化,与时并进,老当益壮。
三、老有老的缓急。几十年来我有一个习惯,可以一天不吃饭,不可一日不读书,否则,就不安就着急就难受。展卷有益,这大半辈子日积月累,不敢说“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过分谦虚就是虚伪,半车半肚子学识或许还是有的。从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来说,活到老学到老完全必要。但是,人(尤其老人)的精力、时间毕竟有限,我须在汲取方面有所克制,腾出工夫多作贡献。具体说,少读点,多写点,说是只争朝夕回报社会也未尝不可,空耗岂不可惜!
四、老有老的潇洒。去留无意,荣辱不惊,得意而不忘形,失意处之泰然。常自嘲曰:“该记的记不住,该忘的忘不了!”但是平心而论,我该为自个讨个公道,我所糊涂的,我所健忘的,无非是些邻里相处“让他一墙又何妨”的区区小事,大是大非还是毫不含糊的。非“大智”而能“若愚”,幸甚,慰甚!为人处世,我赞成:“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并以此自勉。
五、老有老的慷慨。危急关头,关键时刻,可以无所顾忌,生死置之度外,当仁不让,挺身而出!想当年,战斗打响之前,大伙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好不快活,一次冲锋下来,便有好多十七八、二十郎当岁的战友牺牲了。作为幸存者,我已经多活了半个世纪,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全当当年跟早逝的战友一起“光荣”了!一言以蔽之:惜老而不惜命!不求重于泰山,不能轻于鸿毛;不求轰轰烈烈,不甘庸庸碌碌;力争活得像个样子,无私无畏无悔无愧,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六、老有老的豁达。我所谓的不老,主要是指心不老志不老不服老,并非认为自然规律可以抗拒。人嘛,总归要老,不免一死。老何足畏,死何所惧?顺其自然就得。我相信“物质不灭”,我愿预立遗嘱:我死之后,全身上下内外,凡可用的“零部件”一律捐献,可借他人之身以继续存活;无用的付之一炬,骨灰填坑植树,借枝叶以常青,借花果以流芳。善哉,妙哉!


第10版(副刊)
专栏:

  拉萨:九月欢歌舞
李会来
拉萨的九月,天空湛蓝湛蓝,白云簇簇团团,山峰蜿蜒秀丽,阳光洒满金色,把“圣地”——古城拉萨妆扮得妩媚娇艳。
这天上午,霞飞雨霁,光洁气清。西藏大学邻院的拉萨市政协舞厅里,舞乐阵阵,人影攒动。我们几个住在西藏大学招待所的援藏教师,多么想摆脱一下远离亲人的孤寂,去亲眼看一看藏族人的风情。
走进政协大院,一条石砌小径笔直地通向舞厅大门,两边镶嵌着一块块绿茵如毯的草坪,路旁蹿出一簇簇花大如盘、艳丽多彩的西番莲,犹如窈窕之女,亭亭玉立,一股股芬芳,扑鼻而来。
我们来到舞厅门口台阶上,怡巧走出一位藏族中年妇女,我心里打着鼓正不知所措,突然我同行的一个青年教师拉着我的胳膊向那位藏族妇女介绍说:“这是我们李教授,想来看看你们跳舞。”
那位藏族妇女满脸微笑着用一口很流利的汉语对我们说:“当然可以。请吧!请往里面坐!”
舞厅很宽敞,房顶上坠满五光十色的电光纸花,透过高大明净的玻璃窗,一道道太阳光照射在身上暖洋洋的。由二十几个男女中老年藏族人组成的方队,在乐曲声中正排练着迪斯科舞。我正襟危坐,瞪着两只眼睛左顾右盼,觉得那么新奇,那么陌生,但又似乎有那么点儿面熟。
中年人舞步矫健,精神昂扬,透着一股阳刚之气。老年人虽动作缓慢,但他们鹤发童心,满面春光。方队前面是一个年轻的教练姑娘,一头披肩秀发,上身穿着一件红白相间的大蝙蝠衫,下身是一件蓝色健美裤,脚蹬高跟儿皮鞋,加上她那匀称修长的身条儿,跳起舞来,动作极其协调、潇洒。我原以为这姑娘定是从内地请来的舞蹈专家,但后来从她那微黑的肤色及耳垂的一对金耳环上,我惊奇地发觉她也竟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藏族人。哦,西藏和平解放已40年了,如今藏族人的现代化生活可并不比内地人差!我忽然意识到,相比之下,倒觉得自己是个“土老冒”了。说句老实话,我在内地原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夫子”,从不参加跳什么交谊舞、迪斯科。可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刻的我居然随着舞乐声,自己在座位上竟也手舞足蹈、跃跃欲试。
在我沉思之际,排练已告一段落,人们陆续到自己的座位上休息,只见他们端着茶杯,又说又笑,高兴极了。可说的都是藏语,我们几个根本听不懂,只好孤零零地傻坐着。这时,教练姑娘和一位老年藏族男学员端着几只青龙杯,急匆匆朝我们这边走过来。
我站起身来,从教练姑娘手中接过茶杯。姑娘微笑着说:“请喝吧!这是甜茶。”
“噢,噢!”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回答着,慌忙中连“谢谢”两个字也忘了道一声。我喝了一口热气腾腾的茶,又香又甜。舞厅里又响起了迪斯科乐曲声,排练又继续开始了。不知是什么力量萌动了我这个舞盲的舞兴。但由于高原反应,我这个入藏不久的内地人,跳了一会儿就呼哧呼哧大喘起来。本来就一点儿不会,可这一大喘气,动作就更加乱了阵脚。这一切,都被站在前面的教练姑娘看在眼里,使我感到很难堪。教练姑娘却微笑着走过来,耐心地、手把手地纠正指导我的动作,并在我前面作示范,带着我跟她一步一步学跳。
当我们从舞场上离去时,政协的几位领导握着我们的手,高兴地说:“欢迎你们再来!”教练姑娘也走上前来和我们一一握手,并诚恳地说道:“明天上午我们还要排练,希望你们再来,我从头教你们。”
听着这些藏族同胞热情、诚挚的话语,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儿地点着头。
藏族同胞和西藏的奇异风光同样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我爱西藏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我更爱阔步迈进现代化生活的西藏人!(附图片)
载歌载舞(摄影)杨子恒


第10版(副刊)
专栏:

  大山的女儿
舒泽
这就是她吗?
李蕙莲,这样一位朴实沉静的山乡女儿,就是她,15年前带领20位农家姑娘,在这劈斩入云的群山上,栽下了莽苍苍1.2万亩油松林。
大山在阳光拂动的松涛中耸峙,她似显纤弱的身躯,炎阳下,如金身般挺立。脚下那刻入山石骨肉的林间小路,就是她生命跋涉历程的印迹?
地处丰润县北缘的黄昏峪乡,层峦叠嶂,山岩赤裸,荒芜冷寂了百代千年。1974年,乡里同开滦煤矿共同建立了林场。李蕙莲来到林场,带领20名女青年,建起了专管开山造林的铁姑娘队。那年她24岁。
林场建在黄昏峪四周8座高山山顶和阴坡,方圆20公里。要造林,先育苗。在造林山的山脚和阴坡,开垦出块状苗圃。每个苗圃长1米、宽2米。要清除石块和杂树根,要从山下挑来净土。造圃十天,蕙莲和姑娘们的双手,每根手指都肿起一串玉米粒大的血泡。血泡破成血痂,落下满巴掌的老茧。一年半里,蕙莲们在8座大山育苗3600亩。3600亩,要开出多少块苗圃?
种油松,越是下雨越要上山。1975年7月,连天阴雨,蕙莲带着姑娘们在蘑菇峪北坡栽树。每人肩担两个大筐,盛着40公斤重的松苗营养钵,走到山脚,西北上来一片乌云。有人说:别上了,要来大雨。营养钵已从苗圃挖出来了。培育营养钵,要专门收集山坡土,还要消毒、施肥。一批钵要培育80多天,雨水浇坍了,就要报废。蕙莲一咬牙,说声:上。领先提镐担挑往山上爬。陡坡直上直下,爬到半山,下起瓢泼大雨。蕙莲招呼大家用肩头披的塑料布盖住筐口。走上两步就得退回一步,摔了跟头,营养钵轱辘了,拣入筐内再上。顶雨在山上直栽了一天。中午就靠在山石上吃从林场食堂带来的一人五个饽饽,一块老咸菜,就的是背壶里的山泉水。
开山造林6年,蕙莲带领姑娘们,整地6500亩,挖鱼鳞坑280万个,开挖土石方95万立方米;划播植树5500亩。在8座大山种下了520万棵油松。这6年,蕙莲抡秃了500多把大镐,穿碎了缝了又缝的解放鞋60多双。
那年,黄昏峪山,发生了大片松毛虫灾,蕙莲组织人力捕杀。四个汽油喷雾机排成方阵。她提着10公斤的汽油桶,还要爬到树上挂红布标志旗,5米一面旗定成一条线。喷完一片再挂一片,保证一棵树不丢,下树时,蕙莲崴了脚,痛得像刀剜,半小时后肿得像馒头。她咬着牙,一瘸一拐走山上树,坚持到天黑。家里人闻讯赶来背她下了山。用热毛巾敷了一夜。第二天麻麻亮,一瘸一拐又上了山。32天药喷下来,死毛虫装了四马车。1700亩松林,没损伤一棵。
大山上的创业,是咬碎山石的日子呵。
1980年后,姑娘们一个个退出了山林。有的结婚进了城镇,有的远嫁了外省外市。整个林场只剩下蕙莲一个女人。29岁的蕙莲,也被一次次推到了婚姻的门口。有人介绍了一位开滦煤矿工人,工资高、家庭条件好。蕙莲的家人很中意。相了亲,并且订了婚。男青年几次让人带信,又亲自来信。叫她进城住几天,以增进感情。想着山上待栽的树苗,几次她都舍不得离开。青年工人来了信,终止了这桩婚事。那一年,乡里有个上林业中专的指标,决定让蕙莲去。学林业是她多年的向往。去还是不去?下工的路上,她出神地望着已初步成林的遍山油松。雨后松枝上的水滴,像颗颗眼睛,深情地凝望着她。她下了决心:不去了。也就是在这时,她清清楚楚地明白了:今生今世,她再也离不开用她的青春血汗浇灌的这片家乡新的森林了。她似乎也已变成了一棵树。她的心和满山新松一起,在家乡大山扎下了根。她自己已经移不动自己了。
这之后,面对关心自己婚姻的好心人,蕙莲毫不犹豫地表白了心事:只要人好,只要他支持我搞林场就行,亲友介绍她与杨国明相识了。国明的家就住在黄昏峪乡上。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海誓山盟。蕙莲对国明说:“结婚后,我还要在林场干,你同意吗?”国明回答:“同意”。33岁的蕙莲做了新娘。婚后第二天,她就上了山。
蕙莲就是这样把自己献给了家乡的绿色事业。这个事业,建立了家庭的她,又是以什么样的生活力量支撑着呵?!
创造大山新的生命,是多么漫长而艰辛!这艰辛,不也创造着李蕙莲大山般壮丽的人生?凝望着她跋涉在山林中的身影,使人顿时有所领悟:她托举着大山上万亩松林,大山也托举她。她已和家乡大山融成一体……


第10版(副刊)
专栏:

  秋歌
吴景慧
流水的芳华,在秋天更清,更纯
秋风,追赶着落叶开始它
新的历程
那些,像我一样依靠阳光和水
成长的生命
沿着秋天的路向生命的纵深走去
而流水依然年青
在水的袒护下,我们
唱着一首熟稔的歌
但愿我们和阳光一样成熟
闪着金色


第10版(副刊)
专栏:

  北方的雨季
刘文新
北方的雨季较之南方来得要迟一些。进入7月,北方的雨季刚刚拉开序幕,而这时候的南方,已是洪涝成灾了。
北方的雨季多发生在暑期。但直是热,人便受不了。这时候,大自然便用雨来给大家解围。哗,哗,天上地下地冲洗。雷雨过后,气候凉爽,夜里,你便可以睡个好觉。
北方的雨季不比南方那样阴雨连绵,数月不止。北方的雨季尽管是雨季,但雨并没有一直统治和主宰这个时期。毕竟是晴日的多,雨季里旱也不是稀罕事。偶尔有雨入侵,也是刚猛异常,转瞬即逝。雨哇哇地下,雷隆隆地响,就像天上行驶多少运载炸药的列车似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破了北方雨季的奇妙和多姿。
但,连续下个三天两日不歇的情况也是有的。这时候,最应该干的事情便是什么都不干,听雨,不怕雨大,不怕雨暴,不怕雨猛。外边世界闹翻了天,屋里的人心却宁静得不行。
轻松和宁静获得满足后,也不是不可以做些什么。
譬如读书。譬如闲谈。
嘈杂的雨声把你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来,它所营造的这种独特珍贵、一刻千金的神秘氛围,让你无论干什么都事半功倍,如意称心。
其实,除了听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看雨,静静伫立,那巨缎般悬挂在空中的闪亮的雨幕,同样给人以无比美好深刻的享受。我住的地方不行,阴暗潮湿,密不透风,我只能从窗棂的上半部,遥看到对门邻家屋顶上如麻的雨脚。
雨中散步也不是件坏事。对于久困屋中的人,这无疑是解脱和舒放了。雨落在树上,雨打在伞上,砰砰地响。这说明你是渴望与雨有所接触的,但你却打着伞,形式上遮挡着雨,这是自相矛盾的事情,你在伪饰自己。你真心羡慕的是那些乡下的孩子,一丝不挂地在雨中奔跑,呐喊,嬉戏,让雨沐浴自己,冲洗自己,叩打自己,为自己能成为雨的孩子而兴奋不已。这种时候,雨常常激发的是孩子的灵感和想象,而孩子就自然而然地神化为雨的精灵。这是你先前曾经经历过的,然而现在却做不到了。
雨中的大街一点也不寂寞。汽车来来往往,片刻也没有停歇。上班族照常上班,只是增加了色别不同的伞和雨披,像缤纷的花溪,在城市的各个街道流动,成为城市最为别致斑斓的一景。
夏带来绿,带来蓬勃,同时也滋生腐败。
好在有雨。雨是美容师,雨是清洗剂。北方的雨季到来了,雨瀑布般地下着,雨欢快无比地下着,雨酣畅淋漓地下着,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夏雨过后,树绿花红,空气清洁,残阳斜照,街无纤泥,地球上的城市呈现出脱俗的美。假如我们社会上那些令人不太满意的东西,那些千夫所指的东西,那些为我们的理想所不容的东西,都能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得到涤荡,该有多好呵。那么我们的现实生活就一定会像雨后的绿树,雨后的鲜花,雨后的城市一样令人更加向往、陶醉。


第10版(副刊)
专栏:

  画家何水法向世妇会赠画
我国花鸟画家,浙江画院高级美术师何水法先生近日将其创作的巨幅中国画《平等、和平、发展》赠送给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
这幅2米宽4.65米长的牡丹图,以红色为主色调,绘制有56朵牡丹,寓意着我国56个民族的妇女友谊、和平,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国泰民安,其画面生动、饱满。代表世妇会组委会接受赠画的陈慕华副委员长见画连声称好。


第10版(副刊)
专栏:

  承德举行“山庄文学”研讨会
日前,在历史文化名城承德举行了“山庄文学”研讨会。来自中国作协和北京、山东、台湾、河北等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同承德的部分作家一起,对山庄文学现象作了深入分析,对山庄文学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界定,对大避暑山庄文化的内涵、意蕴作了全面研讨。大家普遍认为,大避暑山庄文化的主导精神为“开拓、进取、吸纳、开放”。
山庄文学研讨会是由河北省写作协会、河北省作家协会、《长城》编辑部和承德市文联、承德市作协共同举办的。(山人)


第10版(副刊)
专栏:

真水无香(书法)黄河


第10版(副刊)
专栏:

西藏布达拉宫
天也明朗,水也洁净
水中映着布达拉宫的倒影
一座宫殿在无尘的蓝天下
另一座宫仿佛在历史的深层
三十年树木三十年树人
人与树并立歌与舞同庆
看今日阳光更好
全城沐浴着九月的清风
(摄影)徐建忠
(配诗)荧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