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联合收割机的“热”与“冷”
——关于联合收割机易地麦收的思索
中国农机化报记者梅成建本报记者潘承凡
上篇:集体的机子为何无动于衷
在今年轰轰烈烈的联合收割机易地麦收大合唱中,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参加易地麦收的联合收割机基本上属个体所有,集体所有的极少。河北省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中,集体所有占15—20%,可参加易地麦收的联合收割机中98%以上为个体所有;山东省集体所有的联合收割机约占保有量的一半,外出者寥寥。桓台县农机部门组织跨区作业的31台联合收割机中,集体机子只有两台!
尽管联合收割机易地麦收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吸引了很多农民参加到“新麦客”大军中来,可集体的机子却都无动于衷,“藏在深闺”不出来。当成千上万台个体所有的联合收割机南征北战、西进东征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却有大量的集体联合收割机闲置在那里,这无疑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思。
据了解,集体的收割机不愿外出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认为集体的机子就应该为当地农民服务,只要能完成集体社区范围内的收获作业即可。出去后回不来,割了别人的麦子,误了自己的田,既违背了当初集体购机的初衷,群众也会有意见,没有哪个干部愿意冒这样的险。特别是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联合收割机本来就是用以工补农资金购置的,以避免在麦收大忙季节因工人回家割麦导致乡企停产。二是害怕出故障。由于使用、制造等方面的原因,联合收割机的故障较多,可靠性较差,即使出得去回得来,但谁也不能保证不出故障。坏在路上或者外地就只有干瞪眼的份儿。麦收急如火,到时候农民就会冲干部嚷嚷。三是分配机制不合理,机手积极性不高。外出作业,十分辛苦。烈日炎炎,灰尘滚滚,麦芒乱飞,工作时间又长,集体的机手与个体机手在收入上形成鲜明的对照,同工不同酬。如果多拿一些,说不定还会跟来许多闲言碎语。
由此可见,集体的收割机之所以“藏在深闺”不肯出来,事出有因。要把这部分机子解放出来,单纯靠行政命令或一点点经济效益的引导难以奏效,必须对症下药,综合治理。从外部条件来说,一是消除沿途截机现象,使联合收割机能够出得去回得来,无被截之虞;二是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出现故障能够及时修复。从内部来讲,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这些问题解决不了,集体的机子还会继续无动于衷。
有幸的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厂镇四村的3台联合收割机,在割完自己村的小麦后,终于走了出去,赴唐山地区作业。由于联合收割机实行承包,机手积极性很高。支书杨德福告诉我们,村里用联合收割机外出挣的钱,买了化肥,谁先交公粮就奖他一点。结果,以前靠干部催,现在都主动交,解决了交公粮的大难题,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下篇:联合收割机发展有没有过热
由于机械易地收割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民对购置联合收割机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某牌号的中型联合收割机的价格春节后至麦收前,平均每天涨价25元,从中可见热的程度。保有量增长也很快,河北省没有组织易地麦收前,直到1991年,联合收割机只发展了2618台。开展易地麦收后,三年发展到9648台,1995年又增长2400多台。于是,有人担心:联合收割机有利可图,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势必造成投资和生产力的浪费,有关部门应赶快研究个对策。
这种担心实际上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是否应该对联合收割机的发展速度进行控制,以防止造成投资浪费;一个是当前联合收割机生产型号混乱,并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苗头。
只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我国的联合收割机总保有量:1994年不过区区6万多台,收获机械化水平也刚过10%,发展空间大得很,即使保有量占了全国1/6的河北省,今年的小麦联合收获面积也不过1035万亩,占适合联合收获面积的34.5%。据河北省农机部门预测,要使全省适合联合收获的面积全部用上联合收割机,共需5万台,即使每年通过易地麦收引进2万台外地机子,保有量也应达到3万台。在现在1.2万台的基础上,即使年均增长达到3000台,也要6年时间。联合收割机发展最快的省尚且如此,何况他乎?
再则,实现收获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我国从解放初到1990年,联合收割机仅发展了3.96万台,平均每年的增长量不足1000台。进入90年代,发展速度开始增快,4年发展了两万多台,可以说刚刚进入以较快速度发展的阶段。根据国外经验,已经实现收获机械化的国家,在基本实现收获机械化前,都有一个约20年的联合收割机高速增长期。如美国从1940年至1960年,联合收割机由20万台发展到100万台,年均增长4万台;欧洲在1955—1975年间,联合收割机由10万台增长到80万台,年均增长3.5万台;前苏联也是在1955—1975年,从40万台增至70万台,年均增长1.5万台。所以说,在目前对联合收割机的发展,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促进。
但是,也不能否认,第二个问题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卖方市场的引导下,联合收割机生产厂家增多,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厂家也纷纷“插足”。市场上联合收割机型号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差别很大。随便到一些地方转一转,就能发现,联合收割机数量虽然不多,但型号却很多,在零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上将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再加上一些联合收割机质量低劣,故障不断,修不胜修,也给联合收割机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对此,应该怎么办?河北省农机管理部门的做法值得肯定。他们未雨绸缪,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根据价格合适,农民能够买得起;适应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地块收割的要求;能够整机长距离转移,有利于农民“南征北战”搞易地麦收等3个条件,确定了引导农民重点发展自走式中型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思路,向农民推荐了几种优先发展的机型。为此,他们与新疆联合收割机厂合作生产适用可靠的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现在,河北省的新疆—2型机群迅速扩大,他们为农民选一个好机型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附图片)
今年麦收期间,河北藁城4户农民合伙购买了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到河南辉县市农村易地麦收。图为收割完毕机手收款时的情景。
本报记者 潘承凡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走出“深闺”
尘凡
这几年,属于大型农机类的联合收割机,在北方麦区突然热了起来。
自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业机械化运动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转折:农业机械的投资主体由国家变成了农民。买不买农机,买什么样的农机,农民掏钱,自然也由农民说了算。小型农机,比如手扶拖拉机等,因农民种地热情高涨,非常热销,大型农机却因使用时间短,价格高,回报率低,无人问津。所以,小型农机发展曲线一路上扬,而大型农机却一路下跌,甚至跌至旧有的保有量以下。
大型农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土地深翻需要大型拖拉机;繁重的收割,需要联合收割机……缺少大型农机,影响农机作业的质量,也拖了农业现代化的后腿。联合收割机重新热销,自然让所有关心农机事业的人喜出望外。
看到农民热情地购买联合收割机,人们在欣喜之中不免生出一丝隐忧:联合收割机发展会不会过热?这份隐忧,源自于对农民和农机事业的关心,生怕农民的投资因市场饱和无法收回,从而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其实,最大的浪费,恰恰是那些在联合收割机南征北战的热潮中,仍然藏在“深闺”的集体拥有的联合收割机,这些联合收割机2/3的作业能力,被两扇铁门、一把铁锁锁住了。
如何使已购置的集体拥有的联合收割机驶向更广阔的田野,让社会资源不再浪费,确实是联合收割机热当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决不是打开铁锁、拉开铁门就能解决的,它牵涉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层面。比如,联合收割机的质量应更加可靠,外出作业返回途中不再遭到无故拦截,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完善……这一系列问题,不是农民能解决的,也不是农机部门独自就可以处理好的。解决它的难度,恐怕与期盼一个新的农机化高潮不差上下。但无论怎么说,也只有使这部分拖拉机驰出“深闺”,充分发挥它所具有的作业能力,根据收割面积确定的联合收割机需要量才是经济的、科学的,衡量联合收割是否过热因此才有了科学的度。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纸上谈兵,正是农机管理和其它相关部门准备实施的行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防治荒漠化·我们共同的责任

  锁住“黄龙”
王学雄
过去的甘肃省金塔县是我国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县之一。历经几十年艰辛,金塔人民用汗水筑起一道道坚固的绿色屏障,锁住了昔日逞凶肆虐的“黄龙”,结束了“黄沙满天飞,黑风刮地皮”的历史,成为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
十三届领导一幅绿化蓝图
金塔县沙漠、戈壁、山地占93.6%。境内长达160多公里的风沙线直接威胁全县10个乡镇的房屋和农田。沙漠以每年50米的速度侵吞着绿洲。
1952年4月5日,金塔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马能元带领全县群众在明沙窝一带进行了5天的压沙大会战,用土石柴草埋压了5个大沙丘,保护农田6600亩。从此,每年两次的压沙造林被铁打不动地坚持了40多年。每年春秋植树压沙季节一到,全县干部群众像是听到了无声的命令,习惯地自备干粮、工具,车拉肩扛树苗,从四面八方进驻沙漠,采取环丘造林、固沙造林、土压沙丘、插柴草挡沙墙等办法进行大规模治沙育林。十三届领导班子,一幅绿化蓝图。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治沙造林的决心却始终没变。
人进沙退。金塔人民不仅牵制风沙前移,而且绿色林带还向沙漠延伸5.6公里,从沙口夺回耕地7330亩。
昔日毛桃酸杏涩沙枣今朝苹果鸭梨水葡萄
完成了防风、固沙、封护一体化和农田林网化建设后,县上全面启动了以“栽植经济林木、开发林、果、木、药材资源、垦荒造田”为主要内容的治沙富民规划,探索综合利用沙漠资源的新途径。据统计,全县每年至少有1000亩荒滩被改造成良田或果园。金塔乡红光村推广庭院经济综合开发新技术,全村庭院总收入突破100万元,户均2400元。全县庭院经济林初步形成了“根在外、秧在墙、上结果、下乘凉”的新格局。经济林总面积达到了3.53万亩,年果品总量达到750万公斤。锦丰梨、苹果梨等8种产品远销全国12个省区。使昔日仅有“毛桃酸杏涩沙枣”的金塔农村,到处飘溢着“苹果鸭梨水葡萄”的芳香。
工农携手圆富梦
治沙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县上立足本地资源,制定了“以工带农、以农促工、工农互补、齐头并进”的发展规划,使以开采加工本地资源为主的地方工业迅速崛起。县上首先依据本地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全、开采价值高的优势,兴建了一批金属加工企业、建材企业和化工企业。同时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本着“兴一业、带一方、富一片”的原则,办起了面粉厂、糖厂、棉花加工厂、脱水菜厂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辐射全县面积近1000亩的日光节能温室蔬菜基地的建立,使沙区实现了冬季鲜供,一些名贵蔬菜摆上了农家餐桌。199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46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人物志

  山村里的劳模
左孝本
李明,宜宾市沙坪镇火花村七社的一位普通农民。
火花村七社属典型的丘陵地形。这几年,社里年年都实现了“稳粮增收”。可李明想,按照“立体农业”的思路,田间地头还大有潜力可挖。于是从1991年开始,他在20亩坡地上密植桑树2万多株,并实施新技术养蚕法,养蚕能力达每季13张,年收入2万余元,成了宜宾地区“科学养蚕高产典型户”。后来,他又试行稻田养鱼、桑地间种小麦,种植水果和规模养猪的多方位开发,去年全年总收入7万余元。
李明致富后向乡亲们无私地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常年奔波于山山水水之间。4年多来,行程7300公里,走访和传授技术2780户次,从而带动了家乡农业的立体开发。1990年,沙坪镇产茧3050公斤,1994年增加到29100公斤,产值增长了7.6倍。如今,一个蚕桑专业村的雏形已在火花村形成,沙坪镇也开始走向蚕桑规模生产格局。为此,李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今年“五一”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上海私营企业现状扫描
上海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私营企业在上海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80年代末,私营企业开始起步,进入90年代,尤其是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目标确定以来,国内外私人资本纷纷看好上海这个市场,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拓展劳务市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区域分布
据调查,上海私营企业注册地绝大多数集中在市郊6县3区和浦东新区。市郊私营企业注册户数与市区的比例:1991年为90∶10,1992年为92∶8,1993年为84∶16。为了使私营企业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1992年青浦县率先创办了第一个投资招商区——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开发区政策优惠,尤其在减免税收方面,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相对市区来说,投资者更愿意到开发区落户。私营企业开办的经济活动及税收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较大规模的开发区招商户数达到2000多家,如青浦的“宫民”、“新城”开发区,嘉定的“希望”开发区等,较小规模的开发区招商户数也有几十家至上百家。
发展态势
1989年,上海私营企业仅1017户,注册资金5083万元。至1994年底,私营企业户数发展到17214户,注册资金73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了近16倍和144倍。今年一季度,显示出更强劲的上升势头:注册户数达到21398户,注册资金达到98亿元。户数、注册资金、从业人员分别比1994年底增长了24%、33%和15%。企业规模逐渐跳出“小本经营”模式,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有9000多家,在100万元以上的有近2600家,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5家。从业人员从1989年的1.6万人上升到20.8万人,增长了近13倍。从一季度的增长势头来看,今年将是私营企业迅猛发展的一年。
产业结构
近几年,私营企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销售额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产值的增长幅度。截至1995年3月底,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91年的87.4%下降到47%,而以金融、商业、科技咨询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91年的12.6%上升到53%。总产值1991年为2.7亿元,1994年为20.2亿元,3年来增长了6倍。销售额1991年为6039万元,1994年为28亿元,3年中增长了45倍。
私营业主的构成
随着私营经济地位的确立,投资者队伍迅速扩大,从原来的农民、待业人员、辞退人员到机关干部、科技工作者、离退休人员等。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私营业主共有39799人,其中原为个体工商户者有1276人,占总数的3.2%;待业人员4217人,占10.6%;辞退人员2363人,占2.6%;离退休人员2598人,占6.5%;科技工作人员1363人,占3.4%。私营业主的文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206人,占总数的5.5%。
从总体上看,私营企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健康、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税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私营开发区存在泡沫经济现象等等,亟待引起重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蚕乡“托蚕所”
李德茂赖博涛
一家一户将蚕种买回,然后一齐送到村里指定的“小蚕共育户”手里,待共育户把小蚕养到三龄后再把白白胖胖的小蚕领回家中饲养。这是赣南老区蚕乡——江西省崇义县金坑乡今年出现的新鲜事。老表管“小蚕共育户”叫做“托蚕所”。
养蚕人都知道,小蚕最难“侍候”,最难过“病毒关”,而一家一户育小蚕,往往由于设备不齐全,卫生条件差,小蚕成活率很不稳定,平均在60%左右徘徊。今年,由乡蚕桑站统一投资,每个村办起一套高标准的“公共蚕房”,实行公开招标,每个村竞选出一个养蚕“能人”承包“公共蚕房”,统一托养全村的小蚕。为达到预期效果,乡里从上级科研单位聘请了农艺师对承包“公共蚕房”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坚持做到不合格者不上岗。同时还对承包者规定了最低成活率,并定期派出乡蚕桑站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检查和指导。
今年全乡小蚕平均成活率达到了90%,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余江组建百余销售联合体
本报讯江西省余江县注重培育“民间经纪人”群体,大大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余江县在全县乡镇成立了农产品供销公司,为农产品流通提供系列服务。先后成立了16个专业合作社,24个流通合作社和开发公司。县里专门设立了由工商、税务、农业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代办服务点,为从事流通的农民简化手续,大开“绿灯”。现在全县不同层次的销售公司、经济联合体达100多家,从事流通人员逾万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淮阳马营农民合股种菜
本报讯近年来,河南省淮阳县新站镇马营村实行以家庭为单位入股的蔬菜种植模式。土地较多又相对集中的农户以地入股,土地较少又较为零散但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户以钱入股,一分地或10元钱为一股。村里将入股的钱、地集中起来,分别承包给有劳力、懂技术的种菜大户,年终根据收入多少,农户按股分红。目前,马营村合股种植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320个,年人均种菜收入600多元。(韩凤龙雷乃运)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辽宁兽药市场令人担忧
编辑同志:
不久前辽宁省有关部门对兽药市场进行了一次质量抽检,省内企业产品合格率为65.9%;省外企业产品合格率为58.7%。抽检结果表明,辽宁省有关部门虽然加大了兽药打假工作的力度,但市场上销售的兽药仍有近一半存在质量问题。
兽药产品质量低下,对发展畜牧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在强化兽药产品市场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打假的力度,改变兽药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
辽宁省农调队王秀岩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村急需三种测定仪
编辑同志:
目前农村急需下列三种测定仪器。
水产养殖场和养鱼专业户需要鱼塘水质测定仪,以便根据测定结果,改善鱼塘水质;在农村储藏甘薯等食物的地窖中,在养禽室和养蚕室中,以及在需清理的沼气池中,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农民需要一种能快速测定出有害气体的仪器,防止对人体和禽、蚕等造成危害;经销化肥的基层单位和种田大户,需要使用一种能测定化肥真假的仪器,防止假冒产品伤农。
湖南炎陵县农业局钟联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省正阳县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该县花生良种率达85%,亩产由过去的1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200公斤。今年大面积花生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图为县委书记雷建平向农技人员了解花生生长情况。 
付维刚 孟凡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