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校园,唱起自己的歌
向兵
电脑键盘“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录音机里歌声不绝于耳,电话铃声不断响起,取送歌稿的人进进出出……
其实这只是一间简单隔出来的办公室。只因为它属于“中国少年先锋队发展中心”,“首届中华校园歌曲电视大赛”组委会设在这里。北京前门东大街团中央大楼内的这间屋子,从今年5月以来便填满了一个个忙碌的工作日。
伴随他们的忙碌,中国大地的校园里,掀起了一阵阵夹着童真稚趣和青春旋风而来的热烈歌潮。
这是一股不少人已盼望有日的热潮!
其实,校园歌曲创作在我国是有传统的,《毕业歌》、《卖报歌》、《我们年轻人》、《让我们荡起双桨》、《路边有个螺丝帽》等等,等等,几十年来这些歌声陶冶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情操,引导、激励多少青少年走上了正道。这些年国门洞开,八面风来,贫困的国人忙着赶路,忙着在贫瘠的土地上抢建财富的大厦,不经意中荒芜了校园歌曲创作这片绿地,以至那些缠绵悱恻的“流行歌曲”充斥校园,男欢女爱的“酸曲儿”成了孩子们口边的“主旋律”。“百年树人”之地杂草丛生,怎不让人心疼让人忧!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旨在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使之爱生活、爱校园、爱祖国的“首届中华校园歌曲电视大赛”活动,终于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音协、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和中国少年先锋队事业发展中心,共同发起在全国展开了。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校园歌曲大赛,除了向全国大、中、小学学生和教师,以及全国的专业、业余词曲作者,征集新创作的校园歌曲外,并通过电视大赛这一影响广大的传媒形式,推选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为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校园歌曲和一批优秀的校园歌手。
这是一项着眼今天塑造未来的开创性的壮举,是一次调动起千万人积极参与的歌咏盛会。征歌活动从6月拉开帷幕两个多月来,组委会已收到全国各地500多位专业和业余作者创作的歌词、歌曲2000首。眼下,组委会每天收到各地送来的稿件和录制好的歌带20多件。作者中有71岁的老者,有年仅11岁的“红领巾”。
当年由谷建芬作曲、苏红演唱而传遍全国的《我多想唱》一歌的词作者尚纪元,在已获得过全国一等奖荣誉后,也该算是功成名就了。可这次征歌的消息一传出,他又将自己创作并演唱的一曲新歌《当代的中学生》,配器灌制成录音带,亲手交给了组委会。
河北沧州财经学校一少年学子,他没有尚纪元这样的条件,也许也没有尚纪元这样的才气,但他却有着尚纪元一样的热情。为了能参加征歌活动,他来到百货商店苦苦求得售货员的同情,花10元钱用商店的录音机,就在喧闹的柜台旁录下了自己创作的4首校园歌曲。
征歌的消息传到北京的西藏中学,西藏中学的校长激动得马上拿起电话,告诉组委会:“你们办了件大好事。我要联络全国各地的西藏中学,都来参加这次征歌活动。”首届中华校园歌曲大赛向全国各界征歌之举,更使得青春涌动的大学校园沸腾了。山东大学里一时间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歌曲创作热潮。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的同学们也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几个月时间里写出了150多首参赛新歌,学校邀请专家严格评审,决出10首一、二等奖获奖歌曲报送北京的大赛组委会。听听这些歌名:《告别宣言》、《曾经沧海》、《月儿弯弯》、《校徽》……其中有对新生活的向往,有离别校园的眷恋,有纯真浪漫的爱情,也少不了唱给母校的自豪。它们撷自身边的生活,出自真诚而炽热的心怀,抒发着学子的豪气,也诉说着年轻之心的幽情。它们是校园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据大赛组委会介绍,大赛开展以来,迄今已有数十万大、中、小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在此基础上,各省、市、自治区将分别评选出12名歌手参加全国包括港台地区在内的5个赛区的比赛,最后于明年2月在北京举行决赛。
届时,一批青春勃发的年轻歌手将出现在全国的电视观众面前,100首从层层遴选中脱颖而出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优秀歌曲,将由深圳文正实业公司制成CD唱碟、卡拉OK节目和录音盒带,而传向中华大地的各个校园,回荡在一片片育才树人的绿地上。


第12版(副刊)
专栏:

  黄河石巡礼
吴恭让
长江孕育了雨花石,黄河磨砺出黄河石。东部玩石数南京,西部藏石看兰州。拣集、收藏、评赏黄河石,是兰州乃至黄河上游一些城市一项具有雄厚基础和广泛影响的业余文化活动,专业的业余的“好家”对黄河石那种情有独钟的痴迷程度着实令人惊叹和感动。
黄河赋予的自然美
黄河石千秋万岁,天工独塑,大璞不雕。黄河从青海雪山发源,绕过了阿尼玛卿峰的重重阻拦,沿途接纳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和大通河等重要支流九曲百折,浩浩东来,以上千米的巨大落差裹挟着数亿吨的泥沙形成交湍旋回的向心状水系,把上游峡谷中各种各样的山体岩石成百里上千里地远距离搬运,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最新考证黄河生成年代距今为160万年前)剧烈不停地冲刷、撞击和洗磨,终于在兰州这段稍微平缓的陇中盆地沉落、留滞,逐渐生成了质地坚硬,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图纹美丽,色彩斑斓的天然奇石。也就是说,与精致纤巧的雨花石相比,黄河石的独特优势在于:黄河上游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及其它河流无可比拟的粗沙与浊水的冲击力度,为黄河石的生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如著名黄河石“好家”孙英所说:“天地、人类之间没有一位巨匠具有黄河这样雄伟的气魄,她从九天直下,一泻千里,以无与伦比的力度与刀工雕刻琢磨她的作品。所以黄河石才能成为天地间的自然瑰宝!”
蕴有阳刚之气的雄浑美
黄河石体形硕大,石表粗峻,与雨花石的玲珑妩媚形成鲜明的对照,富有西部气势的阳刚之美。在黄河石当中,数尺高,数尺宽,百斤重的上品比比皆是。至于高达数米,重达数吨的巨石也非鲜见,丝毫没有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小家碧玉气。置于厅堂或者楼台,只能旁观,不可把玩,给人以坚稳凝重气宇轩昂的震撼力。
黄河石构图奔放,粗犷雄浑。高原峡谷中粉身碎骨般的艰难磨砺,把雪山的崇高、黄土的厚重、岩石的坚硬、河水的柔韧神奇地赋予了黄河石,它似乎承袭了黄河起源于大西北的文化基因,淋漓尽致地凝聚着豪放壮美的西部气韵,洋溢着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力度和野性,显示着西部高原坦荡厚重的博大与雄沉。
异彩纷呈的形态美
黄河石式样繁多,按石头的体形大小分,有巨石、球石、碗口石、拳头石、鹅卵石等;依构图的画类分,有山水、人物、走兽、飞禽、鱼虫、花草等;照成画的类别分,有以形会意的肖形石,色彩成图的投影石,鼓凸起伏的凸画石,多石融合的杂结石,各色相间的涡纹石,龙飞凤舞的仙书石,还有雪花石、豆壳石、玛瑙石、动植物化石等等,一石一物,一石一景,一石一世界,一石一意韵。黄河石有的宜远观,有的宜近看,还有的远观近看各有其味,真可谓门类齐全,包罗万象,多侧面、多主题地显示出黄河文化的广博内涵,全方位、多层次地记录了黄河地质的演绎变化,巧妙地、形象地反映出地球与人类发展、与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色调古雅的凝重美
黄河石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基本色彩组合构图,画面尤以土黄、赭红、黑白为主调。对比简洁,色调明快,朴素清新。这与西部地域的自然色彩也是吻合的。上游黄河从巴颜喀拉山、阿玛尼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山脉带来大量成因复杂的河流卵石,又把峡谷中的变质岩、火成岩、花岗岩等山体岩石冲入河道,经过千万年水与沙的洗淘,这些石头更加显露出紫岩黄土白日青天的原始本色,这种原始的本色基调,对后来传统的东方美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果你留心观察,北方流域的历代皇宫琉璃瓦的金色、高墙深院的红色、历代天子龙袍的黄色、秦砖汉瓦的青色,等等,无不渗透着黄河文化的原始色素。再把黄河石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马厂、辛店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实物相比较,二者的基本色调更是令人惊奇地相似。黄河石中有种最常见而又最不令人注意的涡纹石,外形酷似人们常说的涡纹指儿。整块石头由黄、白、黑、赭四种颜色一层层漩涡般的石纹重叠而成。它与黄河上游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罐上的图纹颜色几乎一模一样。我认为这是远古的黄河先人成年累月在黄河滩上滚爬,感悟到涡纹石的质朴美感,把它临摹到了粗糙单调的陶罐上,由此开创了中国彩陶文化的先河。无妨说,黄河石也是推动中国彩陶文化萌芽和发展的重要模证。
把黄河石与雨花石细细比较,两条河流的石头最能体现两条河流的性格。雨花石的灵秀之气竟是那样生动地衬托出黄河的雄奇之韵。如果说长江是雍容文静的南国淑女,犹如中华民族的母亲,黄河则像豪放粗犷的北方大汉,好比中华民族的父亲,正是这两条父母河流千万年不知疲倦地日流夜淌,才孕育了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中华文明,才养育了众多的中华儿女。黄河石,雨花石,这是父母河流孕育出的明珠宝石,是携带着中华家族遗传基因的文化细胞。黄河石必将同雨花石一样,同样应该引起国人的极大兴趣和倾心珍爱。


第12版(副刊)
专栏:

  惠远访古忆林公
胡和平
去年秋天,我们解放军艺术学院部分同学赴新疆实习之时,曾到伊犁游览访古,寻觅先贤的足迹。
清朝时期的伊犁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今天的伊犁惠远城,就是清朝伊犁将军府所在地。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发配伊犁充军,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人,他从秀才、举人直到做钦差大臣,可谓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并曾得道光皇帝的赏识,被时人称为当时最有见地的人,也是睁眼看世界的中华第一人。
林则徐到新疆之后,并没有因遭贬谪流放而就此沉沦,相反又干出一番事业。他组织开耕了新疆的大量荒地,不顾自己年老体弱,风餐露宿,横穿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越过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手执采锸,颈不生毛,”与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开荒种地。今天,我们登上惠远钟楼,放眼东望,那千里平畴,一片沃野,就是林公当年组织开垦的土地。
林则徐不愧为封建时代的一位精明强干有远见卓识的人物。正如他的同僚和朋友称赞的那样“出群才略今谁匹,文武威风见此人”。林则徐以非凡的才识和胆气,以虎门销烟的壮举,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尽管鸦片战争之后,道光皇帝迁怒于他,将其发配新疆充军,但他身在天山,心存魏阙,一直关心着东南沿海的抗敌御侮大事。他在给朋友的诗中写道:
余身岂惜投豺虎,
群策当思制犬羊;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小丑跳梁谁殄灭,
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
犹听江东战鼓声。
林则徐空怀报国之情,恨无报国之门,而腐败的清廷,根本无抗敌御侮之长策,以割地赔款作为苟安的城堡,致使中华大地被瓜分豆剖。对此,林则徐忧心如焚,叹恨地说:“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地。”
林则徐是最早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国人。他很早就重视外国的先进技术、自然科学,组织人员购买引进外国的机器设备、翻译技术资料,并亲自编著《四洲志》,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
林则徐富有远见卓识和科学的预见。他在被清廷重新起用于云贵总督任上告病还乡之时,于湘江舟中会见了继他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位卓越的人物——左宗棠。他意味深长地告诫左何为中华之大患,勉励左为御侮而尽力。
林则徐在告老还乡之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亲驾一叶之扁舟,临万顷之波浪,巡视浙闽海防,并多次与地方官员商讨御敌之策。
今天,我们登临惠远钟楼,凝望云雾遮掩下的远方,深感作为一名军人肩上责任的重大,当我们想起昔日林公的遗训,岂能放松必要的警惕,使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重演。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首都艺术家吟诗作画迎国庆
近日,由东方书画院和博达经贸公司组织的迎国庆首都艺术家联谊会在北京大观园举行。作家、画家管桦、版画家彦涵、画家阿老,以及书法家东方书画院院长王明远等出席了联谊会。到会的书画家都献上了新作。(京)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爱情为你遮风雨》展现都市女性风采
曾创作出《女性世界》、《蓝天鸽哨》等电影剧本的剧作家赵葆华,近年来一直将创作热情倾注在都市女性题材上。近日在哈尔滨开机拍摄的十六集电视剧《爱情为你遮风雨》,即是其女性影视文学的又一新作。该剧力图通过几位一同长大的都市知识女性多姿多彩的生活故事和包含酸甜苦辣的感情经历,展示出改革大潮中都市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该剧由北影厂拍出过《樱》、《见习律师》的韩小磊执导。柏寒、方青卓、姜黎黎、邬倩倩和香港艺员叶霖担任剧中主要角色。(西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景颇文创制一百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芒市举行
以拉丁字母拼读方式创制的景颇文,自一八九五年创制至今,已整整一百周年。日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其首府芒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景颇族属跨境而居民族,除我国外,尚分布于东南亚诸国。一百年来,景颇文由创制到运用,由运用到发展,走过了一条坎坷的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它在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功不可没的巨大作用。这次学术讨论会共收到学术论文五十一篇,来自缅甸、泰国、美国、阿根廷、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名代表与国内二百余名有关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景颇文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梁玉锦)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电视剧《东瞧瞧西望望》开机
由北京安鹰国际公司、久久世纪广告公司与福建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二十集电视剧《东瞧瞧西望望》,日前在京开机。该剧描写了一群在写字楼打工的外企雇员的生活。创作者称,这部电视剧将力避目前这类题材作品刻画人物性格缺少力度的毛病,而从塑造人物入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外企雇员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彷徨与奋进。并折射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制片人牛刚、卢宏表示要严格管理,在不启用任何明星的情况下,力争拍出精品。该剧由崔永执导。(西央)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高扬杂文研讨会在京举行
“高扬杂文作品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高扬同志曾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研讨会上,与会者对高扬同志的杂文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认为,高扬同志的杂文数量虽不算多,但颇多精粹的佳作。高扬同志生活经历丰富,对所论的生活矛盾和思想问题比较熟悉,所以文章大都高屋建瓴,给人以启示。他的杂文,泼辣、有力,笔锋常带感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研讨会由北京市杂文学会举办。
(杨子)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家中不办公”
杜立元
据报载,一位县委书记在机关干部大会上郑重宣布:不在家中办公,同志们有事可到办公室,急事可以打电话(笔者理解包括家中的电话),请大家谅解并给予支持。愚以为,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办公,顾名思义,是指办理公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办公是职责,为民办事是天职,本不应讲什么时间地点。但是,不知从什么年头兴起了一种坏风气,且屡禁不止,就是办事情要走后门,要送礼。送礼当然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多是偷偷送往受礼者家中。为公也好,为私也罢,有些人都是打着办公事的幌子往领导人家里跑。不少行贿受贿的勾当,都是在某些人家中搞成的(当然也不绝对)。这种现象与领导者廉洁勤政形象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
领导都有自己的办公室,领导人应该和机关上的其他同志一样按时上下班。明确表示不在家里办公,此举,针对当今的社会风气,也许是一种有益无害的做法。
首先,给那些送礼者关上了门。眼下,确有那么一些人,为谋取私利想方设法拉关系走门子,甚至为了讨取个一官半职,不惜带上金钱礼物,趁无人知晓的时候往领导人家里钻。表面上装着向领导汇报工作,绕半天圈子,还是要达到个人的目的。有的以“看望领导”为名,当时表示无事,一旦领导失去警觉,收下了钱物,日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就可以“迫使”领导人答复那些违背原则的事情。
其次,为那些投机钻营拍马屁者堵上了路。有些人不是靠扎扎实实的工作和个人的真本事换取领导的信任,而是用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讨领导人的欢心。于是,往往以联络感情,关心领导为名,时不时地往领导人家里跑,依据领导人的好恶,打个小报告,或进几句谗言,甚至搬弄些领导之间的是非。这种人表面上甜言蜜语,口口声声支持领导,实际上是别有用心,为自己捞好处。这种人的这种行为,在办公室里也是较难找到机会的。
再次,避免了一些嫌疑。有这样一种人,为了和领导人及其家属子女套近乎,乐于有事无事在领导人家里泡。有时低三下四献殷勤,主动帮着干这干那。这种人还善于拉领导人到外面或在领导人家里陪领导喝几杯,并以此作为“得到领导信任”的资本,到处炫耀。久而久之,难免在群众中造成领导者有亲亲疏疏甚至结帮拉伙之嫌。如果公开表示不在家中办公,他们也要避避“嫌”,也就不好意思整天泡在领导人家里了。
领导人大都比较忙碌。上班时间兢兢业业,也难免有做不完的工作,下班后加加班,读读文件、看看书,也是正常之事。再则,确因工作需要,一些同志去领导干部家中谈谈工作,也是无可非议的。
总之,无论领导还是一般同志,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同志之间的友情应该是真挚的。这种真挚的情谊,必须建立在为共同目标而认真做事上。


第12版(副刊)
专栏:

剪纸李德伟


第12版(副刊)
专栏:

节日号角
——选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画集丛刊——新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