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呼唤职业道德建设
武树帜
道德是一个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我们的社会既呼唤着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呼唤着道德建设。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进。在一定意义上讲,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劳动者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着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甚至还影响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
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亿万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培育社会公德,讲求职业道德,国家干部应在各方面成为群众的楷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应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我国工商企业职工,包括私营企业职工在内已有3亿多人,这支队伍的职业道德如何对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工人阶级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骨干力量。我国各行各业的职工队伍,都有其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诸如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公而忘私,助人为乐;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等等。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好的品德决不能丢弃,而应坚持和发扬。然而目前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和部门,职业道德则有些滑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制约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职业道德作保障。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发展市场经济需要遵纪守法,依法进行,更需要职业道德来维护。如果谁都只想赚钱,不讲信用,不讲质量,不讲道德,其结果什么经济也难以发展起来,谁也赚不了钱。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在所难免,这是极大的曲解。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加强对职工的法制教育,又要重视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市场经济越发展,职业道德水准要求就越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职业道德是企业的形象、社会的窗口。一个企业不讲职业道德,一个职工不遵守道德规范,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形象和效益。所以,企业既要生产好的产品,又要有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受群众欢迎,有市场需求,企业才能生存发展,日益兴旺。而职工如果不讲职业道德,肯定不会生产出什么好产品,企业也会随着职业道德的滑坡而衰败。因此,我们要像抓产品质量一样抓职工职业道德教育。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要有理想、有志气,要爱国、要敬业、要立志,热爱并愿意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了这样的精神,就会刻苦顽强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办事,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讲赚钱,更要讲奉献,该赚的钱就赚,该奉献的要奉献,既讲功利性,又讲公益性。合理合法地赚钱,不等于提倡或追求一切向钱看。市场经济也要有互利互惠。只是为了钱和追求物质享受,恐怕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也做不出什么贡献。各行各业的职工队伍,若都能把奉献精神,把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体现为职业道德,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加快发展,我们的民族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教育职工爱国。爱国主义是对国家的一种崇高的感情,也是成就个人事业的一种精神动力,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也是对个人道德品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爱国名句和道德格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祖国富强而奉献毕生。忘记了国格,也就丢掉了人格,维护国格,也就是维护自己的人格。因此,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和渗透到对广大职工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奉公为德”,一个人随时随地都能想到国家利益,做工作,办事情,都能想到对国家应尽之义务和对国家的责任,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不违背、不损害国家利益,这不仅是一个人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觉悟的一种表现,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只有真正理解“爱国”的含义,才能自觉地发愤学习,加强修养,辛勤工作。
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也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一个职工如果有了敬业精神,他就能自觉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他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或缺少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它必然会走向衰落。
社会公德是由多方位构成的,大家都希望生活在良好社会公德的社会里,这就需要大家努力,从我做起。而各行各业培训出良好职业道德对社会公德的形成和提高关系极大。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的窗口。职业道德有其广泛的内容,各行各业都有其各自特殊的要求,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则是各行各业都应遵守和实践的共同的道德准则。事实上,一个人的生活是全社会为其服务的,那么作为个人的“我”,也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优质地为全社会服务。“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想着别人为自己奉献,不考虑自己为别人做事,甚至去损人利己,就是一种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实践已经证明,各行各业抓优质产品和经济效益,同抓职工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矛盾对立的。只有物质和精神一起抓,才能维护企业、行业的形象,维护自己的信誉,增强竞争能力,也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通过教育培养的,都有一个从外部到内部,从他律到自律的形成过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在教育,贵在培养,从内部给予规范,从外部加以制约,真正落实到每一个职工的岗位上,使每个职工对自己在企业内和社会上的行为负责。要建立岗位竞争机制和激励、淘汰机制。职业道德主要靠自我修养,但考核也是重要的一环。要奖优罚劣,对违反职业道德、损害国家和企业形象者,要进行教育,直至处罚。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全民教育,家庭、学校、单位、机关、社会都应承担道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而社会大环境则对德育影响力和渗透力极大。因此,各界、各方面都要为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尽职尽责。要表扬先进,扶正祛邪,形成遵守职业道德光荣,违反职业道德可耻的舆论环境。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我们在这条主旋律的指引下,唱出最新最美的歌曲,培养出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一流的职工队伍,使整个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9版(理论)
专栏:

  正确对待中国家庭经济
王郁昭
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家庭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对“家庭经济”的研究。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最有生命力的
如何正确对待家庭,特别是家庭经济的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要重视家庭经济的发展,使每一个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不断提高、美满幸福、和睦团结,每个家庭成员素质不断提高,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的基础。另一种态度是对家庭经济和与家庭相连的小生产持否定的态度。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后一种态度是不正确的。从欧洲的乌托邦到中国的太平天国,都妄想消灭家庭,结果都失败了。从当代来看,我国在大跃进期间,农村推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按军事化组织生产,搞平均主义分配,人人吃食堂,“吃大锅饭”,企图过早使家庭消亡,结果经济大滑坡,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损失很大。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正确对待家庭,要重视对家庭经济的研究。家庭经济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适应性强,有顽强的生命力。它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革,它不仅适应于优越的环境,也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二)独立性强。虽然生产单位小,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每个环节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具有较大的自给自足的能力。
(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家庭经济既可进行微弱的简单再生产,又能进行专业性的批量生产;有的侧重于生产,有的侧重于消费。它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农业,又有工业和服务业;在农业方面,既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也有商品流通、文化教育和科技信息等等。
当代中国家庭经济的发展和崛起
我国解放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十分薄弱,解放后家庭经济一度得到发展。可是,后来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实行人民公社化,家庭经济受到抑制和摧残,连家庭副业也受到严格的控制,家庭经济主要限制在狭窄的消费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家庭经济的发展和崛起。
首先,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使家庭成为一个基本的经济单位。这种承包实行的是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是集体所有,分别由农户承包使用权,实行分户经营。这样,农民由过去的一个简单的劳动者,变成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其次,在分配方式上,农户承包集体的土地,签订合同,并按合同的规定,除完成国家的征(定)购任务,交足集体的提留外,剩下的全归农户家庭所有,由农户自由支配。这样农民家庭就有可能出现剩余的产品和资金,为家庭经济的发展和经营创造了条件。
再次,在生产方式上,能够真正做到“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便”,有利于农户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忙时,不仅能够发挥整劳动力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的作用;农闲时可以从事其它家庭工副业生产,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分工,有的从事农业,有的从事工业或其它行业等等。
总之,家庭联产承包制能够充分发挥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功能,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为家庭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且也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经久不衰的活力;不仅农户家庭经济得以发展,而且也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振兴。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大幅度增加,扭转了我国粮、棉、油等长期短缺的局面,实现供需基本平衡。从1978年到1993年,粮食产量增长49.7%;棉花1992年增长1.08倍;油料增长3.95倍;糖料增长3.2倍。在全世界主要农产品的增长总量中,中国占1/3左右。1980年到1992年,世界每增加100公斤谷物中,中国占31公斤;每增100公斤棉花,中国占40公斤;每增100公斤肉类,中国占54公斤。
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家庭联产承包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前,乡镇企业(当时叫社队企业)产值1978年只有493亿元,到1993年增长到29022亿元,增长58.86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12亿人,占农村总劳力22%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74%,占全国社会总产值1/3强。
三是,促进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1993年全国农村拥有汽车131万辆,比1978年增长17.1倍;大、中型拖拉机增长22倍;小型拖拉机增长5.72倍;农村用电量增长6倍;化肥施用量增长2.2倍。
四是,农民生活有很大改善。农民纯收入1993年比1978年增长7倍多。农民人均住房21平方米,比1978年前增长1.6倍。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家庭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改变了过去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实行劳动联系产量的计酬方法,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因而它不同于过去的自然经济,而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家庭经济。
改革以来,党在农村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等政策。同时,允许农民家庭购买汽车、拖拉机、耕牛和其它机械等生产资料,从而有力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家庭经济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一大批重点户和专业户,在这个基础上,又出现了家庭农场、林场和其它养殖场。
由于农户的积累不断增长,农村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户办、联户办的家庭工厂和企业。家庭工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为了扩大生产,有的家庭工厂实行了联合,这是一种新的合作经济,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的层次。与此同时,乡镇集体相继也办起了一些骨干龙头项目,覆盖千家万户,即工厂+农户,走产业化、专业化和企业化经营的路子。有的组成集团公司,搞区域经济,实行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或数品,形成批量,进入市场。有的以市场为龙头,有的以基地为龙头,有的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走上致富的道路。在流通领域和第三产业方面,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小商、小贩和商店、饭店、旅店和各种包销、促销、购销个体户、专业户和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农贸市场、专业市场遍布全国各地,农村经济空前繁荣,农户成为农村市场的主体。
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的改革,城市也兴起了一大批个体户、专业户,有的从事工业,办起街道、里弄、家庭工厂,有的从事第三产业,在商业、饮食、旅馆、服务、信息等方面大显身手,有的户或联户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工厂、公司,有的户或联户承包、租赁、兼并或收买国有企业的柜台和小型国有商店、工厂和企业等等。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家庭经济的春天到来了。据统计,现在仅在工商行政机关登记的,全国个体工商户已达2147万户,注册资金1275亿元,从业人员3694万人;私营企业42万户,注册资金1389亿元,从业人员635万多人。
必须重视对家庭经济的研究
中国革命走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从而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全国解放后,我们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以此作为共和国的国体载入了宪法。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小生产、把农户看成是异己力量,把小生产看成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因此,在农村不断地开展运动,对农民的所谓“自发势力”进行批判和斗争,把“三自一包”、“包产到户”等通通看成是资本主义,以致造成我国农村长期贫困,家庭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农村改革,使我国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农户家庭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对“小生产”的偏见依然存在。每当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某些波动的时候,往往有人提出这是“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意思是家庭经营规模小,主张要扩大规模。在1984年出现过卖粮难之后,我国的粮食生产曾出现了几年徘徊,有人就认为这是“道路”的徘徊,主张再把土地合起来,仍然搞人民公社那一套,后来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粮食产量又上来了,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说法不见了。1994年,由于灾情比较重,粮食有所减产(但仍然是历史上的一个丰收年),局部地区出现偏紧现象,这种说法就又多起来了,好像粮食的减产是由于小生产造成的。可是两年前我国曾出现过卖粮难,甚至对农民打白条的现象,农民意见很大,最后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不得不直接干预,花了很大气力,问题才得以解决。经济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的,农业发展在不同的年份,特别是灾年也会出现一些波动,这本来是正常的,怎么能埋怨小生产呢?我们应当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要把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犹豫和动摇。我们应当多从政策上考虑问题,要特别注意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农业发展的经久不衰的动力。
其实,社会化大生产同小生产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规模的大小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形成的,用行政手段强迫扩大规模是行不通的。何况任何事物都有大、中、小之分,并不是越大越好。以工业而论,不可能都是大工业,总会有中型、小型,甚至家庭工厂;商店也是如此,总有大、中、小之分,甚至家庭夫妻店。我国的农业要适当扩大规模,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注意规模效益,谁也不会反对。问题是怎样实现规模经营。如果仍然像过去那样,把土地集中起来,劳动力仍然还是那么多,生产工具仍然很落后,干活大呼隆,搞平均主义的分配,农民是绝对不会接受的。规模经营是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首先必须把大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去,剩下少数人种田;其次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必须实行机械化。但是要达到这两个条件都是要花很多钱的,要有大量投入才能办到。当前,我国除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和工矿郊区,经济实力很强,可以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外,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当前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在这些地区实行规模经营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此,我国今后农村的发展路子,或者说农村下一步改革的主要任务,决不能简单归结为规模经营。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对农村的主导产业,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走产业化、专业化和企业化经营的路子,以骨干企业、市场、农产品基地、区域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逐步达到小康水平,既能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又能达到规模效益的目的,这才容易为农民所接受。现在国内已涌现出一大批这样好的典型,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应当逐步推广。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新视角下的政治》简介
由王振海、王存慧主编的《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特点是角度新。该书以社区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为基点,以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能力为依托,以社会与国家、民众与政权的关系为主线,以政治民主化、科学化为目标,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新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研究社区政治,并进而揭示了政治学的许多理论问题。作者认为,社区政治建设是促进社会民主成长、发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渠道。要发展社会民主,必须将社区政治建设列入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体系新。全书由导论和上中下三部组成。上部为理论基石。作者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并对西方学者和当代中国关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社区政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中部为实体解析、微观透视。考察了社区政治现象的各个方面,对社区政治主体、社区政治权力、社区政治组织、社区类型与差别、中国社区政治的现状与未来走势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但又是系统的研究。下部为回顾与前瞻,把传统、现实与未来加以衔接,框定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衔定与协和”关系,描述了社区政治尤其是中国社区政治发展的未来模式。
该书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我国社区政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意见。(王慧媞)


第9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邓小平辩证法思想研究》出版
李长福的专著《邓小平辩证法思想研究》一书近日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汝信、夏甄陶同志为本书作序。
本书阐述了邓小平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形成的条件与标志;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史的高度,分析了邓小平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十七年尤其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邓小平对唯物辩证法的重大发展和创新。(李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