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乐海泛舟

  上海双周免费音乐会已成文化景观
黄子正
创办一年半的上海“双周免费音乐会”已成为上海一大文化景观,两周一次敞开大门的上海音乐厅凝聚沪上众多音乐知音,远近观众纷纷前来。
自1994年2月13日推出首场免费音乐会以来,这一每月双周日上午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不花钱的音乐会”,几乎场场爆满,而且观众秩序井然。迄今已举办了40期,观众达4万人次。
双周免费音乐会的对象主要是上海的学生,他们可在每月单周日的上午在上海音乐厅凭学生证领票,每人一张。无论刮风下雨、严冬酷暑,排队领票之盛况从未衰歇。
包括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上海芭蕾舞团等在内的上海专业文艺院团热情投入演出;上海学生艺术团、上海第一女子初级中学合唱团等业余演出团也登上了免费音乐会舞台。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羽管键琴演奏家乔忆丝博士加入了这一行列,为上海学生作了精彩演出。
指挥家曹鹏说:“音乐会虽然是免费的,节目却是最精彩的,普及演出要以最高水平去争取观众。”翻开一份份免费音乐会节目单,可以看到曹鹏、陈燮阳、王永吉、闵惠芬、俞逊发、龚一、施鸿鄂、黄葆慧、汪齐凤、辛丽丽、杨新华等观众熟悉的艺术家的名字。参加演出者没有任何报酬,但艺术家却一丝不苟地投入。
为便于大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会,每期演出都有指挥或节目主持人讲解,介绍演出节目的内容、风格、曲式、作曲家生平和时代背景等。同时在每期节目单上登载音乐舞蹈知识。上海音乐厅为组织大中学生观看演出,承担了超常的工作量,登广告,画海报,印节目单,发入场券。从经理到服务员,表现了可贵的奉献精神。学生们以充满诗意的滚烫话语,深情地表达了他们欣赏免费音乐会后的感受——“双周免费音乐会让我们的心灵填满了高尚的情趣,它将支撑我们的一生”、“在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大潮中,双周免费音乐会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瑰丽而又雅致的港湾”、“高雅艺术,阳春白雪,沁人心脾”。
听了双周免费音乐会,上海市第二中学10多名学生主动留下来打扫剧场,以此回报;华东模范中学学生听了音乐会后,热情地在校内作宣传,并轮流到音乐厅做免费音乐会服务员;上海少年管教所“回春艺术团”的49名少年犯听了音乐会后,用劳动所得的250元买了一个大花篮,献给上海交响乐团,感谢他们用高雅音乐给了他们一种特别的教育……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去年专门派摄制组到上海拍摄,采访了第9期免费音乐会,并向全国播放了这一创举。


第4版(副刊)
专栏:

  《光明赞》的舞美设计者
谌强
9月2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大型文艺晚会《光明赞》,受到各界观众的称誉,担任这台晚会舞美灯光总设计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美设计师鞠毅。
鞠毅首先面临的困难便是人民大会堂舞台和一般剧场的不同。一个比标准剧场宽三倍的舞台,其深度却反而浅得多,给设计者留下的施展才智和创作的余地实在是太少了,而《光明赞》这样一台以中国人民抗击日寇和世界各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为题材的晚会,又要求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解决这样一对矛盾令鞠毅颇费思量。
但当鞠毅让他的设计方案在这巨大的舞台上变成现实的时候,其大胆和出新又不得不令人赞叹。他在这个舞台的大幕前,设计了一个数十米长、十几米高的金属格状框架,把一个平面的大幕变成了立体的、多功能的、与舞台平面融为一体的表演场景。在那些纵横有序的方格中,既能承载近百名演员的表演又安装有300多台各式灯具,还可以装置不同场景的景片,使艺术家创作构想得以实现。
在《和平鸽舞》这一舞蹈中,青年舞蹈家沈培艺等数十名女演员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而另外数十名女演员则在架上曼舞相和,台上架上浑然一体,给人一种白鸽展翅凌空的感觉。在《保卫黄河》和《延安颂》这两个节目中,一些演员在框架上表演,架前垂下了高粱地和延安窑洞的镂空画幕,在舞台灯光的映照下,观众看到了青纱帐里英武的游击健儿、窑洞里运筹帷幄的人民领袖和纺线的八路军战士。而当敌寇入侵、山河在战火中破碎的场景出现在舞台上时,天幕一片黑暗,只有框架上那些星罗棋布的电脑频闪灯,伴随着激烈的机枪扫射的声音迅疾地明灭,使观众仿佛亲眼目睹了日寇的疯狂。在《神圣的战争》那个节目中,框架上是数十块景片拼成的弹痕累累的德国国会大厦,在势不可当的进攻中,大厦在正义和复仇的枪炮声中摇晃、解体,轰然倒下,那些扔掉了景片的演员顷刻间成了欢呼胜利的苏军战士。
鞠毅正是用这样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舞美和灯光设计中再现着历史。去年国庆45周年节日之夜天安门广场联欢晚会中心舞台的舞美和灯光设计者也是鞠毅,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的舞台美术设计,也出自他的手中。鞠毅很年轻,获得了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硕士学位,曾担任过许多歌剧、话剧、舞剧、歌舞晚会的舞美设计。
(附图片)
(右上图为晚会的一个场景)


第4版(副刊)
专栏:

  《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摄影画集出版
由山西和陕西两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联合编辑,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摄影画集,已在国内外发行。
郭兰英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三十年代拜师学艺,一九四六年投身革命队伍成为一名文艺战士,塑造了不少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形象。在歌剧舞台上塑造的“白毛女”、“刘胡兰”、“小芹”等,演唱的《妇女自由歌》、《南泥湾》、《我的祖国》、《绣金匾》等,为群众所喜爱。
郭兰英告别舞台之后,举家南迁,在广东番禺飞鹅岭克服种种困难,创办起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学校(现为郭兰英艺术学校),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李中)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评

  临危而勇的艺术写照
——评歌舞《国魂》
冯双白
无疑,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演出的大型歌舞《国魂》在一系列纪念抗战胜利的文艺演出中是令人瞩目的。
磅礴的气势映照着中国人民的八年浴血奋战,精心的构思分五个段落有点有面地集中描述了抗日战争的艰难和卓绝,舞蹈、音乐和舞台美术的严谨创作展示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追求,齐整的阵容显现出总政歌舞团的高水平。
《国魂》并没有在一个多小时里去照搬八年的历史过程,而是在不同的艺术段落里突出民族精神的不同侧面,同时兼顾作为历史事件的突发性和过程性。从民族危亡的到来,引发万众一心的强烈意志,然后选择太行山脉、长白山脉为形象的依托,塑造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英勇之师,将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化作回响的歌曲和动人的舞姿,既慷慨颂国魂,又歌中流砥柱。演出运用主要篇幅,让人们所熟悉的历史歌曲荡漾在中国剧院的高高的空间,歌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雄阔襟怀和领导作用,并以《黄河大合唱》作为艺术表达的小结,又以全场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结束,艺术构思可谓别具深意。
总导演张继刚的两个舞蹈新作在演出中显得格外突出。
《哭泣的鸽子》塑造了一双双眼睛——在炮火闪光里睁得大大的惊恐的眼睛。这是战争里人们司空见惯却很少在舞蹈作品里表现的角度,而舞蹈里充满着小心翼翼的蹒跚步履和飞速掠过的逃亡身影,充满着不敢看又不能不看的目光,从而构成了作品的张力和动人的效果。
《壮士》更是别出心裁。整个舞蹈从头至尾将舞蹈演员与一面红旗牵卷在一起,这听上去似乎已经违背了舞蹈应放开演员手脚的常理。然而,恰恰是在这样的限制里,我们见到了一个艺术天地。旗帜飞扬,映衬着弓步冲锋的身姿;旗帜如浪,催动着艰难匍匐的勇士;旗帜翻卷,好似战士恋母般的心绪;旗帜高张,如同顶天立地的山岗。这个作品用既单纯又丰富的舞蹈,创造了一个实在是令人难以走出去的世界。


第4版(副刊)
专栏:养生之道

  勤走多练不吸烟不饮酒
孙越崎的长寿秘诀
郭敏功
孙越崎这位跨世纪的百岁老人,曾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煤炭、石油工业作出过卓越贡献。
令人惊羡的是,这位降世于浙江绍兴一百又二高龄的老寿星,今日的生理机能依然尚好。他气色不错,身板硬朗,走路不用拐杖,听力、视力也佳。他喜读书,爱看报,文思涌来时还伏案写点回忆文稿。现在,老人的生活可谓悠闲适意。孙老爱活动。他的家乡是山区,那时交通闭塞,出门必靠双腿走路。孙先生说,他小时喜好爬高上树,还干过一些农活,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年轻时挑百多斤担子不吃力。工作以后,他又干的是工矿专业。为了找煤找油,他走南闯北,钻山沟,越野岭,跋山涉水,不活动不行。孙老说:“这一辈子,因为矿冶专业的关系,我走过许多地方。除了西藏和宁夏外,我全走遍了,而且到过许多偏僻的地方。”
孙老爱打拳以活动筋骨。1952年孙先生到了开滦煤矿工作,每天五点半起床到户外活动,练自己编的一套简易健身拳,以后又学了太极拳、太极剑。24式、28式的太极拳他都练过。1976年孙先生迁居北京,仍坚持晨起散步、打拳,还是太极拳活动站的积极分子。有一年,活动站组织比赛测验,参赛者有数十人之众。年过85岁的孙老得了第二名,他还为没得第一有点抱憾呢。
孙老虽上了年纪,但仍爱爬山、走路,只要有机会,就到大自然中去健身怡神,呼吸新鲜空气。80岁那年,他爬了香山的“鬼见愁”;87岁寿诞那天,他同家人去爬长城,游十三陵,在野外庆祝他的生日;连北海公园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也留下过老人划船的身影。1973年和1975年,老人两次外出旅游,观赏祖国大好河山,饱览各地古迹胜景。这两次出游,花了半年时间,行程几千公里。人们很难计算他用双脚到底走了多少路程。现在,老人因前两年的一次小疴的影响,很少外出走动了,但仍坚持室内散步,每天行走500步。孙老说:“人老先从腿上老。只要活动腿,不管走路还是散步,人的心肺胃肠,皮肉筋骨,都能跟着活动起来,得到锻炼。”
“我生长在酒乡,但从不喝酒,连啤酒也不喝。我还不喝茶,从来只喝白开水。”
“我抽过烟,还戒过两回。抽烟没好处,1958年我彻底戒了,以后就没抽过。”
孙老这样讲。
孙老习惯睡午觉。他认为,午后小憩一下可以调节精神。有时看书头昏,他就用冷水洗脸。“洗脸用冷水,洗脚用热水,这样血往下走。我能倒下就睡,难得有睡不着的时候。”孙老如是说。
熟悉孙老的人现在尊称他为“孙越老”。孙越老,可谓越老心不老。现在,他没有沉迷于含饴弄孙之乐,而是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把“看报、写作”列为每日不可缺少的“功课”。他还为自己定下百岁以后的任务,那便是自己动手写一部自传。孙越老就是这样,勤于动脑,尽力做到老有所为。人老了,但他精神不老。保健专家认为,这正是每一位老人延缓衰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附图片)
孙越崎近影郭敏功摄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谈

  重视和办好中小型博物馆
王承典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丰厚积淀,为后世创造了无法估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文物作为这些财富的载体,记录了世事的沧桑,也为后世探索先人的足迹、延续历史的文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机构,也是宣传教育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中小型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种形式,对于更好地收藏保护文物,研究历史,再现过去,教化当今,启示后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博物馆的多少,从一个方面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建设,也很重视中小型博物馆。据有关资料称,德国有博物馆2000座,平均每3万多人就拥有一座,显著特色是题材丰富,大小不一。荷兰有2000座博物馆,官办的只有100座。美国在全国各地兴建了无数博物馆、纪念馆,多为中小型,而且大部分是私立的,名目繁多,内容丰富,有天文、地理、历史、宇航等等。其中,中小型馆的数量及内容都远远超出其它国家。
改革开放15年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有博物馆的门类日臻完善,规模日益壮大,集体企业和民间的博物馆也渐趋崭露头角。就我工作的山东省来说,近几年出现的黄金博物馆、风筝博物馆、陶瓷琉璃博物馆等等,显示出中小型博物馆的建设也方兴未艾。
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很适合发展中小型博物馆。建设中小型博物馆,占地少,投资省,见效快,好管理,便于操作。
发展中小型博物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办法、新思路,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自身的活力,要改变多年来存在的展览单一、管理封闭、体制僵固的状况,应当利用各种形式、方法,群策群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来。


第4版(副刊)
专栏:

  交响音乐会办在大广场
9月24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交响音乐会将在北京展览馆广场举行。
名为广场爱乐交响音乐会的这次演出是北京国际音乐音像博览会的一部分,有首都乐坛的演奏家120余人参加,指挥新秀李心草执棒,演奏《节日序曲》、《坎迪德》序曲、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歌剧《鹊贼》序曲,幺红和袁晨野将演唱《春之声圆舞曲》和《黄河颂》。当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庄严序曲》奏响时,独特的灯光创意与北京展览馆广场上的俄罗斯式建筑风格交相辉映,莲花型喷泉中的水柱冲天而起,将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音乐会由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中国演出管理中心和北京天下文化发展公司主办。(周波)


第4版(副刊)
专栏:

  刻字艺术展在青岛举行
“全国第二届刻字艺术作品展”于9月15日到10月15日在青岛崂山绿石博物馆举行。此展览由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主办。
刻字和书法一样,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现代刻字以崭新的面目登堂入室,集书法、镌刻、造型、色彩、装潢于一体,是一门独立的、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综合艺术。
参展的170余件作品从全国2400多件作品中精选出来,构思新颖,造型别致。(姚亚)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人行踪

  英达又拍轻喜剧
《起步停车》守“交规”
英达看来注定要和喜剧结下不解之缘。迄今为止,他演过的戏、导过的戏也许并不都是完全意义上的喜剧,但给人们留下印象的英达,总是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形象。倒不是由于他那厚嘴、细眼、胖脑袋的外表,而是由于他的机智、俏皮和幽默。他曾表示,极不甘愿被人们认定只会搞笑(尽管笑的后面可以有很丰富的内容),但到头来,他又接了一部轻喜剧。眼下,由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等单位联合摄制的20集系列轻喜剧《起步停车》,又是在英达的担纲执导下拍摄的。
《起步停车》可谓贴近生活。它以当今方兴未艾的驾校学车热为题材,通过一辆教练车上几位职业、性格、年龄各不相同的学员之间的学车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生动截面。同时,赞扬驾校教练员和交通警察们不辞辛劳、甘心奉献的敬业精神。另外,此剧还承担着制片方赋予的另一使命:巧妙而生动地宣传交通法规。用轻喜剧风格来处理这一题材,对英达来说驾轻就熟,而对制片投资方来说,选择英达似乎也是别无他求。
《起步停车》是一部单机拍摄的外景戏,在形式上已没奇可猎,是否可观,就全凭英达在驾驭喜剧这条道上能走多远了。《起步停车》能停在哪儿,且看再说。(安地)


第4版(副刊)
专栏:

  吉他大师有精彩表演
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邀请,古典吉他大师约翰·威廉斯先生和英籍华人吉他演奏家谢家齐先生于九月二十四日至十月六日在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北京访问演出,十月四日晚由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北京吉他学会联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
约翰·威廉斯先生一九四一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七岁随父学吉他,极具天赋,十一岁随全家移居伦敦,拜吉他大师赛戈维亚为师,进入意大利希吉那音乐学院接受完整的音乐教育。一九五九年,威廉斯先生在伦敦威格摩尔音乐厅首演,其后,专场音乐会遍及世界各地,大获成功。他为影片《猎鹿人》配乐独奏的“卡伐蒂娜”更是风靡世界。由于约翰·威廉斯的外祖母原籍苏州,具有四分之一华裔血统的他将往苏州寻根访旧。
谢家齐先生,英籍华人,一九四九年生于香港,毕业于牛津大学,一九七九年在伦敦威格摩尔音乐厅首次登台,此后他在各地多次巡回演出,受到欢迎。
在十月四日北京音乐厅的音乐会上,除了约翰·威廉斯的独奏之外,还有他们的二重奏。十月五日下午,约翰·威廉斯将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公开讲座。(江临)


第4版(副刊)
专栏:

  集中演示当代作品
“新”音乐团将举办建团音乐会
作曲家叶小钢最近创立了一家室内乐重奏团,取名“新”音乐团,主要演奏当代作品。10月6日晚,“新”音乐团将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一场音乐会,宣告自己的问世,展现自己的追求。
叶小钢是我国培育的新一代音乐家,以写作现代音乐闻名乐坛,有《地平线》、《中国之诗》、《悲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一个中国人在纽约》等佳作。他曾在美国学习多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由国家教委支持的集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为一体的“叶小钢工作室”,就是他留学归来后的一项令人瞩目的举动。国际著名的德国塑特出版公司也与叶小钢签约,录制他的作品,代理他的总谱业务。
“新”音乐团由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组成,都是才气逼人的艺术情种。他们除北京外,还将赴上海、香港表演,演出的作品有叶小钢的《迷竹》、《马九匹》,陈祥斌的《龟兹吟》,陈岗的《破茧》,梁亮的《北极光》等。(文同)


第4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丽人情》
一部名为《丽人情》的报告文学作品,最近由中国书店出版。
此作叙述了3位女知识分子在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进行考察的故事。生态学家徐凤祥、作家黄宗英、记者初小玲,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职业,但都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都有真挚的情感,都有一生想圆的梦。一路上,他们的感受、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与天地的对话,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文学素材之流,于是,初小玲用自己细腻的笔触,编织了这个花篮——报告文学《丽人情》,献给世界妇女大会,也献给她的忘年交黄宗英、徐凤祥。(秦文)


第4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迷彩世界》
一部反映当代军旅多彩生活的新书《迷彩世界》,近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赵苏是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的新华社军事记者,亲身经历和采访过我军的许多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他以简洁的笔墨,真实地记录了我军向现代化进军的一个个历史瞬间,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军人的英姿。(陈辉)


第4版(副刊)
专栏:音像天地

  高松的歌
高松籍贯在安徽,发展在海南,最近又步入北京艺坛,师从词曲作家付林。他演出经验非常丰富,从小登上舞台,表演过曲艺、话剧、京剧,现在又唱起歌,以耐听的歌喉、洒脱的舞姿、幽默的语言,赢得了不少听众,曾在海南和全国的声乐比赛中多次获奖。付林评价高松的演唱特点:时而粗犷,时而细腻,时而苍劲,时而轻柔,可塑性强。
高松的第一盘专辑《为你终生守口如瓶》已经推出,由付林任制作人,由一些出色的音乐人写歌,力求新意,在平易、上口、民间口语化方面有独到的探索,收有《唱那首老歌》、《老家》、《飘飘少年》等。
(文周)


第4版(副刊)
专栏:音像天地

  田震唱《执著》
经过整整一年的沉默,红星音乐生产社又出版了音带《红星一号》,展示田震、许巍、蒋温华等音乐人的力作。
《执著》是许巍1992年的作品,曾轰动西北歌坛,虽不是情歌,却富有感情与旋律,由人们熟悉的田震演唱。(詹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罗中旭获国际音乐赛大奖
九月初在罗马尼亚古城布拉索夫举行的罗马尼亚第八届金鹿杯国际流行音乐节上,中国歌手罗中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同台竞赛的四十八名歌手是从三十余个国家的数百名选手中选出的。
现属中华文艺音像联合出版社的罗中旭出生在上海,十五岁时的一次偶然机会,使他到电视台一展歌喉,一九八九年加入职业歌手行列。他曾主演音乐电视剧《城市歌谣》,演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五首歌曲。他的成名作《星光灿烂》和其它几首作品在许多电台的排行榜上数次夺魁。
罗中旭由文化部推荐参加比赛,他的演唱专辑很快也将面世。
(胡波)


第4版(副刊)
专栏:

小巷深深 李文龙摄


返回顶部